选考综合测试卷(三)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
得分)
1.墓葬是考古发掘常见的现象,下面是一组大汶口文化考古发现的合葬墓变化情况。大汶口文化早期的男性女性合葬墓;大汶口文化中后期的合葬墓出现女性屈肢葬;到后期出现罕见的4人墓葬,随葬品都放置在男性一边,并高达300多件。下列反映大汶口文化墓葬变化的结论,错误的是
A.大汶口文化发展具有长期性复杂性 位发生变化
C.女性地位急剧下降体现社会的进步 D.黄河中下游地区礼制形成过程 2.在西汉人的心目中,江南或被视为畏途。贾谊谪为长沙太傅,心情沮丧,“闻长沙卑湿,自以寿不得长” (《史记·贾生列传》)。两晋南北朝时,江南出现六大稻作区,《宋书》载“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的变化 A.为经济重心转移奠定基础 人们有幸福感
C.形成全国经济平衡性拓展 专业城市发展
3.考古工作者在广东连县西晋“永嘉六年”墓,发现陶水田犁耙模型,有6个较长的耙齿,碎土松软,平整稻田,渗水性好。这说明 A.南方农业超过了北方的农业水平 全国领先
C.珠江三角洲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 民族交融
4.两宋上层建筑有一些新的变化:规定人们进行田宅买卖、典当须订立书面契约。契约由官府统一印制,契约须标准化格式,含四邻所至、租税役钱、邻人牙保等,以减少纠纷。两宋契约制度表明
A.人们的田宅买卖仍受官府干预
B.两宋土地资源的市D.先进工具传人反映B.南方农业生产技术
D.有利于江南集镇和
B.促进区域经济发展B.大汶口男女社会地
场化
C.农民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强化 民化
5.利玛窦采用“驱佛补儒”的手段进行传教,他补的儒是孔孟时代及孔孟之前的较原始的“儒家”思想,策划通过“合儒—补儒—超儒”、“阳辟佛而阴贬儒”、“贬佛毁道,援儒攻儒”的路线图超越儒家,达到以夷变夏的目的。利玛窦旨在 A.入乡随俗迎合中国传统文化 以来的儒学
C.使天主教精神贯穿中国文化 传播天主教
6.《南京条约》签订后,清并未在国内公布条约内容,当时朝廷重臣、办理“夷务”的都“鲜见其文”,社会各界对条约内容更是缺乏了解。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在列强施压下,咸丰帝颁发上谕,准允将《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颁发各省。这一变化说明
A.清完全屈服于外国列强 已有契约意识
C.有助于地方办理外交事务 度趋向国际化
7.有学者认为维新运动是在批判“中体西用”中前进的,但不少具体兴革又是以“中体西用”的词旨为号召的。关于二者的联系,符合学者表达的意思是 A.中体西用是维新运动的基础 旋式前进
C.都是移花接木发展工业文明 西方文明
8.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通过教育部通令各大学开设“中国通史课程”。傅斯年激于国难,提出“书生何以报国?”决定组织编一部中国通史。钱穆也提出“对本国历史之温情与敬意”,强调“国史”通史应成为一种国家和国民的教育。这反映了 A.中国通史教育处于完全的缺失 现实关注
C.史学须有揭露日本侵华的责任 重要变化
9.1949年1月31日,胡适拿到赴美签证。临走前,傅斯年来看他,那晚,两位中国现
D.社会主要矛盾发生B.学术须加强对社会
D.中国一贯主动学习
B.近代救亡图存呈螺
D.清治国理政态
B.清外交近代化
D.借助中国传统文化
B.全盘肯定中国先秦
D.官府职能管理的平
代思想家凄然而泣。他们一边喝酒,一边背诵陶渊明《拟古》:“种桑长江边,三年望当采。枝条始欲茂,忽值山河改。……本不植高原,今日复何悔!”两位思想家基于中国何种局势发出的感慨
A.《临时约法》实现政治制衡 术出路堪忧
C.国民的统治陷入绝境 国社会转型
10.1949年5月27日,上海,上海市成立。一些投机资本家掀起银元价格飞速上涨,大米、棉纱等也跟着上涨数倍。一些资本家甚至疯狂叫嚣:进得了上海,人民币进不了上海!为此党和与投机资本进行“银元之战”、“米棉之战”。这场战役的实质是
A.争夺市场领导权的斗争 治安的稳定
C.促进了社会转型的嬗变
D.建立经济
B.维护社会
D.新型政权的成立中
B.抗战胜利后中国学
的需11.中国党的历史上曾召开过一次会议,通过了起草的《关于军事战略问题的决议》,提出红军行动的战略方针是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准备直接对日作战力量和猛烈扩大红军。这次会议最有可能是( ) A.遵义会议
B.瓦窑堡会议
C.洛川会议
D.七大
12.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中指出:“经过长时间的筹划……整个华北地区,从晋北山区到东海岸,从南面的黄河到北面的长城,都成了战场,战斗日以继夜……日军所有的煤矿、电厂、铁路、桥梁、公路、车辆和电信都遭到破坏。”该“战斗”指的是( ) A.平型关大捷
B.台儿庄战役
C.第三次长沙会战 D.百团大战
13.下面是我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来源及人数比例统计表(部分)。依据此表,解读正确的是( ) 项目 党员 民主党派 无党派 工人 农民 人数 668 274 284 100 63 比例 54.48% 22.35% 23.16% 8.16% 5.14% 项目 归国华侨 少数民族 妇女 人数 60 30 177 147 比例 4.% 2.45% 14.43% 11.99%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行民主集中制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社会主义原则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人民民主原则
D.体现了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4.1945年4月,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于党的历史上各次“左”倾、右倾错误作出了公正的批评和结论;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重大历史问题作了总结和评价。两个“决议”的共同之处在于( ) A.确立了思想的指导地位 B.体现了中国党适时进行自我完善 C.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D.引领着中国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
15.阅读2020年脱贫攻坚成果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中,与表格内容有直接对应关系的是( ) 农村脱贫人口 551万 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2 588元 收入实际增长 5.6% 与全国居民相比的增速 3.5%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B.全面深化改革 C.全面依法治国
D.全面从严治党
16.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前370年)提出:“人的各种疾病皆是生理失调和外界影响所致,排斥宗教迷信,强调明确病因、按人用药。”这些主张( ) A.说明当时宗教神学被摒弃 B.成为近代医学的基础 C.一定程度上蕴含人文精神 D.证明理性主义占主导
17.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在全国开辟的驿道四通八达,设驿站900多处,古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路通罗马”的说法。据此可知,古代世界的大国重视( )
①道路交通建设 ②加强帝国内部联系 ③对地方的控制 ④强化封建统治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8.17世纪初,北美弗吉尼亚的英国移民向英王报告:“若要抵御印第安人的进攻,就必须保证粮草,小麦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谷物,必须将其栽活。”18世纪,北美已经有白、红几种小麦。以下关于小麦的传播说法正确的是( )
①小麦由欧洲移民带到美洲 ②小麦在北美的推广改变了当地食物结构 ③小麦的传
播根本上改变了欧洲殖民者扩张的手段 ④小麦在18世纪中期成为北美的第一大农作物 A.①④
B.①②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19.宗教改革引起了教义上的争执,导致了一系列血腥的宗教战争。由此造成西欧教世界的,迫使争论不休的各宗教派别接受这样一个事实:任何一个教会想要获得全世界的垄断地位都是不可能的。由此可知,宗教改革( ) A.使权力由教会向转移 B.有效提高了大众的识字率 C.客观上促进了思想的 D.消除了教派间的教义分歧
20.对下图中四个国家近代政治发展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实施“铁血”实现了武力统一 B.②在启蒙运动的指引下进行 C.③通过渐进的政治变革走向共和制 D.④通过民主改革赢得了国家
21.彼得格勒胜利是十月的开端,随后烈火遍地燃起。在广大人民特别是士兵和农民的支持下,各地相继建立了苏维埃政权。由此可推知,十月( ) A.有效制止资产阶级的 B.完成了新民主主义的任务 C.巧妙利用世界大战的有利时机 D.恰当运用工农联盟策略
22.某次会议上,“英国作出的是根本性和全局性的让步,而希特勒作出了表面的暂时性的让步,即放弃使用武力,仅仅获得苏台德等地区而不是整个捷克斯洛伐克。”该会议是
(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23.近代以来,欧洲一直是国际移民的主要迁出地。20世纪六七十年代欧洲人口外流的趋势开始逆转,外来移民主要流向西欧和北欧。这主要是因为( ) A.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C.二战后人口返乡
B.两极格局确立的影响 D.世界殖民体系的崩溃
24.二十国集团成立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二十国集团机制内积极倡导全球经济治理变革,推动相关国际组织改革,在国际事务和全球治理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这反映出当代世界发展的特点是( ) A.世界多极化 C.社会信息化
B.经济全球化 D.文化多样性
25.在距离河姆渡遗址13千米的浙江省余姚市三七市镇井头村,发现一处地下5米到10米深的遗址,出土了数量巨大的被先民食用后废弃的各种海生贝类——蚶、螺、牡蛎、蛤、蚝等,这在浙江考古史上还从未被发现过,其中的陶片特征与河姆渡文化既相似又有明显区别。经过碳十四测年,确定距今8 000年左右,早于闻名中外的河姆渡文化 1 000 多年,被命名为井头山遗址。据此,对考古研究认识正确的是( ) A.考古发现应该与以往文献记载相吻合才有可信度 B.该考古发现可填补研究史前浙江历史的史籍之缺 C.高科技鉴定通常运用于缺少文献资料的特定领域 D.考古发现比文献史料更能全面地还原历史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0分) 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先秦时期是古代中国民族精神构建的时代。《礼记·礼运》语谓:“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周易·乾卦·象传》语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人们从天象而感悟人道,认为人应当像自然的运行那样生生不息,不断前进。《礼记·中庸》所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这种精神,在先秦时期常常被称为“中和”或“和合”。 ——摘编自郑师渠等《历史视野下的中华民族精神》
材料二 孔子周游列国,为实现其政治理念和治国方略四处奔走,其所关怀之核心,乃是现实政治,而非纯粹的知识。而汉代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以后,大多读书人积极入
世,奉行“学而优则仕”的原则,以期通过对知识资源的掌握谋取仕途,参与政权建构,从而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直接产生了大量以服务现实政治为目的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在先秦,中国尚未形成规范的选拔机制,选拔士人参与政治及士人的进阶,主要依靠诸侯的赏识。但是,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并不成熟和规范,而统治者也一直在主动地进行制度设计,促使士人与权力进一步结合。直到隋朝创立的科举制,成为往后中国政治吸收、笼络士人的常规机制,并越来越成熟,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结合趋于制度化、规模化。 ——摘编自刘广莉《依附与:中西古代 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的面向》
(1)根据材料一,概括先秦时期所构建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与政治权力不断融合的阶段性特征及影响。(6分)
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500年……亚欧大平原已经被古印欧人的迁徙完全改变了面貌,从印度河流域直到不列颠岛,古印欧人唤醒了横跨东西上万千米的土地,将那里带入了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些游牧的诗人们在不经意之间,创造了安纳托利亚文明、吠陀(印度)文明、古波斯文明、古希腊文明、古意大利文明、古日耳曼文明和凯尔特文明。整个亚欧从此真正意义上走出了蒙昧时代。 ——摘编自[美]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征服带来了伊比利亚的文化概念,他们认为比土著文化优越。同样,他们也认为非洲宗教和文化比自己的低劣……印第安社会生存下来,并且在与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互动的同时,维持着相对的自治性。同样,奴隶们在学习应付他们的主人和适应新环境的同时,保持了非洲的宗教传统、信仰、习惯和语言。 ——摘编自斯基德莫尔等《现代拉丁美洲》
(1)根据材料一,概括印欧人迁徙带来的影响。结合所学,列举两例有文化符号意义的、对区域文化交流有重大影响的“吠陀文明”。 (5分)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侵略者的殖民活动对美洲文化产生的作用。(5分)
28.一部中国史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雍正四年(1726年),云贵总督鄂尔泰大力推行改土归流,即由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广顺长寨土司向官兵挑衅,清军平乱设长寨厅(今贵州顺县)。雍正五年(1727年),清廷革去广西泗城知府岑映宸的职务,在其属南盘江以北地区设置永丰州(今贵州省贞丰县),划归贵州统辖。雍正六年(1728年),贵州按察使张广泗在改土归流地区废除原来土司的赋役制度,与内地一样,按地亩征税,数额一般少于内地。云南、贵州改土归流的目标,到雍正九年(1731年)基本实现。
——摘编自《清史稿》
材料二 今日民族之问题,尤非苟活残存之问题,乃更生再造之问题也。……吾国历史相沿最久,积亚洲由来之数多民族冶融而成此中华民族……此实吾民族高远博大之精神有以铸成之也。……五族之文化已渐趋于一致,而又隶于一自由平等共和国体之下……凡籍隶于中华之人,皆为新中华民族矣。……以中立不倚之精神,肩兹砥柱中流之责任。 ——摘编自李大钊《新中华民族主义》 (1917年2月)
材料三 因为连年军阀互争地盘的缘故,无辜丧了无数的生命;军阀政治是中国内忧外患的源泉,也是人民受痛苦的源泉。……这种半的封建国家,执政的军阀每每与国际帝国主义互相勾结,因为军阀无不欢迎外资以供其军资与浪费,国际帝国主义在相当的以内,也都乐以金力借给军阀,一是可以造成他们在中国的特殊势力,一是可以延长中国内乱使中国永远不能发展实业,永远为消费国家,永远为他们的市场。 ——摘编自《中国党关于时局的主张》 (1922年6月)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朝初年治理西南边疆地区的措施。结合所学,从民族关系的角度,指出清采取上述举措的意义。(5分)
(2)阅读材料二,概括李大钊认为中华民族“更生再造”的优势,并结合所学,概述他提出“新中华民族”的时代背景。(5分)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①简述近代以来“国际帝国主义”入侵对民族“实业”发展的影响。②指出当时中国党提出的对象,从中华民族视角,概述20世纪40年代中国党取得的重大成果。(5分)
29.经济的不断调整能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表为英国斯图亚特王朝主要贸易措施(部分)。 1615年枢密院法令 1622年枢密院法令 1651年《航海条例》 1700年国会法案 1719年法案 1721年《印花布法》 1732年法案 1750年法案 1774年法案 务必以英船运输进口自地中海的货物 务必以英船运输进口自波罗的海的货物 务必以英船或殖民地所有、所造船只运输殖民地货物 禁销印度棉布 禁止技术工人外流 禁止进口和私人销售印度、中国的棉布 针对美国强大的海狸毛业,禁止殖民地出口帽子 禁止毛织和丝织业出口 禁止棉织和麻织业机器出口 ——摘编自黄阳华《重商主义及其当代意义》 材料二 不需要有任何的注意,贸易自由总是会提供我们所需要的“葡萄酒”……每个人只想得到自己的利益,但是又好像被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去实现一种他根本无意要
实现的目的……他们促进社会的利益,其效果往往比他们真正想要实现的还要好。 ——摘编自亚当·斯密《国富论》
材料三 国家在干预及调节国内经济生活的同时,也必然干预及调节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保证本民族经济在国际竞争中能得以发展……正由于此,当代资本主义现实世界中的经济一体化,大多是有关国家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或国家经济的基础上,实行互利的联合,进行国际协调,为共同利益而调节国际经济关系的努力过程。 ——摘编自吴大琨《当代资本主义:结构·特征·走向》 (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英国贸易措施的主要特征。(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亚当·斯密的经济主张,并分析其经济思想产生的背景。(5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资本主义国家干预调节经济的原因,结合所学指出其特点。写出当代世界各国实行“互利的联合”的重要国际经济组织。(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