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9+1高中联盟2024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注意事项
1.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2.答题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填写在试卷及答题卡的规定位置. 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与本人是否相符.
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选项的方框涂满、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5.如需作图,须用2B铅笔绘、写清楚,线条、符号等须加黑、加粗.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8月7日傍晚,他们毅然决然地分三路向……急进。这段路上,不仅要越过陇海铁路,而且还面对黄泛区和沙河、汝河、淮河等多条河流。蒋介石完全没有料想到他们会走这样一着险棋,还以为他们只是“不能北渡黄河而南窜”。这一行动
A.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 B.将战争引入“国统区” C.基本歼灭了主力 D.导致政权被推翻
2.历史学家使用“机器生产”“对立阶级”“城市化”“现代工厂制度”等词汇来描述 A.西欧社会的演变 C.工业社会的来临
B.早期资产阶级的爆发 D.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3.国内战争时期,1918年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1921年,苏俄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规定纳税后剩下的粮食归农民所有;1927年,苏联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这表明苏俄 A.依据国家战略调整农业 B.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始终不高 C.制定经济存在随意性倾向 D.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4.据《管子》载: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城临淄的城市布局是“凡仕者近宫,不仕与耕者近门,工贾近市”;考古资料也显示,洛阳东周故城内还有大量农业用地。这说明当时 A.城市严格依据职业规划布局 C.出现了后世坊市制度的雏形
B.农业仍是城市重要经济部门 D.城市职能以工商业经济为主
5.20世纪80年代初期,流行音乐在中国异军突起,风靡一时。歌曲生产和消费各个环节的资源,如写作、出版、演出等,都大量集中到了流行音乐领域。这一现象 A.导致了文艺方针的调整 C.反映了思想的成效
B.得益于市场经济的推动 D.推动了浪漫主义音乐的普及
6.两宋时期,随着文化的发展,在绘画领域出现了不少的新变化,画家们在绘画中更加注重对生活的深入观察和体验,在艺术上更加倡导写实,在技法上更加体现出精密严谨认真的风格。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 A.社会危机的加深 C.深受理学的影响
B.科学技术的发展 D.统治阶级的倡导
7.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便公开检讨国家主义(强调国际强权政治和霸权思潮);《东方杂志》主编杜亚泉也提出要用和平的“协力主义”来弥补国家主义的不足;梁启超更为彻底地放弃了极端国家主义主张。这些现象可说明当时
A.世界局势影响中国思想的路径思考 B.一战改变世界新旧文明格局 C.中国知识分子全面抨击西方价值观 D.国家主义遭到外交公理的冲击
8.下表为《史记》和《汉书》中一些文章对当时社会的一些记述。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出处 《论贵粟疏》 《贡禹传》 记述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张禹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B.商品经济十分发达 D.土地兼并现象严重
A.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 C.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
9.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这反映出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 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
B.皇权迅速强化 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
10.哈耶克在《通往奴役之路》(1944年出版)中指出:“由于生产资料掌握在行动的人的手里,所以没有人有控制我们的全权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该主张 A.推动了福利国家制度的发展 C.20世纪70年代后得到重视
B.与凯恩斯主义理念相一致 D.反对极权,推崇民主政治
11.如图为《国际先驱导报》上刊登的一幅关于好创东亚共同体的漫画,该漫画反映出
A.经济全球化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B.区城集团化已成为东亚各国的共识 C.历史因素阻断了东亚地区的合作 D.历史问题影响东亚国家的合作关系
12.苏格拉底认为,“对于哲学家来说,应该有远比树木、石头甚至所有这些星辰更有价值的研究对象,那就是人的心灵。人究竟是什么?你将会变成什么?只有到人的心灵转而省察自身时才会有真正的哲学。”据此推理,苏格拉底强调
A.哲学应探索人的精神价值观 C.理性认识自然是十分必要的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近代东西方文化
陈独秀认为,在古代,东西方都处在政治之下,其文化并无特异之处。但以法国为转机,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他将西方文化的特征,概括为“科学与并重”。(《文存》卷一)。而东方文化的特点在与迷信。正是缘此根本的差异,决定了中西文化的长短优劣。西方进步的文化产生了积极的结果:科学与民主相济为用, “成之人格”。民智勃发, “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而东方落后文化却造成与迷信并肆,戕贼,民智不张,“社会中种种卑劣不法惨酷衰微之象,由是并起,“生机日促”,社会经济因之“大乱”《文存》卷一)。
(1)你是否同意陈独秀所概括的(法国大以后)东、西方文化特征?理由是什么? (2)“东方落后文化”在近代中国造成了哪些后果? 14.(20分)博物馆和近代民族国家
18世纪末的欧洲,博物馆向大众开放的呼声日益高涨。182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三世将建设博物馆的大任交到申克尔的肩上。
B.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D.哲学只是研究人的一门学问
博物馆位于皇家花园乐趣园之北,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它立于高台之上,屋顶安置着象征普鲁士文化影响的鹰和狄俄斯库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孪生神灵)雕像。博物馆1825年开始施工,1830年落成,是柏林第一座公众博物馆。藏品及建筑物的主人是帝王,被称为“皇家博物馆”。
因收藏猛增,“皇博”难以胜任,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并称之为“艺术和科学的自由之地”。新博物馆采用了蒸汽压桩机、蒸汽动力升降机等工具,并用火车将建筑材料  直接运入工地,内部还大量使用预制铸铁构件。该馆1855年完工,成为当时的焦点。1867年,出于政治需要,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 (1)依据材料,概括柏林“皇家博物馆”的特点。
(2)结合所学,对普鲁士建立和发展博物馆这一现象进行评析。
参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根据“北渡黄河而南窜”可知,这次军事行动是战争时期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把战争从区转移到国统区,拉开战略的序幕,故B正确;辽沈战役揭开了战略决战的序幕,不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排除A;三大战役基本歼灭了主力,不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排除C;1949年渡江战役推翻政权,符合“北渡黄河而南窜”,排除D。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北渡黄河而南窜”,联系所学战争时期战略的史实和影响分析解答。
2、C 【解析】
第一次工业的主要标志是机器制造机器的发明,第一次工业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产生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出现了现代工厂。故C正确;材料只能说明经济方面的变化,不能阐述西欧社会的演变,排除A;材料论述的是技术,不是政治,排除B;材料不是论述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排除D。故选C。 3、A 【解析】
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供应前线,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征收粮食税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经济;建立集体农庄是为了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所以农业的调整是苏俄(联)依据国家战略需要进行的调整,故A正确;1921年实行固定的粮食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B错误;“国内战争时期”“1921年”“1927年”苏俄(联)面临着不同的国情,根据国情调整农业,不是随意的,C错误;苏俄实行余粮收集制是为了供应前线,建立集体农庄时苏联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忽视农业发展,故“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的表述错误,排除D。 4、C 【解析】
据材料可知,住在王宫附近,非和耕地的人住在城门附近,从事手工业和商业的住在市场附近,这与后来坊市制度类似,故C选项正确;A项“严格”说法片面,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强调农业的主导性,故B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城市职能,故D选项错误。 5、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代初受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思想的影响,流行音乐在中国异军突起,C项正确;文艺方针的调整是流行音乐发展的原因而非结果,A项错误;市场经济的目标是在1992年才提出的,B项错误;1980年代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漫主义音乐普及无关,D项错误。 6、C 【解析】
在两宋时期,随着理学的创立和普及,文人更加重视对生活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在“格物致知”思想的指导下也更加注重对生活的观察,故C项正确;两宋时期并没有相较以往的朝代更明显的社会危机,故A项错误;科技的发展并不会导致画家对生活体验的变化和艺术风格的变迁,故B项错误;两宋时期的统治阶级并没有对绘画风格直接倡导,故D项错误。故选C。 7、A 【解析】
一战爆发之初中国《新群杂志》杜亚泉、梁启超等当时国内刊物和知名人士均反思和抨击国家主义的弊端和不足之处,
他们是在汲取一战造成的灾难性后果的基础上反思国内近代化路径的选择,除了要实现国家强大、民族外,还要更多关注对人类文明的重塑与探索,避免走上一战尔虞我诈、自相残害的局面,故选A;材料主要反映出一战爆发对中国知识界思想路径选择产生的影响,未反映出一战在世界文明发展过程中的影响,排除B;材料虽然提到知识分子对西方国家主义价值观的抨击,但仅限于对国家主义的抨击,并不能说明对西方价值观的全面抨击,排除C;材料并未反映外交公理对国家主义的冲击,排除D。 【点睛】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思想,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 8、C 【解析】
依据材料信息可知,这体现了西汉时期土地买卖关系的发展,表明土地私有权更加巩固,因此C选项正确;材料体现不出大地主势力日益强大的发展趋势,A选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了土地的买卖问题,体现不出商品经济的发达,B选项错误;材料能够反映土地兼并现象,但体现不出该现象严重,D选项错误。故选C。 9、C 【解析】
据材料“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可知,体现的是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C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A错误;皇权迅速强化不是材料主旨,B错误;唐朝时期做官的途径还有恩荫做官,故D说法错误。 10、C 【解析】
材料“如果生产资料都落到一个人手里,不管它是属于整个社会的还是属于者的,谁行使这个管理权,谁就有全权控制我们”体现的是哈耶克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强调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进入滞胀状态,为摆脱经济困境,西方国家纷纷放松对经济的干预和控制,因此C选项符合题意;福利国家属于国家干预经济的一种,A选项排除;凯恩斯主义强调的是对经济的干预,材料反对对经济的干预,B选项排除;材料反对的生产资料公有制,与政治形态无关,D选项排除。 11、D 【解析】
漫画中东亚各国手拿放大镜查看东亚各国的历史问题,说明东亚各国过度关注历史问题,这不利于东亚各国的合作,故选D;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排除A;漫画信息不能体现东亚各国的共识,排除B;C表述太绝对,错误,排除。 12、A 【解析】
材料反映了苏格拉底主张哲学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灵,使人的精神觉醒,A项正确;BC项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表述错误,排除。故选A。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同意 / 不同意 史实确凿,说理恰当
理由:18世纪末期或19世纪初至20世纪前期一百多年间,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国家大多时间仍然处于君主政体之下。虽然19世纪中、后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官僚士大夫“开眼看世界”,先后倡导洋务运动、维新运动,日本开展明治维新,但中国民众普遍缺乏近代科学意识、技术知识与文化教育,而日本则无法清除封建思想文化的残余。进入20世纪,中国发生辛亥,但后又花了十多年时间,“民主”“共和”的观念方才进入普通民众的头脑。 与此同时,西方经过英、美、法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的洗礼,德、俄等国经历了重大政治、社会改革,为工人、妇女争取经济与政治权力的运动蓬勃开展,“”的理念妇孺皆知;欧美各国资产阶级重视民众科学教育,随着工业、第二次工业的开展,“科学”的光芒普照西方大地。 (2)思路清晰、史实正确
后果:从乾隆年仅开广州一口通商,到两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暴露了掌握最高决策权的君主视野狭窄、昏聩懦弱,面对入侵者无力,节节败退。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暴露了中国高级官僚阶层普遍缺乏近代知识、理念,思想不统一,内耗深刻地影响了中国面临外部侵略时应有的正确对策与行动。而百日维新的失败,集中地反映了那些主动接受西方近代科技知识、社会思想的先进知识分子无法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和执行力。辛亥的胜利成果转手封建军阀,以后又数度上演复辟丑剧,更说明消除封建所造成的愚昧落后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解析】
(1)根据材料可选择同意 或者不同意其观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理由:在阐述理由时,可根据材料“东西方迥异其趣,西方判然进入了近代社会,形成“近代文明”;而东方社会却陷于停滞,仍为“宗法社会”、“封建政治”,因此东洋文明“其质量举未能脱古代文明之窠臼,名为‘近世’,其实犹古之遗也”。”所反映出的陈独秀关于中西方文化特征的表述进行理解概括。结合这一时期中西方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比较阐述,从而是可得出答案。
(2)后果:根据所学可从闭关锁国的影响、近代中国遭受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加深、民主进程的曲折、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等角度进行概括。
14、(1)特点:地理位置重要,周围分别是代表君权、军威和神权的建筑;由皇帝主持修建;建筑体现出浓厚的古希腊和罗马的风格和元素;皇家藏品面向大众展出;馆藏物品丰富;等等。
(2)示例:启蒙运动在欧洲扩展,自由和平等思想得到传播,博物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大势所趋,“皇家博物馆”的建立顺应了这一趋势;工业的进行促成了新博物馆的建成,推动了“艺术和科学”的进一步传播;在德意志统一前后,建设“国家画廊”以保存本民族文化,有利于提升民族意识和国家认同感,有助于巩固德意志帝国的统一。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与普鲁士皇宫遥遥相望,东有象征神权的普鲁士宫廷教堂,西有昭示军威的军械库”可归纳出地理位置重要,周围分别是代表君权、军威和神权的建筑;根据材料“威廉四世下令将“皇博”之北的地段专门用于新建博物馆、学术机构及大学”可归纳出由皇帝主持修建;根据材料图片可知体现出浓厚的古希腊和罗马的风格和元素;根据材料“皇家博物馆”可归纳出内容丰富;根据材料“用于收藏当代德语艺术家作品的“国家画廊”工程动土,1876年对外开放”可归纳出馆藏物品丰富。
(2)评价:结合上述分析及所学知识可从启蒙运动、工业、德意志帝国统一的角度进行分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