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17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7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来源:九壹网
2017届浙江省名校新高考研究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三次联考历

史试卷(解析版)

评卷人 得分 一、选择题

1.顾炎武曾说:“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而吏与民交困,遂无以为修举之资。”他批评的是中国古代哪项政治制度 A. 集权制度 B. 科举选官制度 C. 郡国并行制 D. 监察制度 【答案】A

【解析】由材料中的“国家”与“州县”、“纤毫尽归之于上”等历史信息点,

可以看出这是指的与地方之间关系的一种制度,所以不难判断A是正确选项。B指的是选官制度,与题意无关;C指的是与地方的关系,但是这种制度中的分封制并不符合题干所述“国家取州县之财,纤毫尽归之于上”,故排除。D也与题意无关。

点睛:这一题用一个新情境来考查集权制度,考生需明确集权指的是权力大于地方权力,地方的很多权力收归,从而导致地方无权或者少权。

2.某文献这样描述中国古代一机构:“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该机构是

A. 秦朝的御史大夫 B. 唐朝的中书省 C. 宋朝的枢密院 D. 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D

【解析】“初只秉庙谟商戎略而已,厥后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指的是这个机构

最初是处理军务的机构,后来变成了一个与军国大事有关的机构,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就是雍正帝时处理对西北用兵事务的机构,后来发展成皇帝的侍从机构,故选D。A属于监察,不符合题意;B属于处理军国大事的中枢机构,但是最初不是处理军务的机构,故排除B;C始终是处理军务的机构,没有发生职权的变化,故也不符合题意。

3.中国古代手工业在许多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下列图片与对应的文字说明不正确的是

①图1反映了西周的铸造工艺达到很高的水平 ②图2体现了汉代的纺织技术已经相当发达 ③图3反映了唐代制瓷业的成就

④图4体现了北宋河南钧窑的制瓷技术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司母戊大方鼎是商代青铜铸造的典型代表,故①的文字说明不正确;唐

三彩属于陶器,不是瓷器,故③的文字说明不正确;④白瓷孩儿枕是北宋河北

试卷第1页,总13页

定窑的典型代表,不是河南钧窑的作品,故文字说明错误;素纱襌衣是汉代纺织技术发达的典型代表,故排除掉含有②的选项;所以这一题的正确答案为C。 点睛:这一题考查考生对史实的准确记忆能力。考生对古代手工业技术的发展过程要了如指掌,并且在做题时要注意仔细阅读,注意细节,就像选项中的④这件藏品的时间是对的的,但是产地是不对的,如果稍不留意就会判断失误。所以这类“说法不正确的是”题目,关键是准确记忆和认真核对。

4.“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王朝基本的经济。以下对该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 目的在于维护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B. 强调发展农耕、私营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C. 有利于端正民心民志保障 D. 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答案】D

【解析】重农抑商因为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而与商品经济发展相违背,

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前提是商品经济发展,所以这一是与资本主义萌芽背道而驰的,故选D;ABC符合重农抑商的含义,故排除。

5.中华民族拥有丰富而珍贵的思想文化遗产,下表所列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各思想家的部分观点,对应关系不正确的是 A B C D

A. A B. B C. C D. D 【答案】C

【解析】C选项中的“弱者道之用”、“无为逍遥”是老子的观点和主张,但是

孟子 荀子 老子 韩非子 提出道德规范有四种,即仁、义、礼、智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学习的最高目标是把握“礼” 提出“弱者道之用”、“兼相爱、交相利”、“无为逍遥” 提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兼相爱、交相利”不是,这应该是墨子的主张,故选C;ABD的说法与思想家都是一一对应的,故排除。

6.孔子曾言:“不学《诗》,无以言。”下列各项对《诗经》的解读,正确的是 A. 收录自商至西周的诗歌 B. 其诗感情真实“思无邪” C. 以五言为主或间以杂言 D. 奠定浪漫主义传统基础 【答案】B 【解析】《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称“诗”或“诗三百”,收集

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故A错误;《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四句成章,其间杂有二言至八言不等,故C的说法错误;它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被誉为古代社会的人生百科全书,所以具有现实主义风格,故D的说法也是错误的。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评价诗歌总集《诗经》的著名观点是其诗感情真实“思无邪”,故B的说法是正确的解读。

7.下图是汉代画像石“讲经图”,以下理解正确的有

试卷第2页,总13页

①反映了汉代教育发达和教师地位之尊 ②图中人物讲授的有可能是“四书五经” ③此画像石有着重要的艺术价值

④可作为研究汉代文化、教育的第一手资料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汉画像石”可联系到西汉武帝时,实行“独尊儒术,罢黜百

家”,儒学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讲经图”中的“经”指儒学经典,具体来说是五经,而四书成为儒学经典是在南宋朱熹之后,故②错误;排除掉含有②的选项,所以答案为C。

点睛:这一题的四个选项有特点,即都是选其中的三项,所以只要确认其中的一项是错误的,答案就出来了。这一题的“四书五经”,大家如果注意到明清八股取士的主要内容就很容易判断了。

8.《朱子大全》中写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这表明朱熹

A. 主张加强君主 B. 提倡格物致知之法 C. 强调教育循序渐进 D. 重视社会伦理和修身 【答案】D

【解析】“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指的是人与

人之间的社会关系该遵循的基本准则;“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则是指人的个人修养方面的目标,故上述材料表明D符合题意。

点睛:做材料式选择题,有时标点符号(句号、分号和省略号)是很有用的,这一题句号前后说了两个不同的角度,所以就能选出D为正确答案。

9.“明清之际,旧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与新的先进的价值理念发生了激烈的冲击和碰撞,社会面临着一系列令人瞩目的价值冲突和社会转向。”以下内容表述属于材料中“新的价值理念”的是

A. 主张工商皆本 B. 提倡民本思想 C. 提出君主立宪 D. 注重知行合一 【答案】A

【解析】这一题是考查明清时期“新的价值理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商皆

本的主张是明清之际的思想家黄宗羲提出的,这一主张适应了当时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潮流,所以属于“新的价值理念”,故选A;民本思想是战国时期孟子首先提出的,所以不属于新的,故排除;君主立宪在明清之际没有人提出过,故C不符合史实;知行合一是王阳明心学的思想主张,也不属于新的,故排除。

点睛:这一题的关键是审题,看清题目要求的时间“明清之际”,再注意要选“新”的观点和主张。

10.《马关条约》签订后,张謇痛陈其主张:“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中国)但能于工艺一端,蒸蒸日上,何至有忧贫之事哉!”下列分析符合史实的是

试卷第3页,总13页

A. 张謇反对重农抑商思想 B. 张謇的主张反映“实业救国”思想

C. 张謇创办保兴面粉厂是该主张的体现 D. 张謇已经找到强国的根本途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张謇认为西方之所以富强,不在于商务而在于发展工业,

因此提倡实业救国。由此其核心思想是发展实业是救亡图存的方法,排除AD两项;材料明确表明其所谓的实业仅为工业,而C中的保兴面粉厂是荣氏兄弟在无锡创办的著名企业,不是张謇创办的,故排除C。所以,B项符合题意。

11.下图是初年的漫画。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取个火吧。”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A. 民众对于西方文明的认知十分有限 B. 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 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 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答案】A

【解析】从漫画人物对电灯“取个火”,可见

D项不符合当时情况;从漫

画信息无法得出B项结论;仅从一幅漫画的滑稽内容,不能得出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的整体评价,故A、B、C三项均排除。这位清末民初着装的男子,对着电灯借火,表明他对电灯的无知,故A项正确。

点睛:这一题属于漫画题,这类题解读漫画最关键,解读时,除了看漫画本身之外,漫画的题目和其中的文字很关键,往往就是问题的题眼所在。这一题中的“借个火”就是关键。

12.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说:“成功将近十年,所希望的件件都落空„„要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决计不可能,渐渐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当时中国社会谋求“全人格觉醒”的事件是

A. 维新运动 B. 辛亥 C. 新文化运动 D. 国民 【答案】C

【解析】从时间“成功将近十年”“拿旧心理运用新制度”可以判

试卷第4页,总13页

断这是指当时已经出现了新的资产阶级制度,但是人们的心理还没有发生变化,从“要求全人格的觉醒”可知是反对传统文化的束缚,提倡新文化,以使人们的心理发生进步的变化,即进行新文化运动,故选C。ABD均不是从心理角度,而是从政治角度来表达的,故排除。

13.

A. 推动了中华临时的成立 B. 基本上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 促使工农的重心转移到北方 D. 揭开了战争战略的序幕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实的阅读分析能力。题文中的材料有点文言文的味道,而且涉及到一些地理知识,很多考生可能因为读不懂材料而无从下手,因为解答此题,必先读懂题文中的材料,材料中的三湘其实就是指湖南,因为“湘”是湖南省的简称,材料的其他部分都比较容易理解,整则材料的意思是:平定湖南,然后光复武汉,进而与兄弟会师,尽快统一中国,复兴中华。这与北伐战争的进军路线“先打湖南、湖北消灭吴佩孚的主力,然后挥师东进,进攻江西,消灭孙传芳的主力,最后集中力量北上消灭张作霖,统一全国”相一致。故答案选B。

考点:近代中国的民主·国民·北伐战争

14.陕西省在中国近代进程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以下事件发生在陕西省的是 A. 遵义会议 B. 秋收 C. 枣宜会战 D. 吴起会师 【答案】D

【解析】吴起镇会师是长征过程中,红一方面军与陕北红军的会师,吴起镇位于

陕西省,故选D;A发生在贵州省,B发生在湖南省,C发生在湖北省,故排除ABC。 点睛:这一题等于在考历史地图,这也是现在历史教学界提出“历史核心素养”之后会更着力出题的角度。以前的教训可以证明,只要是考查历史地图的题,很多学生会丢分,所以这是重灾区。考生需在平时的复习时,关注历史地图,多利用地图来进行复习是有效的解决办法。

15.战争的战略决战阶段有著名的三大战役,下列不属于三大战役的是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渡江战役 D. 平津战役 【答案】C

【解析】战略决战阶段的三大战役应该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和平津战役,故排

除ABD;渡江战役是在战争后期促使南京覆灭的战役,所以不属于战略决战的战役,故选C.

16.阅读下表并结合所学知识,下列关于中国外交的表述,判断正确的是 1970-1978年与中国建交国家数据简表 年份 建交国家

试卷第5页,总13页

1970 54 1971 69 1972 87 1973 88 1974 95 1975 103 1976 107 1977 110 1978 112 A. 1974年不结盟是新时期外交的基本 B. 中美建交推动了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关系改善 C. 20世纪70年代,中国迎来第三次建交高潮 D. 70年代的外交突破推动中国进入无敌国时代 【答案】C

【解析】题干数据简表中的数量依次递增,增长较快,所以可以得出70年代,

中国迎来了自新中国初期、50年代中期之后的第三次建交高潮,故选C;不结盟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提出来的,故A错误;中美建交推动了中国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改善,而不是与第三世界关系的改善,故B错误;无敌国时代也是改革开放之后,故D也不符合题意。

17.指出中国开放的大门永远不会关上。以下最早兴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城市是

A. 珠海 B. 大连 C. 汉口 D. 宁波 【答案】B

【解析】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是1984年经批准在大连市成立第一个国家级开发区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故选B。其它选项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18.观察下图,下列对我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变化情况的分析,正确的是

A. 1952年的私有制经济中包含有个体经济、官僚资本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 B. 1956年国民经济的成分比例变化是新民主主义的必然要求 C. 1978年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说明当时经济改革尚未全面展开 D. 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结果 【答案】C

【解析】1952年我国私有制经济中不应该包含有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和外国资本主

义经济,因为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就废除了这两种经济形式,故A错误;1956年国民经济比例变化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而不是新民主主义的要求,故B错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经济改革,所以C说法正确;2006年非公有制经济大幅度提高主要是我国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的结果,故D错误。

19.有学者指出, 以智慧和公正著称,他„„解救贫困者,又以成立新并赋予富裕者以巨大政治权利的办法平息富人的不满。„„甚至使雅典引进了新的民主原则。材料中“ ”所填人物应是

A. 克里斯提尼 B. 伯里克利 C. 梭伦 D. 西塞罗 【答案】C

【解析】梭伦在改革中,采取中庸的办法,“解救贫困者”、“赋予富裕者以巨

大政治权利”,以缓和平民和贵族之间的矛盾,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故选C。

点睛:对于雅典民主政治发展过程做出贡献的三个人物,一定要注意他们所起的作用,梭伦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基,克里斯提尼为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做出了贡献,而伯利克里则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了顶峰。

20.某学生在学习《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时,绘制了以下表格。结合所学知识,

试卷第6页,总13页

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古雅典的民主制度比古罗马的法律制度起步早 B. 雅典民主制度源于梭伦改革,终于伯利克里改革 C. 古罗马的公民法和万民法都是成文法

D. 古希腊、古罗马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代表 【答案】D 【解析】古雅典民主制度与古罗马的法律制度从图中看几乎是同步的,故A错误;

雅典民主制度并不是终于伯利克里时代,因为伯利克里时代,雅典民主政治达到了顶峰,故B错误;习惯法是属于公民法的范畴,但却不是成文法,故C的说法是错误的;古希腊的民主政治和古罗马的法律是古代西方政治文明的杰出代表,故D说法正确。

21.近代以来,西方的思想和科技领域经历了巨大的发展变化,涌现出许多时代巨人。其历史地位搭配正确的是

A. 莎士比亚——文艺复兴的先驱

B. 孟德斯鸠——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 C. 伏尔泰——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 D. 牛顿——近代物理学的者 【答案】B

【解析】但丁是文艺复兴的先驱,故A说法错误;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

提出了三权分立学说,所以成为了资产阶级国家学说和法学理论的奠基者,故B说法正确;卢梭是启蒙运动中最激进的思想家,故C错误;牛顿是近代物理学的奠基者,故D的说法错误。

22.二战后,美苏两极对峙格局最终形成的标志是 A.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D. 北约和华约的建立 【答案】D

【解析】北约和华约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形成,标志着美苏两极对峙局面最终形

成,故选D。杜鲁门主义的提出和马歇尔计划的实施是美苏两极格局形成过程中的典型事件,不结盟运动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没有关系,故排除ABC。

23.下图是1941年的海报(为12月7日报仇)。与该海报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 不列颠之战 B. 莫斯科战役 C. 珍珠港事件 D. 中途岛海战 【答案】C

试卷第7页,总13页

【解析】由海报的内容“为12月7日报仇”和海报发表的时间“1941年”,再结合所学二战的史实可知,与此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珍珠港事件,故选C。

点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第一个素养就是时空意识,这一题就是考查时空观念中的时间,所以将题中所给时间和所学知识相结合,就可以得出答案。

24.1995年11月,美国财政在一次会议上说:“这么多的国家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也许是更震动更大的变化。这是一场把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几十亿人送上通往繁荣的快速电梯的运动。”他所评价的事件是 A. 欧洲联盟的成立 B. 北美自由贸易区诞生 C. 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 亚太经合组织成立 【答案】C

【解析】由题干中的“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和“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可

以得出,选项中只有C世界贸易组织可以囊括上述国家和地区,才可以符合题目中的条件,故选C。

点睛:找全信息是做这一题的关键,所以“市场”“亚洲、东欧、拉美和非洲”都找出来才可以,还有就是要明确选项中的各个组织的性质。

25.1992年,某学者指出“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取得最后胜利。”上述观点的出现,最有可能是因为 A. 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崛起 B. 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C. 世界政治格局出现变化 D. 和平发展已成为人类共识 【答案】C

【解析】题干中的信息“人类历史的前进与意识形态之争正走向终结”、“自由

民主与资本主义定于一尊”可以说明,这位学者认为美苏两国争霸的结果是美国资本主义这一阵营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两极格局瓦解是出现上述认识的前提,故选C。ABD没有体现“意识形态”,故排除。

26.【加试题】报刊是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的产生和发展而出现的大众媒介。观察下图,以下表述正确的是

A. 这是资产阶级时代的主要报刊 B. 这是了解当时政治经济的第一手资料 C. 成为先进中国人开启民智的重要手段

D. 以通俗的语言满足了市民的文化消遣需要 【答案】C

【解析】图中所给的《时务报》是维新派宣传维新变法的重要载体,是改良为手

段,故AD不符合题意;报纸不属于一手资料,故B错误;宣传维新变法的做法起到了开启民智的作用,故选C。

点睛:史料是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史学研究的基础。针对某一特定历史事物,目击者或者当事人留下的实物、文字或者口头的陈述为一手史料,而非目击者或非当事人的文字或口头的陈述为二手史料。据此可知,题干中的报刊不属于一手史料。

试卷第8页,总13页

27.【加试题】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这样评价一位文学家的作品:“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以高超的技巧,并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下列文学作品符合这一评价的是 A. 《唐璜》 B. 《西风颂》 C. 《约翰·克里斯多夫》 D. 《吉檀伽利》 【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诗”“由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充满诗意的思

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等信息说明这一作家的作品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典范,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对泰戈尔所写的《吉檀伽利》

的评价,故选D.

28.【加试题】下列是孙中山在进程中的言论,按出现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现在尚未成功,凡我同志„„继续努力,以求贯彻 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平均地权

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路 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 A. ③②①④ B. ②③④① C. ②①③④ D. ②③①④ 【答案】B

【解析】②是中国同盟会的纲领,提出的时间是1905年;③是在辛亥失败,

袁世凯篡夺了辛亥胜利果实之后,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时提出的;④是在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斗争失败后,孙中山总结的,这成为他寻求国共合作的一个出发点;①是在国共合作实现之后,在孙中山的遗嘱中所体现的,故选B。

29.【加试题】观察下图.以下标题最合适的是

A. 一战中德国势力的扩张 B. 一战后欧洲领土的变迁

C. 二战中苏联“东方战线”的魅力 D. 二战后社会主义阵营的巩固 【答案】B

【解析】地图中有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奥地利等国,根据所学知识可以知道,

一战时奥地利和匈牙利属于一个国家——奥匈帝国,一战后两国分立;捷克斯洛伐克是一战后新建立的国家,所以排除掉A,选B。二战中苏联的东方战线应该包括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但是图中这些地方并没有和苏联用一样的颜色标注,故C不符合题意;二战后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都应该属于其中社会主义阵营,但是地图中两国的颜色是不同的,故排除D。

点睛:历史地图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历史核心素养的时空观念就可以通过历史地图题来考查,所以有待于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读历史地图应该包括地图

试卷第9页,总13页

的名称、地图中的图例和地图中的关键地名、河流、山脉等相关信息。这一题中的信息只有从国家名称和不同颜色去判断,因为没有图例和名称,所学知识是分析这一地图的必备条件,所以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的。

30.【加试题】哥特式教堂俗话称为尖尖房子,圆顶教堂俗说称为“大圆顶”,而圣彼得大教堂、圣母玛利亚大教堂和罗马的万神殿都是世界上圆顶教堂的代表。下列表述正确的有

①哥特式建筑营造了一种人神相殊的效果

②圆顶教堂展现开阔明朗的风格,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③万神殿是集希腊柱式和罗马圆顶于一身的著名建筑 ④布鲁内列斯奇的创新方案使圣彼得大教堂极具特色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A

【解析】布鲁内列斯奇的创新方案是为圣母玛利亚大教堂服务的,不是圣彼得大教堂,故排除含有④的选项,所以正确答案为A。 评卷人 得分 二、连线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英国的最大成果,也是它在现代民主政治创制试验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英国是现代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发源地早已为世人所公认,即使在当今社会主义国家的某些机构或制度上,也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程汉大《英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美国的创新在于:它建立了这样一个,它分权但不,制衡却不抗衡:……20世纪20年代末,为了拯救市场,唯一的办法居然是“中止市场”!但“中止市场”又不是“消灭市场”,需要的是一种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而执行这种权力的恰恰是国家!

——摘编钱秉旦《世界现代化历程》

(1)材料一中“全新的政体”的基本特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中国的哪两大政治制度“隐隐约约地打着英国影响的印记”?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如何实现“分权制衡”的?指出20世纪30年代美国为“拯救市场”而采取的创新之举及本质。 【答案】(1)基本特点:虚君、内阁对议会负责。(如写出选举权扩大、内阁权力膨胀也可以给分)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分权: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制衡:三权中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如写出具体内容也可以得分)。创新之举:罗斯福新政。本质: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新模式(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解析】(1)基本特点:根据材料一中的“英国”“现代民主政治创制”可知这

一“全新的政体”指的是英国君主立宪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基本特点有虚君、议会权力至上、内阁对议会负责等。列举:英国的民主政治制度中有议会制和政党政治给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结合所学中国现代的政治制度可知,中国在这两方面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中国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回答。说明:由材料二中的“分权但不,制衡却不抗衡”和所学1787年中关于联邦的规定内容可知,联邦的分权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三权分立,其中立法权归国会,司

试卷第10页,总13页

法权归最高,行政权归总统;联邦的三权之间的制衡指的是三权中任何一项法定权力都受到另外两项权力的制约。创新之举:结合材料二中的“中止市场”、不是“消灭市场”、能够“控制”市场的权力等信息,再结合所学罗斯福新政的史实,即可知道,创新之举即罗斯福新政,实质是指坚持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或者说是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3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力压迫下为富民强国采取的是倾斜的结构转换模式,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大量农村人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

——摘编自魏悦、魏忠《近代以来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思想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年转移数量

——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20世纪80年代”和“2000年以来”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80年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以近代和现代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情况来分析其对我国经济产生的影响。 【答案】(1)问题: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 原因:传统的重农抑商;安土重迁观念浓厚;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下。

(2)特征:20世纪80年代,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地转移为主;2000年以后,非户籍异地转移呈迅猛的直线上升趋势。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第二、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国家放宽了对农户的户籍。(写出任意内容即可,其他言之成理也可得分) (3)主要影响:

近代:导致近代中国产业结构转换的缓慢,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能写到任意2点给) 现代: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符合农民利益;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解析】(1)问题: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一”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大量农村人

口和劳动力不能随工业化的发展而就业,导致就业结构的转换落后于产业结构的转换,农业剩余劳动力大量集聚”可以得出结论。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所学古代史和近代化的相关知识可得出,中国古代长期实行的重农抑商和农村很久以来的安土重迁传统,是导致农村劳动力大量聚集于农村的主要原因,近代以来,城市中开始的工业化需要的是高素质、懂机器生产技术的人才,而农村劳动力又缺乏相应的技术训练,所以素质低下也是其原因之一。

(2)特征:题目要求“根据材料二分别概括”。由材料二中的图例“非农就地

试卷第11页,总13页

转移”“非户籍异地转移”和“户籍异地转移”与“每年转移总量”比较可以分别得出,20世纪80年代转移的总数是先升后降,其中与总数差不多的是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地转移的折线,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这一时期以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地转移为主;根据同样的办法可以看出,2000年以后,非户籍异地转移呈迅猛的直线上升趋势。原因:题目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根据所学可知,1978年以来,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大量剩余劳动力;经济改革导致第二、第三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国家放宽了对农户的户籍。这些都是导致20世纪80年代劳动力非农就地转移的原因。

(3)这一题要求“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近代:由于近代劳动力在农村大量聚集,不能随工业的发展而适时转移,导致近代中国产业结构转换(由农业为主到以工业为主)的缓慢,不利于产业结构的健康发展;工业化的速度慢就会不利于中国的近代化;从而造成中国近代的落后。现代:由于农民实现了就地和异地的转移,所以无论农村还是城市的劳动力问题得以及时解决,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既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又符合农民利益,还能提升人民生活水平。

点睛:这一题以劳动力转移为主题组织材料和进行设问,既迎合了当今户籍制度改革这一社会热点问题,又通过联系所学来设问,做到了以史为鉴,学习历史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第二题是解题的关键,考生读懂图表是个关键,这就需要考生从图例入手解读,每个图例所代表的信息,然后进行对比再作答。

33.【加试题】中国交通近代化经历了艰难的发展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然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何者?……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至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万事皆可从权,民心必不可失。 ——(清)沈葆桢:《条说议铜线铁路》

(1)清沈葆桢对外国人设铁路的态度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他的理由。

材料二表四詹天佑生平大事年表(部分) 出生 1861年,广东南海茶商家庭 1872年,赴美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铁路工程科 求学 1876年,参观美国费城举办的百年博览会 14年,成功建造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_______①_______ 事业 1909年,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的奇迹,使________②_______提前全线通车

(2)在表四①、②处填入合适的内容。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詹天佑“出生”“求学”的经历,分析他能够在事业上取得成就的时代机遇。 【答案】(1)态度:反对

理由:损害民间的田宅;破坏坟墓(违背传统忠孝观念);激化矛盾,导致群众反抗运动;维护自身统治。

(2)①滦河大桥②京张铁路

时代机遇:出生于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清推行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倡导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工业使世界科技迅速发展。

【解析】态度:由材料一中的“欲朝廷明定条约,许其开工,则大不可”可知,

其态度是反对。理由:根据材料一中的“民间之田庐,贪利者犹可易地”、“坏其祖父之坟墓,虽至愚极不肖者,亦必痛心疾首,聚族而争”、“民心必不可

试卷第12页,总13页

失”等信息可知,其理由有损害民间的田宅;破坏坟墓(违背传统忠孝观念);激化矛盾,导致群众反抗运动。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沈葆桢所说的理由,根本上来说代表了地主阶级的利益,其真实的理由是要维护自身统治。 (2)内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4年成功建造的19世纪末中国最长的铁路大桥是滦河大桥;1909年,创造了中国铁路史上奇迹的成就是京张铁路建成,提前通车。时代机遇:从材料看,詹天佑1861年出生于广东南海茶商家庭,地处东南沿海地区,该地区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而根据所学和材料二中的“1872年,赴美留学,毕业于耶鲁大学铁路工程科”可知这时,清推行洋务运动,派遣留学生,倡导新式教育,培养新式人才;由材料二中的“1876年,参观美国费城举办的百年博览会”结合所学工业的知识,可知这时工业使世界科技迅速发展。

34.【加试题】雅典的奥运会和民主制是象征希腊文明的名片。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奥林匹克主义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并使之全面发展的一种人生哲学,奥林匹克主义谋求把体育运动与文化教育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在努力中求欢乐,发挥良好榜样的教育价值并尊重基本功的原则为基础的生活方式。 ——《奥林匹克宪章》

材料二丹尼斯﹒舍曼曾说:“如果说希腊人开始倡导理智主义,那么他们也是最先压制它的人。简言之,他们是这样一个民族——在人类可能会尽力为之的事情上,他们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 ——《世界文明史》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古代奥林匹亚遗址的所在地和功能。列举古代奥林匹亚竞技会所蕴含的精神内涵。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希腊是这样一个“既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也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的民族?请任选其中一种观点,说明的你的理由。 【答案】(1)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西北部;古代希腊的宗教圣地和体育竞技中心。精神内涵: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奋发上进、崇拜英雄。

(2)成功的理由:雅典的民主制使国家的政治、经济获得空前的繁荣;开西方民主制度之先河,在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

失败的理由:雅典民主政治存在明显的缺陷;雅典民主制在伯里克利以后盛极而衰,政治开始动荡;成为野心家争权夺利的工具。 【解析】(1)题目要求“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所在地:需要结合所学

奥林匹亚遗址的知识回答,它处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西北部;功能:结合所学可知,这个地方是古代希腊的宗教圣地和体育竞技中心。精神内涵:需要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回答。由材料一中的“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和其功能可知,其精神内涵是增强体质、意志和精神;和平友谊、公平竞争、奋发上进、崇拜英雄。

(2)这一题实质上是提供了两种观点,即希腊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和希腊向别人展示了何以失败这两种观点,考生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去论证其中的任何一种观点是正确的即可,考生选择哪种观点都可以。如果论证“希腊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就需要结合古代希腊曾经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其对人类文明做出的贡献,结合所学可知,雅典的民主制使国家的政治、经济获得空前的繁荣;开西方民主制度之先河,在盛行的古代世界率先建立了较为健全的民主制度。如果要选择“希腊向别人展示了何以成功”这一观点,则需要从古代希腊的制度中的弊端和局限考虑,结合所学可知,雅典民主政治存在明显的缺陷;雅典民主制在伯里克利以后盛极而衰,政治开始动荡;成为野心家争权夺利的工具。

试卷第13页,总13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