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
教师专业化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形成的世界性的潮流,并极大地推动了许多国家教师教育新理念和新制度的建立,成为促进教师教育发展和提高教师社会地位的成功策略。我国在上个世纪末,提出教师专业化问题。目前,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专业化趋向已经比较明确,并且制定了一些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与措施。然而对于高校教师来说,专业化问题基本被忽视,其中一个原因是人们对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导致行动上的缺失与滞后。因此,有必要就高校教师专业化的必要性问题进行探讨。
一、21世纪呼唤教师职业专业化
在新的世纪里,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社会职业都体现出它的高科技性和不可替代性,使得从事这些职业都必须经过事先的专门培训,掌握专门的技术与技能,其职业的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职业的专业化将成为21世纪的一种重要趋势和时代特征,而不是仅仅在对医生、律师等职业的要求上。这种趋势也必然会表现在对教师职业的要求上,使教师垄断性地从事社会必不可少的工作,具有广泛的自律性和自主性,同医生、律师职业一样,越来越具有不可替代性。
同时,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知识成为这个世纪经济发展的基础,智力是这个世纪经济发展的源泉,创新是这个世纪社会发展的核心。这一切都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甚至说是源于教育。总理指出:“教育事关国家未来。现代化建设、国民素质、精神文明、道德力量,都离不开教育”。温总理还指出,我国经济已经持续28年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奇迹。但是国家能否继续繁荣下去,能否可持续发展,能否在国际竞争中具有竞争力,关键在人才,根本在教育。从这个角度上讲,中国的振兴才刚刚开始。教育振兴是中国振兴的重要标志。只有有了一流的教育,我们才能有一流的国家实力,才能真正成为世界上一流的国家。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对教育的重视,必然导致对教师职业的重视,教师的地位也必然会因此而提高。同时,由于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与经济待遇的改善,教师职业必将成为竞争性的职业。这一切都将引起教师职业专业化程度的提高。
二、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决定了高校教师必然要专业化
职业不同于专业,专业是通过某种教育或训练掌握了一定基础理论和特殊技能的职业,如医生、律师、建筑师、会计师等。教师从一种职业到专业化,走过了300多年的历史。有学者认为,现代教学形式——班级授课制的建立,是教师开始成为一种专门职业的标志。
1681年拉萨尔在法国创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师资培训学校。早期的师资培训机构,培训以“学徒制”为主,教师的培训仅被视为一种职业训练而非专业训练。18世纪中后期,随着普及初等义务教育逐步在一些国家实施,现代教学方法渐
成体系,教育理论有了长足的进步,师范教育理论已见轮廓,为教师从事职业训练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依据,教学开始作为一门专业从其他行业中分化出来,形成自己的特征。师范教育机构在对教师进行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开始注重教学方法的培训,开设教育学、心理学课程,对教师进行专门的教育训练。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出生率下降而对教师需求量降低,以及公众对教育质量的不满引发对教师教育的批评,提高教师“质”的要求取代了“量”的需求,对教师素质的关注达到了空前的高度。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国际劳工组织提出《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作出了明确的说明,提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经过严格的、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1971年日本在审议会通过的《关于今后学校教育的综合扩充与调整的基本措施》中指出,“教师职业本来就需要极高的专门性”,强调应当确认、加强教师的专业化。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经济竞争和科技竞争的加剧,各国把教育摆到了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由此带来世界范围教育改革的浪潮。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教育改革的成败在教师。只有教师专业水平的不断提高才能造就高质量的教育水平。因此,80年代后,人们对过去忽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学技能提高的做法给予了强烈的批评,教师专业化目标的重心开始转向教师的专业发展。
美国卡内基教育和经济论坛小组关于教师专业的报告《国家为培养21世纪的教师做准备》,批评美国由于师范教育改革的滞后阻碍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使教师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社会对他们的尊重。因而呼吁,创立全国教师专业标准委员会,高标准地确定教师应该懂得什么,应该会做什么,并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标准。
教师职业从经验化、随意化,走向专业化,这是社会进步、知识爆炸、教育规模不断扩大、教育理论知识不断丰富和成熟的必然选择。
我国有关法律已经为推进教师专业化提供了基本的法律保障。
1994年我国开始实施的《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第一次从法律角度确认了教师的专业地位。
1995年颁布《教师资格条例》。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2000年我国出版的第一部对职业进行科学分类的权威性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归并为类,教师属于“专业技术人员”。
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开展全面实施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进入实际操作阶段。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师必然要走向专业化,这是无可非议的。只
有高校教师也象中、小学教师接受教师教育及培训,具有教育专业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塑造教师整体队伍的专业性,才能使教师职业具有像医生、律师一样的专业不可替代性。
三、大学教师需要有高深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法律工作者要有法律学知识,医生要有医学知识,教师也要具备教育教学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所教学科的学科专业知识,这是解决教什么的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二是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专业的知识,这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作为大学教师必须两方面的知识都具备。因为“教什么”即是教学内容,教师的学科知识越丰富,教学内容就越充实,这是评价课堂教学的主要方面;“怎样教”即是教学的技能技巧,教师的教育科学知识越丰富,教学实践能力越强,技能技巧越高,教学效果就越好,这也是评价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反之,如果教师只有学科知识而没有教学技能,在课堂上就会死背教条、注水入瓶、照本宣科。这种“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如果教师只具备教育学科知识而不具备其他科学知识,那就无法讲授其他学科的知识,而只能教授教育学、心理学了。所以,作为大学教师两方面的知识缺一不可。
“大学是研究学问之地”,是培养硕学宏材的。因此大学教师不仅要求有高深的学问,而且还要有浓厚的研究兴趣和很强的研究能力。因为,只有对所教学科不断进行研究,才能创新该学科、发展该学科,不断开拓学科的前沿,以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只有在系统的教育学科知识的指导下,开展教学研究、总结教学经验,把经验上升到教育理论的高度,才会探索出丰硕的教学成果。所以,专业化的大学教师,必须有高深的理论修养,有娴熟的教学技能,有很强的科研能力,有丰硕的学科研究成果和教学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