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语文
《秋天》教学设计
班级 姓名
【学习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3.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4.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 【学习重点】 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 【学习难点】 揣摩、品味本文优美的语言。 知识链接 1、作者介绍:何其芳(1912年—1977年)中国著名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红学”理论家。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是“汉园三诗人”之一。著作主要有:散文集《画梦录》(成名作),诗集《预言》,红楼梦的研究也颇有建树。 轶事典故:何其芳改名 现代著名诗人和文学理论家何其芳,原名何永芳,国文老师将“永”改为“其”,成为何其芳。这一字之改,使名字大放光彩,由一个十分俗气的名字,变成一个内涵隽永的美名。将“永”改为“其”名字起了两大变化:一是变九、名分档为连姓取名,扩大了名字的容量,丰富了名字的内涵;二是变三个实词为两实一虚,虚实相生,使名字充满了生机,跳荡着情感,升腾着热浪,具有感人的力量。何其芳-----多么芬芳,多么美好,多么令人陶醉啊!名字散发着诗意,洋溢着浪漫情怀,真是不可多得的佳名。何其芳不负重望,后来成为著名诗人和文学评论家,使“名副其实”,美名远播。 2、背景介绍:《秋天》选自何其芳早年创作的诗集《预言》(1931-1933)。它不像那个时期的诗人们那样爱用象征手法,写得神秘莫测,或爱寻味哲理,显示思想的深高厚重;也不像他向前拘守个人狭小天地,缠绵悱恻于男女私情,除了幽怨、苦思就是期待,而是难得地将视野投向乡野,投向普通人的活动场景,以观者的身份言身外他人之事,表现一派明朗纯净的诗意诗风。诗作采用直陈其事的写法,表面看来似乎简单、直白,缺少象征的奥义,实则意味情味既深且长。诗中透出那么一种氛围,那么一种神韵,这是最能勾住读者心魄的东西。 3、比喻、拟人的作用:(1)比喻的作用是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2)拟人的作用是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课 前 导 学(预时15分钟) 任务一:勾画知识链接中的重要信息,并记忆。(要抢答赢分的哟!) 默任务二:默看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学法:快速默看课文。要求:A、不动唇,不指读。B、每分钟300---500字。 任务三:解决生字词 学法:1、将注释上的拼音抄到文中相应的生字上面; 2、将课后“读一读,写一写”中的生字和词语在文中用单横线勾画出来; 3、将不认识、拿不准的生字圈出来,将不能理解的词语圈出来,并查字典或利用注释解决;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丁丁( )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寥阔( )枯涸( ) 清冽( ) 梦寐( ) ....5、解释下列词语 肥硕: 栖息: 寥阔: 枯涸: 清洌: 梦寐:
1
任务四:朗读课文三遍 学法:1、读通、读顺。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想写景的次序,再背诵全诗。 第 一 课 时 学习目标一:预习检查 学法1:以老师提问,学生抢答方式检查“知识链接”的记忆。 学法2:检查生字词。对子互改校正,互评组集体订正,互评组组长随意抽一位同学,被抽同学将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写完后,互评组组长批改,每错一个扣一分,扣完为止(总分5分)。记为小组得分。 学习目标二:读文本,把握朗读技巧 自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或站着,或走着,或坐着)朗读课文 对学:选择一段进行诵读,互相校正 群学:合作讨论,归纳朗读本文应注意的技巧 学习目标二:背诵全诗 自学:背诵诗歌 对学:对子对背检查 群学:齐背 展示单元:美文美读 建议:1、按小组讨论的朗读技巧,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节朗读(不是要读全文哟!) 2、个人朗读时面朝同学,仪态大方,语速适中 3、互评组的同学进行评价 4、其余同学质疑、补充 “日清过关”训练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丁丁( ) (2)肥硕( ) (3)鳊鱼( ) (4)乌桕( ) (5)栖息( ) (6)寥阔( ) (7)枯涸( ) (8)清冽( ) (9)芦篷( ) (10)梦寐( ) 2.填空: 本诗作者 ,四川万县(现重庆万州)人,现代 、 ,代表诗集 等,本诗表达了作者对 的 。 3.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写出其在句中的含义。 (1)放下 过稻香的镰刀( ) (2)秋天 在农家里。( ) (3)秋天 在渔船上。( ) (4)秋天 在牧羊女的眼里。( ) 第 二 课 时 学习目标一: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自学:1、概括诗歌内容:诗中刻画了几幅图画? 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景的? 第一幅: 第二幅:
2
第三幅: 写景顺序: 2、为什么说这是一幅乡村秋景图? 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学:对子交流,互相订正。 群学:集体讨论有疑惑的答案,并结合建议进行预展。 展示单元:品秋、悟秋我抢答 建议: 1、有人曾赞王维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也亦诗亦画。那么就让我们找找看他从哪些景物中寻找到了秋天? 2、三节诗中的人物分别是谁呢? 3、这些景物,人物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美丽的乡村秋景图,谁能用简洁的话为每幅图取一个美丽又诗意的名字吗? 学习目标二:理解赏析,品味语言准确生动的特色。 自学: 1、找出你最喜欢的语句,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写得好在哪儿? 2. 想像每幅画面中人物的身份、活动、心情,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幅图。 展示单元一:品读赏析我来说 建议: 1、诗歌的语言形象含蓄,一些普通的词在诗句中意思往往变得隽永深沉。作者用清新质朴又丰富多姿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秋天的美丽。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并做好品析。请按照下列格式回答, 我最喜欢________________这个词,它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最喜欢 _________这句话,它运用_______ 的修辞,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最美丽的花朵,请带着丰富的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你喜欢的一幅图画。 我最喜欢 _____________这幅画,我是这样描绘的: 展示单元二:我也来当当小诗人 秋天是美妙的,可以像摄影师那样用图片去捕捉,像画家那样那色彩去描绘,也可以像诗人那样用文字来倾诉。让我们仿照诗人写一节或几节有关秋天的诗来当当小诗人,并且大声朗读自己的大作。 “日清过关”练习题 1、给加粗的字注音:(8分) 丁丁( ) 肥硕( ) 栖息( ) 归泊( ) .....寥阔( )枯涸( ) 清冽( ) 梦寐( ) ....
3
2、课外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红的、白的、蓝的…… 它不是石子, 却能使滚滚波涛 在我们心中激起, 它不会飞, 却能把我们带到奥妙的寰宇。 它没有口, 却能让我听到, 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啊,它是什么? 是老师的粉笔, ——老师用智慧和心灵深情地把它浇铸。 (1)给这首诗加一个标题: 。 (2)本诗运用的两种修辞手法是 和 。 (3)第一句省略号省略的内容是什么? (4)表达主题的句子是哪句? (5)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带到奥妙的寰宇: 听到五洲四海的声响音律: 3、仔细观察校园里或别的地方的秋天的景象,写一段或一篇写景文字。(不少于150字)(12分)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