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与管理》 2010年3月1日 教学实践的 不少中小学教师抱怨教学理论无用,也有学者指出l 表现二:单凭经验和常识从教,理论匮乏 “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诸如此类的议论,不一而足。l 【案例2】某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之后,沿海某市 诚然,我国教学理论研究一度注重学科理论体系建构,有l 某小学校长室。两位教师持质量分析表前来,表上“答卷 忽视对基础教育现实问题研究的一面。但反过来,教学实- 情况分析”栏,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 践界对教学理论的了解、吸收、借鉴情况如何?答案并不l 令人乐观。  l知识”三格,问:“什么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 知识是什么意思?怎么填写啊?”校长接过质量分析表来 一、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现象举隅 l 看,也皱了眉。 “教学理论脱离教学实践”一说中,“脱离”意味着原I 据了解,这份质量分析表是由该校教导主任设计的, 本结合在一起,后由于某种原因二者脱钩,分离了。不少{ 打破了原先按“计算题”、“应用题”等题型分类分析的套 教师所掌握的教学理论有限,其教学实践原本就没怎么l 路,借鉴了认知心理学知识分类思想设计的,但表发下后 与教学理论挂钩;有少数教师压根儿没好好学过教学理: 没来得及集会解释,于是让校长、老师犯了难。她们有着 论。这些教师知识结构中教学理论含量低,与其说“教学l 十几年教龄,积累了不少教学经验,是该学校师资队伍的 实践脱离教学理论”,不如说是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l 中坚。上世纪90年代读中师时学的教育专业课程是《教 不妨看下面两例。  l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老三门”;尽管通过在职进 表现一:对教学理论解决教学实践问题抱不切实际: 修都取得了本科文凭,却没有迈开教学理论知识补充、更 的“药到病除”的幻想  l新的步伐。 【案例1】2008年,笔者随同导师先后十余次到某中l 案例2绝非个例,安徽省利辛一中张帮群曾设计问 学,参与语文组“集体备课”活动。导师从语文教学内容重l 卷:“你最喜欢读下列哪些教育文章?理由是什么?选项: 构等理论讲起,推荐阅读相关理论书刊,研讨从哪些角度l A.理论性教育文章;B.叙事性教育文章;C.教育案例分析; 确定本课教学内容,颇费了一番功夫。一个月过去,对《荷l D.教育杂感或随笔”。该校107名教师作答,结果显示:选 塘清韵》这一篇目的研讨还处于确定教学内容阶段,有老l B者占54%;选C的占32%;选D的占12%;选A者只占 师急了:“教授,能不能告诉我‘一、二、三’,这篇课文怎么- 2%I”。可见,真正喜好教学理论者屈指可数。这是县中学 上?”“教授,您说怎么教,我们依您说的做!”……  l的情形,一般农村中小学的情况更不容乐观,农村教师接 在这些老师心目中,教学理论的功效在于立马解决l 触教学理论的机会更少。袁兴富对湖北省英山县两个乡 问题,教授宣讲教学理论相当于医生给病人开处方,一线1 15所学校所作的调查显示:“人均专业刊物拥有量仅 教师按处方配“灵丹妙药”服用,即可“药到病除”。殊不: 0.35份”,“大部分教师长期没有订阅专业读物,只有一本 知,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并不是“一对一”的“教怎么l 教学参考书”目,专业阅读严重不足。中小学教师疏离了教 做”的关系。有教师学了点教学理论却没有收到“短、平、f 学理论,“在一些本应由高理论群体构成的教育工作者队 快”的功效,就认定“理论无用”。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澄 伍中,看到的却是低理论群体。”【3I尽管近年教学理论本身 清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明晰各自的特点,明了教l 的知识生产在不断推进,但“春风不度玉门关”,教学实践 学理论的“能为”之所在,消除对教学理论的误解,避免将l 界对它们的了解程度以及所产生的实际影响十分有限。 不能承受之重任压到教学理论的头上。 J 二、解决教学实践“理论虚脱症”的对策 ・6 - 陆平:教学实践的 理论虚脱”现象及对策 如何疗治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症”呢?除教育行政l的某一理论往往偏执于“一”,评判的标准是该理论从前 部r'-J ̄n大教师培训力度、学校加强校本研修等措施外,教f提到结论之间是否具有逻辑自洽性。教学实践者在特定 师个人可以采取如下对策。 l时空处理教学事件,事件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体,需要实践 1.正确认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关系,消弭对教-者根据此时此境,即时寻求解决问题的各种信息,可同时 学理论作用的误解 l直觉地运作多种理论来帮助解决问题,评判标准是当时 如案例1所述,有教师对于教学理论的作用及其与1的教学是否有效,而无需顾及所运用的几种理论之间的 教学实践的关系存在误读。可依下表认识两者的关系H。I逻辑关联性。 f  f教学理论 I 教学实践 l 1 认清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不同特点,反观案例 旧 的l 认知 I 决断 I J 1,老师希冀教授直接提供操作办法这一现象,事实上,教 l研究对象l相对一般的、普遍的l具体的、特定的 膳喀讹的I I学理论无法提供这样的“服务”。美国学者艾斯纳说:“理 叵 鬲 i思维方式I 理论思维 I 确 工程思维  Il使教师“按图索骥”改变教学实践,量 但可以使教师通过理 fu-,f空条件f 弹性灵活 I特定时空,此时此境界f f论学习,获得了思维的框架,提高理论的自觉意识和理性 首先,两者的目的和指向不同。教学理论研究旨在对:分析能力,加强实践的理性成分和专业的预见性,为临床 教学现象获得规律性认识,通过认知活动,形成科学的知I处理问题提供了多种可能性。 识体系,这些认识的真理性、可证明性或可信度较为持I 2.借助教学理论,检视个人“内在的理论”,反思教学 久、广泛。教学实践的目的是对各种可能的教学行为作出l实践 决断,临床性地处理和解决所面l}缶的种种教学问题,通过I 一线教师工作忙,大多没有脱产进修的机会,只能在 适切的教学活动使受教育者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在智{职学习教学理论,优势在于这种学习不是为了考试,所学 力、非智力方面获得发展。 J与所教息息相关,学用一致。郝志军认为:“教学理论实践 其次,研究对象有差异。教学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相对:功能现实化的一般进程有三个阶段,即理论的具体化阶 一般的教学现象,带有一定的普遍意义,不会“转瞬即I段、理论的个体化阶段和个体的行动化阶段。”I7l第一阶段 逝”;而教学实践解决的是具体的、特定的、情境化的教学J是理论工作者的事;第二、三阶段是中小学教师把教学理 事件,教师即便对某一时段教学有充分的预设,也要根据l论内化和转换的过程。这种转换过程有这样几个特点。 特定的对象和场景,即时作出决断和调整。随着课堂教学: 第一,这是普遍形态的教学理论和个体内在理论互 流程的推进,教学情境在变化,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策f动的过程。叶澜指出,理论在现实中有两种不同的存在形 略;同一教学内容,同一教师到不同班级执教,需要根据l态,“一种为群体所共有的普遍形态,它脱离于产生理论 学生的反应作调整。 的主体,以文字、各种符号形式存在;一种为个人或部分 再次,问题来源不同。教学理论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理f特殊群体所拥有的私我和局部形态。”[8】教师是以清晰的 智状态(states of mind),即公认的抽象的理论体系,而不I自我意识,带着自身所有人生阅历、教学经历以及原有的 是直接来源于教学实践。研究者通过对现有理论进行思l或理性化的或经验常识状态的内在理论投入学习活动 维加工来进一步推进理论建设,即便观照教学实践,是对 的,他们不会照单全收所学的理论,而要进行再加工、改 实践现象进行抽象加工,上升到理智状态作理性思考;而I造,形成独特的理解,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之中。若无 教学实践的问题总源于跟实践者本人息息相关的事态I法同化,教师就要对原有的内在理论予以检视、澄清、调 (states ofaffairs),解决实践者在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困f整和改变,从而顺应新的理论框架,形成新的个体内在理 境。 :论。 最后,思维方式和时空条件不一样。教学理论研究采I 第二,这是理论学习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相伴随的 用理论思维,其本真价值是“认知虚体,而认知之为认知i过程。“教然后知不足”,教师带着困惑学习理论,学习目 就在于弄清对象的本来面目”。教学实践采取工程思维,:的明确,动机强;理论也不断启示他们运用理性反思教学 其本真价值是“筹划理想性实体来满足价值主体的需要,I实践。 而筹划之为筹划就在于设计出应然且能够实现的对f 第三,教学理论为透视教学现象提供了新视角。教学 象”【5】。两种思维方式一次运作所用的理论数量也不一j工作与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时面临着新的挑战。 样,研究者进行理论思维时,一次只能运作一种理论,他:教师吸收具有一定前瞻性的教学理论,有助于跳出原有 们在相对弹性宽松的时空条件下探索问题的本质,得出f的思想框框,以新的视角来透视教学现象,解决教学I'-=I 陆平:教学实践的“理论虚脱”现象及对策 题。计划经济时代,孩子生活在相对静态的环境中,对于 与传统教案相比,这份教案有了较大改观。过去的教 自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怎么发展,有相对清晰的答 案对教的活动考虑得多,很少顾及学的活动;此教案考虑 案;而市场经济使儿童的生活环境充满了不确定性因素。 到了“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二者密切关联。本设计体现 许多教师慨叹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让人看不懂、越来越难 了我国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即关注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其实,他们并不理解当代儿童所面临的困境和成长需 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若将“教”与“学”的活动内容 应对的主题。这种不确定性既有消极意义也有积极意义。 作比较,一眼可以看出,教师“教”的活动设计很详尽,如 从消极方面来看,儿童生长在不确定的世界,意味着飘浮 把本环节分解为七步,每一步教师干什么都清清楚楚;但 不定,陷入一种(自我)毁灭的生活方式;从积极方面来 “学”的活动设计只有“读、划、说”等干巴巴的词,到底要 看,他们都必须作出生活的选择与承担责任和义务,必须 求学生说什么,如何说,说到什么程度,仍是一笔糊涂账。 与他们的前途的可能性和潜力和谐一致。这时,教师必须 如果说七步“教”的行为的设计具有连贯性的话,那么四  把握好对儿童和青年保持一种体贴和坦率的关系,而不 步学生“学”的行为是散点分布的,学生学的落点在哪儿,是一味地遵循传统的信念、过时的价值观、陈旧的规章制 通过该步骤学习获得什么样的学习经验,想来设计者心 度,以及一成不变的惩罚。学习教学理论,无疑能拓展教 中无底。笔者以为,设计者已经有了新理念,并勇于尝试 师的视野,增强自身的专业预见性,提高专业能力,卓有 运用,是值得褒奖的,正是由于这些老师付出了努力,在 成效地解决教学困惑,引导学生成为“自身前途和命运的 教学实践层面推进着新课程改革的进程。但是,所暴露的 真正意义上的代理人[91。 3.一与理论研究者合作。在研究中学习理论 问题不是一线教师凭借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的,得寻求 教学理论工作者的支持。笔者也呼吁,教学理论工作者要 教学理论不仅与教学实践有区别,而且其本身也有 走出书斋,进人教学现场,与一线教师合作,研究解决微 不同层级,中小学教师可根据实际需要,有选择地学习, 观层面的教学问题,共同推进新课程的实施。 将外在的教学理论转化为自己头脑中活化的知识,转化 为个人“内在的理论”的因子,用来指导和反思自己的教 学实践,使之成为富有智慧的教学实践。 中小学教师在教学现场遇到的问题是异常复杂的, 理论研究者携手进行“行动研究”。现辑录某市骨干教师 参考文献 [1】张帮群.教师最喜欢阅读哪类教育文章.中国教育 {艮。2004—08—12(4). 【2】袁兴富.教师专业成长要扎扎实实.中国教育报, [31石鸥.教学别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f41f美llan Westbury,Neil J.Wilkof.科学、课程与通识 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非轻而易举之事,有时需要与 2008-09—1(3). 培训活动中,一位小学五年级教师执教的《夏洛的网》一 课的教案片断: 教学 教师活动 学生 环节 活动 1.交流相关章节的内容; 2.认识夏洛; 3.体验友谊:默读2l章,边读边划出令 教育.施瓦布选集.郭元祥,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 社.2008. 『51徐长福.理论思维与工程思维——两种思维方式 的僭越与划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I美】埃利奥特・w.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 你感动的句子,说说哪些地方打动了 读你? 、【7】郝志军.教学理论的实践品格.北京:教育科学出 4.眷恋生命:你觉得夏洛除了爱威尔 交流 版社,2008. 伯,他还爱什么?(爱这个可爱的世界, 【8】叶澜.思维在断裂处穿行——教育理论与教育实 爱快乐时光,爱珍贵的日子……) 践关系的再寻找.中国教育学刊,2001(4) 5.感悟生命价值: 四、 (1)出示句子,生边读边想:夏洛走的时 『9【91加1马克斯・范梅南.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 品读 候幸福吗? ‘ 蕴.李树英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2)小结:你们读懂了夏洛,读懂了生 朗读命讨论 (责任编辑付一静) 你们也是幸福的人。夏洛教会我们: 做一个让别人感到幸福的人。 6.温暖的希望:夏洛走了,了无遗憾地 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是给我们留下了无 交流 尽的希望。你听,那温暖的风又吹起 了……这希望是什么? 7.,J、结 、,划、说 设计与评价.李雁冰,主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