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热处理问题与解答
一、淬火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
※Ms点随C%的增加而降低
淬火时,过冷奥氏体开始变态为马氏体的温度称之为Ms点,变态完成之温度称之为Mf点。%C含量愈高,Ms点温度愈降低。0.4%C碳钢的Ms温度约为350℃左右,而0.8%C碳钢就降低至约200℃左右。 ※淬火液可添加适当的添加剂
(1)水中加入食盐可使冷却速率加倍:盐水淬火之冷却速率快,且不会有淬裂及淬火不均匀之现象,可称是最理想之淬硬用冷却剂。食盐的添加比例以重量百分比10%为宜。
(2)水中有杂质比纯水更适合当淬火液:水中加入固体微粒,有助于工件表面之洗净作用,破坏蒸气膜作用,使得冷却速度增加,可防止淬火斑点的发生。因此淬火处理,不用纯水而用混合水之淬火技术是很重要的观念。
(3)聚合物可与水调配成水溶性淬火液:聚合物淬火液可依加水程度调配出由水到油之冷却速率之淬火液,甚为方便,且又无火灾、污染及其它公害,颇具前瞻性。
(4)干冰加乙醇可用于深冷处理容液:将干冰加入乙醇中可产生-76℃之均匀温度,是很实用的低温冷却液。
※硬度与淬火速度之关联性
只要改变钢材淬火冷却速率,就会获得不同的硬度值,主要原因是钢材内部生成的组织不同。当冷却速度较慢时而经过钢材的C曲线,此时奥氏体转变温度较高,奥氏体会生成珠光体,珠光体的硬度较小。若冷却速度加快,冷却曲线不会切过C曲线时,则奥氏体会转变成硬度较高的马氏体。马氏体的硬度与固溶的碳含量有关,因此马氏体的硬度会随着%C含量之增加而变大,但超过0.77%C后,马氏体内的碳固溶量已无明显增加,其硬度变化亦趋于缓和。 ※淬火与回火冷却方法之区别
淬火常见的冷却方式有三种,分别是:(1)连续冷却;(2)恒温冷却及(3)阶段冷却。为求淬火过程降低淬裂的发生,临界区域温度以上,可使用高于临界冷却速率的急速冷却为宜;进入危险区域时,使用缓慢冷却是极为重要的关键技术。因此,此类冷却方式施行时,使用阶段冷却或恒温冷却是最适宜的。
回火处理常见的冷却方式包括急冷和徐冷两种冷却方法,其中合金钢一般使用急冷;工具钢则以徐冷方式为宜。工具钢自回火温度急冷时,因残余奥氏体转变的缘故而易产生裂痕,称之为回火裂痕;相同的,合金钢若采用徐冷的冷却方式,易导致回火脆性 ※淬火后,残余奥氏体的所扮演的角色
淬火后的工件内常存在马氏体与残余奥氏体,在常温放置一段长久时间易引起裂痕的发生,此乃因残余奥氏体产生变态、引起膨胀所
导致,此现象尤其再冬天寒冷的气候下最容易产生。此外,残余奥氏体另一个大缺点为硬度太低,使得工具的切削性劣化。可使用深冷处理促使马氏体转变生成,让残余奥氏体即使进一步冷却也无法再产生变态;或以外力加工的方式,使不安定的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降低残余奥氏体对钢材特性之影响。 ※淬火处理后硬度不足的原因
淬火的目的在使钢材表面获得满意的硬度,若硬度值不理想,则可能是下列因素所造成:(1)淬火温度或奥氏体化温度不够;(2)可能是冷却速率不足所致;(3)工件表面若热处理前就发生脱碳现象,则工件表面硬化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4)工件表面有锈皮或黑皮时,该处的硬度就会明显不足,因此宜先将工件表面清除干净后,再施以淬火处理。 ※淬裂发生的原因
会影响淬裂的主要原因包括:工件的大小与形状、碳含量高低、冷却方式及前处理方法等。钢铁热处理会产生淬裂,导因于淬火过程会产生变形应力,而这个变形应力与马氏体转变的过程有关,通常钢材并非一开始产生马氏体转变即发生破裂,而是在马氏体转变进行约50%时,亦即淬火即将结束前发生。因此淬火过程,在高温时要急速冷却,而低温时要缓慢冷却,若能掌握『先快后缓』的关键,可将淬火裂痕的情况降至最低。
※淬火前的组织会影响淬火裂痕?
淬火前的组织当然会影响淬火的成败。最正常的前组织应该是正常化组织或退火组织,若淬火前组织为过热组织、球化组织均会有不同的结果。过热组织易产生淬火裂痕,球化组织则可以均匀淬硬而避免淬裂及淬弯,因此工具钢或高碳钢在淬火前,可施行球化处理已是淬火重要技术之一。此时可施以球化退火或调质球状化处理以获得球状碳化物。碳化物若以网状组织存在,则容易由该处发生淬火裂痕。 ※淬火零件因常温放置引起之瑕疵
淬火后的零件,若长时间放置在室温,可能发生搁置裂痕及搁置变形两种缺陷。搁置裂痕又称为时效裂痕,尤其在冬天寒冷的夜晚,随温度之下降导致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使裂痕因此而产生。搁置变形又称之为时效变形,乃淬火工件放置于室温引起尺寸形状变化之现象,大多导因于回火处理不完全所致。为防止搁置变形,需让钢材组织安定化,因此首先要消除不安定之残余奥氏体(实施深冷处理)。接着实施200℃~250℃的回火处理使马氏体安定化。
二、回火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
※二次硬化之高温回火处理
对于工具钢而言,残余应力与残余奥氏体均对钢材有着不良的影响,欲消除之就要进行高温回火处理或低温回火。
※回火产生之回火裂痕
以淬火之钢铁材料经回火处理时,因急冷、急热或组织变化之故而产生之裂痕,称之为回火裂痕。常见之高速钢、模具钢等回火硬化钢在高温回火后急冷也会产生。此类钢材在第一次淬火时产生第一次马氏体转变,回火时因淬火产生第二次马氏体转变(残余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而产生裂痕。因此要防止回火裂痕,最好是自回火温度作徐徐冷却,同时淬火再回火的作业中,亦应避免提早提出回火再急冷的热处理方式。 ※回火产生之回火脆性
可分为300℃脆性及回火徐冷脆性两种。所谓300℃脆性是指部分钢材在约270℃至300℃左右进行回火处理时,会因残余奥氏体的分解,而在结晶粒边界上析出碳化物,导致回火脆性。所谓回火徐冷脆性是指自回火温度(500℃~600℃)徐冷时出现之脆性,Ni-Cr钢颇为显著。回火徐冷脆性,可自回火温度急冷加以防止,根据多种实验结果显示,机械构造用合金钢材,自回火温度施行空冷,以10℃/min以上的冷却速率,就不会产生回火徐冷脆性。 ※为何会产生回火变形?
会产生回火变形的主要原因为回火淬火之际产生的残余应力或组织变化导致,亦即因回火使张应力消除而收缩、压应力的消除而膨胀,包括回火初期析出碳化物会有若干收缩、碳铁凝聚过程会大量收缩、残余奥氏体转变成马氏体会膨胀等,导致回火后工件的变形。防
止的方法包括:(1)实施加压回火处理;(2)利用热浴或空气淬火等减少残留应力;(3)用机械加工方式矫正(4)预留变形量等方式。 ※回火脆性的种类
(1)270℃~350℃脆化:又称为低温回火脆性,大多发生在碳钢及低合金钢。
(2)400℃~550℃脆化:通常构造用合金钢再此温度范围易产生脆化现象。
(3)475℃脆化:特别指Cr含量超过13%的不锈钢,在400℃至550℃间施以回火处理时,产生硬度增加而脆化的现象,在475℃左右特别显著。
(4)500℃~570℃脆化:常见于加工工具钢、高速钢等材料,在此温度会析出碳化物,造成二次硬化,但也会导致脆性的提高。
三、退火常见问题与解决技巧
※工件如何获得性能优异之微细珠光体结构?
退火处理会使钢材变软,淬火处理会使钢材变硬,相比较之下,如施以正火处理,则可获得层状珠光体组织,可有效改善钢材的切削性及耐磨性,同时又兼具不会产生裂痕、变形量少与操作方便等优点。然而正火处理是比较难的一种热处理技术,因为它采用空冷的方式冷却,会受到许多因素而影响空冷效果,例如夏天和冬天之冷却效果不同、工件大小对空冷速率有别、甚至风吹也会影响冷却速率。因此正火处理要使用各种方法来维持均一性,可利用遮阳、围幕、坑洞、风
扇等。
※正火处理与退火处理之差异
正火处理是加热至A3点或Acm点以上30~50℃保持一段时间,使钢材组织变成均匀的奥氏体结构后,在静止的空气中冷却至室温的热处理程序。对亚共析钢而言,可获得晶粒细化的目的而拥有好的强度与韧性;对过共析钢而言,则可防止碳铁在奥氏体晶粒边界上形成网状析出,以降低材料的韧性。
完全退火处理主要目的是要软化钢材、改善钢材之切削性,其热处理程序为加热至A3点以上20~30℃(亚共析钢)或A1点以上30~50℃持温一段时间,使形成完全奥氏体组织后,在A1点下方50℃使充分发生珠光体转变,获至软化的钢材。 ※如何消除工件之残余应力?
去应力退火则是在转变点以下450~650℃加热一段时间后徐徐冷却至室温,可消除钢材内部在切削、冲压、铸造、熔接过程所产生的参与与应力。对碳钢而言,参考的加热温度为625±25℃;对合金钢而言,参考的加热温度为700±25℃。持温时间亦会有所差异,对碳钢而言,保持时间为每25mm厚度持温1小时;对合金钢而言,保持时间为每25mm厚度持温2小时,冷却速率为每25mm以275℃/小时以下的冷却速率冷却之。 ※如何预防加热变形?
预防加热变形的发生,最好是缓慢加热,并实施预热处理。一般
钢材在选择预热温度时,可依下列准则来选定预热温度:(1)以转变点以下作为预热温度,例如普通钢约在650~700℃,高速钢则在800~850℃左右。(2)以500℃左右作为预热温度。(3)二段式预热,先在500℃左右作第一段预热,保持一段时间充分预热后,在将预热温度调高至A1转变点以下。(4)三段式预热,针对含有高含量合金之大型钢材,例如高速钢,有时需要在1000~1050℃作第三段预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