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基础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综合训练。
欧阳苦读(文言文)
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苦读(白话文)
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获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那篇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______________。
[1]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对比着阅读,并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家贫无资(______)教以书字(______)及其稍长(______)
或因而抄录(______)昼夜忘寝食(______)惟读书是务(______)
1 / 20
[2]欧阳修小时候,遇到的困难是:①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他克服困难,刻苦学习,文章中主要写了他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年龄大了之后,他又去______________,还进行______________,这些方面都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3]文言文最后一句“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
A.自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就像大人那样用笔学写诗歌和文章
B.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不像大人那样用笔
C.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向大人学习
D.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4]关于欧阳修和《囊萤夜读》中的车胤,两个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欧阳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车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的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给你带来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练习。
2 / 20
卧薪尝胆
司马迁
吴既赦(shè)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日:“女(rǔ)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chóng)采。折节下贤人,厚遇宾客,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赦:     反:
女:     振:
[2]“卧薪尝胆”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女(rǔ)忘会稽之耻邪?”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越王勾践是如何对待失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古文阅读,完成小题。
3 / 20
(二)凿壁偷光
匡衡①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②大姓③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④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匡衡:西汉经学家。   ②邑人:谓同县的人。“邑”。  ③大姓:富户;大户人家。  ④ 佣作:被雇佣劳作。
[1]下列带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邻舍有烛而不逮(及、到) B.衡乃穿壁引其光(穿过)
C.主人怪(奇怪的) D.遂成大学(终于)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B.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C.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D.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3]翻译下列句子。
4 / 20
古时“县”通称为
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匡衡克服困难,终于成为一个有学识的人。你还知道哪些古人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请写出两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古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加点字意思。
(1)尝与诸小儿游。  尝:____________
(2)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竞走:________________   唯:__________________
(3)取之信然。 信然: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句子意思。
5 / 20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题目是:《_______________》,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
5. 比较阅读两篇小古文,回答问题。
(一)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shào shǎo)女,名曰(yuē  rì)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ruò)而不返,故为(wèi wéi)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二)夸父逐日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6 / 20
[1]给文中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上“√”。
[2]读句子,选择合适的停顿,画上“√”。
①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②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
[3]下列每组句子中带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_)
A.常衔西山之木石 诸儿竞走取之   B.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
C.夸父与日逐走 诸儿竞走取之   D.树在道边而多子 道渴而死
[4]读课文,照样子填一填能表达故事经过的关键动词。
(___________)——(溺)——(__________)——(堙)
[5]“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都表现的是一种 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也体现这种精神的有(________)(可多选)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大禹坚持十三年,耗尽心血和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C.东汉时,一个叫孙敬的读书人,夜间读书时,用绳子的一头绑住头发,另一头绑
7 / 20
住房梁。一打瞌睡,绳子就扯痛他的头皮,提醒他继续读书。
D.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们克服种种困难,历经十几年的奋斗,终于建成世界上总体跨度最长的跨海大桥。
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①突兀层崖中②,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③,茶毕,棹④小舟入湖。山色如娥⑤,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⑥。
——袁宏道《初至西湖记》
(注释)①保叔塔:塔名。②突兀层崖中:高耸在重山叠岭之中。③昭庆:寺名。④棹:用桨划船。⑤娥:借指女子的眉毛,这里是说山是青黑色的,如同美女的秀眉。⑥目酣神醉:形容景色优美,令人陶醉。
[1]找出原文中描写西湖风景的句子,用“   ”画出来。
[2]文中画“﹏﹏﹏”的句子写出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心情。
[3]文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8 / 20
王戎七岁,尝与诸(chǔ zhū)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é zhē)枝,诸儿竞(jìng jīng)走取之,唯(wèi wéi)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阅读文言文,用“√”画出文中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加点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儿竞走取之(跑) B.唯戎不动(只有)
C.人问之(它,指“道边的李子”) D.取之,信然(的确如此)
[3]试着写出“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一定能说出王戎不取道旁之李的原因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小古文阅读。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9 / 20
——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⑧简札:信件,书信。⑨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玉树临风 B.兵临城下 C.身临其境 D.唐临晋帖
[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 )
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10 / 20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 )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理解。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 里:乡里。⑤文字:文章。
[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
11 / 20
[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
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
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
[3]选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欧阳修苦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苦读的故事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2 / 20
少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这是怎样的精卫?结合文本写出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学期学习了不少中国神话故事,如尝百草的_____________,开天地的___________。课外的神话故事你还知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写一个即可)
11.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13 / 20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
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
[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
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
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
12.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滥竽充数①
齐宣王使②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③请为④王吹竽,宣王说⑤之,廪食⑥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⑦,好⑧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节选自《韩非子·内储说上》。滥竽:不会吹竽。充数:凑数。②使:
14 / 20
让。③处士:古代称有学问、有品德而没有做官的人为处士,相当于“先生”。④为:给,替。⑤说:通“悦”,对……感到高兴。⑥廪( lǐn)食:拿粮食供养他。廪:粮食。食:供养。⑦立:继承王位。⑧好:喜欢。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中“请”的意思是(  )
A.邀请 B.请求 C.请示 D.请教
[2]根据句子的意思,下列停顿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B.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C.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D.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3]“处士逃”最主要的原因是(  )
A.湣王讨厌南郭处士 B.南郭处士犯法逃亡
C.湣王不喜欢听吹竽 D.南郭处士不会吹竽
[4]“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请用自己的话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理解。
15 / 20
借  衣
雨中借人衣着之出,道泞失足,跌损一臂,衣亦少污。从者掖①公起,为之摩②痛。公止之曰:“汝第取水来涤吾衣,臂坏无与尔事。”从者曰:“身之不恤③,而念一衣乎?”公曰:“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注释]①掖:扶  ②摩:抚摸  ③恤:爱惜
1.解释下列加粗字或词。
(1)失足(   )   (2)第(   )   (3)涤(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从者掖公起,为之摩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身之不恤,而念一衣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臂是我家物,何人身我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 / 20
3.你赞同借衣人的做法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王冕(miǎn)传(节选)
王冕者,诸暨(jì)人也。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lǒnɡ)上,窃①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②默记。暮归,忘其牛。或③牵牛来责蹊(xī)田,父怒,挞(tà)④之。已而复如初。
(注释)①窃:偷偷地。②辄:就。③或:有人,有的人。④挞:用鞭子打。
[1](理解句子)读一读,给句子选择正确的翻译。
(1)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________)
A.王冕进入学堂偷窃,听到学生们在读书。
17 / 20
B.王冕偷偷地进入学堂,听学生们读书。
(2)或牵牛来责蹊田。(________)
A.有人牵着牛来责骂王冕家的牛践踏田地,踩坏了庄稼。
B.或者牵着牛来践踏田里的庄稼。
[2](梳理内容)文中写了哪个事例来说明王冕爱读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个性表达)结合短文,试着说说王冕能成为大文学家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语言积累)王冕读书的故事让你想到了哪句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 )女娃。女娃游于( ),( ),故为精卫,常(海。
[1]按原文填空。
18 / 20
),以堙于东
[2]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
A.《三字经》 B.《山海经》
[3]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
少女:____________   溺:  _______________
故: _____________   堙:_______________
[4]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5]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19 / 2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 /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