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竞赛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与“如日出之阳”中的“之”意思相同。 B.“恐已暮矣”的“暮”是傍晚的意思。
C.“吾年七十,欲学”中“欲”的意思是想要。
D.“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是:为人臣子可以戏弄自己的国君。 [2]少年儿童的学习正处在   的阶段。 A.如日出之阳 B.如日中之光 C.如炳烛之明
[3]师旷用____(a.比喻 b.拟人 c.夸张)的方式向已经____岁的晋平公说明了自己对晋平公想再学习的看法。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 7
3.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把短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与诸小儿游(______)A.经常 B.曾经   C.尝试 (2)唯戎不动(______)   A.但是 B.唯一   C.只有
[3]王戎不去摘路边李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4]读了这个故事,你能从王戎身上学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历史人物故事,生动有趣,给人智慧和启迪,历经千百年仍然广为流传。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故事,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一写,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与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然。 [1]这篇小古文出自(     )
A.《列子.汤问》 B.《山海经北海经》 C.《世说新语》 D.《中国古代神话故事》
[2]“尝与诸小儿游”中“尝”的意思是(    ) A.经历,体验 B.吃一点试试 C.常常 D.曾经
[3]下列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尝与诸小儿游(诸:许多) B.此必苦李 (必:必定) C.诸儿竞走取之(竞:争着) D.取之,信然(信:相信)
[4]对“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一句解释最为恰当的选项是(  ) A.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树枝都被折断了。 B.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压得树枝都弯下去了。
C.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小朋友争抢着跑过去折下树枝。 D.看路边李子树上果实累累,王戎就去折下树枝。 [5]下列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戎/不取/道旁李 B.尝/与/诸小儿/游
C.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D.树/在道边/而/多子
[6]“人问之”,别人问王戎的是什么问题呢?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为什么把李子树折下来了?”
B.“树上那么多果子,别人都去摘,你为什么不去呢?” C.“你为什么站在路边不动呢?’ D.“你怎么不去摘李子吃呢?”
[7]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2 / 7
B.王戎不喜欢吃路边的李子,是因为李子苦。
C.要学会仔细观察,善于思考,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 D.我们要讲文明,不能随便摘路边的果子。
5.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
(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 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 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
[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自私自利 D.不通人情
[4]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 A.任人唯贤 B.同舟共济 C.名落孙山 D.功成名就
6. 课内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字词以及句子。
竞走:_______________   唯:_________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_________ [2]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按原文填空,完成下面的题目。
王戎( )( ),尝与(  )(  )(  )游。看道边( )( )多子折枝,诸儿(  )(  )(  )(  )。唯(  )(  )(  )。人问之,答日:“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 )( )。 [1]在文章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
[2]选一选。对“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的原因,理解正确的是( )。
A.树上的李子很多,所以推断肯定是苦的。
B.李子生长在道旁,如果不是苦的,早被人吃得剩下很少了,甚至吃光了,所
3 / 7
以推断肯定是苦的.。
[3]你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小古文阅读,完成小题。
郑人买履(lǚ)
郑人有欲买履①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②。至之③市,而忘操④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⑤归取之。及⑥反,市罢,遂⑦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⑧信度,无⑨自信也。” 注释:
①履:鞋。②坐:同“座”,座位。③之:到……去。④操:拿,携带。⑤反:同“返”,返回。⑥及:到,等到。⑦遂:终于。⑧宁:宁可。⑨无:不。
[1]给下面的“度”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序号) A.指量好的尺码。 B.量长短。
(1)“先自度其足”中“度”意思是(__________) (2)“吾忘持度”中“度”意思是(__________)
[2]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用自己的话写写下面这句话的大概意思。 原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 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故事,讽刺了什么样的人?大胆的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理解。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下列词语。
(1)方_________________   (2)感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子中“卒”的意义。 (1)还卒业 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未成,弃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理解。
莫扎特“解套”
大作曲家莫扎特还是海顿的学生时,曾和老师打过一次赌。 莫扎特说,他能写出一段曲子,老师准弹不了。
世界上竟会有这种怪事?在音乐殿堂奋斗了多年且早已功成名就的海 顿岂能轻易相信。见老师疑惑不解的样子,莫扎特竟真的伏案疾书起来,很快便将一段曲谱交给了老师。海顿未及细看便满不在乎地坐在钢琴前弹奏起
4 / 7
来。仅一会儿的工夫,海顿就弹不下去了,于是他惊呼起来:“这是什么呀?我两手分别弹响钢琴两端时,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
接下来海顿以他那精湛的技巧又试弹了几次,还是不成,最后无可奈何地说:“真是活见鬼了,看样子任何人也弹奏不了这样的曲子。
显然,海顿这里讲的“任何人”其中也包括莫扎特。莫非莫扎特也钻进了自己设计的“套子”中?且慢,让我们沉住气,仔细看看莫扎特是如何“解套”的吧——
只见莫扎特接过乐谱,微笑着坐在琴凳上,胸有成竹地弹奏起来。海顿也屏住呼吸,留神观看他的学生究竟会怎样去弹奏那个需要“第三只手”才能弹出来的音符。
令老师大为惊喜的是,当遇到那个特别的音符时,莫扎特不慌不忙地向前弯下身子,用鼻子点弹而就。
海顿禁不住对自己的高徒赞叹不已。
莫扎特的这一轶闻饶有趣味.尽管在公开演奏场合他从未表演过用鼻子去弹钢琴,但这次打赌所表现出来的变通思维,在他的不朽作品中处处闪光。
“世界上没有不能弹奏的曲子。”这应当是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变不可能为可能,这也是创造型人才应具备的一种潜质。是的,从创新学的角度讲,没有不能实现的事情。
[1]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屏______ ( )   ______ ( ) 曾______ ( )   ______ ( ) [2]填上合适的词语。
钻进(  )  表演(    )  变通(    )
疑惑的(    )  精湛的(    )  不朽的(    ) [3]摘抄文中的成语,并用其中的一个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把下面的句子改为陈述句。
怎么会有一个音符出现在键盘中间位置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创新学推崇的一条座右铭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1)与群儿戏于庭   (__________)   (2)众皆弃去   (__________)   (3)光持石击瓮破之   (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 (1)水迸儿得活。 (2)光持石击瓮破之。
5 / 7
[4]根据这个故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囊萤夜读》选段,回答问题。
胤恭勤不倦,_______。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_____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把文章补充完整。 [2]翻译:胤恭勤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有关读书的故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1]解释下面加横线字的意思。 (1)兔走触株 (__________)
(2)因释其耒而守株 (__________)   (3)冀复得兔 (__________) [2]翻译下面的句子。
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原文说一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这则寓言故事,你获得怎样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铁杵成针》片段,回答问题。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李太白”就是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被人们称为_______。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外阅读。
獐(zhānɡ)与鹿
王雱(pānɡ)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是
6 / 7
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 [1]“王雱数岁时”中的“数”的读音是_____,“数岁”的意思是__________。
[2]“何者是獐”中的“何者”的意思是(  )。 A.为什么 B.哪一个 C.哪个人
[3]王雱____(A.认识 B.不认识)獐和鹿,这从文中“_________”可以知道。
[4]请写出画“____”的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客大奇之”,你认为客“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