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西师大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综合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瓶中有果,儿伸手入瓶,取之满握,拳不能出,手痛心急,大哭。母曰:“汝勿贪多,则拳可出矣。”
[1]用“√”给下列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取之满握 “之”的意思是(_____)(A.代词,指手 B.代词,指果)
(2)母曰“曰”的意思是(_____)(A.说,告诉 B.日子) (3)汝勿贪多 “汝”的意思是(_____)(A.你 B.女孩) [2]这篇短文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文中的小孩愚蠢无知,软弱爱哭。 B.做人不能太贪婪,要学会取舍。 C.小孩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 D.我们做事要善于动脑筋。
2. 文言文阅读。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臣闻之”与“如日出之阳”中的“之”意思相同。 B.“恐已暮矣”的“暮”是傍晚的意思。
C.“吾年七十,欲学”中“欲”的意思是想要。
D.“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的意思是:为人臣子可以戏弄自己的国君。 [2]少年儿童的学习正处在 的阶段。 A.如日出之阳 B.如日中之光 C.如炳烛之明
[3]师旷用____(a.比喻 b.拟人 c.夸张)的方式向已经____岁的晋平公说明了自己对晋平公想再学习的看法。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小古文阅读。
文徵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
1 / 7
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⑧,少⑨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选自《书林纪事》
(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敷衍了事,马虎。⑧简札:信件,书信。⑨少:同“稍”,稍微。易:改换,更换。愈益:愈加,更加。
[1](字词理解)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与“文徵明临写《千字文》”中的“临”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玉树临风 B.兵临城下 C.身临其境 D.唐临晋帖
[2](句段理解)对下面这句话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A.因此,他的年纪越大,书法就越发精致巧妙。 B.因为他越来越老了,所以书法更加敷衍了事。 C.因此,愈老的书法水平更加精致巧妙。
D.因此,他的年纪越大,《千字文》就背得更加熟练巧妙。
[3](提取信息)文徵明之所以“愈老而愈益精妙”,是因为他( ) A.有兴趣,肯用功。 B.人聪明,练得多。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4](分析判断)下列句子中不是文徵明勤奋刻苦习字的具体行动的一项是( )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
[5](评价人物)读了这篇小古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小古文,完成练习。
王戎观虎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戎湛然不动,了无恐色。
(选文有删改)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纵百姓观之 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了无恐色 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戎却安然沉稳,一动不动,毫无害怕的表情。”文中哪句话说的是这个意思?请用“_____”画出来。
[3]从当时情景看,为什么听到虎吼王戎并不害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
2 / 7
遂成大学。 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思是_____,现在人们一般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
[4]读了短文,你觉得匡衡的哪些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
(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 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 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
[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自私自利 D.不通人情
[4]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 A.任人唯贤 B.同舟共济 C.名落孙山 D.功成名就
7. 重点段落品析。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解词。
曰 (_________) 溺(_________) 堙 (_________) 故(_________) [2]阅读后回答。
本文选自《________》,炎帝是________________,精卫是__________。 [3]请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精卫用__________去填平东海,表现了精卫__________的精神。
8. 读文言文《囊萤夜读》,完成练习。
3 / 7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 [2]给下列词句选择正确的解释。 (1)囊萤(______) A.用口袋装萤火虫。 B.装在口袋里的萤火虫。 (2)练囊(______) A.练习用袋子。
B.白色薄绢做的口袋。
(3)家贫不常得油。(______)
A.(车胤)家境贫寒,不能经常得到灯油(点灯,以便在灯下读书)。 B.(车胤)家境贫寒,家里没有油吃。 [3]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夜继日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文言文阅读。
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duó)其足,而置之其坐。至①之市,而忘操②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dù)③。”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至:等到,直到。 ②操:拿、持。 ③度(dù):量好的尺码。
[1]解释下面的字。 郑人有欲买履者。
欲:_______ 履:_______ 者:________ [2]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 (1)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而忘操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反归取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至之市,而忘操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 A.做事之前要有充分的准备,不能丢三落四。
B.做事要有时间观念,否则就会像郑国人一样失望而归。 C.遇到事情要懂得变通,根据情况采取合适的办法。
4 / 7
D.要坚持原则,才能把事情做好。
10. 课内阅读。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与“夸父追日”一样具有浓重的悲剧色彩,但两个故事中人物的共同精神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人死化鸟填海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阅读理解。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①,家贫无资。太夫人②以荻③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④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致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⑤,下笔已如成人。
(注释)①孤:小时候死了父亲。②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③荻(dí):草本植物,生在水边,叶像苇叶,秋天开紫花。④闾(lǘ) 里:乡里。⑤文字:文章。
[1]“家贫无资”的“资”意思是______________。当这个字表示“供给;提供”的意思时,可以组词为_________。
[2]“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 A.他从小时候开始写诗歌文章时,个子就和大人一样高了。 B.他从小时候起开始写诗歌文章,下笔就和大人一样镇静了。 C.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水平已经和大人一样高了。 [3]选文是通过哪些具体事例来写欧阳修苦读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你还知道哪些名人苦读的故事呢?给大家介绍一下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课文选段,回答问题。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以堙于东海。
[1]将课文补充完整。
[2]下列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娃在东海游玩,溺水后身亡。
B.女娃去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C.女娃去东海游玩,再也没有回来。
[3]这篇课文表现了女娃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4]“精卫填海”属于神话故事,我还能写出来个神话故事的名字
5 / 7
_________、__________。
13.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①令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日:“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⑤。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
①若:如果。②物:指人和事。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和桂树。③譬如:好比。④瞳子:瞳孔。⑤明:看见。
[1]联系上下文和注释,给下列句子加点的字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月下戏(______) A.品尝看戏 B.曾经玩耍
(2)人语之日(______) A.对……说 徐儒子 B.说话的 [2]在文中用“________”画出体现徐孺子聪明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课文 ,回答问题。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_____》。( ) A. 《三字经》 B. 《山海经》
[2]“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 A. yān B. yīn
[3]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 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B. 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 C. 女娃到东海游泳,不愿起来。 D. 女娃到东海游水,溺死没有回来。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炎帝之/少女
B.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C. 常衔/西山/之木石
[5]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 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 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15. 阅读小古文《女娲补天》,完成练习。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là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zhuān)民,鸷(zhì)鸟攫(jué)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 [1]根据意思找出小古文中的相关词语。
(___________):善良的人民。 (___________):凶猛的禽鸟。
(___________):生活在海中的巨龟。 (___________):地有所陷坏,不
6 / 7
能遍载万物。
[2]课文第一小节中与小古文中“火爁(làn )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意思一样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能概括课文3、4小节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