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四年级苏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四年级苏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来源:九壹网


四年级苏教版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复习专项练习题完美版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读古诗,然后完成练习题。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这首诗的作者是( )朝诗人( ),写的是他送他的朋友( )去( )时的情景,表达了他( )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中写景的句子是 ( )

(3)这首诗前两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________________。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____________焉。

[1]这篇文章的题目是《__________》。 [2]按原文内容填空。 [3]解释加点词语的意思。 (1)胤恭勤不倦。(______) (2)家贫不常得油。(______)

[4]文中车胤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品质。

[5]写出两个与古人读书求学有关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

3. 古文阅读训练。

文徵(zhēnɡ)明习字

文徵明临①写《千字文》,日②以十本为率③(lǜ),书遂④大进。平生于⑤书,未尝⑥苟且⑦,或答人简札(zhá),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⑧精妙⑨。

(注释)①临:临摹。②日:每天。③率:标准。④遂:于是,就。⑤于:对,对于。⑥尝:曾经。⑦苟且:随便,马虎。⑧愈益:愈加,更加。⑨精妙:精致巧妙。

[1](理解字词)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日以十本为率(用) B.书遂大进(书写)

C.或答人简札(有时)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因此) [2](感知句义)写出画“ ”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确选择)能说明文徵明练书法练得多的是( )。 A.日以十本为率 B.书遂大进

C.平生于书,未尝苟且 D.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4](正确选择)文徵明“愈老而愈益精妙”的原因是( )。

1 / 7

A.有兴趣,肯用功 B.练得多,人聪明 C.练得多,不随意 D.不随意,有耐心

[5](评价人物)读了短文,你觉得文徵明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①壁引其②光,发书映光而读之③。邑人④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⑤。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⑥成大学。

(注释)①穿:凿穿。②其:它的,指蜡烛。③之:指代书。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偿:报酬、回报。⑥遂:于是、就。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不逮:烛光照不到。 B.穿壁:在墙上凿洞。 C.大姓:姓“大”的人。 D.佣作:做雇工,劳作。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3]本文写了匡衡的哪两件事?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一说,匡衡身上有哪些你值得学习的品质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课文理解。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的大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这句话表现了女娃的什么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如何理解人死后化成鸟填海的做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 常)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é shé)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用“√”表示。

[2]王戎凭借什么断定“此必苦李”?(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

2 / 7

以夜继日焉。

[1]这段文字选自《______》。 [2]解释下面的词语。

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练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翻译“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这个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车胤买不起灯油读书,他想到了什么方法?你有什么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

(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 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 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

[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自私自利 D.不通人情

[4]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 A.任人唯贤 B.同舟共济 C.名落孙山 D.功成名就

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田登作郡

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值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注解:田登,人名。 上元:元宵节 [1]解释加点的字:

(1)田登作郡,自讳其名。(_________)(2)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的大意可以用两句话来表达,即:_______

3 / 7

[4]你认为,田登是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读下面的文言文,答题。

徐孺子年九岁,尝①月下戏②,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③?”徐曰:“不然。譬如④人眼中有瞳子⑤,无此,必不明。”

本文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①[尝]曾经。②[戏]玩耍,嬉戏。③[邪]疑问词,相当于“啊”。④[譬如]好比,就好像。⑤[瞳子]瞳孔。 [1]照样子,根据短文内容填一填。 徐孺子年九岁。(年纪)

尝月下戏。(______) 人眼中有瞳子。(______) [2]借助注释,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短文,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徐孺子认为月亮很干净,所以明亮。 ②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日:“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予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

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这则寓言可以用一个成语作为题目,请你把这个成语写在文前横线上。 [2]下列对文中句子理解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子无敢食我也!——你不敢吃我!(____)

②天帝使我长百兽——上天派我做百兽之长。(____) ③子以我为不信。——你不认为我说谎。(____) ④吾为子先行——我与你先走。(____)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评价一下寓言中的狐狸,要言之有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请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母鸡

母鸡孵卵,数周成雏①。随母出行,未尝远离。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若遇猫、犬,尽力护之。与父、母之爱子无异②。 注释:①雏:小鸡。②异:不同。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把序号填在括号里。 (1)母鸡每得食,必先唤其雏。(______) A.它的,指母鸡的。 B.别的,其它的。 (2)若遇猫、犬,尽力护之。(______)

4 / 7

A.它,指母鸡。 B.它,指小鸡。

[2]从文中找出与“小鸡们紧紧地跟在鸡妈妈身边,从来不曾远离过”意思一致的句子,并用“_____”画出来。

[3]文中用四个字写出了小鸡遇到危险时母鸡的做法,请用“○”圈出来。

13. 阅读理解。

徐孺子赏月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①,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②?”徐曰:“不然,譬如③人眼中有瞳子④,无此必不明。” (选自《世说新语·言语》)

注释:①戏:玩耍,嬉戏。②邪:疑问词,在这里相当于“啊”。③譬如:好比,就好像。④瞳子:眼睛的瞳孔。

[1]结合注释,说一说你对下列句子的理解。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短文,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孺子认为月亮特别干净所以明亮。B.徐孺子是举瞳孔的例子来反驳对方。 C.从文中能看出徐孺子观察能力很强。D.徐孺子与王戎的特点与年龄都相同。 [3]结合短文,说说徐孺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理解。

王戎不取道旁李

,尝与诸小儿游。 ,诸儿竞走取之,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补全原文。

[2]解释下列词语和句子。 信然:________ 诸:________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________

[3]为什么“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_____________

[4]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古文,完成练习。

楚人有鬻(yù)盾①与矛者,誉②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③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④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⑤应⑥也。夫⑦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注释)①盾:盾牌,古代作战时用来防护身体、遮挡刀箭的武器。②誉:赞誉,夸耀。③陷:穿透、刺穿。④或:有人。⑤弗能:不能。⑥应:回答。⑦夫:用在首句,引起议论。

[1]下列句子中的“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5 / 7

A.以子之矛 B.陷子之盾 C.不陷之矛 D.吾矛之利 [2]翻译句子。

(1)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则寓言中隐含着的一个成语是____________。 [4]对这则寓言揭示的道理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世上没有牢不可破的盾,也没有无坚不摧的矛。 B.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C.说话不要说得太满。

16. 阅读《铁杵成针》片段,回答问题。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李太白”就是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被人们称为_______。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课内精彩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在诵读时,“诸儿竞走取之”的语速要________,“唯戎不动”的语速则要________。

[2]“取之,信然”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流露出小朋友们对王戎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3]王戎是根据什么判断路边树上结的李子味道是苦的?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填一填。

道边桃甜

乐乐七岁,与________游。见道边桃树露枝而子________,乐________,而诸儿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________,此必蜜桃。”品之,信然。

18. 阅读下面小古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孟母戒子

盂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誼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誼矣。

6 / 7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停止。③誼(xuān):忘记 [1]给下列画线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 (______)A.正在 B.方向 C.相当 以此戒之 (_____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