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练习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阅读理解。
陪 客
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父适他往。( ) A.合适 B.恰好 C.舒适
[2]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了文章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
2. 课内阅读理解。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ǎo)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未成,弃去”中“弃”的意思是( ) A.离开 B.放弃 C.不要
[2]“方磨铁杵”中“方”的意思是( ) A.刚才 B.正在 C.开始
[3]“太白感其意,还卒业”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 [4]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是( )
A.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C.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D.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5]下列名言与本文告诉我们的道理不相符的是( ) A.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B.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C.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D.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6]“太白感其意”,他当时会想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解释下列词语
尝:_______________ 竞走:____________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选自《世说新语·雅量》,主要讲了王戎在其他孩子争着去摘路边的李
1 / 7
子时不为所动,并推断李子必苦的故事。
B.读文言文,要注意音节的变化,适当停顿。“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儿竞走/取之,唯/成不动”这句话的朗读节奏划分无误。
C.看到路边李树果实累累,诸小儿“竞走取之”,而王戎“不动”,两相对比并结合王戎的回答可以看出王戎是一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 [3]王戎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铁杵成针》片段,回答问题。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是:_______________。 方:______________。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李太白”就是______代著名诗人_______,被人们称为_______。 [4]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理解。
游 园 不 值 (宋)叶绍翁
应 怜 屐 齿 印 苍 苔, 小 扣 柴 扉 久 不 开。 春 色 满 园 关 不 住, 一 枝 红 杏 出 墙来。
(1)解释词语:
值:__________ 屐齿: 小扣: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所蕴含的深刻哲理是: 。
(3)名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如何理解“春色”、“红杏”、“出墙来”的意思?
6. 阅读综合训练。
欧阳苦读(文言文)
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苦读(白话文)
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获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
2 / 7
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那篇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______________。
[1]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对比着阅读,并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家贫无资(______)教以书字(______)及其稍长(______)
或因而抄录(______)昼夜忘寝食(______)惟读书是务(______) [2]欧阳修小时候,遇到的困难是:①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他克服困难,刻苦学习,文章中主要写了他小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年龄大了之后,他又去______________,还进行______________,这些方面都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3]文言文最后一句“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
A.自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就像大人那样用笔学写诗歌和文章 B.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不像大人那样用笔 C.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向大人学习
D.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4]关于欧阳修和《囊萤夜读》中的车胤,两个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欧阳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车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的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给你带来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思维拓展。
小窗户
天黑了,滴滴答答的雨点把睡梦中的小窗户敲醒了。小窗户揉了揉惺忪的眼睛问道:“小雨点,你要干啥呀?”小雨点说:“天又黑又冷,你让我进屋去暖和暖和吧。”小窗户摇摇头说:“不行呀,你进来会把屋子搞脏弄湿的,你不能进来。”小雨点哭了,在窗户的玻璃上留下道道泪痕。
夜里,漫天飞舞的雪花把大地装扮得像白天一样。小雪花轻轻地飘落到小窗户上,悄悄说:“醒醒吧,你让我进去看看小朋友,我想和他们玩。”小窗户说:“小朋友们这会儿都在睡觉,等他们醒了再和你一起玩,好吗?”小雪花点点头,整整齐齐地排列在窗户上等待着,晶莹的雪花就像一朵朵漂亮的小窗花。
黑夜过去,太阳出来了,给大地洒下万道金光。小窗户早早就醒了,它有礼貌地向太阳公公问好,又对春风阿姨说:“欢迎您,欢迎您到我家来做客。”于是,小窗户开得大大的,明媚的阳光和温馨的春风穿过窗棂把一个个小朋友从甜甜的梦中唤醒。 (1)我是模仿秀
滴滴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暖和暖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又黑又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还原精灵。
3 / 7
( )的眼睛 ( )的阳光 ( )的雪花 ( )的春风 (3)探究阅读
①小窗户为什么不让小雨点进屋?用“﹏﹏”标在文中。 ②用“——”标出文中一个比喻句。
③是谁把小朋友们唤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用自己的话写出这个故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说“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段话选自课文________________,出自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溺:______________ 返:______________ 故:______________ 堙:______________
[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翻译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阅读《囊萤夜读》选段,回答问题。
胤恭勤不倦,_______。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_____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1]把文章补充完整。 [2]翻译:胤恭勤不倦。 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哪些有关读书的故事?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11.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传:_________________ (2)弃: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画“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4 / 7
A.铁棒磨成针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我们不能做这么愚蠢的事 B.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C.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12. 课内精彩阅读。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在诵读时,“诸儿竞走取之”的语速要________,“唯戎不动”的语速则要________。
[2]“取之,信然”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却流露出小朋友们对王戎的________和________之情。
[3]王戎是根据什么判断路边树上结的李子味道是苦的?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照样子,填一填。
道边桃甜
乐乐七岁,与________游。见道边桃树露枝而子________,乐________,而诸儿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________,此必蜜桃。”品之,信然。
13. 课内阅读。
炎帝之少女,( )女娃。女娃游于( ),( ),故为精卫,常( ),以堙于东海。 [1]按原文填空。
[2]这篇文言文出自于( )。 A.《三字经》 B.《山海经》
[3]根据课文给写出下面词语的正确解释。
少女:____________ 溺: _______________ 故: _____________ 堙:_______________
[4]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5]精卫代表的是什么样的精神?请你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生活中,你在哪些人的身上看到过这种精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读完这个神话故事后,你有什么感想和体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阅读理解。
嫦娥奔月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羿妻嫦娥窃之奔月,托身于月,是为蟾蜍,而为月精。
(译文)后羿在西王母娘娘之处得到了能够脱离死亡的仙丹,但是后羿的妻子嫦
5 / 7
娥却偷偷的吃掉了仙丹,并奔到月亮上,居住于此,变化为蟾蜍,这就是人们传说中的月之精灵。
[1]“嫦娥奔月”中的“奔”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读音是(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A紧赶,赶忙或赶急事;B奔走,急跑。)这个读音还能组成词语(_________)。它另一个读音是(________),可以组成词语(_________)。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羿(________)请不死之药 蟾蜍(________)(________) [3]嫦娥是怎样飞上月亮的?(请引用原文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故事为什么说嫦娥飞上月亮变成了丑陋的蟾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远古人借助神话寄托自己的幻想,在《嫦娥奔月》中,人们的幻想是什么?实现了吗?请举例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你还积累了哪些带“月”字的成语,请写在下面。(至少2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课内扩展阅读。
精卫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①,其上多柘木②,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③,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
——《山海经》 (注释)
①发鸠之山:古代传说中的山名
②拓(zhè)木:柘树,桑树的一种,木质坚硬,叶可以喂蚕 ③文首:头上有花纹。文,同“纹”,花纹
④其鸣自詨(xiāo):它的叫声是在呼唤自己的名字 [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并完成填空。
再向北走二百里,有座山叫____________,山上长了很多____________。 树木里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嘴,____________的脚,名叫精卫,它的叫声像在____________。 [2]解释加点字词,并翻译句子。
(1)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溺:__________ 故:_________ ____________
(2)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衔:____________ 埋: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精卫填海》是一篇历史故事,选自《山海经·北山经》。(_____)
6 / 7
(2)这个故事刻画了精卫坚韧执着的精神。(_____) (3)精卫是炎帝大女儿溺水身亡后的化身。(_____)
(4)这个故事反映出精卫的愚昧,木头和石头根本不可能填塞东海。(_____)
[4]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现了精卫怎样的精神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