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湿陷性黄土区增湿高能强夯施工试验与分析

湿陷性黄土区增湿高能强夯施工试验与分析

来源:九壹网
2增湿施工 增湿强夯施工处理深度的地层为填土层和黄土层。增 湿试验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地基土增湿,使土的含水率达到或 接近最优含水率,更好的进行强夯施工。 (6)注水增湿。分区域分阶段进行,各区域单排挖沟铺 地膜注水,注水依据“少食多餐”的原则,全过程严格控制注 水量。 3高能强夯施工 3.1施工参数 3.1.1夯点布置 2.1增湿试验方案设计 根据工程施工经验和固结理论反向推导计算,选取 施工参数。 第一遍点:按照8 m X8 m正方形布置,每个试验区布置 16个点; 第二遍点:为正方形中心插点,每个试验区9个点; 第三遍点:菱形布置在第一遍和第二遍相邻四个主夯点 的中心位置,每个试验区24个点; 第四遍点:满夯。 3.1.2夯击能 (1)试验区选取。选取填方和挖方各一个区作为试 验区。 试验A区选在23和24中间偏上,填方区; 试验B区选在19和20中间偏上,挖方区。 (2)布孔参数。根据场地地质情况和开挖整平后场区情 况,确定增湿深度12 m。 在25 m x25 m范围内满堂布孑L,正方形孔径150 mm, 孔间距1.5 m×1.5 m,钻孔深度8 m。 试验A区:第一遍和第二遍点的夯击能12 000 kN・m, 第三遍点夯的夯击能为6 000 kN・rft,第四遍2 000 kN・Ill。 试验B区:第一遍和第二遍点的夯击能8 000 kN・m,第 三遍点夯的夯击能4 000 kN・m,第四遍2 000 kN・m。 3.1.3停锤标准 (3)注水方式。挖沟、铺地膜、单排注水。 (4)单孔注水量。单孔注水量可按下式计算: Q ( 。 一 ・A (1)最后两击平均沉降量不大于一定值:12 000 kN・m 夯击能沉降量为25 em,8 000kN・m夯击能沉降量为15 cm, 6 000 kN・m夯击能沉降量为10 cm,4 000 kN・m夯击能沉 式中:Q为增湿拟夯实土层的计算加水量(m3); 埘。。为最优含水量(%); 降量为5 em。 (2)夯坑周围发生过大隆起或侧向位移。 (3)夯坑深度过大,起锤困难。 3.1.4夯锤参数 12 000 kN・m夯击能施工时,锤重95.95 t,锤直径2.75 in; 为在拟夯实层范围内,天然土的含水量加权平均 值(%); p为在拟夯实层范围内,天然土的密度加权平均值(g/ cm ); h为拟增湿的土层厚度(m); A为拟进行强夯的地基土面积(m )。强夯施工前3— 5 d,将计算加水量均匀地浸入拟增湿的土层内。 试验区工程勘察显示,场地土最优含水量平均值为 8 000 kN・lrl夯击能施工时,锤重81 t,锤直径2.75 m; 6 000 kN・nl和4 000 kN・lrl夯击能施工时,锤重31.04 t,锤直径2.5 m。 3.1.5场地预处理 l6.8%,天然含水率平均值9.3%,天然密度1.53 g/em 。 当天然土的平均含水量低于最优含水量5%以上时,宜对拟 夯实的土层加水增湿。类似工程施工经验表明,强夯施工前 的最优含水率一般比击实试验取得的最优含水率低1%一 3%。据此确定本计算公式中:最优含水量14.8%,天然土 试验A区为填方区,上部土体松散,土体增湿后高夯击 能强夯机无法直接施工,为保证安全,先用2 000kN・m夯击 能对场地做预处理,夯击数为3击,处理范围26 m×26 m。 因夯坑较深,一般在0.6~1.0 rfl,施工时采用隔排施工。 3.2施工过程 的含水量加权平均值9.3%,天然土的密度加权平均值为 1.53 g/em ,拟增湿的土层厚度12.0 m,布点间距为1.5 m, 单孔处理面积A=2.25 m 。 经计算,单孑L注水量为2.25 m 。 2.2增湿施工 3.2.1一遍点施工 试验A区:上部土体松软,施工过程中“吸锤”现象明 显,7击后夯坑周围塌陷严重。夯坑深度最大值4.25 in,平 均深度3.6 rll。强夯过程夯坑周围土体无明显隆起和水平位 移。 增湿施工工艺流程:测量放线一注水孔点位测放一钻机 就位一成孔一充填砂石一注水增湿。 (1)测量放线。根据工程测量控制点,在两个试验区内 各测放出4个控制点,以此作为增湿孑L点位放线的依据。 (2)注水孔点位测放。 (3)钻机就位。钻机移动到指定位置,钻杆对准点位。 (4)成孔。锤击钢管机械成孔,根据注水孔布置严格按 区域进行不同孔深的注水孔施工。 试验B区:施工基本正常。注水区域外的4个夯点,夯 坑深度最大值2.96 m,最小值1.96 m,平均深度2.25 m;处 于注水边界的6个夯点,夯坑深度最大值2.78 m,最小值1. 98 m,平均深度2.3 In;处于注水区域内的6个夯点,夯坑深 度最大值4.1 m,最小值3.53 m,平均深度3.80 m。注水前 后夯坑深度对比明显。强夯过程夯坑周围土体无明显隆起 和水平位移。 3.2.2二遍点施工 (5)充填砂石。采用人工推车灌砂,严格保证填料量;灌 砂过程中捣实,防止架空和孔壁坍塌。 试验A区:施工过程部分夯点“吸锤”严重,且上部土体 四川I建筑第34卷3期2014.06 135 塌陷严重,施工过程需要铺设钢板等措施来保证夯机施工安 全。夯坑深度最大值3.73 m,最小值2.79 m。平均深度 3.16 m。施工过程夯坑周围土体无明显隆起和水平位移。 试验B区:施工过程正常。夯坑深度最大值3.51 m,最 小值2.33 m,平均深度2.82 m。施工过程夯坑周围土体无 明显隆起和水平位移。 3.2.3三遍点施工 较,所采用土体增湿措施在挖方区对强夯处理深度和处理效 果有较明显改善,方案可行性值得肯定;在填方区增湿强夯 施工,无法保证最终增湿效果。 5关于土体增湿施工的几点意见 (1)土层性质:原状土(挖方)区域土层结构未受破坏, 渗透相对均匀,增湿方案相对较好;受扰动土(填方)区域效 果相对较差。 试验A区:因三遍点夯间距较密,且夯坑较深,故现场施 工采用隔排施工。夯坑深度最大值2.12 m,最小值1.33 m, 夯坑平均深度1.75 m。施工过程夯坑周围土体无明显隆起 和水平位移。 试验B区:注水区域外3个夯点,夯坑深度最大值0.92 m,最小值0.83 m,夯坑平均深度0.87 m;注水边界处8个夯 (2)增湿和强夯间歇时间:本次试验增湿一周后即开始 试夯,土体内水消散周期较短,土体含水率不均匀,对最终试 验结果有一定影响。建议增湿后时间延长至l4—21 d后进 行强夯,预计最终效果会有一定提高。 (3)增湿孔深和间距:本次试验增湿孔8 m深,1.5 m 1.5 m正方形布置。检测结果显示增湿深度可达到12 m左 右。施工后对夯坑观察,增湿区域水平向几乎相连在一起, 点,夯坑深度最大值1.5 m,最小值0.83 m,夯坑平均深度1. 11 m;注水区域内13个夯点,夯坑深度最大值1.89 m,最小 值0.9 m,夯坑平均深度1.45 m。施工过程夯坑周围土体无 明显隆起和水平位移。 3.2.4 四遍点满夯施工 增湿孔周围含水率过高。建议增湿孔深度比处理深度适当 浅2—4 m,布点间距可扩大到2.0 m X2.0 m,预计会取得更 好效果。 试验A区:采取隔排施工。第一遍施工完毕后场地平整 时,局部出现“橡皮土”,采用装载机挖出后回填其它土。 试验B区:施工正常。 (4)成孔方式:采用锤击钢管挤土成孔,挤土效应使孔 壁趋于密实,不利于水的扩散。建议改用取土成孔方式,可 加快水的渗透,增强增湿效果。 (5)增湿孔填充材料:本次试验采用当地山沙场过筛后 的小粒径碎石,级配较差且含泥量较大,泥土容易堵塞注水 通道。建议可采用级配良好的碎石含砂(如水洗砂+豆石), 并控制含泥量不能过大,应可增强增湿效果。 (6)全过程控制:根据理论计算出总水量后,应分多次 增湿,施工过程中必须全过程控制,根据现场实际动态调整 用水量。增湿孔成孔后,在场地内合理布置观测孔,观测孔 不灌砂。增湿作业过程中对观测孔四周做维护处理,注水过 程中随时检测观测孔内各深度含水率,以此可有效地控制用 水量,有利于增强最终效果。 参考文献 4施工检测和结论分析 增湿施工,在各试验区布置了沉降观测木桩和地面沉降 观测点,进行沉降观测;在注水施工完7 d后利用洛阳铲进行 含水率检测,检测点选择性的取各部位桩孔间距中心点 位置。 高能强夯施工,每个试验区内布置5个探井、载荷试验 点4个、触探点8个。 (1)含水率:A区上部4 m含水率较高,下部存在部分含 水率偏低区域。B区7 m以下存在个别低含水率区域。 (2)湿陷系数:A区大部分小于0.015,但仍有未消除区 域。B区基本小于0.015。 (3)压缩模量:A区大部分小于20 MPa。B区个别区域 6 m以上压缩模量小于20 MPa。 (4)压实系数:A区部分小于0.85。B区6 m以下压实 系数较低。 (5)载荷试验:A区因上部土体含水量较大,在规定时间 内未能做载荷试验,B区载荷试验合格,均达到设计要求。 (6)检测结论:根据夯沉面外观及探井开挖情况判断,A [1] GB 50025--2004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s] [2]王铁宏.新编全国重大工程项目地基处理工程实录[M].中国 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 杨天亮,叶观宝.高能级强夯法在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中的应 用研究[J].长江科技学院院报,2008,(2):54—57 [4] 安明,杨印旺.高能级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深度的探讨 [J].施工技术,2005,(增刊):137—139 [5] 郭伟,汤克胜.12 000 kN・m高能级强夯加固湿陷性黄土地基 区橡皮土面积较大;B区局部区域出现橡皮土。土工试验结 果显示,A区1.0~4.0 m含水率偏高;B区1.0—6.0 m局 部含水率偏高。增湿效果明显区域,湿陷性消除效果较好, 压缩模量有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区域小于20 MPa,压实系数 除个别能达到0.97外,其余远小于0.97。 (7)结论分析:根据试验区增湿区域内外夯点的夯坑比 的有效加固深度试验研究[J].施工技术,2009,(增刊):l6 —19 [6] 张继文,屈百经,王军,等.超高能级强夯法加固湿陷性黄土地 基的试验研究[J].工程勘察,2010,(1):15—18 l36 四川I建筑第34卷3期2014.0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