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路面工程
5.1一般规定
5.1.1 路面工程的实测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按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和其他公路(指二级及其以下公路)两档设定。
5.1.2 路面工程实没项目规定的检查频率为双车道公路每一检查段内的检查频率,多车道公路的路面各结构层均须按其车道数与双车道之比,相应增加检查数量。
5.1.3 各类基层和底基层压实度平均值的代表值(下置信界限)和单点极值均不得超过规定值。小于代表值规定值2个百分点的测点,应按其占总检查点数的百分率计算扣分值。 5.1.4 垫层的质量要求同相同材料的其他公路的底基层结构要求;联结层的质量要求同相应的基层或面层结构。
5.1.5 表层平整度测定以自动或半自动平整度仪为主,全线每车道连续测定按每100m输出结果计算合格率。采用3m直尺测定路面各结构层平整度时,以最大间隙作为指标,按每尺结果计算合格率。合格率不小于95%时,可得规定分值的满分;合格率小于70%时,其平整度指标为零分;合格率小于95%且不小于70%时,则内插扣分。
5.1.6 路面各结构层厚度设定平均的代表值偏差和极值两个指标。当代表值偏差超过标准值时,评为零分;当代表值偏差满足要求但存在超过极值偏差的测点时,按合格率计分。 5.1.7 材料要求和配比控制列入各节基本要求,通过检查施工单位提交的资料进行评定。 5.1.8 水泥混凝土上加铺沥青面层的复合式路面,两种路面结构均需进行检查评定。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不检查抗滑构造,平整度可按相应等级公路的标准;沥青面层不检查弯沉;并相应调整各自的规定分值。
5.2 水泥混凝土面层
5.2.1 基本要求
5.2.1.1 基层经检测,必须符合检验评定标准各项指标的要求,并应进行基层弯沉测定,验算的基层整体模量应满足设计要求。
5.2.1.2 采用的水泥其物理性能和化学成分应符合国家有关标准的规定。 5.2.1.3 粗细骨料、水及接缝填缝料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5.2.1.4 施工配合比应根据现场测定水泥的实际标号进行计算,并经试验室试验,选择采用最佳配合比。
5.2.1.5 接缝的位置、规格、尺寸及传力杆、拉力杆的设置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要求。 5.2.1.6 路面横向采取的拉毛或机具压槽等抗滑措施,其构造深度应符合施工规范要求。 5.2.1.7 面层与其他构造物相接应平顺,检查井盖顶面高种应高于周边路面1~3m。雨水口标高按设计比路面代5~8m,路面边缘不积水。 5.2.1.8 混凝土铺筑后按施工规范要求养生。 5.2.2 外观鉴定 见表5.2.2。 5.2.3 外观鉴定
5.2.3.1 混凝土板的断裂块数,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不得超过评定路段混凝土板总块数的2‰,其他公路不得超过4‰。不符合要求时每超过1‰减2分。对于断裂板应采取适当措施予以处理。
5.2.3.2 混凝土板表面的脱皮、印痕、裂纹、石子外露和缺边掉角等病害现象,对于高
速公路和一级公路,有上述缺陷的面积不得超过受检面积2‰,其公路不得超过3‰。不符合要求时每超过1‰减2分。
对于连续配筋的混凝土路面和钢筋混凝土路面,因干缩、温缩产生的裂缝,可不减分。
表5.2.2 水泥混凝土面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 项次 1 2 检查项目 弯拉强度(MPA) 板厚度(mm) 代表值 极值 σ(mm) 3 平整度 IRI(m/km) 最大间隙 h(mm) 1.5 2.5 0.8 2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其他公路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B检查 按附录H检查,每200m每车道2处 2.5 4.2 5 0.6 3 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检测每100m计算σ、IRI 3m直尺:半幅车道板带每 200m2处×10尺 砂铺法:每200m测1处 抽量:每条胀缝2点 每200m抽纵、横缝各2条,每条2点 纵缝20m拉线,横缝沿板宽拉线; 每200m4处,每200m4条 经纬仪:每200m测4点 抽量:每200m4处 ±15 水准仪:每200m测4段面 规定分 30 20 在合格标准之内 —5 —10 15 4 5 抗滑构造深度(mm) 相邻板高度差(mm) 8 8 6 7 8 9 10 纵、横缝顺直度(mm) 中线平面偏位(mm) 路面宽度(mm) 纵断高度(mm) 横坡(%) ±10 ±0.15 10 20 ±20 3 3 5 3 5 ±0.25 水准仪:每200m测4段面 注:表中σ为平整度仪测定的标准偏差;IRI为国际平整度指数;h为3m直尺与面层的最大间隙。
5.2.3.3 路面测石直顺、曲线圆浮雕,越位2cm以上者,每处减1~2分。 5.2.3.4 接缝填筑饱满密实。不符合要求时,累计长度每100m减2分。 5.2.3.5 胀缝有明显缺陷时,每条减1~2分。
5.3 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
5.3.1 基本要求
5.3.1.1 沥青混合料的矿料质量及矿料级配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5.3.1.2 沥青材料及混合料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沥青混合料的生产,每日应做抽提试验(包括马歇尔稳定试验)。
5.3.1.3 严格控制各种矿料和沥青用量及各种材料和沥青混合料的加热温度。
5.3.1.4 拌和后的沥青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无粗细料分离和结团成块现象。 5.3.1.5 基层必顺碾压密实,表面干燥、清结、无浮土,其平整度和路拱度应符合要求。 5.3.1.6 摊铺时应严格掌握摊铺厚度和平整度,避免矿料离析,要注意控制摊铺和碾压温度,碾压至要求的密实度。 5.3.2 实测项目 见表5.3.2。
表5.3.2沥青混凝土面层和沥青碎(砾)石面层实测项目
项次 1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检查项目 高速公路一级公路 95(98) 1.2 2.0 *其他公路 94 (98) 2.5 4.2 5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压实度(%) σ(mm) IRI(m/km) 最大间隙 h(mm) 按附录B检查,每200m每车20 20 道1处 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按每100m计算IRI或σ 3m直尺:每200m2处×10尺 按附录1检查 15 20 2 平整度 15 20 3 弯沉值(0.01mm) 摩擦系数 构造深度 代表值 ≤竣工验收弯沉值 符合设计 — 4 抗滑 摆式仪:每200m测1处横向力系数车:全线连续 10 砂铺法:每200m测1处 总厚度—8上总厚≤60时—5总厚面层—4 >60时—8%H 总厚度 —15 上面层 —8 ±10 ±20 ±0.3 按附录H检查 总厚≤ 每200m车道1点 60时—10总厚>60时—15%H 20 ±15 ±30 不小于设计值 ±0.5 经纬仪:每200m4点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水准仪:每200m4处 尺量:每200m4断面 20 20 5 厚度 (mm) 极值 6 中线平面偏位(mm) 7 8 9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有侧石 无侧石 5 5 5 5 5 5 5 5 横坡(%) 注:①表内压实度带*号者按试验路压实度为准。压实度比表列规定值低一个百分点的检查点应按其占总检查点数的百分率计算扣分值。
②表列厚度仅规定负允许偏差。其他公路的厚度代表值和极值允许偏差按总厚度计,当总厚度≤60mm时,允许偏差分别为—5mm和—10mm:总厚度>60mm时,允许偏差分别为总厚度的—8%和—15%。H为总厚度。 5.3.3 外观鉴定
5.3.3.1 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应有泛油、松散、裂缝、粗细料明显离析等现象,对于高整公路和一级公路,有上述缺陷的表面积(凡属单条的裂缝,则按其实际长度乘以0.2m宽度,折算成面积)之和不得超过受检面积的0.03%其他公路不得超过0.05%。不符合要求时每超过0.03%,或0.05%减2分。
半刚性基层的反射裂缝可不计作施工缺陷,但应及时进行灌缝处理。
5.3.3.2 搭接处应紧密、平顺、烫缝不应枯焦。不符合要求时,累计每10m长减1分。 5.3.3.3 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不符合要求时,每一处减1~2分。
5.4 沥青贯入式面层(或上拌下贯式面层)
5.4.1 基本要求
5.4.1.1 沥青材料的各项指标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规定的要求。
5.4.1.2 各种材料的规格和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上拌沥青混凝土混
合料每日应做抽提试验(包括马歇尔稳定度试验)。
5.4.1.3 碎石层必须平整坚实,嵌挤稳定,沥青贯入应深透,浇洒应均匀,不得污染其他构筑物。
5.4.1.4 嵌缝料必须趁热撒铺,扫料均匀,不得有重叠现象。
5.4.1.5 上层采用拌和料时,混合料应均匀一致,无花白和粗细分离现象,摊铺平整,接茬平顺,及时碾压密实。
5.4.1.6 沥青贯入式面层施工时,应先做好路面结构层与路肩的排水措施,使雨水及时排出路面结构层。 5.4.2 实测项目 见表5.4.2。 5.4.3 外观鉴定
5.4.3.1 表面应平整密实,不应有松散、裂缝、油包、油丁、波浪、泛油等现象,有上述缺陷的面积之和不超过受检面积的0.2%。不符合要求时每超过0.2%减2分。 5.4.3.2 表面无明显碾压轮迹。不符合要求,每处减1~2分。 5.4.3.3 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无积水现象。不符合要求时,每一处减1~2分。
表5.4.2沥青贯入式面(或上拌下贯式面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σ(mm)IRI(m/km) 1 平整度 最大间隙h(mm) 2 3 4 5 6 7 8 弯沉值(0.01mm) 厚度 代表值 极值 2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3.5 5.8 8 ≤设计值 —8%H或—5mm —15%H或—10mm ±10% 30 ±15 ±30 不小于设计值 ±0.5 检查方法和频率 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按每100m计算IRI或σ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按附录1检查 按附录H检查 每200m每车道1点 每工作日每层洒布沥青按(T0982)查1次 经纬仪:每200m4点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尺量:每200m4处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规定分 20 20 20 20 5 5 5 5 沥青总用(kg/m) 中线平面偏位(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有侧石 无测石 横坡(%) 注:①当设计厚度≥60cm时,按厚度百分率控制;设计厚度<6cm时,按厚度不足的毫米数控制,H为厚度(mm)。
②沥青总用量按《公路路基路面现场测试规程》(T0982)方法,每工作日每层洒布沥青检查一次,并计算同一路段的单位面积的总沥青用量。
5.5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
5.5.1 基本要求
5.5.1.1 在新建或旧路的表层进行表面处治时,应将表面的泥砂及一切杂物清除干净,底层必须坚实、稳定、平整、保持干燥后才可施工。
5.5.1.2 沥青材料的各项指标和石料的质量规格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和施工规范的规定。
5.5.1.3 沥青浇洒应均匀,无露白,不得污染其他构筑物。
5.5.1.4 嵌缝料必须趁热撒铺,扫布均匀,不得有重叠现象,压实平整。 5.5.2 实测项目 见表5.5.2。
表5.5.2 沥青表面处治面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σ(mm)IRI(m/km) 1 平整度 最大间隙h(mm) 2 3 4 5 6 7 8 弯沉值(0.01mm) 厚度 代表值 极值 2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4.5 7.5 10 ≤设计值 —5 —10 ±10% 30 ±15 ±30 不小于设计值 ±0.5 检查方法和频率 平整度仪:全线每车道连续按每100m计算IRI或σ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按附录1检查 按附录H检查 每200m每车道1点 每工作日每层洒布沥青按(T0982)查1次 经纬仪:每200m4点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尺量:每200m4处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规定分 20 20 20 20 5 5 5 5 沥青总用(kg/m) 中线平面偏位(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有侧石 无测石 横坡(%) 注:同表5.4.2注②。 5.5.3 外观鉴定
5.5.3.1 表面平整密实,不应有松散、油包、油丁、波浪、泛油、封面料明显散失等现象,有上述缺陷的面积之和不超过受检面积的0.2%。不符合要求时每超过0.2减2分。 5.5.3.2 无明显碾压轮迹。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5.3.3 面层与路缘石及其他构筑物应接顺,不得有积水现象。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6 水泥土基层和底基层
5.6.1 基本要求
5.6.1.1 土的性能应符合设计要求,土块要经粉碎。 5.6.1.2 水泥用量按设计要求控制准确。 5.6.1.3 路拌深度要达到层底。
5.6.1.4 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5.6.1.5 碾压检查合格后立即覆盖或洒水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5.6.2 实测项目 见表5.6.2。
表5.6.2 水泥土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次 检查项目 基层 底基层 高速公路一高速公路 其他公路 其他公路 级公路 一级公路 — 95 95 93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30 1
压实度 代表值 按附录B检查
(%) 2 3 4 5 6 7 极值 — — — 91 12 + 5,—15 91 12 + 5,—15 15 + 5,—20 每200m每车道2处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15 平整度(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代表值 (mm) 极值 横坡(%) 强度(MPa) 水准仪:每200m测4个5 断面 尺量:每200m测4处断5 面 按附录H检查 20 每200m每车道1点 水准仪:每200m测4个5 断面 按附录G检查 20 不小于设计值 — — — —10 —20 ±0.5 不小于设计值 —10 —25 ±0.3 —12 —30 ±0.5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5.6.3 外观鉴定
5.6.3.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6.3.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7 水泥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5.7.1 基本要求
5.7.1.1 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应根据当地料源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矿渣应分解稳定,发现未分解渣块应予剔除。
5.7.1.2 水泥用量和矿料级配按设计控制准确。 5.7.1.3 路拌深度要达到层底。
5.7.1.4 摊铺时要注意消除粗细料离析现象。
5.7.1.5 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5.7.1.6 碾压检查合格后立即覆盖或洒水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5.7.2 实测项目 见表5.7.2
表5.7.2 水泥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次 检查项目 基层 底基层 高速公路一高速公路 其他公路 其他公路 级公路 一级公路 98 94 8 + 5,—10 97 93 12 + 5,—15 96 92 12 + 5,—15 95 91 15 + 5,—20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1 2 3 4 5 6
压实度 代表值 (%) 极值 平整度(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mm) 代表值 极值 按附录B检查 30 每200m每车道2处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15 水准仪:每200m测4个5 断面 尺量:每200m测4处 5 按附录H检查 20 每200m每车道1点 水准仪:每200m测4个5 断面 不小于设计值 —8 —15 ±0.3 —10 —20 ±0.5 不小于设计值 —10 —25 ±0.3 —12 —30 ±0.5 横坡(%)
7 强度(MPa)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按附录G检查 20 5.7.3 外观鉴定
5.7.3.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7.3.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8 石灰土基层和底基层
5.8.1 基本要求
5.8.1.1 土的性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土块要经粉碎。
5.8.1.2 石灰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块灰须经充分消解才能使用。
5.8.1.3 石灰和土的用量按设计要求控制准确,未消解生石灰块必须剔除。 5.8.1.4 路拌深度要达到层底。
5.8.1.5 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5.8.1.6 保湿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5.8.2 实测项目 见表5.8.2。
表5.8.2 石灰土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项次 检查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基层 高速公路一其他公路 级公路 1 压实度 (%) 2 3 4 5 6 7 代表值 — 极值 — —8 — 95 91 12 底基层 高速公路 其他公路 一级公路 95 91 12 93 15 + 5,—20 按附录B检查 每200m每车道2处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30 平整度(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mm) 代表值 极值 — 15 + 5,—15 + 5,—15 水准仪:每200m测4个5 断面 尺量:每200m测4处 5 按附录H检查 20 每200m每车道1点 水准仪:每200m测4个5 断面 按附录B检查 20 不小于设计值 — — —10 —20 ±0.5 符合设计要求 不小于设计值 —10 —25 ±0.3 —12 —30 ±0.5 横坡(%) 强度(MPa) 符合设计要求 5.8.3 外观鉴定
5.8.3.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8.3.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9 石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5.9.1 基本要求
5.9.1.1 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矿渣应分解稳定后才能使用。 5.9.1.2 石灰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块灰须经充分消解才能使用。
5.9.1.3 石灰的用量按设计要求控制准确,未消解生石灰块必须剔除。 5.9.1.4 路拌深度要达到层底。
5.9.1.5 混合料处于最佳含水量状况下,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5.9.1.6 保湿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5.9.2 实测项目 见表5.9.2。
表5.9.2 石灰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次 检查项目 基层 底基层 高速公路一高速公路 其他公路 其他公路 级公路 一级公路 — — — — 97 93 12 + 5,—15 96 92 12 + 5,—15 95 91 15 + 5,—20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30 15 1 2 3 4 5 6 7 压实度 代表值 (%) 极值 平整度(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代表值 (mm) 极值 横坡(%) 强度(MPa) 按附录B检查 每200m每车道2处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水准仪:每200m测4断5 面 尺量:每200m测4处 按附录H检查 每200m每车道1点 5 20 不小于设计值 — — — —10 —20 ±0.5 不小于设计值 —10 —25 ±0.3 —12 —30 ±0.5 水准仪:每200m测4断5 面 按附录G检查 20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5.9.3 外观鉴定
5.9.3.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9.3.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10 石灰、粉煤灰土基层和底基层
5.10.1 基本要求
5.10.1.1 土的性质应符合设计要求,土块要经粉碎。
5.10.1.2 石灰和粉煤灰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石灰应经充分消解后才能使用。 5.10.1.3 混合料配合比应准确,不得含有灰团和生石灰块。
5.10.1.4 碾压时应先用轻型压路机稳定,后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5.10.1.5 保持一定湿度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5.10.2 实测项目
见表5.10.2。
表5.10.3 石灰、粉煤灰土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次 检查项目 基层 底基层 高速公路一高速公路 其他公路 其他公路 级公路 一级公路 — — — — — — — 95 91 12 + 5,—15 —10 —20 ±0.5 95 91 12 + 5,—15 —10 —25 ±0.3 93 15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30 15 1 2 3 4 5 6 7 压实度 代表值 (%) 极值 平整度(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代表值 (mm) 极值 横坡(%) 强度(MPa) 按附录B检查 每200m每车道2处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尺量:每200m4处 按附录H检查 每200m每车道1点 按附录G检查 + 5,—20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5 5 20 —12 —30 ±0.5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5 20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5.10.3 外观鉴定 5.10.3.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10.3.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不符合要求,每外减1~2分。
5.11 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碎石、砂砾或矿渣等)基层和底基层
5.11.1 基本要求
5.11.1.1 粒料应符合设计和施工规范要求,并应根据当地料源选择质坚干净的粒料。矿渣应分解稳定,发现未分解渣块应予剔除。
5.11.1.2 石灰和粉煤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石灰应经充分消解后才能使用。 5.11.1.3 混合料配合比应准确,不得含有灰团和生石灰块。 5.11.1.4 摊铺时要注意消除粗细料离析现象。
5.11.1.5 碾压时应先用轻型压路机稳压,后用重型压路机碾压至要求的压实度。 5.11.1.6 保持一定湿度养生,养生期要符合规范要求。 5.11.2 实测项目 见表5.11.2。
表5.11.2 石灰、粉煤灰稳定粒料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次 检查项目 基层 底基层 高速公路一高速公路 其他公路 其他公路 级公路 一级公路 98 94 8 + 5,—15 —8 —15 97 93 12 + 5,—15 —10 —20 96 92 12 + 5,—15 —10 —25 95 91 15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30 15 1 2 3 4 5 压实度 代表值 (%) 极值 平整度(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代表值 (mm) 极值 按附录B检查 每200m每车道2处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 5,—20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5 尺量:每200m测4处 5 按附录H检查 每200m每车道1点 20 —12 —30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6 7 横坡(%) 强度(MPa) ±0.3 ±0.5 ±0.3 ±0.5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5 按附录G检查 20 符合设计要求 符合设计要求
5.11.3 外观鉴定
5.11.3.1 表面平整密实、无坑洼、无明显离析。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11.3.2 施工接茬平整、稳定。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12 级配碎(砾)石基层和底基层
5.12.1 基本要求
5.12.1.1 选用质地坚韧、无杂质碎石、砂砾、石屑或砂,颗粒级配应符合要求。 5.12.1.2 配料必须准确,塑性指数必须符合规定。 5.12.1.3 混合料拌和均匀,无明显粗细颗粒离析现象。
5.12.1.4 碾压应遵循先轻后重的原则,洒水碾压至要求的密实度。 5.12.2 实测项目 见表5.12.2。 5.12.3 外观鉴定
表面平整密实,边线整齐,无松散。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表5.12.2 级配碎(砾)石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次 检查项目 基层 底基层 高速公路一高速公路 其他公路 其他公路 级公路 一级公路 98 94 8 + 5,—15 —8 —15 — 98 94 12 + 5,—15 —10 —20 ±0.5 96 92 12 + 5,—15 —10 —25 ±0.3 96 92 15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30 15 1 2 3 4 5 6 压实度 代表值 (%) 极值 平整度(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代表值 (mm) 极值 横坡(%) 按附录B检查 每200m每车道2处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尺量:每200m4处 按附录H检查 每200m每车道1点 + 5,—20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5 5 30 —12 —30 ±0.5 不小于设计值 不小于设计值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5 5.13 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
5.13.1 基本要求
5.13.1.1 粗粒料应为质坚、无杂质的轧制石料或分解稳定的轧制矿渣,填缝料为5mm以下的干燥筛余料或粗砂。
5.13.1.2 应用振动压路机碾压,使填缝料填满粗粒料孔隙。 5.13.2 实测项目 见表5.13.2。 5.13.3 外观鉴定
表面平整密实,边线整齐,无松散现象。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表5.13.2 填隙碎石(矿渣)基层和底基层实测项目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项次 检查项目 基层 底基层 高速公路一高速公路 其他公路 其他公路 级公路 一级公路 — — — — 85 82 12 + 5,—15 85 80 12 + 5,—15 83 80 15 + 5,—20 检查方法和频率 规定分 30 25 1 2 3 4 5 6 固体体 代表值 (%) 极值 平整度(mm) 纵断高程(mm) 宽度(mm) 厚度代表值 (mm) 极值 横坡(%) 灌砂法: 每200m每车道2处 3m直尺: 每200m2处×10尺 水准仪:每200m测4断5 面 尺量:每200m4处 按附录H检查 每200m每车道1点 5 30 不小于设计值 — — — —10 —20 ±0.5 不小于设计值 —10 —25 ±0.3 —12 —30 ±0.5 水准仪:每200m4断面 5
5.14 路缘石铺设
5.14.1 基本要求
5.14.1.1 预制缘石的质量应符合设计要求。
5.14.1.2 安砌稳固,顶面平整,缝宽均匀,勾缝密实,线条直顺,曲线圆滑美观。 5.14.1.3 槽底基础和后背填料必须夯打密实。 5.14.2 实测项目 见表5.14.2。 5.14.3 外观鉴定
5.14.3.1 勾缝密实均匀,无杂物污染。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14.3.2 缘石与路面齐平或排水口整齐、通畅,无阻水现象。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表5.14.2 路缘石铺设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4 5.15 路肩
5.15.1 基本要求
5.15.1.1 路肩表面平整密实,不积水。 5.15.1.2 肩线直顺,曲线圆滑。
5.15.1.3 硬路肩同相同路面结构质量要求。 5.15.2 实测项目 见表5.15.2。
检查项目 直顺度(mm) 相邻两块高差(mm) 相邻两块缝宽(mm) 顶面高程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15 3 ±3 ±10 检查方法和频率 20M拉线:每200m4处 水平尺:每200m4处 尺量:每200m4处 水准仪:200m4点 规定分 40 25 15 20
表5.15.2 路肩实测项目
项次 1 2 3 4 检查项目 压实度(%) 平整度(mm) 土路肩 硬路肩 横坡(%) 宽度(mm) 规定值或允许偏差 不小于设计值 20 10 ±1.0 不小于设计值 水准仪:每200m2处 尺量:每200m2尺处 15 20 检查方法和频率 按附录B检查:每 200m2处 规定分 40 3m直尺:每200m2处×4尺 25
5.15.3 外观鉴定
5.15.3.1 路肩无阻水现象。不符合要求时,每处减1~2分。
5.15.3.2 路肩边缘直顺,无其它堆积物。不符合要求时,单向累计长度每50m或每处减1~2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