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文鉴赏 _ 。_-。-i am-::::器:暑 王维山水田 园诗中五古诗歌探究 王小峰 (民族大学文学院 陕西 成阳 712082) 作者简介:王小峰(1989一),男,汉族,陕西靖边人,现为民族大学文学院2014级中国古代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 唐宋方向。 摘要: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是盛唐山水诗歌的一个高峰,.他的山水田园诗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色,后人还称之为“王右丞体”,他创作的 诗歌形式多样,其中五言诗占据不小的比例,本文就王维这些五言诗中的五古进行了分析。这些诗歌的创作并不是独一而存在的,它是 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之下,受各种影响而创作的。 关键词:山水;自然;田园诗;五古;探究 中图分类号:l207.22 文献标识码:A 《诗品》序云:“四言美苦文繁而意少,五言居文词之要,是 众作之有滋味者。故云会于流俗。蝾之所录,止乎五言。”五言诗 歌在诗歌上有着特殊的地位,在我国诗歌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之地。 王维是我国盛唐时期山水田园诗创作的一大高峰,在他的134 首山水田园诗中,他的五言诗占据着不小的数字,共计112首,其 中五古有35首。就这些诗歌,笔者进行了初步的分析。 l 王维五古山水田园诗的创作情况 盛唐时期的五古分为仿古的五古和新式的五古,仿古的五古 在音律平仄上不受任何的和束缚,而新式的五古却渐渐形成 了一种格律,正规的平仄格式分为“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 “平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同时,新式五古也是符合黏对关系 的。李白、杜甫等专门学习五古的创作,他们形成的专门是“仿 古的五古”,而王维的创作却是没有专门的进行仿作,也没有刻意 地做任何改变,所以在他的创作中仿古的和新式的五古都存在。 1.1仿古五古的创作 .王维创作的仿古五古有26首,即《偶然作・其二》《华岳》 《自大散以往深林密竹蹬道盘曲四五十里至黄牛岭见黄花JiI》《青 溪》《纳凉》《赠房卢氏珀》《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 《同卢拾遗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给事首春休沐维已陪进及乎是行 亦预闻命会无车马不果》《送康太守》《送宇文太守赴宣城》 《终南别业》《投道一师兰若宿》《戏赠张五弟趣三首・其一》《奉 寄韦太守陟》《赠裴十迪》《春中田园作》《林园即事寄舍弟统》 《别弟缙后登青龙寺望蓝田山》《丁寓田家有赠》《渭川田家》《过 李楫宅》《新晴野望》《苦热》《燕子龛禅师泳》《瓜园诗》《沈十 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1.2新式五古的创作 新式五古的诗歌格律已经类似于近体诗了,而且要符合黏对 的要求,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有9首。即《东溪玩月》《韦侍郎山 居》《送徐郎中》《秋夜独坐怀内弟崔兴宗》《过沈居士山居哭之》 《赠刘蓝田》《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李处士山居》《过香积寺》。 2王维五古山水田园诗的基本特点 2.1用韵的特点 在古风中,用韵没有像近体诗一样严格,它存在着很多通韵 的情况。通韵,指的就是邻韵相通。通韵可分为两韵相通和三韵 以上相通。两韵相通包含偶然出韵、主从通韵和等立通韵。王维 的山水田园诗将这四种全部都占齐。 在他的仿古创作中,平韵诗有12首,仄韵诗有8首,通韵诗 有5首,转韵诗有1首。其中《华岳》庚青同用,《戏赠张五弟 三首・其一》阮铣同用。《赠房卢氏珞》是主从通韵,是庚主青 从。《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是四韵通韵,是物月屑曷 通韵。《青溪》是偶然出韵,诗歌中除了“澄澄映葭苇”的苇是尾 韵,其余的都是纸韵。转韵诗《燕子龛禅师泳》,从乐韵转到 侵韵。 2.2句式的特点 文章编号:1672-5832(2016)02—0004-02 2.2.1散文化的句法 初盛唐的古体,上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放弃齐梁声律体 的俳偶作风,程度不同地回归汉魏五言诗的散句形式。陈子昂以 复汉魏之古的方式,开创了以散句为主的唐诗古体的,给同 时或稍后的诗家以很大的启发。 王维就深受这种复古思想的影响。比如王维的《偶然作・其 二》就是以散文话语人诗“田舍有老翁,垂白衡门里。有时农事 闲,斗酒呼邻里。”这首田园诗是表达作者想要归隐田园生活的一 首田园诗,却丝毫没有描写田园风景的诗话语言,纯用散文化的 语言而作。“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前临大川口,豁达来长 风。”“达人无不可,忘己爱苍生。”这些五言诗都没有相对的诗 语,而仅仅是将散文句式用五个字来表现而已。这是王维五言山 水田园诗的一大特点。 2.2.2句式的具体形式 (1)主谓宾的搭配 这是五言诗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一种句法,这种句式对谓语 的要求是很高的。 《苦热》中有“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 《新晴野望》中“碧峰出山后。”《过香积寺》中有“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中的“渔 家伐钓竿。”“青翠拂仙坛。”《韦侍郎山居》“闲花满岩谷。瀑水 映杉松。”《送徐郎中》“孤莺吟远墅,野杏发山邮”《奉寄韦太守 陟》“寒塘映衰草,高馆落疏桐。” 王维用这些简单旬让我们看到一个清净美好的世界,他的笔 调在这里是以简单衬美景。泉声和危石,其实就是石上有清泉流 过,然后在作者的笔下,仅仅用了一个“咽”字,就将这种自然 中的泉水和岩石联系起来,并将自然中的水和石这种融合于一起 的美所描写了出来。这是王维句式所体现出来的一种创作方式, 是一种自然清新的美。同时也体现了王维的练字水平。 (2)并列主谓搭配 《东溪玩月》中“谷静秋泉响,岩深青霭残。” 《渭川田家》 “雉锥麦苗秀,蚕眠桑叶稀。”《奉寄韦太守陟》“天高秋El迥。” 这是两种作者想要表现的事物,作者将两种事物结合,并列起来 两事物,同时将动词也联系起来,做了一个对比,这是一首新奇 的写法。事物之间具有相关性,谓语也有相关性,这是诗歌表达 的最高境界。 山谷、秋泉,是在一起结合起来的自然之景,同时是谷的静 衬托出了泉的响,是秋泉的响反衬了山谷的寂。这种并列起来事 物的感受让我们自身体会到了一种真正的自然幻化成我们眼前之 景的感受。并列的动词和名词的相关性让我们对自然中的景象在 对比映衬中感悟。 (3)叠词的应用 在近体诗中,叠词的使用是避免的,但是在古体诗中却不然。 《同卢拾遗、韦给事东山别业二十韵》 “蔼蔼树色深,嘤嘤鸟声 繁。”《自大散至黄牛岭见黄花川》“飒飒秋上雨,潺潺石中流。” 这些叠词的使用生动形象,我们放佛可以听到自然之中的物象之 响,亦可以看到那自然之美景。 自然。 3王维诗歌特色形成的原因 3.1他人的影响 王维不管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生活中,都深深地受过张说和 4结语 王维,是一位创作五古的杰出诗人,甚至可以说是盛唐古体 的完成者。从他的创作中可以看出,开元诗坛上,古体创作已经 张九龄的影响。张说和张九龄的山水田园诗一改齐梁时期古体诗 普及,不仅与近体的界域已经很分明,而且更重要的是,已经通 描写的香艳绮丽的风格,加入了风神和兴象,在抒发主观感情、 过对建安体的学习,与齐梁以来的、风格完全区分开来了。 表现自然风光等方面上,都已经明显地超越了前人。这样,就有 在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中,我们感受到了盛唐的五古诗歌,亦 了盛唐时期另一种古体诗的风格特点。 看到了盛唐的山水之美。 具体来说,张说的山水诗在诗歌的意境上进行了延伸与阔大, 拓宽山水田园诗的意境对王维的山水田园诗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参考文献: 张九龄稍晚于张说,他继承陈子昂的复古思想,其诗无论古近体, [1] 王夫之等撰.清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都已摆脱程式化的作风,在抒发主观情感上尤其做的很好,成为 [2] 胡应麟著.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了唐诗风的最有力的启迪者。张九龄虽然没有像陈子昂那样宣言 [3] 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 复古,但却是复古诗学的实践者。通过他的创作,诗坛初步完成 了陈隋体向唐诗古近体的转化。 正是在二张的影响之下,王维的诗歌中透露出了他要带给我 [4] 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84 [5] 葛晓音.诗国高潮与盛唐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 社,1998 们的意象,不是纯粹地单纯写景。有散文化的句式,也有诗话的 语言。 3.2山水的需要 [6] 王国璎.中国山水诗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7] 王力.古体诗律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5 自然山水是文人喜欢的景象,描写它们也是文人墨客们所钟 爱的。但能真正描写出来它们带给我们的美好心情、美好感觉却 [8] 张明非.论初唐五言古诗的演变[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不是那么简单。王维将他看到的自然风光给予了特定的含义,用 1991(2) 他认为最好的形式所表现出来,以最本真之态写出了他对自然山 [9] 莫砺锋.论初盛唐的五言古诗[J].唐代文学研究.1992 水的理解。 (8) 五古不受音韵格律的局限导致了王维对这种体式的青睐,作 [10] 杨树增.中国文人五、七言诗产生新论[J].集宁师专学 者不会因为字词音节的不对而改换原本作者想用的词语,这种自 报.2010(6) 由的写法符合自然,符合作者想要表现的自然之景。故而,王维 山水田园诗的五古诗在数目上占据相对优势,因为这是最真实的 [11] 左宗静.论张说的山水诗[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 校学报.2014(1) (下接第7页)如“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王湾有诗《次北 固山下》);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孟浩然《岁暮归南 山》);“黄花寒后难逢蝶,红叶晴来忽有蝉”(司空曙《过卢秦卿 旧居》)等不胜枚举。杜甫写景,也善于着色。如:“江碧鸟逾白, 山青花欲燃”(《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绝句》)诸句,都明丽如画;准确的状物拟色更是使得画面具 有了形象生动地艺术感召力。虽说是直接描写,但色彩词在此大 多是起到了以画人词、融景抒情的作用。如这也就涉及到了色彩 词直接运用的第二重功用,即是借景抒情。温庭筠的《菩萨蛮》 有言:“杏花含露团香雪,绿杨陌上多离别。灯在月胧明,觉来闻 晓莺。玉钩褰翠幕,妆浅旧眉薄。春梦正关情,镜中蝉鬓轻。”这 “金”、“绿”、“碧”、“翠”;还有出现频率略低的“银”、“紫”、 “丹”、“朱”、“褐”、“墨”、“黑”等;亦有非直译色彩词的一些 色彩感官词,如“山色苍”、“艳艳花”、“颜色冰”等。色彩词自 唐之后,便将用清新明丽之词言志抒怀的创作习规大致固定了下 来。尤其是“碧”、“青”、“绿”、“翠”等词在宋以后的诗作中, 频有出现,并仍多为清发之感、高洁之思。 法国文艺评论家丹纳说,“色彩的不同配合给我们不同的印 象,所以色彩的配合自有一种表情”。诗人们将五彩揉碎于生活的 同时,给诗歌带来了浓郁的画意和鲜明的节奏,创造着色彩的艺 术美感。唐诗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诗歌至典,利用色彩反现了诗 首词描写的是一位思妇梦醒之后的情态。胡国瑞曾评论说:“(该 诗)通体只做客观的描写,从主人公的生活环境及行动中体现其 人内心的境况,衬显了盛世唐朝恢弘的时代气质,也为我们留下 了无限的文学财富。 参考文献: 深刻隐微的情绪,即在景物动作上亦只作扼要的勾点,使读者由 此想象到丰富的镜像,及其中隐含的深微的人情,初读稍苦难人, 既人则觉包蕴层深,体味无穷。”色彩词的第二重功用则是在间接 地表述中,不仅有所状物,更深发了情思,有所寄寓。 在间接意义的运用上,色彩词超越了其自身的描述功能,转 [1] 陈增杰编, 《唐人律诗笺注集评》,浙江古籍出版社, 2003年; 版社,2011第二版; [2] 周汝昌、唐圭璋等主编,《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 [3] [4] 而成为了特定神思与情感的指称,亦或是被用作名词进行状物指 代。如在温庭筠曾作:“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 玉钗头上风。”其中,因藕成熟于秋季,故将淡紫近百的藕合色称 作“秋色”,又转而用这色彩来指代藕合色丝绸做成的衣裳,这即 是色彩特定指代的修辞方式。此外还有,“人胜参差剪”,“人胜” [5] [6] [7] [8] 又叫“花胜”、“春胜”,是用彩纸或金箔剪刻而成的一种饰品, 是隐含的色彩指代。 “双鬓隔香红”中有以描写气味和颜色的 姜军主编,《唐诗大鉴赏》,外文出版社,2012年; 中华书局编辑部,《全唐诗》,中华书局,1999增订版; 蘅塘退士编,《唐诗三百首》,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 常又明译编,《色彩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 姜澄清著, 《中国色彩论》,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8年; 郭廉夫、张继华编,《色彩美学》,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7年; “香红”代指好的面容,此用法与用藕合色代指衣裳可谓异曲 同工。 唐诗中主要常见的色彩词有“青”、“白”、“红”、“黄”、 [9] 金程字编,《全唐诗补编》,中华书局出版,1999年; [10] 陈贻嫩编:《全唐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