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实验班)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

来源:九壹网


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育才学校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实验班语文试卷

一、

现代文阅读(36分)

(一)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共计9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①君子文化是儒教文化的精华。

②儒家学说中关于君子的人格理论有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在孔子创立儒家学说时,君子被描述为介于圣人与小人之间的一种人格。《论语>对此有种种具体描述,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等等。而《宪问》中的一段描述最能反映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子曰:“君子道者三,我焉: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③按子贡的理解,这是孔子的自谦之辞,即在孔子自己看来,他在“仁”“智” “勇”三个方面都做得不够好:“仁”,未达无忧;“智”,未达无惑;“勇”,未达无惧。这些自我评判表明,孔子是从“仁”智” “勇”三个方面来评价一个人是否达到了君子标准的。从现代心理学角度来解读,“智”“仁”“勇”乃是孔子对君子所作出的周全的人格定位,它们分别对应于现代心理学所讲的“认知” “情感” “意志”。按孔子的思想,君子的人格特点就在于:认知上达到“智”,情感上达到“仁”,意志上达到“勇”,换言之,孔子所谓君子,用现代心理学术语来说,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④自子贡提出“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孟子提出“圣人与我同类者”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以后,儒家的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不再有本质性区别,实际上都是指本于人性自觉采取一种符合人性的生活方式的人。这种人性自觉包括两个方面:对自己来说,是自我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对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来说,是认识到他人与自己是同类,因而同自己一样也应该做一个区别于禽兽的文明人,并且自己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的文明生活。在后一种意义上,人性自觉包含着对他人的爱,正是基于这种爱和由这种爱所产生的对他人的责任感,才会有应该和他人共同努力来创造人类文明生活的道德意识。对于儒家来说,将自己对他人的爱转化为成人成己的道德实践,这是君子的人生境界;而当这种道德实践从日常生活领域转入国家政治生活领域,成为治国者“化成天下”的“人文”实践时,它就不只是君子的人生境界,也是圣人的治理境界了。

⑤孔子之后,儒家学说所倡导的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其差异只是由于具体实践条件不同所造成的现象性差异或形式上的区别——圣人境界是特定实践条件下由君子的“为仁”转化而来的“为圣”——“以礼义之文,化成天下”的“为仁”。这种形式的“为仁”所达到的“成人”——“天下归

仁”,既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内圣”的人生境界,也是“为仁”者体现其臻于“外王”的治理境界。这也意味着君子和圣人都可以被理解为“智” “仁”“勇”兼备的文明人。

⑥综上所述,所谓君子,就是“智”“仁”“勇”兼备的文明人。君子的人格特点体现于为人处事,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此乃儒家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

(摘编自周可真《君子之道“仁”“智”“勇”》)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对“君子”人格的界定, 《论语》这本书中有很多具体的描述。 B. 《宪问》“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集中反映了孔子对君子的人格定位。 C. 儒家学说倡导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本质上是同一境界,因此君子和圣人是没有区别的。 D. 君子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为人处事层面上,就是既恪守原则又灵活应变的文明生活方式。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①段明确了君子文化在儒教文化中的地位,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关键词:君子文化。 B. 文章②③段中,作者结合《论语》,运用现代心理学理论重新解读了孔子对君子的评价标准。 C. 文章④⑤段中,作者具体阐释了儒家君子概念和圣人概念,君子境界和圣人境界的本质内涵。 D. 文章大量运用对比论证,从“君子”“小人”两方面进行说理,从而深刻地揭示两者不同本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从“无惑”“无忧”“无惧”三方面衡量,孔子尚有欠缺,不是真正的君子。 B. 从现代心理学的角度来解读,孔子所说的“君子”就是心理素质全面发展的人。 C. 有了对他人的爱和与之产生的责任感,才会有和他人共创人类文明的道德意识。 D. 特定实践条件下君子的“为仁”转化成“为圣”,君子境界就达到了圣人境界。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荆轲之死 夏一刀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的托盘里取过地图,身子前倾,双手举过头顶。秦王,这是我们燕国地图,从此以后,燕国将俯首称臣,如大秦之属县,岁岁纳贡,不敢有半点异图。 秦王喜不自禁,俯身来看。

地图一点儿一点儿展开,一点点展开,末了,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 荆轲突地执匕朝秦王猛刺,秦王情急中躲开利刃,荆轲奋力追赶……

停停停停,台下赵团长击着手掌,示意台上停下来。金科,你演荆轲演了多少年? 三十年。

三十年一直都这么演? 这是历史正剧,当然这么演!

啧啧啧!赵团长不停地摇头,难怪我们剧团濒临倒闭,三十年啊!一成不变,时代不同了,金科,老戏要演出新意,要融入时代元素嘛!这戏要改,一定要改! 怎么改?

这个由我负责,十天以后我们重新再排。

赵团长经过一个星期的编写,终于拿出了一个自己十分满意的剧本,剧情是这样的:荆轲并不是什么义士,而是一个无赖,整天好酒贪杯爱色敛财,一心想着飞黄腾达。于是买通关系,混骗到了燕王身边。后来见秦国势力强大,燕国岌岌可危,便假托刺秦,携燕国地图、奇珍异宝投靠了秦王……

金科开始认真地看了两页,看着看着,脸色大变,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狗屁!金科愤怒地说。 赵团长心痛地捡回剧本,赶紧收回公文包里。我说金科,现在不是流行戏说吗?不是流行穿越吗?流行搞笑吗?你那什么什么义薄云天,忠肝义胆,狗屁!谁信?谁看?没人看,哪来钱?没钱哪来房?哪来车?金科呀金科,你不能再固执下去了,好好想想吧!赵团长痛心疾首地说。要演你演!金科剑眉倒竖,黑着脸甩手走了。

赵团长还真想演,但他演得好吗?金科是县剧团的台柱子,金科饰演的荆轲神形毕肖,唱念做打,无不精彩绝伦。只是这金科演荆轲久了,出不来,总以为自己就是荆轲,他耿直,敢怒敢言,好打抱不平,这不,连赵团长他都不给一点面子。

赵团长只得强忍着,低下身价去求金科,金科啊,我初来乍到,您是老,一定要支持我的工作啊!如果我们把这个戏演好了,到省里拿个一等奖什么的,奖金可是两万呢! 赵团长软磨硬泡了几天,金科心一软,勉强默认了下来。 经过两个月精心排练,新版《荆轲刺秦》终于隆重上演。

首演在县大剧院举行。锣鼓铿锵,大幕开启,艳丽的灯光下,十位盛装女子且歌且舞,巧笑倩兮,美目流转,妖冶异常,歌舞升平中,荆轲摇摇晃晃,晕晕乎乎,醉眼蒙眬,美女们挤眉弄眼,极尽挑逗,荆轲左牡丹,右芙蓉,沉醉在温柔乡里…… 易水送别…… 图穷匕见……

荆轲从秦武阳手中取地图在手,突然间神情大变,脸色异常凝重起来。

地图一点点展开,一点一点展开,图穷,寒光一闪,一柄锋利的匕首出现在眼前。赵团长大惊,按照新剧本,地图里是没有匕首的。

荆轲左手扯住秦王衣袖,右手执匕首朝秦王猛刺。

饰演秦王的演员覃望也吃了一惊,戏不是改了吗?怎么还刺?

金科朝覃望使了一个眼神,低声道,按老剧本演。覃望愣了一下,只好拔剑,一边拔一边奔跑,一边奔跑一边想,赵团长不是吩咐过吗?不,不能按老剧本演,荆轲不能死,死了后面的戏怎么演。于是继续奔跑,装作始终拔不出剑的样子。 金科瞧出来覃望的意思。

荆轲止步,仰天长笑,哈哈哈哈!秦王施人怨,荆轲我受重托为民除奸,焉能好美色贪钱财忠义扫地,留千古骂名遗臭万年!罢罢罢!难手刃秦贼,我怎能苟且偷安,纵万死无生也不污我忠肝义胆。金科突然擅自加进了一段唱词,还好琴师老练,跟了上去。

唱罢,荆轲将匕首在脖子上一横,身子一斜,栽倒在地,倒地的那一刻,看得见金科眼中噙满泪水。 戏完全演乱套了,赵团长急忙令人将幕布拉上。

奖牌呀!奖金呀!赵团长捶胸顿足。为了奖牌,为了两万元奖金,不管怎样,戏还得演。赵团长只得压住满腔怒火上金科家去求他。

金科避而不见,让老婆传出话来,荆轲已死! 从此以后,金科告别舞台,不再演戏。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小说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金科的形象就是在与赵团长改编剧本,覃望不敢按老剧本演戏这一系列事件的鲜明对比中凸显出来的。

B. 小说中的赵团长认为历史剧没有商业价值,只有“戏说”“穿越”才能改变剧团现状,这说明他是虽有责任心但缺乏文化素养的人。

C. 小说的语言古雅深沉,富有韵律。如“痛心疾首”“神形毕肖”等成语的使用,既丰富了人物形象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D. 小说中的人物姓名设置颇具匠心,金科与荆轲,覃(qín)望与秦王,谐音相近,暗示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与历史正剧中的形象一一对照。

5.小说中的金科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6.小说结尾部分写到“荆轲已死”,请结合小说分析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圆梦正当时,激荡最大“海归潮”。优惠的、全球最活跃的经济、快速发展的高新产业、持续投入的科教事业、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及海内外“人才、项目、技术、市场、资本、场地、服务”全

面对接的平台,正吸引越来越多海外学子归国追梦。

国外媒体评价,全球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这样重视、这样大规模、这样专业化地吸引人才回国。 “现在,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回来的。”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说,随着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靠近世界舞台中心,也比以往任何时期更有条件、更有能力吸引全球人才。詹天佑、茅以升、钱学森、邓稼先……纵观历史,一批又一批莘莘学子赴外求学、归国兴邦。

今天,除了拥有前辈们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吸引大量海归人才归来的,还包括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的实现。

然而,在全球竞争中发展成一个人才大国、人才强国,仍需下更大决心、更大力气。一份面向全国200多所高校的问卷调查显示,“编制过死、编制偏紧”是人才管理中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从人才发展上看,经过多年努力,我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不顺、机制不活、布局不优、效率不高等困境,破解这些“瓶颈”,唯有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

附图:

(选自2月2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二

新东方海威时代与全球化智库(CCG)共同发布了《2016年中国海归就业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六成企业在招聘时仍更倾向于使用海归人才,而82.5%的单位均在一定程度上对海归员工采取了倾斜性优待(如更核心的岗位,较高起薪等)。

而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是,身处海外的留学生在回归本土职场的过程中也遭遇了些许不利因素。《报告》结果显示,多数企业的招聘岗位数量,招聘时间,招聘渠道对海归求职较为不利。同时,海归人才在求职过程中也暴露出对国内就业形势不了解,错过企业招聘季以及缺乏明确职业规划等问题。超过50%的海归认为不了解国内就业形势和企业需求是回国就业的第一不利因素,同时47.3%和32.4%的受访人员认为回国时间错过校招季以及岗位海投效率低这两大因素导致了海归回国就业难度增大。

(摘自中国新闻网,有删改)

材料三

日前,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放弃外国国籍、转为中科院院士一事,引发热烈关注。

在场上,以耄耋之龄回归故土的杨振宁更是备受关注。已近百岁之龄的杨振宁,估计已不会如年轻时那般埋头扎根于科研一线,或许正如他本人所述,“我的身体里循环着的是父亲的血液,是中华文化的血液”,是文化的归属感让他对故土恋恋不舍。亦或是科学上的引路精神让他回来发挥“余热”,为后来者指引前路,如他自己在诗中所说:“学子凌云志,我当指路松。”

杨振宁选择入籍,是他对晚年道路的选择,从某种程度上说,这与国家的道路选择是交叉的。得益于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所创造的开放环境,对世界潮流的融入,杨振宁的归来方才有了现实的可能;而杨振宁等一批海外科学家的归来,又会给中国科研带来从项目到建制与世界接轨的机会。

对于中国来说,迎来杨振宁桑榆晚年的同时,也不可否认,错过了杨振宁最辉煌的科研生涯。由此,未来的方向也当因之厘清:让更多科学家们愿意留在这片土地上,诞生出最精尖的科研成果,不仅是因为中华文化的血液,更因为是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

(来自光明网,作者“光明网评论员”,有删改)

7.下列针对上诉材料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则材料都认为在当下我国的“海归”热潮中,一方面海外留学人员踊跃回归祖国,另一方面在人才回国的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B. 第一则材料是一篇新闻报道,客观地介绍了海外留学人才怀揣“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为实现自我价值和个人梦想,积极回国创业,释放出巨大的发展能量。

C. 第二则材料是调查报告,反映了海归人才在回国求职就业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为他们在国内的职业发展提出建议、指明方向。

D. 第三则材料是新闻评论,该评论认为杨振宁回归中国国籍这一事件彰显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归属感。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A. 我国出国留学及留学归国人数逐年增加,出国人数和回国人数之间的差距逐年缩小。可以预见,在未来几年,这样的发展趋势将持续下去。

B. 在吸收海归人才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都源自我们在人才管理中“编制过死,编制偏紧”的,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坚定不移的深化改革。

C. 海外科技人才的大量回归,有助于我们学习借鉴世界各国的优秀科技成果,有助于中国科研从项目到建制与国际接轨。

D. 杨振宁、姚期智两位老科学家在耄耋之龄转为中国公民,虽然已经不能在科研上为祖国做出贡献,但他们为更多的海外精英做出了积极示范。

E. 当前,无论是回国创业还是入职国内企业,海归人才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挥的领域,可以很好的把个人

的梦想和国家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9.请综合三则材料归纳我国当前出现“海归”热潮的主要原因。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耶律安抟,父迭里,幼多疾。神册六年,为惕隐,从太祖将龙军讨阻卜、党项有功。天赞三年,为南院夷离堇①,征渤海,攻忽汗城,俘斩甚众。太祖崩,淳钦皇后称制,欲以大元帅嗣位。迭里建言,帝位宣先嫡长;.今东丹王赴朝,当立。由是忤旨。诏下狱,加以炮烙。不伏,杀之,籍其家。 ..

安抟自幼若成人,居父丧,哀毁过礼,见者伤之。既长寡言笑重然诺动遵绳矩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抟密自结纳。

太宗伐晋还,至栾城崩,诸将欲立世宗,以李胡及寿安王在朝,犹豫未决。时安抟直宿卫,世宗密召问计。..安抟曰:“大王聪安宽恕,人皇王之嫡长;先帝虽有寿安,天下属意多在大王。今若不断,后悔无及。”会有自京师来者,安抟诈以李胡死传报军中,皆以为信。于是安抟诣北、南二大王计之。北院大王洼闻而遽起曰:“吾二人方议此事。先帝尝欲以永康王(指世宗)为储贰,今日之事,有我辈在,孰敢不从!但恐不白太后而立,为国家启衅。”安抟对曰:“大王既知先帝欲以永康王为储副,况永康王贤明,人心乐附。今天下甫定,稍缓则大事去矣。若白太后,必立李胡。且李胡残暴,行路共知,果嗣位,如社稷何?”南院大王..吼曰:“此言是也。吾计决矣!”乃整军,召诸将奉世宗即位于太宗柩前。

帝立,以安抟为腹心,总知宿卫。及置北院枢密使,上命安抟为之,宠任无比,事皆取决焉。然性太宽,事循苟简,豪猾纵恣不能制。天禄末,察割兵犯御幄,又不能讨,由是中外短之。穆宗即位,以立世宗之故,不复委用。

【注】①夷离堇:官名,辽政权建立前为契丹各部军事首领。 10.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既长/寡言笑重/然诺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伶恤安传/密自结纳 B. 既长寡/言笑重/然诺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伶恤/安传密自结纳 C. 既长/寡言笑/重然诺/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传密自结纳 D. 既长/寡言笑/重然诺/事母至/孝以父/死非罪/未葬/不预宴乐/世宗在/藩邸尤加怜恤/安传密自结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崩,本义是山倒塌,古时认为帝王或太后逝世,就好像山倒塌了一样,因此,常用此来指称古代帝王或太后逝世。

B. 炮烙是古代酷刑,用炭火烧热铜柱,令人爬行柱上,即坠炭上烧死。也指用烧红的铁烧烫犯人的刑具。 C. 宿卫是指古时候在宫禁中住宿,值班守夜、担任警卫,有时也可专指皇帝的警卫人员,现在一般指保卫、

守护。

D. 社稷是太阳神和谷神的总称,古时君主为求天下太平、风调雨顺而每年都要进行祭祀,后便用“社稷”来代称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耶律安抟能征善战,战功赫赫跟随太祖率领龙军讨伐阻卜、党项和征讨渤海国,进攻忽汗城时,俘虏和斩首的敌人都特别多,立下大功。

B. 耶律安抟恪守礼法,孝顺父毋。他少谈笑,重信誉。在为父亲守孝期间,他悲恸哀绝,以致毁伤了身体,超过了常礼,见到的人都哀怜他。

C. 耶律安抟思维缜密,行事果断。在扶立世宗时,当他人顾虑重重、犹豫不决时,他细密分析,果断处置,最终使世宗能即帝位于太宗灵枢前。

D. 耶律安抟生性宽厚,为政偏弱。对于强横狡猾之辈不守法纪、恣意妄为的举动不能辖制禁止,甚至连进犯皇帝住的大帐的人也不能征讨。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我辈在,孰敢不从!但恐不白太后而立,为国家启衅。 (2)且李胡残暴,行路共知,果嗣位,如社稷何? (二)名篇名句默写

14.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6分)

(1)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头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

(2)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_____________________。

(3)《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躲避退让廉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鸿门宴》中,体现樊哙在紧急情况下不拘小节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成语“贻笑大方”源自庄子《秋水》,出处原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春题湖上 白居易

湖上春来似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湖,即杭州西湖。

15.下列对原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作者在满心的愉悦中对春天的西湖做了集中而又概括的介绍。

B. 颔联和颈联,作者将远望近观、仰视俯瞰诉诸笔端,对西湖全部景点做了细致描绘。 C. 颔联中“排”字形象、生动,用比喻的手法,写山峦起伏,环湖而绕,且排列整齐。 D. 尾联,作者借“一半勾留”来表达自己对西湖春色的喜爱,对西湖、对杭州的依恋。 E. 全诗以“湖”字开头,以“湖”字作结;以“湖”为中心,绘出了一幅西湖春景图。

16.在题写西湖春景时,为了突出画面中景物的某些具体特点,作者运用了一些写作技巧。试结合原诗就其中一种技巧的使用效果做简要说明。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家风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____________,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____________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____________,绵延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家风。家风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教化”的方式包括多种:宗法制度的熏陶和约束、官方倡导鼓励以至于全民崇尚的读书、良风美俗中的礼仪习得等。而家教,是“教化”中最重要也最普遍的形式,直言之,没读过儒家经典的人在古代中国____________,但是,完全没有接受过家教的人几乎没有。( ),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中国式的“家教”。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家风是一个影响力和美誉度都好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B. 家风即便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C. 家风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也是一个家族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D. 家风是最为宝贵的一个家族的精神财富,也是一个有影响力有美誉度的家族必备的要素。 18.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甚至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

B. 很多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的人,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

C. 很多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甚至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的人,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

D. 很多道德信念极深,为人极其诚悫敦厚,甚至其基本价值观并无悖谬的人,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又无宗教信仰

19.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深孚众望 怀瑾握瑜 风流云散 俯拾皆是 B. 不孚众望 怀瑾握瑜 流风余韵 比比皆是 C. 深孚众望 懿行嘉言 流风余韵 比比皆是 D. 不孚众望 懿行嘉言 风流云散 俯拾皆是

20.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成功是由自强不息铸造的奇迹。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的女主角吉塔最终在摔跤场上的成功,完全取决于日常大量枯燥的训练。成功就像是一朵小花,需要用你的坚持、你的努力、你的激情等去细心培育。人生如同一场战斗,只有在战斗中取得胜利、名利双收,才能算是成功的人生。作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要像吉塔一样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也能如她一般,取得最好的成绩。 ①吉塔最终的成功不完全取决于日常大量枯燥的训练。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请仔细观察下面这幅漫画,然后从两个方面概括这幅漫画的寓意(。

四、写作(60分)

22.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高考刚刚结束,南宁小升初报名考试就开始了。这几天。南宁市几所家长们心目中的“名校”(私立学校)都出现了火爆的场面……

——《挤爆校门:家长的世界是你想不到的辛酸》

材料二:焦虑,已经成中国家长面对子女教育时的普遍心态。似乎很少有人能够淡定以对。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家境更为完宽裕的70后、80后成为中国家长的主力军、更多的物质和精力被投入到子女教育中。

但伴随着更多的投入不是更多的从容。而是更多的焦虑。面对各种教育资源。人们似乎有很多选择。但似乎又只有一种选择:学习,考试,成绩。

——《不同的梦想,同一种焦虑一一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

读了上述材料。作为父母的孩子。你对“中国家长的教育焦虑”有怎样的体验、感触与思考?请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1.C 2.D 3.A 4.A

5.①耿直刚烈。如看了赵团长改过的剧本,一抬手将剧本扔出了窗外。②坚持原则。如在舞台上坚持按老剧本演,无人配合后悲愤“自尽”。③淡泊名利。如对赵团长追逐的奖牌、奖金不放在心上。

6.①从小说的情节上看,舞台上的荆轲已死,演员金科的艺术生涯也就此结束。②从人物形象上看,表现了金科对艺术严肃性的坚守,对现实的无奈,抒发了他内心的痛苦之情。③从小说的主题上看,批判了艺术媚俗的现象,也提出了传统艺术在当下该如何发展的问题,引人深思。④从小说的结构上看,篇末点题,使小说结构完整,主题深化。

7. A 8. AC

9. ①国家引导扶持海外人才回国创业。②中国国家实力的增强,与世界潮流接轨的强烈愿望。⑧先进的设备、优厚的条件、社会的理智与尊重、环境的平和与包容从而因造出的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④海外人才的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⑤为了实现自我价值与个人梦想。 10.C 11.D 12.A

13.(1) 有我们在,谁敢不听从!只是担心不报告太后而立新皇,可能为国家挑起争端。(2) 何况李胡残酷暴虐,路人尽知,如果真的继承帝位,将置社稷于何地?

14.(1)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2)则思正身以黜恶(3)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5)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15.BC

16.用白描、设比喻、作铺陈(答出其中一项即可)。借助白描突出景物内容,层次分明。借助设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稻如碧毯,蒲如青罗,皆巧极形容,为景物增添无限神韵。借助铺陈,突出西湖春景的多样与丰富,表达喜爱之情。 17. C

18. B 19. C

20. ②成功的人生不一定就只是取得胜利、名利双收。 ③只付出辛勤的汗水不一定就能取得最好的成绩。 21.①批评了某些游客旅游中不文明的现象,②说明了“言传身教”的道理,告诫家长应以身作则讲文明。(意思对即可)

22. 范文:

中国父母对孩子教育的焦虑的原因

为什么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那么焦虑,深层次因素是社会压力。

焦虑来自于对比——别的学校有,别的孩子在学。南京师范大学教科院副教授殷飞认为,说白了就是攀比,有时候家长甚至没搞清楚自己在焦虑什么,就三人成虎形成了恐慌,把正常的学校教育过程妖魔化了。然而,焦虑的家长总能在“对比”中发现落差,千方百计抢先出发;总试图领先于人,而担心屈居人后。于是,在无休无止的自我较劲和竞争妄想中,家长们不断给孩子增加重负。

焦虑来自于选择——学和不学,就在一念之间。选择买房或交择校费,还是选择优录?选择A校的幼小衔接,还是选择B校的俱乐部?选择高中出国,还是选择国内高考?不夸张地说,中国家长面对孩子教育问题的选择时,之所以“举轻若重”,甚至患上选择恐惧症,是因为他选择的不是某一种现实,而是在选择未来。

更深层的焦虑来自于所在群体的社会压力——进不了前100名,这辈子就完了。除了极少部分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漠不关心,大多数家长都会产生焦虑,且不分群体。而这种焦虑无疑与当下社会的板结化密切相关:柳传志的女儿一统网络搭车帝国,王健林的儿子成为举足轻重的网红,而寒门难出贵子。教育焦虑所折射出的社会现实是:家庭的见识与父母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的命运。

当下中国教育跟过往的一个不同之处是,所有人都想要教育好孩子,但最终能够付出的水平不一样,结局也会不一样。中等收入群体不是怕穷,他们是既害怕社会结构固化,自己的下一代无法再往上攀升,又害怕社会结构变动太快,稍有不慎就往下滑。社会压力的释放点聚集到教育上,就产生无穷无尽的焦虑。从根本上看,中等收入群体的命门不仅是教育,其他方方面面都有不安。”

对广大寒门学子来说,教育焦虑更多是一种“纵使命运不公,我也无法不用尽全力”的酸楚。高校农村学子比例长期偏低,一些农村学子直接放弃高等教育,“读书无用论”早已在农村蔓延。部分农村家庭功能缺失,父母外出打工,农村教育独木难支;大城市以户籍为主分配教育资源,随迁子女难以接受优质教育;二流、三流大学的文凭在就业市场上不断贬值,使农村家庭认为受教育的成本高于回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