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卷第3期2011年8月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LiaoningMedicalUniversity(SocialScienceEdition)Vol.9No.3Aug.,2011
外语外贸专业学生就业力培养探析
郑炎山,鄢姿
(漳州师范学院,福建漳州363000)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时代,特别是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外语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针对外语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力不足的现象,从高校外语外贸专业的教学模式、专业技能、第二课堂、就业指导等方面进行分析,并从现实角度出发提出培养外语外贸专业人才就业力的途径。
【关键词】外语外贸专业;就业形势;就业能力【中图分类号】G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16(2011)03-0078-03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加入WTO以后,我国劳动力市场对外语外贸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外语外贸专业毕业生在前些年的就业形势比较乐观。近年来,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各高校外语类专业不断扩招,加之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社会对外语人才的层次要求不断提高,外语外贸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也发生了变化。
一、外语外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
1.外语外贸专业人才就业形势严峻。自1999年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逐年剧增,每年都创历史新高。据人保部最新统计,2010年我国高校毕
[1]
业生人数超过630万人。加上往年未就业和城镇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数,就业“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全面改革,导致就业形势极其严峻。特别是受经济全球化影响以及金融危机冲击,国外需求的下降导致外贸出口受挫,不少外向型企业订单减少、工厂减产,使外语外贸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急剧萎缩。金融危机减少了就业机会,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矛盾加剧,使外语外贸专业毕业生就业形势雪上加霜。目前,英语专业已经出现就业“瓶颈”,小语种就业则参差不齐,外语外贸岗位需求总量与供应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就业形势不容
乐观。
2.人才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聘用标准存在差距。由于高校扩招以来,人才培养目标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能对接,供需矛盾加深,导致就业“鸿沟”问题日益凸显。一方面,随着我国外语教学的普及,来自非外语专业的人才除了本身具备本专业素质之外,也具有较强的外语专业能力,这给外语专业人才加大了竞争压力。另一方面,人才市场逐渐发展成开放式的系统,许多国外外语人才的流入,人才供求由卖方市场逐步向买方市场转变并且在一定区域内,已经完全转变为买方市场,人力资本的雇佣者总有理由挑剔,要求他们的“供货商”提供
,这无疑使外语专业对“复合更加优质的“产品”
[2]
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列出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要求有显著差异的1就业力,其中实际工作要求较高而毕业生水平相对较低的前10项就业力分别是:谈判、捕捉机遇、承受压力、口头表达、解决问题、协调组织、主动性、时间管理、团队协作、处理人际冲突。这正是高等教育与劳动力市场需求脱节的主要方面,也是当前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关键环节。调查表明,毕业生就业力中,学习能
[3]
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等最受企业的重视。
二、外语外贸专业人才就业力不足的原因1.教学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首先,面对
【收稿日期】2011-03-15
【基金项目】本文系漳州师范学院科学研究资助项目(编号:SS0905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作者简介】郑炎山,1980年生,1981年生,男,福建漳州人,讲师;鄢姿,女,福建永泰人,讲师。
78··高等教育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学校没有跟上时代的脚步,反应相对滞后。多数高校依然坚持传统的课程设置,在教学方法上偏重理论知识,而缺乏实践锻炼。许多学生反映,大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只
。“知识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考试后基本都忘记了
,“知是力量”的年代已经过去,在知识经济时代
识就是力量”早已被“转化了的知识才是力量”所替代。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脱节,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对未来市场信息的准确预测和科学论证,忽视了知识结构的合理性和学生能力与
[4]
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外语外贸专业教师的知识水平、学历层次参差不齐。部分教师自身基本功较差,也没有及时加强专业素质与社会需求的对接;高学历教师则引进不足,致使师资队伍发展缓慢。这些教学结构上的主要问题,都成为了制约外语外贸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毕业生反映,其所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并没有派上用场,感觉所学非所用;而实际工作中需要的实践能力、沟通能力、应用能力却在大学里的课堂上无法学到。外语外贸专业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致使一般能力也不够强。
2.专业技能结构与市场需求的矛盾。由于交际的需要,外语教学应逐步转为以听、说、读、写、译同步进行的教学模式,目前多数高校的外语教学依然以传统教学为主。传统教学注重知识的理论基础,以讲授为主要教学方式,强调知识的灌输,但缺乏专业能力的培养,缺乏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学生的外语运用能力以及一定文化背景下的沟通能力、适应能力明显不足。近年来高校外语类专业学生扩招,造成班集体的规模不断变大。而师资队伍建设的速度跟不上,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在不断增大,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交流、学生的课堂训练不断减少,导致教学质量有所下降,特别是学生的专业基础技能跟以往相比显得不够扎实。
3.就业教育体系与市场需求的矛盾。就业教育不是简单的考虑在毕业学期加强学生面试、简历制作、文明礼仪等技巧,而是要使学生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基础、良好的个人素养和端正的就业心态。就业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将就业、生涯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渗透到教学、科研、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中去。因此,就业教育应该从新生入学开始,贯穿于整个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没有形成一套规范、完整、有效的系统,没有对大学四年进行全过程的就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更缺乏职业指导的课程教学体··高等教育系和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外语外贸专
业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既要充分体现就业导向,注重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又要改变人才培养观念,培养学生非专业素质的能力。高等教育要充分发挥高校就业指导部门的作用,有意识的帮助大学生实现理想的就业目标,实现个人、用人单位和社会的共
[5]
同发展。
三、外语外贸专业人才就业力的培养途径1.改革外语外贸专业教学模式。要使外语外贸专业毕业生满足社会需求,适应高等外语教育的发展和人才竞争的需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国际化外语人才,教学模式的改革尤为重要。外语外贸专业应不失时机地对传统的外语教育观念和外语人才培养模式、目标予以大胆改革。推进外语外贸专业教学模式的深入改革,要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注意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培养的结合。教学模式可吸收、借鉴西方职教模式,选用、编写符合需求的教材;课程设置要以就业为导向,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修订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各年级的课程学习计划,增加学生语言学习的机会。改变传统外语教学的方法,通过教学设计、英语视听说、案例分析模拟等形式,运用现代化教学媒体优化训练听说写能力。
2.促进素质拓展载体的构建。社会对单一外语人才的需求将逐渐减少,复合型人才备受各类企业、单位青睐。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文化生活,为学生提供了拓宽素质能力的机会,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锻炼自我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可以加强学生对社会用人单位标准、特别是对市场经济的了解和适应能力。通过开展各种如外语演讲、口译大赛、外语角、外语沙龙、辩论赛、外语学术科研讨论会、外语论坛等专业文化活动;现场模拟口译访谈、口语实践工程、大学生外语科技文化艺术节等第二课堂文化活动,延伸课堂教学领域,做好课堂教学有效补充,加强学生专业实践;增设选修课程,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特长。观察市场动向,调整选修课科目,安排翻译、商务知识等应用性选修课;另外,学生在参与各类校园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等工作的同时,不仅丰富了学习生活、增长了见识和经历,为以后走上社会工作岗位、成为适应社会用人需求的人才奠定基础。
3.构建完善的社会实践机制。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是影响就业的原因之一。因此,要将学生专业学习投入到社会和市场中接受考验和锻炼,通过
79
组织“三下乡”社会实践、社会调查、社区服务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机会、大学生创业项目,参加各类展览会、国内外学术交流、招聘会等社会实践机会,积极鼓励学生自主争取实践机会。通过实践,可以增强外语外贸专业学生对未来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要求以及自己所学专业应用范围的全面了解,从而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明确为适应未来工作学习而需要努力的方向;通过实践,可以培养学生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提前安排好大学生到一线教学岗位上实习,加大指导老师指导力度,了解教学改革和教学实战经验;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安排学生到外经贸委、外贸企业公司参加见习或是定岗实习,增加语言运用和交际机会,了解和适应用人单位需求;安排部分教师、学生到实训基地承担语言培训、翻译、谈判等工作,或是利用口语手拉手,承担当地外事部门口译工作等志愿服务活动,从师生两方面对接社会需求,为专业教学积累经验。让学生在就业前,积累一定工作经验,为将来正式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4.加强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以就业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为主线,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为目
[6]
标,全过程、多方位进行就业培训和指导。建立一支专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一方面要开设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帮助外语外贸专业学生在新生入
学时就开始对个人进行系统规划,构建“全程辅导”的模式,即“全时段、全方位、多层次”逐级推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根据各个阶段学生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和模块化的教学内容,进行与大学生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辅导。一方面,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服务加强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工作的连贯性和针对性,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另一方面,有针对性地开展如简历策划赛、公务员、考研等系列讲座,模拟招聘会、就业心理辅导、面试技巧、求职经验及就业形势辅导等课程辅导,提高学生的求职技巧与应试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提供用人单位的资料信息并组织各项招聘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强化求职技巧,做好能力准备和心理准备。◆
【参考文献】
[1]闫祥岭.人保部:2010年我国将采取多种措施扩大稳定
J/OL]2010-01-27.就业[新华网,
[2]李玉洁.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力培养对策分析
[J].科技经济市场,2009,(5):132.[3]山东省人才供需预测课题组.山东高校毕业生就业力调
——就业力分项比较[N].济南时报,2010-01查报告—
-07.[4]马于军.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46~48.[5][6].北京:高等教育孙长缨.当代大学生就业研究[M]
2008.170~173,183.出版社,
EmploymentAbilitiesCultivationinDepartmentofForeignTrade
ZhengYanshan&YanZi
(ZhangzhouNormalUniversity,ZhangzhouFujian,363000)
Abstract:Intheeraofeconomicglobalization,particularlyundertheinfluenceofthefinancialcrisis,gradu-atesfromdepartmentofforeigntradearefacinganincreasinglytoughemploymentsituation.Onaccountofthephe-nomenonofinsufficientemploymentabilities,theauthoranalyzedreasonsfromthefollowingaspectssuchasteach-ingmodel,professionalskills,thesecondclassactivities,andcareerguidanceetc.Andputforwardwaystoculti-vatethestudents'employmentabilitiesfromapracticalperspective.
Keywords:graduatesfromdepartmentofforeigntrade,employmentsituation,employmentabilities
[责任编辑:刘芳]
80··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