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调查研究
作者:杨景涵 普光琼
来源:《传播力研究》2020年第19期
摘 要:“一带一路”倡议的稳步实施,增进了我国与其他沿线国家之间的友谊,到我国留学的东南亚国家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位于我国西南边境,与老挝接壤,在风土人情、生活习俗等方面较为接近,吸引了大批老挝留学生。本文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老挝留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发放调查表的形式,调查老挝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对中国社会文化方面的适应程度,进一步明确影响学生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因素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改进策略,为来华留学生更好地适应我国的社会文化提出建议。 关键词: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性;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H1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3866(2020)19-0036-03 一、研究意义
到目前为止,已有大量关于海外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的研究,但基本都把欧美国家留学生当成研究对象,很少有学者专门对东南亚国家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进行研究与分析,特别是老挝留学生。从目前发展趋势看,来华老挝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这就向我国高校教育与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让老挝留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中国的环境,让他们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与生活之中,自觉接受并积极弘扬中国文化。这是当前一个重要课题,如果留学生跨文化适应失败,他们的学业将会停滞不前,在生活中也会四处碰壁,甚至会对中国做出消极评价,对其他潜在老挝留学生产生不良影响。所以,本课题将产生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以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老挝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的老挝学生社会文化适应情况,进一步明确哪些因素会对他们的跨文化适应产生不良影响,从多个方面入手对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特征进行分析,使教育教学、学生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不足得到一定的弥补,推进老挝留学生教学和管理改革,提升老挝留学生的培养质量[1]。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研究老挝留学生在西双版纳职业学院的跨文化适应状况。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调查及样本选取
本研究中用到的问卷包括两部分,一是被调查者个人信息,包括年龄、汉语水平、性别等方面的内容;二是问卷主体,共包括13个项目,从被调查者这13个题目的回答情况能了解到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情况。本问卷由笔者自行编制,借鉴了邓恩(Dunn)、贝克(Baker)等人的问卷内容。调查对象共156人,其中包括为通过HSK4级来校进修一年的语言班学生112名,汉语国际教育本科班学生36名,以及其他专业专科班学生8名。
本问卷中的《文化适应量表》主体共包括13个题项,运用了里克特5度量表,每个题项都为学生设置了五个选择,由“不难”到“最难”,每个选项之间的分差为1分。问卷满分为65分,学生的得分越高,就说明他们跨文化适应能力比较差,难以适应中国的社会文化。 在研究过程中,为了准确而客观地对本量表的信度做出评价,运用了阿尔法系数,这是由克伦所创造的。经过计算得出,本问卷的阿尔法系数为0.4,临界值为0.8,足以表明本问卷有着良好的信度[2]。在对问卷进行充足度检验时,选择了两种方法,即凯泽—梅尔—欧津采样充足度检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旨在合理地把握住量表效度。经计算后得到了KMO系数为0.846,标准值为0.5,进行巴特利特球体检验统计后,得到了显著性概率为0.000,而标准值为0.05,从这两点中可以看出,该问卷有着良好的结构效度。信度与效度检验情况如表1、表2所示。 (二)样本统计
本次共向156名老挝留学生发放了问卷,但有15份问卷未能及时收回,回收率90.4%。在这些收回的问卷中,出现了15份填写不合格的问卷,有效率为83.3%[3]。
对样本性别进行分析,在所有样本之中,男、女人数分别为58人、72人,在总接受调查人数中的占比分别为44.6%、55.4%。
对样本年龄进行分析,年龄最低者为18岁,最高者为37岁,20岁以下的有53名,占41%,21—25岁的人数占比为50%,共为65人;只有10人处于26—30岁这一范围之内,占8%,31岁以上的有2人,占1%。对出国经历进行分析,这些老挝学生之中,在到中国留学之前从未有过出国经历者占比为19.2%,共计25人,有过三个月左右出国经历者占比为28.5%,共计37人,出国经历超过三个月者占比为52.3%,共68人。
从来华时间上看,在校就读一年以内的老挝留学生有88位,占68%,一年至两年的有32位,占25%,两年以上有10位,占7%。
从汉语水平来看,HSK4级水平以下的学生有112人,占72%,有23%的老挝留学生通过了HSK4级,占23%,有8人通过了HSK5级,占5%。在填写问卷的所有老挝留学生中,没有通过HSK6级的人。
(三)老挝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调查分析 1.描述性统计
为了从整体上把握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留学的老挝学生跨文化适应性,笔者选择了描述性统计法。从表3中的内容了解到,问卷包括13个项目,其中有4项均值超过了3;有7
项均值保持在2—3之间;有2项均值低于2。其中,项目13得分最高,即“研究性项目的完成情况”,均值为3.82;紧随其后的就是项目9,即“能准确地理解中国笑話或各种幽默的语言”,均值为3.69;排名第三的为项目5,即“能按中国人的思路分析事物”,均值为3.51。第4、12两个项目的难度处于“有点难”“不难”之间,而第10个项目则处于“一般”“有点难”之间。运用前文中对难度系数的标准与算法,得到了被调查者的跨文化适应难度系数为0.61。由此可以说明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的老挝留学生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4]。 2.文化适应的差异性
研究團队对被试者的性别、年龄、出国经历、留学时间以及汉语水平,运用方差分析,得出被试者跨文化适应中,出国经历、年龄、性别三大变量不会对老挝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产生较为显著的影响。从表4中的内容了解到,到校就读时间为不足一年的老挝留学生,其社会适应难度均值为42.65,一至两年者为41.15,超过两年者为38.62,三种类型留学生的标准差各自为12.14、12.58、11.26,足以体现出如果学生在中国留学的时间比较长,其文化适应能力就会逐渐提升。经方差检验之后得到p值为0.00,明显低于临界佱0.05,说明留学时间会对跨文化适应性产生显著影响。
从表5中的数据了解到,汉语尚未水平达到HSK四级的老挝留学生社会文化适应难度均值为42.38,标准差为12.;达到了四级者为39.78,标准差为10.92;达到五级水平者为38.11,标准差为11.18。从中可以看出,到该校留学的老挝学生,他们如果汉语水平比较高,其跨文化适应能力就会提升。经方差检验之后,得到了p值为0.00,明显低于临界值0.05,足以表明汉语水平会对跨文化适应性产生显著影响。 3.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影响因素
对被调查者填写的问卷进行汇总与分析了解到,所有刚到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校留学的老挝学生,他们的跨文化适应性比较低,整体属于较难适应[5]。结合难度系数统计情况了解到,本次130有效问卷填写者的中国文化适应难度系数为0.61,足以体现出他们在社会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严重问题。这130名被调查者一致认为自己在这方面存在问题。其中有45人选择了“有点难”,有52人选择了“一般”,有21人选择了“很难”,有12人选择了“很难”,占比分别为34.6%、40.0%、16.2%、9.2%。在所有题荐之中,有五个题项的困难程度比较高,依次为“研究性项目的完成”“能准确地理解中国笑话或各种幽默的语言”“能按中国人的思路分析事物”“能区分客套与真实情感”“对中国的价值体系产生了足够的理解”[6]。从中可以看出,该校老挝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并不全面,文化适应难度较大。
问卷中,把年龄、性别、留学时间等多个因素当成重点考察对象,经分析了解到,在这些因素之中,具有统计显著性的因素只有两个,即汉语水平、留学时间。从整体情况看,如果学生到中国的留学时间比较长,或是他们的汉语水平比较高,其文化适应难度就会比较低。
三、提高老挝留学生文化适应能力的建议 (一)加大中国文化的讲解力度
学生第一年的学习课程基本以汉语课程为主,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课程较少,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老挝留学生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但对于汉语水平较低的学生来说,直接开设偏知识性较强的文化课程,他们学习和理解起来会很困难,所以在学习汉语或者其他专业课程的时候,老师们结合实际,增加一些中国文化的补充讲解,会在无意识中让学生理解和感受到中国文化。或者在第一年的课程中增加一些中国文化技能课,比如毛笔字、剪纸、跳中国舞等。伴随着老挝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多,他们就会对中国的价值体系表示认同,能对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处世原则做出正确的解释,他们的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也会得到提升[7]。 (二)为学习困难者提供帮助
在对老挝留学生填写的调查问卷进行汇总时,发现“研究项目的完成”该项的难度系数最高,多数老挝留学生认为,仅凭他们自己的能力很难顺利完成研究性项目,不能顺利参加专题讲座,也不能完全学懂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他们普遍认为研究性项目涉及的专业词汇和专业领域较多,专题讲座和专业理论课教师的说话速度较快,加上经常会遇到一些难以理解的专业名词,靠自己的能力,基本无法完成项目或听懂讲座或授课内容,长此以往,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有的甚至想要放弃继续在中国留学。因此,高校应建立针对留学生的学术支持体系,要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语言能力或专业水平为他们安排不同类型的辅导,以口语交际、撰写论文、写作、专业术语学习等为主,教师既可以在线对学生进行指导,也可以面对面为学生提供咨询,对不同类型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帮助,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提升学生自我调适的能力。 (三)丰富中国文化活动
经调查了解到,来华老挝留学生一般都喜欢参加各种类型的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既能让他们以较快的速度掌握汉语知识点,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能让他们结交更多朋友,拥有良好的社交圈子[8]。所以,学校要多组织此类活动,鼓励老挝留学生参与其中。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例如,书法展览、诗词朗诵会、历史故事会等,为老挝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通过参加这些活动,不仅能增强他们的汉语表达能力,也能增进他们与中国同学、教师之间的联系。此外,还可以组织各种中国传统节日庆祝活动,组织留学生参加中秋节、端午节等,让留学生亲自体验中国传统文化[9]。 四、结语
本文为了把握住来自老挝的留学生在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校学习与生活过程中,社会文化适应情况,采用了问卷调查的形式,并将得到的数据用SPSS20.0进行分析,得到结论:老挝
留学生的文化适应力存在问题,但性别、出国经历、年龄不会对文化适应性产生显著影响,而汉语水平、留学时间两大因素则会对社会文化适应性产生显著影响。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合理策略:增加对留学生中国文化的讲解力度,为他们学习困难提高帮助,组织多样化的文化活动等。 参考文献:
[1]强海燕.东南亚教育与发展[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祖晓梅.跨文化交际[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3]刘珣.中外文化比较与跨文化交际 [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4. [4]徐光兴.跨文化的留学生活[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5]钱绘旭.东南亚留学生在云南的跨文化适应调查分析——以云南师范大学为例[D].云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6]李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J].浙江社会科学,2009(5):114-118+129.
[7]雷龙云 ,甘怡群.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适应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0):729.
[8]Berry J W.Acculturation:Living Successfully in two culture;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5,29(6).
[9]Lysgaand S.Adjustment in a foreign socirty:Norwegian Fulbright grantees visiting the United States[J].International Social Science Bulletin,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