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纵横AROUND SOUTHEASTASIA 20J2.5 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问题 对广西民族大学东南亚留学生的调查 肖耀科陈路芳※ 摘要:近年来,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由于宗教、社会风俗、传统习惯、教育等方面的差 异,留学生在文化适应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了解和分析在中国的东南 亚留学生在人际交往、学业、心理、生活环境、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文化适应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调适建议。 关键词:东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C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479(2012)05—0038—05 The Survey on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about Southeast Asian Overseas Students in China ——Base on the Survey on the Southeast Asian Overseas Students in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Xiao Yaoke&Chen Lufang Abstract:In recent years,the numbers of Southeast Asian overseas students in China are increasing,because of the differences in religion,social customs,traditions,education and other aspects in each country,the overseas students have vary degrees diifculty in cultural adaptation.Through questionnaires and individual interviews,This paper comprehends and analyzes on the interpersonal exchanges,academic,psychological,living environment, cultural identiifcation,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problems,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measures. Key words:Southeast Asia;Overseas Students;Cultural adaptation 随着人类交往日益频繁,特别是全球化时代的 一到来,文化适应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一个 、文化适应问题的提出 人从农村流入城市生活,从一国移民到他国生活, 文化适应是从一种熟悉的文化环境转到另一种 甚至从一个地域到另一个地域生活,都可能存在着 陌生的文化环境时,为有效应对新的文化环境而改 文化适应问题,用社会学的语言来说就是个人“再 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和观念体系的过程。文化适应问 社会化”问题。在再社会化过程中,有的人很快适应 题广泛存在于人类社会,无论是传统的还是现代的 新的生活方式,有的人则因种种原因,无法快速适 应新的生活环境,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本文拟对 ※肖耀科: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行政管理硕士研究 东南亚留学生在华留学面临的文化认同、文化适应 生;陈路芳: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系教授、硕士研 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究生导师 38 社会,都可以看到人们进入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国家 时文化差异所带来的影响。即便拥有较好的技能 较困难”、“5.非常困难”等5个选项组成,并计算每 个问题和每个维度的均值。均值越高,表示困难的程 度越高。此次调查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37份,回 (教育、电脑、语言等等)的专业移民者,能得到雇主 及的协助,也不可避免地产生或多或少的 文化适应上的困难。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心理 学、人类学以及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众多学者对文 化适应进行了多角度研究,研究对象从最初的移民 和留学生扩展到了难民、土著民等。随着全球化的 深人发展,国与国之间的人员往来和交流越来越频 繁,规模也越来越大,文化适应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各 收率为91%,有效问卷率为100%。问卷语言根据留 学生的母语情况分别为越南语、泰语和老挝语。 此次参加问卷调查的东南亚留学生基本情况如 下。性别分布:男性63人(46%)、女性73人(54%): 年龄分布:l8—23岁85人(62%)、24 29岁44人 (32.1%)、30~35岁8人(5.8%);国籍分布:越南45 人(32.8%)、泰国46人(33.6%)、老挝46人 国学术界和的重视,并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 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探索。 自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教育交流 与合作的深入展开,在华东南亚留学生人数不断增 加。目前在中国学习的外国留学生中,“东南亚留学 生约为5万人”①。近年来,广西民族大学接收东南 亚各国留学生的人数也越来越多,目前有将近1500 人。在华东南亚留学生教育为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 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国际化人才的支持和智力支 撑。但是,不同国家之间在宗教、风俗、习惯、教育等 方面的差异给留学生带来了文化适应方面的困难, 如吃饭和作息混乱、学习成绩下降、易怒、沮丧、对东 道国成员的各种看法等。我国学术界对在华留学生 文化适应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还没有专 门以在华东南亚留学生为对象的文化适应研究。 二、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问 题的实例分析 本文以广西民族大学的东南亚留学生为例,结 合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从人际交往、学业、心理、生 活环境以及文化认同5个维度对150名东南亚留学 生进行调查研究。本调查问卷是在参考以往研究资 料基础上,结合东南亚留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 的实际困难设计的。调查内容包括:人际交往(与中 国学生交往、与中国老师交往、与舍友相处、参加中 国人的活动)、学业(听懂课堂内容、汉语读写、使用 图书馆资源、学习成绩)、心理(应对悲伤、应对孤独、 保持乐观)、生活环境(商店服务、气候、食堂的饭菜、 环境卫生)以及文化认同(喜欢本国文化、喜欢中国 文化、参与本国民族活动、参与中国民族活动),此 外,还包括了其他与文化适应相关的问题。每个问 题由“1.没有困难”、“2.稍微有困难“、“3.一般”、“4.比 (33.6%);在华居留时间:1年以下27人(19.7%)、 l~2年38人(27.7%)、2 ̄3年41人(29.9%)、3 ̄4年 16人(11.7%)、4年以上15人(10.9%);汉语水平:3 级及以下22人(16.1%)、4级31人(22.6%)、5级 37人(27%)、6级及以上22人(16.1%),未参加过汉 语水平考试25人(18.1%)。 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现状的调查结 果如下: 1.人际交往方面。平均得分为2.78,表明留学 生的人际交往适应程度良好,大多数留学生和本国 人及与中国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调查显 示,有84%的留学生认为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是本国 人。在留学生内部人际关系网络构建中,留学生会发 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留学生的自治组织,留学生会 有利于提高留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水平,加 强留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反映留学生的需求和 愿望,有利于留学生开展文体活动、学术交流等校园 文化活动,为留学生提供展示风采、结识朋友的舞 台。初次来到中国的留学生,往往在办理人学手续、 购物和银行存取款方面面临很大的困难。在留学生 会的组织带领下,高年级的留学生热情接待新人学 的留学生,帮助新生解决各种难题,培养了良好的人 际关系。但是,访谈发现,留学生一般习惯跟本国人 聚在一起,较少跟其他国家的留学生交流。在留学生 与中国人的人际关系网络构建中,中国师生对留学 生的友善和尊重是留学生能与中国人建立良好的人 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访谈发现,性格开朗的 留学生拥有较多的中国朋友。虽然中国师生都能尊 重留学生,但学习和生活很忙,性格比较内向的留学 ①言舞:《东南亚齐庆“中国新年”》,人民网,2012年1月 19日.http://world.people.eom.en/GB/16923327.htm1. 39 生很少主动寻求中国师生的帮助,因此,他们的中国 朋友往往较少。中国人的人际交往习惯也给留学生 带来不少困难,例如“面子”问题。中国长期受到儒家 文化的影响,儒家提倡“和为贵”的人际交往原则,给 生的心理适应状况良好。心理适应与人际交往、学 业、生活环境以及文化认同方面的适应情况紧密相 联。留学生与中国学生是分开居住的,同一个国家的 留学生往往安排在同一个宿舍。互相关心和照顾为 别人“留几分薄面”是维护人际和谐的重要手段。然 而中国人的“面子”并不等于荣誉和尊严,即使朋友 有错,也不能当面揭短。如果留学生不了解这些,坦 率地批评中国朋友的错误,就会让中国人感觉到失 了面子,从而影响了人际关系。此外,语言水平较低 留学生解决了不少生活和情感上的烦恼。东南亚留 学生都有宗教信仰,也是留学生心理适应良好的一 个重要原因。当留学生遇到烦恼时,宗教信仰也给他 们带来了精神上极大的安慰和鼓励。但是,语言问题 往往给留学生带来心理适应的压力。一些留学生的 的留学生往往听不懂,或者听懂却不能完全表达自 己的想法,和中国人在一起时就会感到局促不安,聊 天交流也都是比较简单的,难以进行深入的沟通。 2.学业方面。平均得分为3.30,表明留学生的 学习适应比较困难。而学业方面的困难很大程度上 是由语言障碍引起的。79.6%的留学生认为读写汉 语存在困难。由于语言文化不同,汉字是象形文字, 与其他国家使用的拼音文字差别很大,汉语的同义 词、成语和复杂的语法结构让留学生在语言学习上 倍感压力。汉语3级水平是中国国家教育部规定的 外国留学生进入中国理、工、农、西医类院系学习的 最低汉语能力标准,6级是留学生进入中国文、史、 中医类院系学习的最低汉语能力标准。本调查中只 有16.1%的留学生通过了汉语 6级考试,实际上汉 语6级的水平仅仅相当于国内小学毕业者的汉语水 平,只能满足13常生活交流的需要。一位通过了汉语 6级考试的留学生在访谈中表示,书本上的汉语和 日常生活用语差别较大,而且来自不同地方的中国 人的汉语口音不一样,比如东北人的儿化音较重,而 南方人的平舌翘舌、前鼻音后鼻音经常分不清楚,如 果说话速度比较快,就很难听懂。另外,很多大学专 业课的词汇是6级里面没有的,看专业课本仍然需 要查译很多词汇。许多留学生上课听不懂老师讲课 内容,或者听懂却很难表达自己的想法,无法有效参 与课堂互动。1万甚至几万字的毕业论文撰写也让 不少留学生望而生畏。调查发现,留学生很少光顾学 校图书馆,仅有21.1%的留学生表示经常去图书馆, 原因是对于他们来说汉语书籍太难了,而本国语言 的书籍又太少。另外,部分教师根据留学生的语言水 平,在学习考试要求方面降低标准。留学生进来的门 槛本来就比较低,“宽进宽出”对留学生知识水平以 及工作能力的提升往往反而产生消极的影响。 3.心理适应方面。平均得分为2.48,表明留学 40 汉语发音带有本国的口音,特别是越南留学生,他们 一开口中国人就知道他们是越南人,这让留学生感 到惊讶甚至沮丧,对自己的汉语水平产生怀疑。访谈 发现,年纪较大的留学生心理适应的困难较大。他们 受本国文化影响很深,较难接受不同文化的行为模 式和观念体系。而且他们大多数已经成家,常常挂念 家庭,还要面对未来工作发展的问题,心理压力比较 大。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文化适应心理问题都是由文 化差异引起的。“很多被打上了文化差异标签的跨文 化交际冲击实际上源于个体差异和互动情境,此类 跨文化心理压力由归因错误引起”①。例如,一位留学 生常常感到烦躁不安,这是由于她和一位舍友的性 格不合,两人常常发生矛盾,与文化差异无关。另外, 性格内向,不愿与他人接触的留学生缺乏同学、朋友 之间的欢乐与友谊,看不到生活的美好,这部分留学 生往往为孤独、消沉和空虚所困扰。 4.生活环境方面。平均得分为3.16,表明留学 生的生活环境适应状况一般。访谈发现,留学生在商 店服务、气候适应以及环境卫生方面都存在不同程 度的适应问题。高达78.1%的留学生表示“不喜欢学 校食堂的饭菜”,原因是饮食习惯不同。比如老挝人 3餐都吃糯米饭,喜欢生吃蔬菜,以辛辣和酸味食品 为主。东南亚很多留学生特别喜欢冷饮,无论什么饮 料都喜欢加上冰块,而中国人没有这个习惯。为了照 顾留学生的饮食偏好,学校允许留学生在宿舍自己 做饭,但是这样也花费了留学生的不少时间和精力, 各种大功率炊具也容易产生宿舍安全隐患。在气候 适应上,由于东南亚属于热带气候,终年炎热,对于 抗寒能力差的留学生来说,中国冬天的寒冷是令留 学生难以忍受的。特别是每年寒假返校后一时适应 ①方嫒媛:《留学生跨文化压力的心理成因研究》,《江淮 论坛))2mo年第6期,第154页。 不了,很容易患上感冒、发烧等疾病。一些留学生特 由以上分析可知,在华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 别是女生认为中国的一些公共场所如旅游景点、餐 厅和医院的厕所卫生条件较差,非常不习惯。留学 生感到比较满意的是穿着打扮上的自由,留学生可 以尽情地展现自己的时尚魅力。 5.文化认同方面。大部分留学生既认同本国文 化,同时也认同中国文化。在对本国文化的态度上, 应总体状况良好。由于语言水平、性格等原因,少部 分留学生文化适应困难较大。值得注意的是,一些 认为没有文化适应困难的留学生,是由于他们局限 于自己的小圈子中,很少接触中国人和中国文化,并 没有真正体验过文化适应的过程。 89.8%的留学生表示“喜欢本国的文化”,78.7%的留 学生表示“常常参加本国的民族文化活动”。在对中 国文化的态度上,8O.9%的留学生表示“喜欢中国的 三、在中国的东南亚留学生文化适应的 调适建议 留学生存在文化适应问题并非全是负面影响。 文化”,67.4%的留学生表示“常常参加中国的民族 文化活动”。本国人民对自身文化的强烈认同,是该 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力量。但是,将 不同的文化认同建立在一种二元对立逻辑之上的观 点是有失偏颇的。在华东南亚留学生在文化认同方 面就存在着双文化认同甚至多文化认同。例如,老 挝留学生在认同本国文化的同时,也认同中国的文 化和泰国的文化,这3种文化认同是和谐共存的。 很多老挝人喜欢泰国的电视剧、电影以及流行歌曲 等,几乎所有的老挝留学生都能听懂泰语。来到中 国,留学生们不断接触并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产生 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双文化认同甚至多文化认同 有利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无论在中国还是回到本 国,拥有双文化认同甚至多文化认同的留学生都不 会产生太大的文化适应困难。同时,东南亚国家和 中国都属于同一个文化圈即东亚文化圈,与其他文 化群体学生的差异相比,来自同一文化圈的学生之 间的差异要小得多。Ward和Kennedy认为,种族和 文化的相似性可以发挥减少社会文化适应困难的功 能,“在新加坡留学的华人留学生比非华人留学生更 少体验到社会文化适应的困难”④。东亚文化圈的汉 字、儒学以及中国化佛教等要素给东南亚诸国的语 言文字、思想意识带来深刻的影响。“东南亚国家在 进人近代以后,中国文化的影响明显减弱了,反而西 方文化的影响加深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文 化差异突出了”②。尽管如此,在越南仍然处处可见 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越南不少地方还保留着标有 古汉字的亭廊、碑坊、寺院,以及祭祀中国周公、孔夫 子的文庙。越南的传统节日也与中国大同小异,都 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文化的相似与和 谐共存有利于留学生形成双文化认同或多文化认 同,提高留学生的文化适应能力。 其实,存在文化适应问题正说明我们生活的这个世 界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以各自的方式生活,构成 了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世界。在文化适应的过程中, 留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不同的 生活方式。文化适应不应该被认为是消极的词汇, 当新文化和原有文化交融时,它可以向个人提供一 个新的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能够增强个人的创新能 力,使个人成功地应对环境的变化。“跨文化适应过 程的终端不是完整深刻的另一文化,而是一个介于 原来文化和新文化之间的平面。这个平面由另一种 或几种文化的一些表层现象加上跨文化适应者对自 身文化调整后的行为所构成”③。个人的文化适应过 程常常是曲折和艰难的,在一些留学生眼中,成功的 文化适应依然是个遥远的目标。学校管理制度以及 中国师生对待留学生的态度和方式是影响留学生文 化适应的重要因素。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管理对 策,帮助在华东南亚留学生解决文化适应问题。 1.将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合并管理。“尽管大学通 识教育课程里越来越强调民族和种族问题,但国际学 生往往被分开处理,好像他们不在此话题之中”④。留 学生住宿通常与中国学生分开,与中国学生宿舍相 比,留学生宿舍治安管理严格,住的人少,有更大的 私人空间和完善的家具,包括空调、电视、热水器、厨 ①Ward,C.&Kennedy,A.(1999),The measurement of sociocuhural adaptation,Int.J.Intercultural Rel,23(4),PP.663. ②杨述、张黎明:《跨文化视野下东南亚在华留学预科生 的培养》,《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1期,第77页。 ③安然:《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模式研究》,《中国高等 教育 ̄2oo9年第18期,第62页。 ④白杰瑞、赵振洲:《推进中国高等教育全球化进程—— 国际化与多元文化的链接》, E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 2期。第4J4页。 41 具等,为留学生提供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分开管理 还能够有效避免因中外文化习俗、政治以及历史等 方面引起不必要的冲突。但是,分开居住使留学生 大部分时间都和本国留学生在一起,较少与中国学 友、真实体会异域文化的平台,拓展中国学生的国际 化视野。 4.鼓励留学生参与当地社会生活。H.D.Brown 认为,“要通过语言知识的学习帮助学习者认识并理 解语言文本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将语言能力和社会 生交往,本国留学生在一起时往往使用本国语言,这 对汉语水平的提高没有帮助。缺乏与中国学生的交 流也失去了很多学习中国文化、了解来自中国不同 地方的学生的风俗习惯的机会。将留学生与中国学 文化能力的培养结合起来。在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增强文化敏感度,掌握交际策略,提高社会文化能 力”②。鼓励留学生参与当地社会生活,与当地人建 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网络,体验当地的文化习俗,可以 生合并管理,有利于增加文化交流机会,促进双方的 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帮助留学生尽快 提高语言能力,加速文化适应的过程。在国外,大学 适应环境。 2.加强多元文化的宣传教育。东道国的成员常 常并不了解留学生文化适应的困难性和复杂性。因 此,在学校教学和生活管理中,要大力提倡多元文化 教育,鼓励师生尊重各种不同的文化。目前,学校设 置的泰国口语、泰国文化、老挝口语、老挝文化、越南 口语、越南文化、柬埔寨文化等选修课程就有助于中 国师生了解东南亚国家的文化。“在教学方式上,我 们的教师应尽可能地淡化中国古老文化所赋予的至 高的权威性,将课堂营造成不同文化相互包容和交 流沟通的学习场所”①。在课堂之外经常开展东南亚 各国的民族文化活动,既能充分展示留学生的风采, 也为中国师生了解留学生留学情况提供了一个平 台,有利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师生与留学生之间的交 流和学习,是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 3.建立“一对一”辅导模式。目前,不少学校已 经安排有专职留学生辅导员为留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提供服务,但是专职留学生辅导员数量和能力毕竟 有限。学校可以从中国学生中选拔招聘志愿性的留 学生辅导员,并对这些志愿者进行有关跨文化交往 的培训。辅导员的确定要考虑到双方的意愿,可以 让志愿者和留学生同时现场交流,自由双向选择。 专职留学生辅导员应该了解志愿者和留学生互相了 解的程度,辅导的内容和时间安排,以及双方的专 业、兴趣、性格是否相投等方面的情况。志愿者也应 该定期向学校提交一份由留学生签字认可的辅导员 活动报告,接受学校的监督和指导。建立中国学生 与留学生“一对一”辅导模式,既可以帮助留学生适 应语言环境,熟悉学校的教学制度及设施,解决校园 生活、学习上遇到的困难,以便其更好地完成学业, 也为东南亚小语种专业以及对东南亚语言文化感兴 趣、爱好交友的中国学生提供一个结识更多中外朋 42 一般会开展各种活动为留学生提供参与当地社会生 活的机会,如“加拿大的大学举办各种研习会,邀请 留学生到当地人的家里,了解本地人的生活方式,社 会和人际关系等”③。目前,42名广西民族大学越南 留学生已组成了越南留学生志愿服务队,为中国民 众提供越南语翻译、帮助孤寡老人、大型场馆导游、 文化活动等方面志愿服务。这种做法非常值得推广。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ZZ013)的阶段性 成果。 ①姚玲:《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中的跨文化管理》,《黑龙 江高教研究》2005年第9期,第76页。 ②Brown,H.D,“Learning a second culture”,In J.M.Valdes (ed).Culture Bond:Bridging the Cultural Cap Language Teaching,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转引自谢亚琴等: 《中西民族性格特征比较与跨文化交际》,《天津成人高等学 校联合学报}2004年第7期,第93页。 ③杨军红著:《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上海 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