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科技产业化面临的融资困境与对策

高校科技产业化面临的融资困境与对策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高校科技产业化面临的融资困境与对策 贾一伟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北京 100085) 摘要分析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生化过程中的融资来源及面临的困境,探讨了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 化融资环境的出路。 关键词 高校科技产业 融资中图分类号 G644 科技成果转化 产业化 文章编号 1001—7348(2002)11—035—02 文献标识码 A 1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过程 中的融资来源及面临的困境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在 不同的融资渠道来满足。种子期一般以 投资或天使投资为主,创建期一般以风险投 资基金为主,成长期则以风险资本和创业板 在以下主要问题:①我国没有充分利用包括 个人、企业、金融或非金融机构等具有投资 潜力的力量来共同构筑一个有机的风险投 资体系,投资的风险集中于国家身上,而无 融资为主,成熟期以商业信贷和资本市场为 主。 科教兴国战略的推动下,我国高校在知识创 更多分担投资风险的渠道,这在财力有 限的前提下是无法形成良性循环和发展 新和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许多 科技成果不仅填补了国内的空白,而且其中 下面从投入、风险投资、商业信贷 和资本市场这四个方面的融资渠道来分析 的。②总体来说,我国的高技术发展水平在 世界上处于落后地位,国内的高技术市场大 部分被国外产品占领,这使得我国的风险投 资面临着巨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由于 科技成果是复杂商品,我国缺乏对风险投资 不少项目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从总体上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所面临  看,虽然高校科技成果数量不少,水平也不 的融资困境:低,但能真正转化成商品、进入市场的不 多。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科 (1)投入。由于种子期的项目研究 难度较大,所需时间不确定,市场前景不明 朗,知识产权易被共享,故很难吸引外部投 资介入,应以为投资主体。2000年全国 R&D经费投入占同期我国GDP的1%,而 技开发的信息不对称、缺少必要的中介服务 体系、风险投资与商业信贷不足、缺少应有 项目的风险进行客观、权威评估的机制。③ 我国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 转轨的过程中,尚未建立起完备的产权交易 市场,没有完善的风险投资退出机制,又不 存在可供分散风险的机制和措施,使得一些 潜在的投资者害怕“投进去,收不回”而对风 的信用担保机制和风险投资退出机制等,其 中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融资链条的脱节,特 2000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投入只占全国的 别是创业资金和后续产业投资的缺乏是制 5.7%,国家对高校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与 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原 因。 一高校在国家技术创新体系中的地位极不相 称。而且国家财政投入主要用于高校基础研 险投资望而却步。④高水平的风险投资业不 仅需要高强度的投资,还需要高水平的管 理,需要一批既懂技术又懂金融与企业管理 的职业经理人队伍,而我国高校科技成果孵 化出来的高科技企业正缺乏这方面的人才, 般来讲,科技成果从诞生到转化为商 究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关键技术攻关,较少用 品,要经历三个阶段:研究开发、中试、批量 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高校科技成果转 生产,这三个阶段都要投入资金。根据国外 的经验,这三个阶段资金投入的比例大约为 1:10:100,而在我国,该比例约为1:1:10。显 化和产业化所需资金应主要从非方面 来获得。 (2)风险投资。风险投资是一种以转移 风险和提高资本运作效率为特征的资本运 风险投资管理未按照风险资金的办法管 理。 然,对于高校科技成果来说,在中试和批量 生产阶段的资金投入不足,是导致大量的科 技成果停留在实验室、无法转化为现实的生 产力的主要原因。 营方式,风险投资基金或风险投资公司以战 略投资者或战略控股者的身份参与到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中,能为处于孵 化中的高科技企业提供资金、管理等方面的 支持和辅导,同时可以获得高风险带来的高 回报。 (3)商业信贷。自1990年中国人民银行 设立“科技开发贷款”以来,商业信贷成为我 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重要资金 从高校科技成果开始转化成产品、再形 成高新技术企业,整个过程大体可分为种子 期、创建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四个阶段,不同 阶段对资金的需求特性也是不同的,需要由 收稿日期:2002—07—31 来源。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商业信贷机制来 看,它通常只接受实物资产或者货币资产作 为抵押,并不认可科研成果或知识产权等无 形资产的抵押,而作为技术所有者的高校, 然而,对于我国的风险投资来说,却存 2002・11月号・科技进步与对策 3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又不能以非经营资产来作为抵押,这就使得 中所面临的融资困境的分析可以看出,资金 的匮乏只是表层现象,缺乏创业资金投入与 退出的良性循环机衬和创业投资服务体系 才是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融资困难的根 本原因所在。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社会 各个方面的共同努力,包括主管部门的努 力。 高校技术产权和企业产权交易服务;五是人 高校科技成果的所有者在取得商业贷款方 面,面临着寻求资产抵押方面的困难。 , 从商业银行方面来看,即使高校科技成 果的所有者能够提供实物资产或货币资产 的抵押,银行方面也会因为科技成果转化的 高风险和缺乏必要的风险分散机制而谨慎 才服务体系,培训高校企业在职管理干部和 高校技术经纪人队伍,并为实施高校科技产 业化项目引进职业经理人提供服务。 建设“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化服务体系”, 可以在国家宏观层面上较好地优化高校科 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融资环境,其优势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放贷,这无疑更增加了科技成果所有者获得 商业信贷的难度,影响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和产业化的速度(见附表)。 附表创业投资同商业信贷比较 作为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的主管部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在近一年 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于2001年7月正式提 (1)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角 色的转变。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创造有利 出建设“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化服务体系”,希 望通过全国高校创业投资公共服务平台和 资本运作平台的建设,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和产业化提供功能完备的创业投资服务,组 织、吸引社会资金,共同参与高校的科技成 果转化和产业化工作,在很大程度上解决目 的环境,引导和扶持社会资本成为高校 创业投资的主体,要进一步加大对高校 技术创新的经费投入,并将有限的投入主要 创业投资 资金来源 创业投资及资本家 商业投资 银行 .资金属性 资金流动性 业绩考核 收益来源 权益资本 流动性差 未来 利润及股权收益 信贷资本 高流动性 现状 用于R&D阶段(即种子期研究),用于高校 基础研究和国家关键技术开发上,同时 还应采取减轻税赋、提供信用担保等形式扶 持商业性风险投资的发展。 (2)利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拥有的国 信贷抵押担保无抵押担保 资金使用时间3—7年 抵押担保 利息 前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创 业资金和产业化资金不足的问题,同时为高 校资产和风险投资从科技企业“撤出”、建立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良性循环机制 提供服务。 短期 (4)资本市场。自从1993年复旦大学控 股的上海复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我国 内最大、学科最全的同行专家库,为投资的 项目提供权威科学的技术评价。风险投资支 撑体系将选择国际和国内第一流的会计师 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事务所、券商、管 理咨询公司等机构结成战略合作伙伴,为投 资高校项目提供国际一流的咨询服务。 (3)通过组建教育科技担保机构和产业 化专项贷款,打通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商业信 高校第一家上市公司后,目前,全国高校在 沪、深、港三地上市的控股公司已有34家, 这些上市公司募集的资金极大地促进了高 建设中的“全国高校科技产业化服务体 系”包括五大服务体系:一是信 皂、服务体系, 经常性地收集、加工、发布高校科技成果信 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许多非高校控股 上市公司也纷纷将配股题材锁定高校高科 技项目,使得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越 来越依赖于资本市场。 但是,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存在着结构 性缺陷,到目前为止,我国只有市场定位非 常相似的上海和深圳两个证券交易所,仅为 息和产业化信息,为风险投资家找项目和高 校科研人员找投资建立高效率的信 官、交流 网络;二是风险投资的支撑体系,提供科技 项目技术鉴定和评估、产业化方案设计、资 产评估、财务、法律和管理咨询、风险评估、 贷的担保瓶颈,建立风险投资的风险分散机 制,鼓励风险资本增大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的投入。 风险管理等服务;三是金融服务体系,提供 科技担保、直接投资、间接投资、产业化专项 (4)在适当时机,发起组建“产业投资基 金”和“创业投资基金”,彻底解决困扰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多年的资金问题。 (5)建立面向全国 1000余家上市公司提供了融资服务,而且其 中大多数是大中型企业,作为高校科技成果 孵化出来的高新技术企业却因融资渠道的 不足制约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本来,以高 成长的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创业板 的推出将会在构建中国多层次资本市场方 面迈出第一步,目前也由于种种原因延迟推 出。 贷款等服务;四是产权交易服务体系,提供 计划资金资助 创业投资 高校科技成果和高校科 技企业的产权交易市 创业板直接上市南虫资 场,具有四个方面的功 能:第一,为科技型企 业、成长性企业和高校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提供 融资市场,促进技术与 属于非公开权益资本市场的技术产权 交易市场是我国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有 机组成部分,对于拥有大量科技成果急需转 化的高校来说,尚缺乏一个功能完备的高效 里 垩型 垄I 垄竺垄l! 苎 I三 竺苎 l兰 J 图1 不同阶段科技成果同资本市场关系对应图 直接投资+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 资本的高效融合。第二, 为创业风险资本提供进 入机会和退出渠道,促 率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见图1、图2)。 :I.. :L—————— 直接投资 ±2 二—I I I I I I .: I I I进风险资本的流动性 第三,为未上市高校科 技企业和高校科技成果 孵化企业的产权(股权) 2 优化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融资环境的出路 从对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过程 36 科技进步与对策・1 1月号・2002 初创期 创业投资: :  :I茁壮期I成长期l 上市前 I 上市及成长 图2 不同阶段创业企业同资本市场关系对应图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关于大学城建设的几个问题 李光 武汉430079)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湖北摘 要题 从战略定位、产业关联、主要动力、着力点和突破口等7个方面,探讨了大学城建设的有关问 大学城建设 问题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7348(2002)11—037—02 关键词中图分类号 G644 20世纪末,我国作出了发展教育产业的 业发展的集中度、规模效应以及社会经济效 益考虑,大学城应该是武汉市的大学城、湖 从高等教育产业的关联看,大学城建设应牵 动武汉市相关产业的发展,获得经济、社会 诸方面的整体效益。显而易见,通过武汉地 重大抉择,并将教育产业确定为“先导性、全 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从教育的特性 北省的大学城、华中地区的大学城和国家的 大学城,其战略定位应该是国家重要的高等 教育产业基地。以武汉大学城现实及潜在的 看,教育既能提供具有非独占性、非排他性 公共性产品,又能提供具有非独占性非共享 性准公品,也能提供具有独占性和排他 性的私有性产品。我国的教育产业发展应以 区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以及办学条件改善带 来的消费需求,能有效推动建筑、商业、餐 饮、交通、通讯、金融、保险、网络、旅游、出 版、咨询、科教器材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由此 综合优势分析,福州、长春乃至上海等地正 在兴建的大学城都无法比拟,在全国可能仅 次于北京中关村地区。如果将武汉市现有的 大学城资源按区划分解和建设,很可能不是 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配置,势必出现高等 发挥大学城对武汉乃至全国的重要作用。必 须在一个新的认识高度上,集中湖北省、武 汉市的相关力量,齐心协力地加快大学城建 设。这种战略定位对于大学城建设来说是十 分重要的,我们必须自觉地强化自己的优 高等教育产业为先导。武汉市作为高等教育 大市,具有发展高等教育产业的良好基础, 尤其是江南地区具有建设大学城的优越条 形成武汉市新的经济增长点。目前,武汉地 区高等教育产业发展对相关产业的拉动,主 要体现在建筑、商业、餐饮、园林方面,尤其 是大学生公寓和教师公寓建设,其他方面可 以说才刚刚破题。但从深层次的发展看,高 件和现实性。武汉市能够创造高等教育产业 教育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的损失,也不利于 的竞争优势,并成为我国21世纪重要的高 等教育产业基地。2001年1 1月,武汉市人民 办公会原则同意在洪山区黄家湖 建设大学城,将大学城建设正式纳入工作日 程。为加快大学城建设,有一些相关问题亟 校后勤社会化只是一个序幕,高等教育产业 对相关产业发展的影响将是非常深远的。因 此,在制订和完善大学城总体规划中,必须 统筹考虑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产业的发展, 并在发展时间序上作出明确的安排。 待深化认识并努力解决。 势,而不是在无意中削弱自己的优势,进而 再次与宝贵的机遇失之交臂。 1 大学城的战略定位 从武汉地区高等教育资源的地域分布 看,主要集中在洪山区、武昌区,基本上被东 3 大学城与科技城的融合 武汉地区的高等教育资源主要集中在 江南地区,基本上被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区——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区范围所覆 社会环境,转化机制必须符合市场化的要 2 大学城的产业关联 大学城建设以发展高等教育产业为主 旨,但发展高等教育产业并不是唯一目的。 校科技成果孵化企业输送资金的同时,也输 送合格的职业经理人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帮 助企业尽快地长大做强。 湖新技术开发区范围所覆盖。从高等教育产 交易提供服务,促进高校资产从校办企业中 以及高校技术股权从孵化企业中合理有效 求,而这种机制建设和环境建设将是一项长 期任务。 地撤出。第四,为国内外资本市场源源不断 地输送经过市场净化的优质上市资源。 (6)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懂管理和金融 值得注意的是,要使科研成果较好地转 化为现实生产力,除了需要主管部门的努力 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种良好的机制和 (责任编辑慧超) 的职业经理人队伍,在为高校科技企业和高 作者简介:李光(1955~),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学与科技研究会副理事长。 收稿日期:2002—09—10 2002・11月号・科技进步与对策 3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