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4)文言文阅读—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模拟提升练

(4)文言文阅读—202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模拟提升练

来源:九壹网


(4)文言文阅读

(2021·山西朔州·二模)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瓘,字伯玉,河东安邑人也。瓘年十岁丧父,至孝过人。性贞静有名理,以明识清允称。袭父爵阌乡侯。弱冠为魏尚书郎。时魏法严苛,母陈氏忧之,瓘自请得徙为通事郎,..转中书郎。时权臣专政,瓘优游其间,无所亲疏。在位十年,以任职称,累迁散骑常侍。陈留王即位,拜侍中,持节慰劳河北。以定议功,增邑户,数岁转廷尉卿。瓘明法理,每...至听讼,小大以情。邓艾、钟会之伐蜀也,瓘以本官持节监艾、会军事,行镇西军司,给兵千人。蜀既平,朝议封瓘。瓘以克蜀之功,群帅之力,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除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泰始初,转征东将军,进爵为公,所在皆...有政绩。除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于时幽并东有务桓,西有力微,并为边害。瓘离间二虏,遂致嫌隙,于是务桓降而力微以忧死。朝廷嘉其功。太康初,迁司空,侍中、令如故。为政清简,甚得朝野声誉。武帝敕瓘第四子宣尚繁昌公主。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魏氏承之运,起丧乱之后,人士流移,考详无地,故立九品之制,粗且为一时选用之本耳。令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克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武帝善之,而卒不能改。惠帝即位,复瓘千兵。以瓘录尚书事,与汝南王亮共辅朝政。亮奏遣诸王还藩,与朝臣廷议,无敢应者,唯瓘赞其事。楚王玮由是憾焉。贾后素怨瓘,且忌其方直,不得骋已淫虐;又闻瓘与玮有隙,遂谤瓘与亮欲为伊霍之事,启帝作手诏,使玮免瓘等官。黄门赍诏授玮,玮性轻险,欲骋私怨,夜使清河王遐收耀。左右疑..遐矫诏,咸谏曰:“礼律刑名,台辅大臣,未有此比,且请距之。须自表得报,就戮未晚也。”瓘不从,遂被害,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卫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B.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C.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D.今九域同规/大化方始/臣等以为宜皆荡除末法一/拟古制/以土断/定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指男子二十岁,这时要行冠礼,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但因年少,体犹未壮,故称“弱”。

B.廷尉卿,古代官职廷尉的尊称,西汉也称大理。战国时秦国始置,魏晋沿用,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

C.使持节,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直接代表皇帝行使地方军政权力的官职,因规定持“旌节”为信物而得名。

D.黄门,原指皇家近臣的官署名称,以侍奉皇帝及其家族为主,都以宦官充任,故后世也称宦官为黄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卫瓘明辨是非,处事公允。他通晓法理,每次判案,不论案子大小都依据情理来断。对权臣们一视同仁,没有亲疏之别。

B.卫瓘多有军功,政绩显著。他监督钟会、邓艾伐蜀成功,多任各地军政长官,获封公爵爵位,后因扫除边患受到朝廷嘉奖。

C.卫瓘依据实情,提出选官主张。他前后比较,劝说晋武帝不能沿袭魏时的九品制度,应采用地方举荐制,被武帝认可。

D.卫瓘得罪权贵,惨遭冤死。他因支持司马亮遣送藩王回封地的奏议,触怒权贵,又因为人正直,得罪贾后,被假传圣旨陷害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瓘以克蜀之功,群帅之力,虽运智谋,而无搴旗之效,固让不受。

(2)亮奏遣诸王还藩,与朝臣廷议,无敢应者,唯瓘赞其事。

(2021·拉萨·二模)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后魏侍中济阴公之系孙。曾伯祖奭,高宗朝宰相。父镇,

太常博士,终侍御史。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登进士第,应举宏辞,授校书郎、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 ..

顺宗继位,王叔文、韦执谊用事,尤奇待宗元。与监察吕温密引禁中,与之图事。转尚书礼部员外郎。叔文欲大用之,会居位不久,叔文败,与同辈七人俱贬。宗元为邵州刺史,在道,再贬为永州司马。既罹窜逐,涉履蛮瘴,崎岖堙厄,蕴骚人之郁悼。写情叙事,动必以文。为骚文十数篇,览之者为之凄恻。 ..

元和十年,例移为柳州刺史。时郎州司马刘禹锡得播州刺史,制书下,宗元谓所亲曰:..“禹锡有母年高,今为郡蛮方,西南绝域,往复万里,如何与母偕行?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即草奏章,请以柳州授禹锡,自往播。会裴度亦奏其事,禹锡终易连州。

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其已没者,仍出私钱赎之,归其父母。江岭间为进士者,不远千里随宗元师法;凡经其门,必为名士。著述之盛,名动于时,时号“柳州”云。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卒,时年四十七。观察使裴行立为营护其丧及妻子还于京师,时人义之。

(选自《旧唐书·柳宗元传》)

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B.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C.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D.宗元少聪/警绝众尤/精西汉诗骚/下笔构思/与古为侔/精裁密致璨若珠贝/当时流辈咸推之/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侍御史,秦置,汉沿设,在御史大夫之下。如果朝官中的高级犯法,一般由侍御史报告御史中丞,然后上报给皇帝。

B.宏辞,亦作“宏词”,制科名目之一,科举时代临时设置的考试科目。始于唐,宋、金等朝亦相沿。

C.骚文,指骚体作品,即“楚辞体”,富于抒情成分和浪漫气息,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宋义所作《离骚》为代表。

D.例移,古代按惯例调任。“移”一般指平级调动,表示官职调动的词语还有“调、徙、转、改”等。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宗元身陷权斗,仕途坎坷。唐顺宗时,王叔文、韦执谊特别器重柳宗元,然而

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也被一贬再贬。

B.柳宗元关心朋友,重情重义。好友刘禹锡被贬播州,他虑及刘母年高,不便同行,便自请去播州,加之裴度奏请,终得如愿。

C.柳宗元善为人师,桃李满园。长江至岭南之间,很多想考进士的人都来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都成为名士。

D.柳宗元文章感人,著述颇丰。他写过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感伤;他著述丰富,名震一时,当时他的号是“柳州”。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如母子异方,便为永诀。吾与禹锡执友,胡忍见其若是?

(2)柳州土俗,以男女质钱,过期则没入钱主,宗元革其乡法。

(2021·喀什·模拟预测)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脩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脩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

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属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定。

(节选自《宋史·孙傅传》)

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蘄州安置/

B.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亳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

C.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蘄州安置/

D.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

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崭州安置/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进士第,又可称为进士及第,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

B.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C.钦宗是庙号称谓。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傅入仕以后,积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对尚书蔡脩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

B.孙傅上奏,请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从效用角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

C.孙傅不畏金人,努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官首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

D.孙傅舍身取义,死后谥号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死于北廷。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2021·黑龙江大庆·一模)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明御史黄尊素长子。尊素以劾魏阉死诏狱。思宗即位,宗羲入都讼冤。至则逆阉已磔,即具疏请诛曹钦程、李实。会廷鞫许显纯、崔应元①,宗羲对簿,出所袖锥锥显纯,流血被体。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谓:“实今日犹能贿赂公行,其所辨岂足信?”于对簿时复以锥锥之。狱竟,偕诸家子弟设祭狱门,哭声达禁中。南都既破,会孙嘉绩、熊汝霖奉鲁王监国,画江..而守。宗羲纠里中子弟数百人从之,号世忠营。遗书王之仁曰:“诸公不沉舟决战,盖意在自守也。蕞尔三府,以供十万之众,必不久支,何守之能为?”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孙嘉绩以营卒付宗羲,与王正中合军得三千人。遂渡海屯潭山,由海道入太湖,招吴中豪杰,直抵乍浦,会清师纂严不得前,而江上已溃。宗羲入四明山结寨自固,馀兵尚五百人,驻兵杖锡寺。微服出访监国,戒部下善与山民结。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宗羲无所归,捕檄累下,携子弟入剡中。闻鲁王在海上,仍赴之,授左副都御史。日与吴锺峦坐舟中,正襟讲学,暇则注授时、泰西、回回三历而已。戊午,诏徵博学鸿儒。掌院学士叶方蔼敦促就道,再辞以免。未几,方蔼奉诏监修明史,将征之....备顾问,以礼来聘,又辞之。宗羲虽不赴征车,而史局大议必咨之,乞审正而后定。宗羲之学,缜密平实。尝谓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读史不多,无以证理之变化;多而不求於心,则为俗学。故上下古今,穿穴群言,自天官、地志、九流百家之教,无不精研。晚年辑《宋元..

学案》,合之《明儒学案》,以志七百年儒苑门户。宣统元年,从祀文庙。 ..

(节选自《清史稿·卷二百六十七·儒林一》)

[注]①许显纯、崔应元,及前文的曹钦程、李实,都是魏忠贤党羽。

1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

B.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非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

C.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排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

D.时钦程已入逆案/实疏辨原疏出己出/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宗羲立奏之

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监国,通常是指皇帝外出时,由一重要人物留守宫廷代为处理国事。也指君主未能亲政,由他人代理朝政。

B.博学鸿儒,指学问丰富渊博的学者。在本文中,是指清朝在正常科举考试之外,增设的一种制科取士方式。

C.九流,既可以指秦至汉初的九大学术流派,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对各行各业社会人群的层次划分,本文中指后者。

D.文庙,即孔庙,是纪念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从祀孔庙之制,始于唐代,是文人学者最高的荣誉。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黄宗羲嫉恶如仇,父亲因魏忠贤而死,他入都为父申冤,锥刺阉党,拒绝贿赂,哭祭狱门,孝行感人。

B.黄宗羲远见卓识,他认为王之仁固守江上不是长久之计,不如沉舟决战,但众人都不认同他的主张。

C.黄宗羲高风劲节,他忠于大明王朝,前期参加抗清斗争,后又一再拒绝清廷征召,晚年潜心于学术研究。

D.黄宗羲博学精思,他博采古今,钻研各家思想,整理编订《宋元学案》《明儒学案》,记录儒家流派发展。

1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部下不尽遵节制,山民畏祸,潜爇其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之。

(2)故问学者必先穷经,经术所以经世。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答案】

1.A

2.B

3.D

4.(1)卫瓘认为攻克蜀国的功劳,是众帅之力,自己虽然用了智谋,但没有斩将夺旗的功劳,因而坚决辞让不接受。

(2)司马亮奏请责令诸王就藩,和朝臣在朝廷上议论,没人敢响应,只有卫瓘赞同这件事。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本题中,“九域”的谓语为“同规”,所以排除B;“一”是“拟”的状语,所以在“一”前面断开,排除D;“自公卿以下,皆以所居为正,无复悬客远属异土者”是“定”的宾语,所以在“定”前面断开,排除C。整句话的翻译为:如今天下一统,教化刚开始,我们认为应该全部清除那些不好的法规,完全依据古代制度,按居住地论断,规定从公卿以下,都以居住地的人为官,不再任用客居或异地的人。

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B.“为最高行政机构长官”是错误的,应该是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被假传圣旨陷害致死”是错误的。由原文“左右疑遐矫诏”可知,是卫瓘手下人怀疑司马遐伪造诏书,而不是真的假传圣旨。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克蜀之功,群帅之力”,为判断句式,攻克蜀国的功劳,是众帅之力;“效”,功劳;“让”,辞让。

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遣”,责令;“廷”,在朝廷上;“应”,响应。

参考范文:

卫瓘字伯玉,是河东安邑人。卫瓘十岁时失去父亲,天性纯孝超过了一般人。他性情沉静,善于分辨是非道理,凭借有见识、清正公允著称。承袭父亲阌乡侯的爵位。二十岁做了魏国的尚书郎。当时魏国的法律严厉苛刻,母亲陈氏感到忧虑,卫瓘自己请求转任通事郎,又转任中书郎。当时朝臣专权,卫瓘从客周旋在他们中间,对权臣们没有亲疏之别。在官位十年,以称职著称,逐渐升迁为散骑常侍。陈留王即位时,他官拜侍中,奉命持节去河北慰劳。因为能定大事评议其功劳,增加了他封邑的户数,几年后转任廷尉卿。卫瓘通晓法理,每次判案,不论案子大小都依据情理。邓艾、钟会讨伐蜀国的时候,卫瓘以原任官职身份持节做邓艾、钟会的监军,兼任镇西军司,配备了一千士兵。蜀国平定后,朝

廷封赐卫瓘。卫瓘认为攻克蜀国的功劳,是众帅之力,自己虽然用了智谋,但没有斩将夺旗的功劳,因而坚决辞让不接受。后来被授予使持节、都督关中诸军事、镇西将军。泰始初年,转任征东将军,爵位升为公,所任职的地方都有政绩。后被授予征北大将军、都督幽州诸军事、幽州刺史。那时幽州并州东面有务桓,西面有力微,都是边境的祸害。卫瓘离间他们二人,于是使他们有了猜疑仇怨,务桓投降而力微因忧忿而死。朝廷嘉奖卫瓘的功绩。太康初年,升司空,侍中、尚书令的职位依旧。为政清廉简明,很得朝廷内外的赞誉。武帝安排卫瓘的第四个儿子卫宣娶繁昌公主。卫瓘认为魏设九品中正制,是暂行的制度,不是长久之计,应该恢复古代乡里的选择举荐制度。和太尉司马亮等人上疏说:“魏继承的是的国运,兴起在丧亡战乱之后,士人流离迁移,没有固定的地方可供详尽考核,因此设立九品的制度,姑且作为一时选用人才的依据。如今天下一统,教化刚开始,我们认为应该全部清除那些不好的法规,完全依据古代制度,按居住地论断,规定从公卿以下,都以居住地的人为官,不再任用客居或异地的人。”武帝认为这奏议好,然而最终没能改革。惠帝即位,恢复卫瓘亲兵千人。任命卫瓘为录尚书事,与汝南王司马亮共同辅佐朝政。司马亮奏请派遣诸王回藩地,和朝臣在朝廷上议论,没人敢响应,只有卫瓘赞同这件事。楚王司马玮因此忌恨他。贾后向来怨恨卫瓘,而且忌惮他的方正率直,不能让自己任意荒淫暴虐;又听说卫瓘与司马玮有隔阂,于是造谣说卫瓘与司马亮打算干伊尹、霍光做过的事,让皇帝作手诏,派司马玮免去卫瓘等人的官职。黄门送诏书给司马玮,司马玮生性轻躁阴险,想发泄自己的私怨,连夜派清河王司马遐收捕卫瓘。卫瓘手下人怀疑司马遐伪造诏书,都劝谏卫瓘说:“根据礼制法律,对待台辅大臣,没有像这样的,请姑且拒绝服从。等自己上表得到回复,再去受刑也不晚。”卫瓘不听,于是被害,时年七十二岁。

【答案】

5.A

6.C

7.B

8.(1)如果母子天各一方,这便成为永诀。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

(2)柳州当地风俗,用儿女作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那么孩子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子翻译为: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比。精心布局,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

“聪警”意为“聪明机警”之意,中间不能断开,排除BD;

“与古为侔”意为“可与古人相比”,“精裁密致”意为“精心布局,缜密细致”,都是在说文章构思布局的特点,中间不宜断开,而“精裁”和前文“与古为侔”断在一起不合文意,排除C。

6.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 “以宋义所作《离骚》为代表”错误。《离骚》是屈原所作。

7.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B.“终得如愿”错。柳宗元仍然贬往柳州,刘禹锡最终改往连州。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异方”,天各一方;“执友”,好朋友;“胡”,哪里,怎么。

(2)“质”,抵押;“没”,没收;“革”,革除。

参考译文:

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是后魏侍中济阴公的远世子孙。曾伯祖父柳奭,是唐高宗时的宰相。父亲柳镇,是太常博士,终于侍御史一职。柳宗元小时候,聪明机警,超群出众,尤其精通西汉的文章和《诗经》《离骚》。构思落笔成文,可与古人相比。精心布局,缜密细致,璀璨如同珍珠和贝壳。当时文林同辈都推崇他。柳宗元参加科举考试中进士第,又参加宏辞科考试,被授予校书郎、蓝田县尉的职务。贞元十九年,柳宗元任监察御史。

唐顺宗继承帝位后,王叔文、韦执谊执掌朝政,两人尤其器重柳宗元。他和监察御史吕温一起被秘密召入宫中,一起商讨国家大事。柳宗元转任尚书礼部员外郎。王叔文想重用柳宗元,但适逢任职不久,王叔文失败,柳宗元和七名同辈一同被贬。柳宗元被贬为邵州刺史,在赴任途中,又再次被贬为永州司马。柳宗元遭遇贬逐之后,经历蛮荒之地瘴疠

之苦,身处道路崎岖阻塞的环境,内心积聚失意文人抑郁忧伤的情怀。所以抒情叙事,只要一动笔就一定写成文章。他写了十多篇骚体文,读过的人都为之凄婉感伤。

元和十年,柳宗元按旧例调任柳州刺史。那时郎州司马刘禹锡被任命为播州刺史,诏书下达时,柳宗元同自己亲近的人说:“刘禹锡有老母,年龄已大,如今他要到蛮方远郡去做刺史,在西南绝域的地方,来回有上万里的路程,如何能让他和老母一起去?如果母亲不去,母子各在一方,这便成为永别。我和禹锡是好朋友,我哪能忍心看他母子这样呢?”于是立刻起草奏章,请求把柳州授给刘禹锡,自己请求到播州上任。恰巧裴度也奏请照顾刘禹锡母子,所以刘禹锡最终改授连州刺史。

柳州当地风俗,用儿女作为抵押去借钱,如果过期没还钱,孩子便被钱主没收,柳宗元革除了这种风俗。对那些已经被钱主没收的男孩女孩,柳宗元就自己出私钱将他们赎回,归还给他们的父母。长江至岭南之间,凡是想考进士的人,不远千里都来跟随柳宗元,拜他为师。凡是经柳宗元指点过的人,一定会成为名士。柳宗元著述很多,名声震动当时,那时他的号是“柳州”。著有文集四十卷。元和十四年十月五日,柳宗元去世,终年四十七岁。观察使裴行立帮柳宗元办理丧事,并护送他的妻子和儿女返回京师,当时的人都赞扬他很有义气。

【答案】

9.B

10.D

11.C

12.(1)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责斥他们,或许有成功的可能。

【解析】

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

句意:宣和末期,高丽入宋朝进贡,使者所过的地方,调发民夫修整船只,引起骚动且用度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且对于中原之国来说又没有丝毫的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孙傅为蕲州安置。

“高丽入贡”中主(高丽)、谓(入)、宾(贡)三个成分齐全,成句;“使者所过”中“使者”为主语,“贡”和“使”之间应该断开。排除CD。

“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中“宰相”为主语,“谓”为谓语动词,“其所论同苏轼”是宾语;“奏贬蘄州安置”中承前省略主语“宰相”,“奏”为谓语,“贬(孙贬)蘄州安置”作宾语,“奏”前断开。排除A。

10.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D.“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误,应是被“预定”继承皇位的人,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皇储、储君”。还有“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说法也不正确,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法定继承人的称谓,被定为王位、皇位继承者的人,只有被预定为继承者的,才可以称为太子。

11.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杀二宦官首级送至金营”错误,原文中说的是:“别求类状宦者二人杀之”,意思是说“另外找了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也就是说实际杀死的并不是宦官。

1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得分点:

(1)“帝”,名词动用,称帝;“中国”,古今异义,中原地区;“苟”,如果;“死”,为动用法,为……而死。

(2)“虽”,即使;“不吾索”,宾语前置句,为“不索吾”;“俱”,一起;“面”,名词做状语,当面;“庶或”,或者;“济”,实现,成功。

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脩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脩不听。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原之国没有丝毫好处。”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为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议论虽然偶然与苏轼相同,但没有他意,以职论事而受到指责实在过分了,许翰也被罢贬。靖康元年(1126),受召入京任给事中,升任兵部尚书。上章请求恢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他,孙傅说:“祖宗法度有利于百姓,熙宁元丰法度有利于国家,崇宁、大观间法度有利于奸臣。”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授任尚书右丞,不

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围攻都城,孙傅日夜亲自督战。金兵分从四面鼓噪而攻,京军败退,士兵掉进护龙河,护城河被尸体填满,城门急忙关闭了。当天,金兵攻进城里。靖康二年(1127)正月,钦宗到金兵元帅营中,任命孙傅辅助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钦宗十多天还不回来,孙傅多次寄信给金营乞请放回钦宗。等到废立皇帝的檄书传来,孙傅大哭道:“我只知道我们君主可以统治中国,如果立异姓为帝,我就死去。”金人来索要太上皇、皇后、诸王、妃子公主,孙傅留住太子不放行。秘密谋划把他藏在民间,另外找两个像宦官的人杀死,并杀死十几个囚犯,把他们的头送给金人,欺骗金人说:“宦官打算把太子秘密送出,京城人争相斗杀宦官,误伤了太子。于是太子率兵讨伐平定,杀死作乱的人献过来。如果不停止索求,太子就会自杀。”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承担这件事。孙傅说:“我是太子的师傅,应当与太子同生死。金人虽然不求索我,我应当与太子同行,求见两位敌帅当面责斥他们,也许万一可以成功。”孙傅于是跟从太子出城。守城门的金兵说:“金人想要的是太子,留守何必参预?”孙傅说:“我是宋朝大臣,而且是太子的师傅,应当死从。”当晚,住在城门下,第二天,金人召他前去。第二年二月,死在北方金人朝廷。绍兴年间,(孙傅)被追赠为开府仪同三司,赠谥号为忠定。

【答案】

13.B

14.C

15.B

16.(1)部下没有完全遵从他的约束,山民害怕遭受祸害,偷偷烧了他们的营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于火中。

(2)所以求学的人一定先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经学儒术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要想)不做迂腐的读书人,一定要同时阅读史书。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己出”即自己写的,宾语为前面的“原疏”,“阴”是暗地里的意思,修饰后句的所做的事情,“出”后面需要断开,排除AC。

“求”的宾语为“宗羲”,“弗质”的主语也为“宗羲”,“阴致金三千求宗羲弗质”不需要断开,排除D。

句意: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自己所写,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

14.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本文中指后者”错误。九流在本文中指前者,古代中国学术流派总称之一,在《汉书•艺文志》分别指:道家、儒家、阴阳家、法家、农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但众人都不认同他的主张”错误。根据原文“闻者皆韪其言而不能用”分析,众人都认同他的主张但却不能采用。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节制”,管束、约束;“潜”,偷偷地;“爇”,烧,点燃,焚烧。

(2)“学者”,古代求学的人(古今异义词);“穷经”,专心研究儒家经典或钻研经典;“所以”,用来……的;“经世”,治理国家。

参考译文:

黄宗羲字太冲,馀姚人,是明朝御史黄尊素的长子。黄尊索因为太监魏忠贤死在诏狱里。明思宗即位后,黄宗羲赴京师为父亲申冤。抵达时太监魏忠贤已被分尸,便写了奏疏请求皇帝处死曹钦程、李实。正逢朝廷审问许显纯、崔应元,黄宗羲和他们对簿公堂,拿出衣袖中所藏的铁锥子刺许显纯,刺得遍体流血。当时曹钦程已经牵连到魏忠贤的逆案中,李实上疏申辨原先的奏疏并非自己所写,暗地里送给黄宗羲三千两银子请求他不要出面对质,黄宗羲立即把这件事奏报朝廷,说:“李实现在还能公开用贿賂买边别人,他的申辩难道位得相信吗?”在和李实对簿公堂时又用铁锥子刺他。官司了结以后,他和受害各家的子弟到狱门前设祭台对亲人祭奠,痛哭声传到皇宫里。南京陷落后,恰逄孙嘉绩、熊汝霖拥立鲁王为监国,凭借长江天险和清朝对峙。黄宗羲聚集乡里数百名青壮子弟跟随他,自号世忠营。给王之仁写信说:“你们不破釜沉舟决一死战,大概只想要固守。现在区区三府之地,供养十万人的,一定不能长久支撑,怎么能守住呢?”听闻此言的人都认为他说得正确但却不能采用他的主张。孙嘉绩把麾下交给黄宗羲,与王正中会师后共有三千人。于是渡海驻扎在潭山,由入海水道进入太湖,招揽吴中地区的豪杰之士,率军抵达乍浦。恰逢清朝戒备森严不能靠近,江上作战后溃不成军。黄宗羲退入四明山建立营寨固守,剩余五百人,驻扎在杖锡寺。微服前去拜访监国鲁王,告诫部下与当地山民友好交往。部下没有完全遵从他的约束,山民害怕遭受祸害,偷偷烧了他们的营

寨,部将茅翰、汪涵死于火中。黄宗羲无处可去,朝廷抓捕的徵文又连连下达,他带着子弟们进入剡中。听说鲁王已经在海上,于是前往投奔,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每天和吴钟峦坐于舟中,庄肃认真地切磋学问,闲暇时注释讲授时历、泰西历和回回历。戊午年,朝廷下诏征召名士参加博学鸿儒科考试。掌院学士叶方蔼催促黄宗羲动身,他推辞两次才免于应召。过了不久,叶方蔼奉皇帝诏命监修明史,想要征召黄宗羲以备咨询,以礼聘请他,又被推辞。黄宗羲虽然没有接受朝廷征召,而史馆凡有重要的问题,一定向他征询意见,请求他审订改正而后定稿。黄宗羲治学,周密细致,平易质朴。曾经说明代人讲学,承袭圣贤语录里的糟粕,不以儒家六经为基础。所以求学的人一定先专心研究儒家经典,经学儒术是用来治理国家的。(要想)不做迂腐的书生,一定要同时阅读史书。阅读史籍不够多,就无法求证事理的变化;多读史籍却不在心中深入探求,就会成为世俗之学。所以他博采古今,钻研各家思想,从天官、地志到各种学术流派,没有不精心研究的。晚年整理编写《宋元学案》,与《明儒学案》一起,来记录七百年儒家流派发展。宣统元年,从祀孔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