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授课教师:农学院植保系赵长山,联系电话:551912 55191775 实验课教师:农学院植保系何付丽,联系电话:55191775/55191070
杂草学的概念及内容:杂草学是研究杂草的生物学特性及其防除技术的科学。主要包括三部分内容:1、杂草的生物学特性(第一章);2、杂草的危害机理(第二章);3、杂草的防除理论及技术(第三—六章)。 杂草学的教学目的及重点:学习杂草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农田杂草的防除技术,通过防除杂草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生存环境,为作物高产稳产创造条件。了解杂草生物学特性是安全、有效地防除杂草的基础,学习杂草生物学是为了更好地防除杂草,利用杂草是次要的。在多种杂草防除技术中以化学除草技术为主。化学除草是用化学药剂或生物药剂来毒杀杂草,用来防除杂草的化学或生物药剂称为除草剂,所以除草剂的学习在本课程中占很大篇幅。
杂草学的难点:学习杂草学的难点是除草剂相关知识。
教学方法:理论课授课方法以讲演法为主,配合提问法和讨论法;授课方式以板书授课为主,部分实验内容多媒体授课;理论联系实际,互动式教学。 学时:理论课46学时,实验课8学时。 主要参考书及常用参考文献:
《杂草学》强胜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杂草学》苏少泉主编;农业出版社,1993
《中国农田杂草化学防治》苏少泉等;中国农业出版社 《农药混用与混剂》张瑞亭等;化学工业出版社,1987 《杂草及其防治》李孙荣等;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0
《农药使用技术大全——除草剂》唐洪元等;化学工业出版社,1993 《农药混用手册》高希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0
《除草剂混用原理与应用技术》张玉聚, 陈国参主编;中国农业科学出版社, 1999 国内期刊:
《农药》、《农药学学报》、《杂草学报》、《植物保护学报》、《农药译丛》、《农药科学与管理》等。 国外期刊:
《weed science》、《weed technology》、《weed research》《pest control》、《pesticide science》、《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1
绪 论
教学目的:
1、了解杂草与作物的异同;
2、掌握杂草学的内容及任务,使学生掌握学习该门课程的目的; 3、让学生了解学习该门课程必备的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
1、 杂草的来源与概念; 2、 杂草科学的产生与发展; 3、 杂草学的内容及任务; 4、 杂草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重点、难点:杂草的概念;杂草与作物的异同。 教学方法:讲演法、板书为主 复习参考题:
1、 杂草学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2、 何谓杂草、农田杂草?杂草与作物有何区别?
2
第一章 杂草生物学特性
本章教学目的:
1、 了解各类杂草的生态特点,提高杂草防除技术的计划性; 2、 了解杂草的生态弱点,提高杂草防除技术的实效性。
第一节 农田杂草的种类及分布
教学目的:
1、 了解杂草的几种分类方法及其分类依据; 2、 根据杂草的形态特征将杂草分类。 教学内容:
一、杂草的分类:主要介绍八种分类方法,从不同角度认识杂草。
1、 植物学分类法:门、纲、目、科、属、种。植物学中已学过,简单回顾。建议复习植物学教材。复
习认识杂草和查阅检索表的方法。
2、 发生时期分类:不同杂草发芽所需要的下限温度不同,所以发生始期不同,了解各种杂草的发生始
期能够更有针对性地防除杂草。南方不存在这个问题,北方杂草发生始期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1) 早春杂草 2) 晚春杂草
早春杂草和晚春杂草是我国北方地区重点防除对象杂草。教学实习和试验课进一步学习。 3) 夏生杂草 4) 秋生杂草
3、 对土壤水分适应性分类:不同杂草对土壤水分的适应性不同,据此可以通过水旱轮作来防除很多种
类的杂草。 1) 旱生杂草 2) 水生杂草 3)湿生杂草
4、 形态分类:根据杂草的外部形态把杂草分为两类:阔叶杂草和窄叶杂草。
5、 繁殖方式分类:杂草有两种繁殖方式,一种是种子繁殖(包括孢子繁殖)杂草,一种是营养繁殖杂
草。多年生杂草有两种繁殖方式,一年生杂草只能以种子繁殖。多年生杂草难防除! 6、 生活型分类:
1) 一年生杂草 2) 二年生杂草 3) 多年生杂草 7、 根据防除分类
生活史+生境+形态,三者结合的分类方法。 二、农田杂草的种类及分布(略讲)
上世纪80年代普查,我国农田杂草种类为77科,580种。其中水田杂草129种,旱田杂草427种,水旱兼有的杂草24种;我省农田杂草种类为70科,415种。其中水田杂草71种,旱田杂草323种,水旱兼有的杂草21种。
3
杂草的分布受气候因素、土壤因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除草剂应用情况等的影响。
水旱田杂草群落的区别?南方与北方的区别?黑龙江省盐碱土地区与白浆土地区的区别?连作地与轮作地的区别?中耕作物田与非中耕作物田的区别?某种除草剂连续应用于轮换应用除草剂的区别? 重点、难点:根据生活型和防除分类 教学方法:讲演法、板书 复习参考题:
根据杂草的形态如何将杂草分类?
第二节 杂草生物学特性
教学目的:
1、 掌握农田杂草的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 2、 利用杂草的生物学及生态学弱点防除杂草 教学内容: 一、个体特性
主要讲授杂草的休眠性、发芽特性、发生特性、成熟特性、传播特性、再生性等。充分利用杂草的生态弱点,是各种杂草防除技术的理论基础。
1、 杂草的休眠性
(1)导致休眠的原因:
(2)杂草休眠特性在杂草防除上的应用 2、 杂草的发芽(萌发)
1) 概念 2) 萌发条件 3、 杂草的发生
1) 概念
2) 影响杂草发生的因素 4、 杂草种子的成熟、寿命
(1)杂草结实特点:
➢ 早产性: ➢ 多产性 ➢ 早熟性: (2) 杂草种子的寿命 5、 杂草种子的传播(传播途径) 二.杂草的群体生态
1. 概念
(1)杂草群落(weed community) (2)杂草群落的演替
和通常意义的植物群落一样,在农业措施作用下和环境条件变化的情况下,杂草群落也进行着演替(succession)。在自然界,植物群落演替是非常缓慢的过程,但是农田杂草群落的演替,由于频繁农业耕作活动,而变得较为迅速。
2. 影响杂草群落演替的因素
4
(1)耕作制度的影响 (2)除草剂的影响
重点:了解杂草的生态特点,找出其生态弱点;
难点:利用杂草的生态弱点设计防除计划或研究新的防除技术。 复习参考题:
1、 什么叫杂草的休眠?如何利用杂草的休眠特性来防除杂草? 2、 杂草的个体特性包括哪些内容?研究这些内容对杂草防除有何意义?
5
第二章 杂草的危害
本章教学目的:
1、 了解杂草的危害方式及危害特点;
2、 根据农田杂草基本情况能够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杂草防除及其确定杂草的最佳防除时期。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杂草的直接危害
在洋葱、胡萝卜生长初期保留15%的杂草达6周,然后除掉杂草,结果葱头减少86%、胡萝卜减产78%;如果保留50%的杂草,则葱头和胡萝卜减产可高达91%。 一.毒害或伤害人畜
某些杂草的体内含有有毒物质,这些杂草被人和动物误食后,都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中毒,甚至死亡。 二.降低劳动生产率及农产品质量 三.克生、寄生作物 1.克生
1) 克生(他感作用)定义 2) 他感作用及其来源
他感作用物多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如水溶性有机酸、酚类、丹宁、生物碱、类萜类、醌类、苷类等等。
他感作用物进入环境的途径主要有:
挥发:多在干燥条件下发生,如蒿属、桉属、鼠尾草属植物会释放挥发性类萜类物质,被
周围的植物吸收或经露水浓缩后被吸收或进入土壤中被根吸收; 淋溶:降雨、灌溉、雾及露水能够淋溶出他感化合物,使之进入土壤中;
根分泌:根系主动分泌他感化合物于土壤中,如牛鞭草的根分泌物中鉴定有苯甲酸、肉桂
酸和酚酸类化合物等16种他感作用物;
残体分解:植物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促使各种化合物释放到环境中,而微生物分解植物残
体过程中,形成许多他感物质。
➢ 他感作用的机理
➢ 他感作用在杂草治理中的应用
在杂草治理中,利用他感作用可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1) 利用具有他感作用的植物作为覆盖物; (2) 在作物行间种植其它他感植物; (3) 直接种植对杂草有他感作用的作物; (4) 利用他感化合物作为模板,合成新的除草剂。 2. 寄生
全寄生 半寄生
根寄生:寄生于寄主的根部,如列当属
茎寄生:寄生于寄生的茎部,如菟丝子属
➢ 全寄生:地上部分器官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寄生于寄主植物的根、茎叶上,吸收寄主营养物质进行生长。
➢ 半寄生:地上部分器官含有叶绿素,并能部分合成营养物质,但主要还是依靠寄主供给的营养物质
6
而生长。
第二节 杂草的间接危害
一.概念
➢ 植物间的竞争(competition)是指植物在生存资源(光、CO2、水、营分)有限的情形下,为争夺较多资源的生存斗争,这种现象称为~。
种内竞争(intraspecific competition):同种植物的不同个体间的竞争。
如稻田稻株间竞争,不同稗草个体间竞争。
种间竞争(interspecific competition):不同种类植物间的竞争叫。
如稗草与水稻间竞争,稗草与鸭舌草间竞争。
➢ 发生竞争的条件
生活资源有限 利用同一生境中的资源
二.间接危害 1. 地下竞争
地下竞争包括营养竞争和水分竞争。杂草和作物的地下竞争常常严重于地上竞争。作物生产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因子是土壤中的养分不足,特别是三种大量元素氮、磷和钾。 2. 地上竞争
杂草与作物间的地上竞争主要指对光的竞争。杂草与作物竞争光是非常普遍的现象,杂草和作物叶片相互遮盖,导致对方的光合作用下降,干物质积累减少,最终降低产量。 3. 恶化农田小气候
杂草的覆盖与遮光作用,使农田的气温、地温下降; 杂草利用CO2,释放O2,使减少CO2,增多O2; 密闭,不通风,使农田湿度提高。 4. 孕育作物病虫害
不少杂草是多种病虫害的越冬场所和中间寄主。如蒲公英是苹果叶螨的寄主,藜是桃蚜的中间寄主和媒介,小旋花、马唐等杂草为温室白粉虱的中间寄主,荠菜为霜霉病的中间寄主,稗草是叶蝉、飞虱的寄主。
重点:杂草对作物的间接危害。
难点:杂草竞争临界期和防除阈值的确定。 复习参考题:
1、杂草是如何危害作物的? 2、为什么要防除农田杂草? 3、他感作用在杂草防除中有何意义?
4、“有草必除,除草必尽”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7
第三章 杂草的防除技术
教学目的
1、 明确杂草的防除指标; 2、 了解和掌握杂草的防除技术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杂草的防除指标
一. 杂草的数量
1、 视杂草有无决定是否需要防除,即见草就除。 2、 优缺点:
1) 生态学角度:差 2) 长期控制杂草角度:最好 3) 经济效益角度:最差 4) 作物产量角度:高
二. 作物产量
1、 视作物产量是否降低而决定是否防除 2、 优缺点:
1) 生态学角度:较好 2) 长期控制杂草角度:较差 3) 经济效益角度:较好 4) 作物产量角度:可能低
三. 经济效益
1、 视经济效益是否降低而决定是否防除 2、 优缺点:
1) 生态学角度:好 2) 长期控制杂草角度:差 3) 经济效益角度:好 4) 作物产量角度:低
四.杂草的竞争临界期与经济阈值
1. 竞争临界期(critical period of competition)
当杂草生长存留对作物产量的损失和无草状态下作物产量增加量相等时的天数,即为杂草竞争的临界期,是指作物对杂草竞争敏感的时期。 2. 经济阈值
危害经济阈值(economic threshold level):是作物增收效益与防除费用相等时的草害情况。 杂草防除阈值:是指杂草造成的损失,等于其产生的价值时所处的草害水平。
第二节 杂草防除技术
一.杂草的预防
1. 杂草检疫(weed quarantine)
1) 杂草检疫
8
2) 检疫杂草 2.清选作物种子
混杂于作物种子中的杂草种子是农田杂草的来源之一,将杂草种子彻底清选出去乃是防患与未来的治本措施之一。 3.清除农田杂草
田边、道旁、沟渠、田埂、荒地、防护林地等是杂草易于繁殖生长的地方,也是农田杂草的来源之一,它们形成密集的群落,成熟后种子散落,通过各种途径侵入农田、造成危害。 4.有机肥充分腐熟
许多杂草种子通过家畜消化道后仍保有发芽能力,因而,农田施用粪肥与堆肥需充分腐熟,通过高温使杂草种子失去发芽能力,并提高肥效,防止烧苗。 二.杂草的防除技术
多采用如下四种防除措施:
1. 生态防除(ecological control):是指通过改变杂草的生存环境来防治杂草的技术。 (1)耕作治草(tilling control)
是借助土壤耕作的各种措施,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上消灭杂草幼芽、植株或切断多年生杂草的营养繁殖器官,进而有效防治杂草的一项措施。主要防除方式有:深耕、深松、耙地、平翻、垄作、旋耕、免耕、耢地与、中耕等。 (2)轮作
防治伴生性杂草及寄生性杂草的有效措施。如谷子田的狗尾草,亚麻田的亚麻荠与亚麻菟丝子,大豆田的苍耳与菟丝子,向日葵及瓜类作物的列当,小麦田的野燕麦与毒麦,稻田的稗草等。 (3)提高作物的竞争能力
提高作物种群密度; 提高个体素质;
建立复合群落,实行间作、混作; 种植密植作物。
(4)覆盖
利用覆盖物防治杂草,主要是通过覆盖防止光的投入、抑制光合作用,造成杂草幼苗死亡,或抑制其再生,同时抑制喜光性杂草种子的萌发。
秸秆覆盖:用于作物行间和果实树干周围,覆盖物为作物或杂草的秸秆、有机肥料;观赏
植物栽植后用树皮、刨花或草炭覆盖,对一年生杂草的防治效果达95-97%。
地膜覆盖:借助膜内高温发挥除草作用,用于水稻育秧、蔬菜、玉米、花生等多种作物。
(5)灌溉
水稻田利用水层控制稗草。其原理是水稻的耐水能力强于稻田稗草。
水层逐渐加深,以不淹没稗草叶尖为准,然后土壤撤水; 突然加深水层,以淹没稗草叶尖为准,2天后逐渐撤水。
2.机械防除(mechanical control)
是在作物生长的适宜阶段,根据杂草的发生、危害情况,运用机械驱动的除草机械进行除草的方法,如中耕除草机、耘锄、锄头、犁。
受环境条件制约,无选择性,主要因素如下:
作物含水量:含水量高,易折断,不易除草;
9
作物生育期:玉米拔节期易折断;大豆子叶期、初花期怕受伤害,一片三出复叶期柔韧性
最强。
3.生物防治(biological control)
利用杂草的生物天敌的寄生性、食害性、病原性来控制杂草的发生、生长蔓延和危害的杂草防治方法。
1) 引进天敌的原则
可以利用的生物有昆虫、小动物、鱼类、贝类、病原菌等; 防除对象为外来杂草时,应从外来杂草的原产地引入天敌;
用昆虫防除杂草时要认真研究它的食性,绝对不能危害有用植物,所以事先必须在密闭的条件
下严格进行试验;
昆虫、植物两者在分类学上都有很多的相似种,所以必须弄清对象生物的生物学地位; 要认真研究所利用生物生存繁衍所需的环境条件。 2) 生物除草的特点
优点:成本低,一劳永逸 不污染环境,对非目标生物没有危害,对分布范围广且不规则的特殊杂草防除效果最为优秀。
缺点:防除范围窄,不能防除所有杂草,只能防除特殊的杂草;对特殊杂草也不能彻底防除,只能减轻或控制其危害程度;很难找到只食害目的杂草而不危害其它植物的食性非常窄的昆虫,而且昆虫有移动性,易杂草其它天地有用植物的危害;另外,即使是同一种昆虫,在不同环境条件下,食性可能会发生变化。 4.化学除草
就是利用化学药剂本身的特性,即对作物和杂草的不同选择性,达到保护作物而杀死杂草的除草方法。
化学除草的特点
优点: 除草效果稳定,持效期长,能够有效防除;
处理方法简单,省工、省力,效率高;
绝大多数除草剂不要求松动土层,土壤受侵蚀小。
缺点:有时引起药害;
有些品种对鱼类及人畜有毒害作用,甚至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
重点、难点:针对农田实际情况合理选择防除技术。 复习参考题:
1、 如何决定是否进行杂草防除? 2、 在杂草的生物防治中,如何引进天敌? 3、 比较各种杂草防除技术的优缺点?
10
第四章 除草剂的主要类别及其特性
教学目的:
1. 了解除草剂的分类方法; 2. 掌握各种除草剂的使用技术 教学内容:
一.根据处理方法分类 1. 除草剂的处理方法 土壤处理 (播前)混土处理(pre-plant incorporated):易挥发、分解除草剂 播后苗前土壤封闭处理(pre-emergence) 毒土处理(水稻田)
茎叶处理 2. 除草剂分类
土壤处理剂:通过根、幼芽及芽鞘吸收 茎叶处理剂:主要通过茎叶吸收
土壤兼茎叶处理剂:根、幼芽、芽鞘、茎叶等都能吸收
(1) 能够根据杂草种类选择除草剂品种;
(2) 受土壤墒情等影响小于土壤处理剂,除草效果比较稳定; (3) 空气相对湿度低于60%,药效会收到严重影响; (4) 对多年生杂草除草效果好于土壤处理; (5) 对土壤污染小,残留时间短; (6) 杀草谱窄;
(7) 不能够完全挽回杂草的危害;
3. 茎叶处理除草剂的特点
4. 土壤处理除草剂的特点
(1) 持效期较长,可以长期控制杂草;
(2) 可以早期控制杂草,使作物在没有竞争的条件下生长;
(3) 可以采用大雾滴喷雾,漂移少,能减轻对周围环境的污染和敏感植物的药害; (4) 可以在秋季封冻前用药(提高用量的10——15%);
(5) 混土处理剂的药效稳定,受土壤墒情影响不大,封闭处理剂正好与此相反; (6) 封闭处理对大颗粒种子杂草及多年生杂草药效不好;
(7) 除草效果受土壤特性(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等)影响大。 二.根据对杂草和作物的选择性分类
选择性除草剂的特点:
1)杀草谱窄。一般情况下杀草谱越宽对作物的安全性越差。由于农田中杂草种类较多,所以一般
选择性除草剂(selective herbicide) 灭生性除草剂(non-selective herbicide)
11
需要两种或几种杀草谱不同的除草剂混合或搭配应用。
2)除草剂的选择性是相对的,用药量、环境条件、用药方法、用药时期、杂草及作物的发育状况等对其有很大的影响。
3)除草剂的选择性是对某一种或几种作物而言,不可能对所有的作物都具有选择性。一般适用作物种类越多的除草剂,杀草谱越窄。 灭生性除草剂的特点:
1)杀草谱宽。正常情况下能够杀死绝大多数植物。
2)灭生性除草剂也可根据其除草特性、杂草及作物发生特点,利用人工选择性将其应用于(时差选择性、位差选择性)农田中。
3)抗灭生性除草剂的作物品种,已经通过作物育种手段培育出来且已经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所以灭生性除草剂对某些作物品种来说可能是具有选择性。 (一)除草剂的选择性原理
1)形态差异选择性
指由于杂草和作物植株形态差异,使得它们接收药量不同而实现的选择性。 2)生理选择性
指由于植物吸收和传导除草剂能力的差异而实现的选择性。 3)生化选择性
指植物钝化(包括降解和共轭作用)除草剂的能力、靶标酶的敏感性和植物耐受毒害影响的能力差异而实现的选择性。
4)人工选择性
A 时差选择性:是利用某些除草剂见效快、土壤中持效期短的特点,在作物播种前或出苗前施用,利用杂草与作物出苗的时间差达到杀死杂草、而不伤害作物的目的。
B 位差选择性
利用杂草与作物在空间上的位置不同,将除草剂有针对性地施到杂草生长的地方来杀死杂草,而作物由于接触不到除草剂而不受害。
a) 水平位差选择性
主要是茎叶处理剂防除作物行间的杂草;
挥发性强的除草剂、传导性除草剂易造成作物药害,如百草枯在玉米行间除草安全,草甘膦不安全。 b)垂直位差选择性
主要是在大粒种子作物田防除拱土能力差、发生深度浅的小粒种子杂草; 在小粒种子的作物田不能用,对大粒种子的杂草和多年生杂草效果不好;
用药后降大雨或在沙土地上应用易出药害,如乙草胺、嗪草酮、2,4—D丁酯等绝大多数封闭处理的
12
除草剂主要是利用垂直位差来实现草死苗活的。
(二)影响除草剂选择性的因素(对作物是否产生药害)
1. 用药量:用药量大小,视作物的抗药性而定。 2. 施药方法(处理方法): 3. 用药时期: 4. 作物发育状况: 5. 作物品种 6. 环境条件
(三)除草剂选择性的评价指标 1. 选择性指数 2.安全系数(指数)
三.根据对不同类型杂草的活性(杀草谱weeding / weed spectrum)分类
禾本科杂草除草剂(graminicide) 阔叶杂草除草剂(broadleaf herbicide) 莎草科杂草除草剂
广谱性除草剂(broadspectrum herbicide)
四.根据在植物体内的传导方式分类
1. 内吸传导性除草剂(translocated herbicide)
定义:被植物的根、茎、叶等吸收后,经输导组织从吸收部位传导至其它器官的除草剂,被称
为内吸传导性除草剂。 特点:
(1) 杀草彻底,对多年生杂草效果好; (2) 杀草速度慢,吸收部位不等于作用部位; (3) 药害不明显,但产量损失大; (4) 施药技术要求不严格;
(5) 茎叶处理剂施药浓度不能过大,否则会影响传导性。 2. 触杀性除草剂(contact herbicide):
定义:不能在植物体内传导或移动性很差,只能杀死直接接触药剂的部分,不伤及未接触药剂
的部分,这样的除草剂被称之为触杀性除草剂。 特点:
(1) 杀草不彻底,对多年生杂草效果不好; (2) 症状表现速度快;
(3) 药害症状明显,典型药害症状斑点状,产量损失不大; (4) 要求较高的施药技术;
(5) 茎叶处理施药浓度尽可能低,可提高药效; 五.根据作用方式分类
(一)根据作用方式分类除草的主要类别
13
光合作用抑制剂、呼吸作用抑制剂、脂肪酸合成抑制剂、氨基酸合成抑制剂、微管形成抑制剂、生长素干扰剂等。
(二)除草剂的杀草原理
1. 除草剂的吸收 2. 除草剂的传导 3. 除草剂的杀草原理
六.根据化学结构分类 (一)苯氧羧酸类
苯氧羧酸类是最早开发成功并广泛应用于农林业生产的一类有机选择性除草剂,由于此类除草剂的开发与应用,才促使除草剂新品种的研制与开发进入有机化合物的领域。
1. 基本化学结构
O苯氧基(CH2)nCOOH羧酸
苯环上含有不同的取代基,2、4位取代的化合物生物活性最高。由于苯环取代基的差异及侧链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除草剂品种。
2. 主要品种 2,4-滴(2,4-D)
2,4-滴丙酸(dichlorprop) 2甲4氯丙酸(mecoprop)
2甲4氯(MCPA) 2,4-滴丁酸(2,4-DB) 2甲4氯丁酸(MCPB)
农业生产中使用的是此类除草剂的盐与酯,主要是2,4-滴酯类和MCPA盐和酯。被加工为酯、酸、盐等不同剂型后的除草活性为:酯>酸>盐;在盐类中,胺盐>铵盐>钠盐(钾盐)。短侧链、低相对分子质量酯类如2,4-滴丁酯的挥发性强,易造成周围敏感作物药害,今年来着重研究并使用长侧链、高相对分子量酯类,如异丁酯、丁氧基乙酯、异辛酯等。
随着取代基分子量的加大,2,4-滴酯类的活性下降,且侧链异构体的活性比直链低。解决短侧链、低相对分子量酯类的挥发与漂移问题的另一方法是合成了2,4-滴乙二醇双酯:
OOCH2CClOCH2CH2OOCCH2OClCl3. 杀草原理
Cl
能够被植物的根和茎叶吸收,通过木质部或韧皮部在植物体内上下传导,在分生组织积累,具有植物生长素的作用。
4. 共性
14
(1) 都具有激素的性质,可作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高用量时抑制植物生长,低用量时促进植物生长。
(2) 都是防除阔叶杂草的除草剂,主要应用于禾本科作物田,进行茎叶处理;如用于阔叶作物田,则以土壤处理为主。
(3) 酯类化合物挥发性强,要注意漂移问题。 5. 注意事项: (1) 漂移问题
一次漂移 (漂移)量大,浓度低
漂移
二次漂移 (挥发)量小,浓度高
(2) 禾谷类作物不同生育期和品种抗药性不同。小麦、水稻在4叶期前和拔节后对2,4-D敏感。
(二)苯甲酸类
1. 基本化学结构
COOH
2. 主要品种
麦草畏(dicamba)——百草敌 草地平(dinoben) 3. 特点:同苯氧羧酸类。
杀草畏(tricamba)
(三)芳氧(基)苯氧基丙酸类
1. 基本化学结构
CH3R1OOC*HCOOH
R1为芳香基,*标记的碳原子为不对称碳原子,所以,该类除草剂具有旋光性,R异构体具生物活性,S异构体无活性或活性极低。该类除草剂最早由Hoechst(赫斯特)公司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研究,1971年开发出第一个品种禾草灵。
2. 主要品种
喹禾灵(quizalofop)——禾草克 噁唑禾草灵(fenoxaprop)骠马、威霸 禾草灵(diclofop)伊洛克桑 3. 制剂
为了增加植物的吸收,此类除草剂的制剂是酯,而不是酸,在植物体内吸收后分解成有活性的酸。往往加工成乳油、浓乳剂及水分散粒剂等。在制剂中加入植物油或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能显著提高活性。
4. 杀草原理
此类除草剂大多数被植物叶片吸收,在共质体内传导到根芽的分生组织。个别品种如禾草灵除了被叶吸收外也能被根吸收,在植物体内进行有限的传导。此类除草剂作用于乙酰辅酶A羧化酶(ACCase),从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15
吡氟禾草灵(fluazifop)稳杀得 吡氟氯禾灵(haloxyfop)盖草能
5. 共性
(1) 都具有旋光异构体,只有R体化合物具有活性; (2) 用于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 (3) 主要为茎叶处理;
(4) 与激素类除草剂混用后,本身活性降低。所以绝对不可与激素类除草剂混用。 (四)环己烯酮类
1. 主要品种
稀禾定(sethoxydim)——拿捕净 快捕净 2. 杀草原理
被植物叶片吸收,在韧皮部传导。作用于乙酰辅酶A羧化酶,从而抑制脂肪酸的合成。 3. 特点
(1) 用于阔叶作物田防除禾本科杂草; (2) 茎叶处理。 (五) 酰胺类
1. 基本化学结构
稀草酮(clethodim)—收乐通
R2NR3OCR1
酰胺类
R2NR3OCCH2Cl
氯乙酰胺类
2. 主要品种
甲草胺(alachlor)——拉索 乙草胺(acetochlor)——禾耐斯 异丙甲草胺(metolachlor)—杜耳、都尔 丙草胺(pretilachlor)——扫弗特 3. 杀草原理
氯乙酰胺类除草剂可抑制脂肪酸、脂类、蛋白质、类异戊二烯(包括赤霉素)、类黄酮的生物合成;敌稗抑制光合系统II的电子传递和花青素、RNA、蛋白质的合成;大惠利抑制细胞和DNA的合成。
4. 特点
(1) 防除禾本科杂草;
(2) 敌稗是触杀性除草剂,氯乙酰胺类都是传导性的; (3) 敌稗是茎叶处理剂,氯乙酰胺类是土壤处理剂; 6. 注意事项
(1) 活性:乙草胺>异丙甲草胺>甲草胺; (2) 土壤处理的药效受土壤墒情影响较大。 7. 应用敌稗的注意事项:
(1) 敌稗只能杀死2片叶以前的稗草;
(2) 敌稗绝对不能与氨基甲酸酯类、有机磷类杀虫剂混用,即使间隔应用,间隔期应超过14天; (3) 绝对不能与2,4-D丁酯混用于水稻田。
16
丁草胺(butachlor)—马歇特、去草胺 敌稗(propanil)
萘丙酰草胺(napropamide)—大惠利
(六)磺酰脲类
1977年10月Dupont公司申请了磺酰脲类第一个化合物——绿磺隆的专利;1982年,此化合物在美国取得注册登记,随即推广使用。 1 基本化学结构
OSO芳环2 主要品种
绿磺隆(chlorsulfuron)——绿黄隆 甲磺隆(metsulfuron)——甲黄隆 氯嘧磺隆(chlorimuron)——豆磺隆、豆草隆 胺苯磺隆(ethametsul-furon)——油磺隆 苄嘧磺隆(bensulfuron)——苄黄隆、农得时 噻吩磺隆(thifensulfuron)——阔叶散、宝收 3 杀草原理
ONHCNHNXN杂环脲桥
苯磺隆(tribenuron)——巨星、阔叶净 烟嘧磺隆(nicosulfuron)——玉农乐 醚磺隆(cinosulfuron)——莎多伏 吡嘧磺隆(pyrazosulfuron)——草克星 甲嘧磺隆(sulfometuron)——森草净
被植物的根、叶吸收,在木质部和韧皮部传导,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ALS),从而抑制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的生物合成。 4 特点(共性)
(1) 活性高,被称为超高活性除草剂; (2) 大多品种防除阔叶杂草,
(3) 用法灵活,多数即可茎叶处理又可土壤处理;
(4) 个别品种持效期长(绿磺隆、甲磺隆、氯嘧磺隆、胺苯磺隆),易造成残留药害。 (七)咪唑啉酮类 1 主要品种
咪草烟(imazethapyr)——普施特、普杀特、咪唑烟酸 2 杀草原理
被植物叶片和根系吸收,在木质部与韧皮部内传导,积累于分生组织。抑制乙酰乳酸合成酶活性,造成支链氨基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合成受阻。 3 特点
(1) 超高活性;
(2) 以防除阔叶杂草为主,同时能够防除禾本科杂草; (3) 施药方式灵活,土壤处理兼茎叶处理;
(4) 为长残效除草剂,后茬敏感作物多,如水稻、甜菜、油菜、棉花、马铃薯、高梁等。 (八)三氮苯(三嗪)类 1 基本化学结构
金豆(imazamox)
17
R1R2R32 主要品种
西玛津(simazine)
莠去津(atrazine)——阿特拉津 莠灭净(ametryn)阿灭净 3 杀草原理
R1= -Cl- 为津NNNNNR4R1= -S- 为净R1= -O- 为通
R5 R1= =O 为酮西草净(simetryne) 扑草净(prometryne)
嗪草酮(metribuzin)——赛克津
光合作用抑制剂,作用靶标酶是光合系统II中电子链中的QB,抑制电子从QA到QB的传递,从而阻碍CO2的固定和ATP、NADH2的产生。 4 特点
(1) 都是光合作用抑制剂,光合作用强,除草活性强; (2) 防除阔叶杂草为主,对禾本科杂草有抑制作用; (3) 都可进行土壤处理,个别品种兼有茎叶处理活性。 (九)硫代氨基甲酸酯类
1. 基本化学结构
R1R22. 主要品种
杀草丹(benthiocarb)——禾草丹
ONCSR3
燕麦畏(triallate)——野麦畏 灭草猛(vernolate)——卫农、灭草丹
禾大壮(molinate)——环草丹、草达灭、禾草特 3. 杀草原理
主要被正在萌发的幼芽吸收,根部吸收少。作用机理不太清楚,可抑制脂肪酸、脂类、蛋白质、类异戊二烯、类黄酮的生物合成。
4. 特点
(1) 挥发性强(比2,4-D强,旱田土壤处理混拌,半小时内混土)主要作土壤处理; (2) 防除禾本科杂草为主; (十)二苯醚类
1. 基本化学结构
XOX = -ClX = -CF3
X=-Cl:除草醚、甲氯醚、草枯醚、茅毒,几乎都已被淘汰。
2. 主要品种
乙氧氟草醚(oxyfluorfen)——果尔
三氟羧草醚(acifuorfen sodium)——杂草
18
焚、氟羧草醚
氟磺胺草醚(fomesafen)——虎威、除豆莠
3. 杀草原理
乳氟禾草灵(lactofen)——克阔乐
通过植物的胚芽鞘、中胚轴吸收。作用靶标是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叶绿素合成,破坏敏感植物的细胞膜。
4. 共性(特点)
(1) 均为触杀性除草剂; (2) 茎叶处理剂; (3) 防除阔叶杂草 (4) 活性提高(较-Cl)。 (十一)N-苯基肽亚胺类(环状亚胺类)
1. 主要品种
利收(flumiclorac-pentyl)用在大豆和玉米田,苗后施用防除阔叶杂草 速收(flumioxazin)用于大豆和花生田,播后苗前施用防除阔叶杂草 2. 杀草原理
被植物幼芽和叶片吸收,叶片吸收时不向下传导。作用靶标是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叶绿素合成。 3. 共性(特点) (1) 触杀性; (2) 超高效。 (十二)二硝基苯胺类
1. 基本化学结构
R1O2NNR2NO2R4R32. 主要品种
氟乐灵(trifluralin)——茄科宁
二甲戊乐灵(pendimethalin)——除草通、施田补 3. 杀草原理
正在萌发的幼芽吸收为主,其次给根部吸收。结合到微管蛋白上,抑制小管生长端的微管聚合,从而导致微管的丧失,抑制细胞。
4. 共性
(1) 应用范围广,用在70多种作物田;
(2) 以防除禾本科杂草为主,同时对很多小粒种子的阔叶杂草具很好防效; (3) 光解性、挥发性强,土壤处理时一定要进行混土处理。 (十三)有机磷类
1. 草甘膦(glyphosate)——农达、镇草宁
地乐胺(butralin)——双丁乐灵
19
OHOCCH2NHCH2OPOHOH
植物叶片吸收,在植物体内传导,作用于芳香族氨基酸合成过程中的一种重要酶——5-烯醇丙酮酰-莽草酸-3磷酸合成酶,从而抑制芳香族氨基酸的合成。为非选择性茎叶处理剂,土壤处理无效。
2. 莎稗磷(anilofos)——阿罗津
OClNCCH2SSPCH3O
CH(CH3)2CH3选择性内吸传导性土壤处理除草剂,主要被幼芽和地下茎吸收。抑制细胞与伸长。用于移栽稻田防除稗草,也可用于棉花、油菜、大豆、玉米、小麦等作物田,防除一年生禾本科杂草等。 (十四)其它
1. 苯达松(bendazone)——排草丹、灭草丹
HNOSNOCH3CHO2. 噁草酮(oxadiazon)——噁草灵、农思它
H3C
触杀性、茎叶处理除草剂,尤其用于防除大豆田苍耳,还可用于水稻田防除莎草科杂草。
(CH3)2CHOClClNNOOC(CH3)3
选择性触杀型除草剂,经杂草幼苗吸收。水稻田土壤处理防除禾本科杂草,大豆田土壤处理防除阔叶杂草。抑制植物体内ATP形成,有光时才能发挥活性。
3. 二氯喹啉酸(quinclorac)——快杀稗、杀稗王
OCClOHNCl
喹啉羰酸类激素型除草剂,用于水稻田防除大龄稗草。 4. 克无踪(paraquat)——百草枯
20
H3CN+联吡啶类,触杀型灭生性除草剂。在土壤中无活性。 克无踪与草甘膦的异同: 同:都是灭生性除草剂 异:
+NCH3
克无踪:触杀性 草甘膦:传导性
5. 野燕枯(difenzoquat)——双苯唑快
NN+
选择性传导型茎叶处理除草剂,作用于野燕麦的生长点分生组织,影响细胞和伸长。在油菜及麦类作物田防除野燕麦,于野燕麦三叶期至分蘖期施用。 重点、难点:
1. 除草剂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2. 除草剂的应用技术。 复习参考题:
1. 除草剂有几种分类方法,分别可分成哪几类? 2. 根据处理方式可将除草剂分成几类?各有什么特点? 3. 比较传导性除草剂和触杀性除草剂的优缺点? 4. 化学分类中各类除草剂的主要特点及主要除草剂品种? 5. 简述除草剂被植物吸收和传导的主要过程? 6. 试述除草剂的主要作用机理?
7. 除草剂为什么能够除草保苗,试述其原理? 8. 试述除草剂产生药害的主要原因?
CH3CH3
21
第五章 除草剂混用及混剂
教学目的:
1. 了解除草剂混用形式及概念; 2. 掌握除草剂混用的作用;
3. 根据除草剂混用的联合作用判断能否混用。
教学内容:
一.除草剂混用的形式及概念
(1) 现混现用习惯上简称除草剂混用,是农民在施药现场针对杂草的发生情况,根据一定的技术资料和施药经验,临时将两种或两种以上除草剂混合在一起并立即喷撒的施药方式。
(2) 桶混剂(tank mixing)介于除草混剂和现混现用之间的一种施药方式,它是农药生产厂家加工与包装而成的一种容积相对较大、标签上注明由农药应用生物学家提供的最佳除草剂混用配方,农民在施药现场临时混合在一起喷撒的施药方式。
(3) 除草混剂(herbicide mixture)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效成分、助剂、填料等按一定配比,经过一系列工艺加工而成的农药制剂。 二.除草剂混用的作用
(1) 扩大杀草谱、减少用药次数 (2) 取长补短、提高药效 (3) 延长施药适期 (4) 降低对作物的药害 (5) 减少除草剂的残留活性 (6) 延缓除草剂抗药性的发生与发展
总之,复配除草剂将得到大力的发展,某些高效除草剂由于其安全性、价格、杀草谱等诸多原因,在生产应用中存在很多不便,省工、省时、高效、广谱的复配型除草剂的使用,不仅能克服除草剂单用的很多缺点,还能弥补我国除草剂品种少的不足,同时也能减少杂草抗药性的产生和延缓杂草群落的演替速度。
三.除草剂混用后的联合作用方式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除草剂混用,对杂草的防除效果可能是增加或降低,也可能是不增不减。 1. 相加作用 2. 增效作用 3. 拮抗作用 四.除草剂混用原则
1. 各有效成份混配后应是增效作用(这种作用越大越好)而不增毒; 2. 混用的除草剂必须杀草谱不同。
3. 混用的除草剂,其使用适期与方法必须相同。
4. 混剂中各有效成份应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不具有交互抗性。
5. 混剂中各有效成份在混配时不能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能增效的化学变化除外)。
重点、难点:
1 除草剂混用的作用; 2 除草剂的混用原则。
22
复习参考题:
1. 农业生产中为何坚持除草剂的混用?
2. 如何评价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除草剂能否混合使用?
23
第六章 除草剂的应用
教学目的:
掌握主要作物田的化学除草技术;
教学内容:
一 大豆田化学除草技术 二 玉米田化学除草技术 三 小麦田化学除草技术 四 水稻田化学除草技术 五 其他作物田化学除草技术
重点、难点:
除草剂的安全、高效使用技术。
复习参考题:
列出主要作物田的除草剂品种、使用方法、施药时期及杀草谱?
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