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谈谈中国古代姓氏

谈谈中国古代姓氏

来源:九壹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l 语… 时期的黄帝族的图腾就是熊,西北羌族的图腾是羊等。出 于对图腾的崇拜,先民便以图腾为姓。如熊,羊,龙, 梅,柳等的来源都与此有关。另外,姓的来源也与上古的 母系氏族分不开。《说文解字》日:“姓,人所生也,因 谈谈中国古代姓氏 生以为姓,从女生。”母系氏族时,人知其母而不知其 父,故子女各随其母得姓,如炎帝姜姓,黄帝姬姓,舜帝 姚姓等,都有女旁,便说明了这一点。还有,上古时代姓 是比较少的,那时所谓“百姓”和今天的概念是有区别 口杜宁生 的,乃是有一定地位的人,而平民是没有姓的。所以秦时 说“发黔首数千”而不说“发百姓数千”就是这个原因。 那么以后姓为什么会增多呢?这与战国以后平民也开始有 姓,姓逐渐增加有关。各种增加的姓的来历也是不同的。 有以祖先住地为姓的,大名鼎鼎的诸葛亮原本姓葛,祖居 在当今许多人的心目中,姓氏基本上是个相同的概念, 今山东诸城县,后迁今沂南县,为与当地葛姓区别,便在 换而言之,许多人并不清楚我国古代,尤其在上古三代,姓 其葛姓前加其祖先住地诸而改姓诸葛了。还有以封地为姓 和氏有很大区别。《通鉴・外纪》上明确记载:“姓者,统 的。另外,还有以国、官爵、职业、祖先名、字等作姓 其祖考之所白出;氏者,别其子孙所白分。”这即是说姓是 的,由于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一些少数民族 一个族号,后来,由于子孙的繁衍,人口的增多,一族又分 的姓如长孙、慕容等也成为中华民族姓氏的一部分。这 成若干支,因为居住地域不同,每支有一个特殊的称号作为 样,姓氏的数目大大增加。我们现在常说《百家姓》,其 本支的标志,这个称号就是“氏”,这样,氏就是姓的分支 实根据统计我国见于文献的姓有五千多。 了。例如商人的祖先本来是子姓,后来不断繁衍壮大,又分 战国以后,奴隶制被封建制所代替,故反映奴隶主贵族 为殷、时、宋、来等氏,其后代便以氏为姓。当然,作为先 统治的姓氏制度也被推翻了,人们开始以氏为姓,姓氏逐渐 起的姓和后来分出的氏,两者之间还是有一定联系的。比如 合二为一,平民也开始有自己的姓,到汉代,姓与氏以之间 我们之所以将殷商联系在一起用,就是因为以子为姓的商 区别甚微,都可以通称为姓了。故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 人,他们后来分出的一个分支殷氏最为强大,故日殷商。武 序》里云: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男子称氏,妇人称 王灭商后,为了表示“存亡国,续绝世”之意,将纣王叔父 姓。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姓所以别婚 微子启分封在今河南商丘一带,国号日“宋”。就是姓和氏 姻。”又云:“三代之后,姓氏合而为一,皆所以别婚姻, 联系紧密的例子。因为商人还有一个分支宋氏,他们的祖先 而一地望别贵贱。”这个说法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我国古代姓 都姓子,都有祭祀祖先的权利,所以在上古三代,姓氏制度 氏的变化。 也是奴隶制度奴隶主的表现。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连这我们平时再熟悉不过的姓氏里 姓的起源有几个方面,首先与原始氏族社会的图腾崇拜 面,也蕴藏着丰厚的文化信息。这不仅意味着在挖掘和继承 有关。图腾是一个原始氏族所崇拜的对象,也是这个氏族 优秀的传统文化方面,我们还有许多事情要作,也印证了 的标志,历史上各个民族都有过图腾崇拜,原始先民认为 “处处留心皆学问”这句古话的正确性。 这些图腾就是他们的保护神,他们是这些图腾的后代。而 作为图腾的实物大多是一些动植物。例如我国在氏族社会 (杜宁生,甘肃康县城关二小) 第三十七回) 中,我们即发现有声母n与l混用的情形。如表示一套衣服, (29)怎的只咱晚才来? (同上) 书中时作“一弄衣服”,时作“一栊衣服”:“脑袋瓜”, (3O)天够老咱晚的了, 睡去罢!我也待睡哩。(《醒 书中写作“老大瓜”。这可能反映了该书作者方音的特点。 世姻缘传》第四十回) 既然如此,“那咱晚”首先变读为“la,lf晚”极有可能。又 (31)这天老昝晚的了, 你往屋里去合媳妇作伴去罢。 因为“那咱晚”与“老晚”义近,“la”与“老”音近,所 (同上,第四十五回) 以“那咱晚”的变体“la,lf晚”很容易被写成“老咱晚”。 (32)天已老昝晚了,你不吃酒,留下定礼,咱往家去 “那咱晚一la,lf晚一老咱晚”,应该就是该词的音变轨迹。 罢。(同上,第七十二回) (33)这天也老昝晚的,我的酒也够了,姑父要起五更 进朝谢恩哩,旱些歇息,五更好早起来.(同上,第八十三 参考文献: 回) 【1】金瓶梅词话【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只咱晚”即为“这咱晚”,这当没有什么问题。因为 【2】金瓶梅(张批本)【M】.齐鲁书社,1982. “只”用作指代词“这”,在近代汉语中习见,就是在《忠 【3】醒世姻缘传【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烈传》中,即有“只么”“只里”“只人”(相当于“这 【4】蒲松龄集・聊斋俚曲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么”“这里”“这人”)的例证。那么“老咱(咎)晚” 【5】忠烈传【A】.古本小说丛刊【C】.中华书局影印. ?笔者认为它是“那咱晚”的变体。因为“那”与“老” 母同属舌头音,故可相通。在出现该词的《醒世姻缘传》 (徐复岭泰国华侨崇圣大学中文系教授J o8.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