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7期(2016) 甘音高奸 才巨 Vo1.21 No.7(2016) 基于网络聊天交际分析的交际完整模式 韩莉,王嵘 743000) (定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甘肃定西摘要:通过对交际模式理论的介绍和对网络聊天交际模式的分析,可以得出网络聊天交际 的可能模式,细化学界目前对交际完整模式的理论建构。这种试探性的研究,将作为提出交际 可能模式、交际内因素、交际外因素、交际内部模式、交际外部模式等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 关键词:交际完整模式:网络聊天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9020(2016)07—037—04 即说话人和听话人理解的观念和意图相同,则交际 成功。语码模式下的交际,需要满足三个前提条件: 一在对交际与修辞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可以接触 到国内外学者对交际模式、交际类型的研究成果。 在整理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发现.交际过程的动态性 是发话人必须选用恰当有效的语言形式;二是交 对我们理解交际过程本身、交际模式和交际中的修 辞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也使我们对交际理论及其术 语有了一些心得。特别是对网络聊天交际模式进行 分析之后,可以得出网络聊天交际的可能模式。这 际双方必须共有该种语言形式的知识和相关应用能 力:三是双方应共有对该种语言形式所描写的外部 世界的认知。而又由于语言交际有歧义可能、间接表 达和目的动因三个因素,就导致了即便满足上述条 件。交际也不能顺利完成或至少导致交际的效果不 种试探性的研究,将作为提出交际可能模式、交际内 因素、交际外因素、交际内部模式、交际外部模式等 佳。 针对语码模式不能解决交际活动复杂性的缺 欠.西方学者又提出了推理模式。推理模式把交际看 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多从“语境一语义”角度等外部 因素来考虑交际问题,而不是像语码模式那样,主要 理论的重要基础忽一。 一、交际模式理论概述 国内的交际模式(Model of Communication)研 究.主要是对其进行介绍、评述以及关注怎样通过对 交际模式的研究改进外语教学方法和水平,帮助学 从“意识一符号”角度来讨论。他强调交际中的言语 多具有隐含意义。这种言外之意必须靠“推理”才能 获得。推理模式试图用一系列交际假设、推理方式和 过程,描述听话人理解说话人意图的思维过程。这种 推理其实是一种语用推理。语用推理常常具有跳跃 生更好地分析外语语篇,提高外语能力。国外对于 交际模式的研究,由于学科不同,其侧重点也不尽相 同。但是仍然有以下两种观点为国内学者所推崇。 一性和简单化趋势。推理模式在分为“意图推理”模式 和“显明推理”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了语言前提、 为语码模式(code mode1),二为推理模式(inferen— tial mode1)。下面对上述两种有关交际模式的观点予 以简单介绍。 语码模式.也常译作代码模式,又称信息模式 字面前提、交际前提、关联原则、认知环境等术语来 解释语用推理的全过程。 近年来国内学界介绍交际模式的论文不在少 数。但正如前文所述,大多用以解决外语教学问题。 在交际模式的理论创新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王 传经(1993)的看法。他认为:语码模式和推理模式的 关系是并行的、互补的,揭示的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交 (Message Mode1)。这种模式将交际过程看做“编 码一解码”过程。当说话人将自己的观念转换成语音 代码.再由听话人将这些语音代码转换成观念。如 果在编码和解码过程中。流通的观念一致或者对称, 收稿日期:2016—05—13 作者简介:韩莉(1982一),女,甘肃武都人,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化与文学研究、方言。 37 第2l卷第7期(2o16) 韩莉,王嵘:基于网络聊天交际分析的交际完整模式 Vo1.21 No.7(20l6) 际方式。“编码一解码”过程和“推理”相结合,才能 式”。见图1t J: 互为补充,相得益彰。继而他提出了“交际的完整模 可见,王传经(1993)对于交际完整模式的观点, 语外因素 语内因素 语言符号(语言符号) 语义糊 发话人脯…图 语义推理 语用推理 图1交际的完整模式 是值得国内学者重视并肯定的。但是通过对网络聊 天交际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交际完整模式的情况 可能更为复杂。 二、网络聊天交际模式分析 口语交际与书面语交际是语言交际活动的两种 方式。王希杰(2004)在讲到口语交际时说:“在口语 交际中,说者和听者共处于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之 中。说者运用语言表达思想,发出一连串包含着特 定意义的声音。听者通过所听到的声音,理解这些声 音所蕴含着的语言的意义.进而把握语言所表达出 来的特定思想,作出适当的反应。在这里,说者和听 者处在相互转化的位置上。”『2J这一论述给我们很大 启示。我们可以从中提取以下信息:①口语交际在 时间、空间上的一致性。②口语交际的手段是“包含 特定意义的声音”,即有声语言(实际表现为“言 语”)。③口语交际时,听者、说者位置在同一特定时 空下是“相互转化”的。 同时,王希杰(2004)在讲到书面语交际的情况时 说。书面语用视觉的符号来记录口语.使之能够“传于 异地,留于异时”,大大地扩大了口语的交际范围。翔与 口语交际相对应,我们依然可以提取三条信息:①书 面语交际在时间、空间上不再一致。②书面语交际的 手段是“视觉的符号”,即有形文字。③书面语交际时, 听者、说者位置不能在同一时空下“相互转化”。 可见.无论口语交际还是书面语交际.都包括 “时空是否一致”、“交际手段”和“听说者位置是否可 以转化”或者说“地位是否可逆”三个要素。但是在 下面两个例子里,这三要素却是交错的。 例一:电话交际。在电话交际时,听者、说者在 时间上是一致的.但在空间上却不一致。二者运用 的交际手段是有声语言,并且二者位置可以在“同时 异地”的条件下“相互转化”,是具备可逆性的。 例二:“传纸条交际”。在这种情况下,交际的时 38 间、空间可以一致(甚至比肩相邻),但由于客观环境 不允许有声语言存在。交际的手段变成了有形文字, “听”者、“说”者的位置也可以“相互转化”,也是具备 可逆性的。 电话交际与口语交际的区别在于空间不一致, 与书面语交际的区别在于时间一致,交际手段采用 有声语言,听者、说者的位置可以“相互转化”,具备 可逆性。“传纸条交际”与口语交际的区别在于交际 手段采用的是有形文字,与书面语交际的区别在于 时间、空间的一致性,“听”者、“说”者的位置可以“互 相转化”(有一种情况需要注意:“传纸条交际”在时 间上有可能因为客观条件延迟,导致时间不一致)。 如果严格按照王希杰(2004)对口语交际和书面语交 际的论述.那么,例一、例二中讲到的两种情况既不 属于口语交际,又不属于书面语交际,本文暂且称之 为“第三种交际”(相应的,本文称口语交际为第一种 交际,称书面语交际为第二种交际)。按照这种思路, 我们来分析网络聊天中的交际。首先,网络聊天(不 包括离线留言)在时间上是基本一致的。交际双方都 是在同一时间面对电脑,遵循会话合作原则(coop. erative principle。CP)进行交际。其次,交际双方所 处的空间一般来说是不同的,但有时也可以相同。后 一种情况类似于“传纸条交际”,只是交际的客观环 境不同。再次,从交际手段来看,电脑聊天的交际手 段可以是有声语言,也可以是有形文字。最后.交际 双方在听说位置上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可以看出, 网络聊天中交际的三要素情况是比较复杂的,如果 我们将表1抽象化,并按照每一种要素的可能性列 表,便能得到表2。根据表2,我们可以得出四种交际 “可能模式”的种类。(见表1表2袁3)。 可以很容易发现,这四种模式之中有两种模式 近似于电话交际和“传纸条交际”。但又有不同。下文 将讲到。由表3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无论是口语 交际,书面语交际还是本文提到的第三种交际,他们 的共同特点是交际“可能模式”的单一性。而网络聊 第21卷第7期(2016) 甘音高I午 才旦 表l Vo1.21 No.7(2016) 天交际的特殊性在于交际“可能模式”的多样性。现 在列出网络聊天的四种“可能模式”:( 空间一致,有 了”,并省略了标点符号。假定在口语交际(或者电话 交际)中“知(道)了”只说成“知了(1e轻声)”,就不 会为此后的修辞活动提供出条件。在书面语交际 或者“传纸条交际”中,用“知了”表示“知道”意思的用 法是不准确的.罕见的,又由于书面语交际时空的不 一声语言。②空间一致,文字。③空间不一致,有声语 言。④空间不一致,文字。 由于第一种模式罕见,第三种模式与电话交际 效果一致。如果将修辞叠加在网络聊天交际的第二、 致性,这样的修辞活动出现的可能性不大。例三 第四模式上,我们发现,网络聊天交际模式将更为复 杂。下面分别来看。 第一:有形文字,时间一致,空间不一致。在这 中的乙.已经知道甲“知了”的意思是“知道了”,却顺 势运用“曲说(诡辞)”这一修辞格,把“知了”既作为 一种“逗趣调侃的工具”。以“增加语言的情趣”,又适 第二,有形文字,时间一致,空间一致。这种情况 种情况下主要是语音缺失为交际者运用修辞手段提 供了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修辞手段能够实施还往往 与网络聊天的客观环境是电脑网络有关。试看下面 的语言材料: 应了语境。巧妙生动又直观地解释了对方的问题。 很像“传纸条交际”,但却有两种区别:一是语境与前 提,主要是指网络聊天作为一种文化语境,有一些 网络聊天者群体的交际习惯和“规则”;二是交际手 例三:(甲向乙询问有关对联的问题,乙向甲解 释之后) 段.主要指这种情况下没有不允许有声语言存在的 客观。 例四:(甲与乙是好朋友,一同上网。甲发聊天信 息向乙调侃) 甲:你是? 甲:奥.原来是这样 甲:知了 乙:我对蚂蟥。这就是对联啊! 甲说“知了”,意思是“知(道)了”。由于敲击键 盘比发音和书写更费力,为了省力求简只打出了“知 乙:神经1 39 第21卷第7期(2016) 韩莉,王嵘:基于网络聊天交际分析的交际完整模式 甲:我问的是你的大名,不是小名 网络聊天的语外因素分为修辞类和非修辞类两种。 非修辞类要素主要有时间一致性、空间一致性、交际 在例四中.乙说“神经!”,是语用推理后理解了 甲的调侃意图后的反诘,有埋怨甲的意思,但由于主 手段、位置可否互换(地位可逆)四种。非修辞类要素 种类较多,但易于理解。而修辞类要素却包含广泛、 相对复杂.需要灵活掌握和运用。基于对网络聊天交 际模式的分析,我们用图示尝试性地描写本文得出 的交际完整模式。 语“你”的省略和语调缺失,给甲留下了运用修辞手 段的条件。否则,甲此后的修辞活动就不能够进行。 甲的发问“你是?”,是网络聊天者遇到陌生人时的 常用语,也就是一种网络交际习惯,是甲与乙已知的 交际“前提”。如果放在“传纸条交际”中,这样的发 问不但不能获得网络聊天时打趣幽默的效果,反而 显得莫名其妙。 以上两种网络聊天交际模式下的修辞活动,第 一与王传经(1993)的交际完整模式图示相比较, 我们基于网络聊天交际分析得出的交际完整模式 有以下五个特点。第一,在语内因素及其过程中, 提出了交际手段的重要性。第二,将语外因素细化 为时间一致性、空间一致性和地位可逆性三者共 种是常见的,第二种相对少一些。另外,还有一些 修辞现象.也只能大量出现在网络聊天交际之中,这 同作用的立体动态模式。第三,在发话人用意(交 际意图)上,提出了文化语境对交际意图的重要作 样的交际只要求非音频状态,即没有语音。其中最 突出的是使用图标符号。这些图标符号一般有三种 作用:第一,表示“说”者的心情,态度或者对“听”到 的信息的反应,如“笑脸”“流泪”“憋红脸”“用锤子砸 脑袋”“流血的匕首”“玫瑰花”等;第二,代替合适的 文字.或表达意思,或用如“婉曲”.如“摆手”表示再 用。第四,充分考虑到修辞在实现发话人意图,特 别是心理意图上的广泛意义。第五,将网络聊天的 语外因素分为修辞类和非修辞类两种。需要说明 的是,网络聊天交际的复杂性为我们提供了丰富 交际模式理论的良性平台,但是上述这五个特点 还需要进一步深化地研究.我们以此提出的交际 完整模式也只是对学界目前交际完整模式的一种 细化。其自身一定有许多缺陷,这都需要我们在后 见,“笑脸”“空格(只用空格健发出的信息是空白 的)”表示不愿探讨该问题,类似“闪避”,只不过不用 话语而用符号;第三,纯粹为了打招呼或引起话题, 可用任何符号。这些符号,不但可以弥补网络交际 中交际双方表情动作的空白(非视频),也可以更直 接地表达交际时交际双方的内心活动与情绪状态. 同时也丰富了“同义选择”的“语言”材料。 续研究中付出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王传经.交际模式述评[J].外语学刊(黑龙江大 学学报),1993,(6):17—20. [2】【3]王希杰.汉语修辞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4:87,91. 三、基于网络聊天交际分析的交际完整模式 通过上文对网络聊天交际的分析,我们可以将 Complete Communication Model Based on Network Chat Communication Analysis HA N Li,WANG Rong (Department of Chinese,Dingxi Teachers College,Dingxi Gansu 743000) Abstract:Through an introduction to the communication model theory and an analysis of network chat communication model,it can be drawn out the possible mode of network chat communication and the theory construction for the complete communication model can be refined in current academy.That tentative study,as one of important foundations,will serve for the proposed possible communication model,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factors,an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mmunication models. Key words:complete communication model;network chat 责任编辑:杨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