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不同浓度碘盐对人群碘营养状况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不同浓度碘盐对人群碘营养状况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来源:九壹网
分类号:A14 密 级:一般 UDC:0.25.32 单位代码:84501

学 位 论 文

不同浓度碘盐对人群碘营养状况影响的流行病学研究

研 究 生: 范义兵

导 师: 李素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研究员 现场导师: 陈海婴 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主任医师

申请学位级别:公共卫生硕士 专业名称:公共卫生

学位授予单位和日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05年 7月

2005年7 月

目 录

中文摘要……………………………………………………………………2 英文摘要……………………………………………………………………3 前言…………………………………………………………………………5 研究目的……………………………………………………………………7 研究对象和方法……………………………………………………………8 结果与分析…………………………………………………………………12 讨论 ……………………………………………………………………… 29 结论………………………………… ………… ………………………… 34 建议………………………………… ………… ………………………… 34 参考文献 ………………………………………………………………… 35 综述………………………………………………………… …………… 37 附录…………………………………………………… ………………… 45 致谢………………………………… ……………… …………………… 55

1

中 文 摘 要

目的:通过对碘盐普及地区居民实际食用碘盐质量、食用盐量、尿碘浓度、水碘浓度的调查,了解该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探索食用不同浓度碘盐的不同人群不同日期的尿碘变化规律;探讨不同浓度碘盐对人群碘营养状况影响,寻找适合当地居民食用的盐碘浓度,为因地制宜实施食盐加碘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流行病学的现场群组干预试验研究方法,399户城乡居民共1099人,被随机分配于四个组: A组、B组、C组和D组,分别提供由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按照质控样品的要求制备的含碘浓度为6±2mg/kg(A组)、15±2 mg/kg(B组)、24±2 mg/kg(C组)、34±2mg/Kg(D组)的碘盐,并将其家中原有的碘盐换回。采用单盲法进行31天的干预试验。采集受试者干预前及干预后第27-31天的一次随机尿样检测尿碘浓度,并进行膳食调查,同时采集了干预前受试者实际食用碘盐检测碘含量,采集当地水源水样8份,检测水碘含量。

结果:当地水碘含量中位数3.05μg/L,干预前盐碘浓度为36.4±5.4mg/kg,碘盐合格率98.8%;干预前城区居民尿碘中位数为293.6μg/L,农村居民尿碘中位数为508.8μg/L。干预后第28天含碘浓度为6±2毫克/公斤、15±2毫克/公斤、24±2毫克/公斤、34±2 毫克/公斤的碘盐干预组的尿碘中位数:城区分别为97.2μg/L、198.6μg/L、249.4μg/L、330.7μg/L,农村居民分别为100.5μg/L、193.0μg/L、246.3μg/L、308.3μg/L。盐碘浓度与尿碘浓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P<0.001)。干预后第27、28、29、30、31天,各组人群尿碘中位数不同日期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任意两天之间,个体的尿碘均存在正的直线相关关系(P<0.001)。五天的尿碘两两等级相关系数在0.3835至0.5037之间,决定系数在0.1471至0.2537之间。个体连续五天的尿碘离散度与同一天组内人群个体间的尿碘离散度,经中位数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个体食用的碘盐浓度与个体尿碘浓度小于100μg/L的天数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0.607(P<0.01), 个体食用的碘盐浓度与个体尿碘浓度大于300μg/L的天数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 = 0.585(P<0.01)。如果一个个体5天中有不少于4天、不少于3天、不少于2天、不少于1天的尿碘浓度<100μg/L,那么他食用6mg/kg的碘盐的可能性分别是100%、92.3%、79.8%和55.6%。

结论: 1 当地属于缺碘地区,碘盐合格率非常高,居民碘营养水平偏高。2 适宜当地居民食用的碘盐含碘浓度为15--24毫克/公斤。3 在饮食相对稳定的人群中,连续5天采集的日间一次随机尿碘浓度在群体水平上非常稳定。在个体水平上变化较大,但是任意两天之间的尿碘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个体连续五天的尿碘离散度小于同一天组内人群个体间的尿碘离散度。4 对于个体而言,如果3天以上尿碘浓度均过低,则基本上可以判断其碘营养缺乏。

关键词:碘缺乏病 碘营养 碘盐 尿碘 现场试验 2

ABSTRACT

A Field Trial of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alt Iodine Concentration on Iodine Nutrition of People

MS Candidate: Fan yibing

Thesis Advisor: Li sumei

Chen haiying

Objective:To observe iodine nutritional status of people in universal salt iodized area; to evaluate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salt iodine concentration on iodine nutrition of people and determine the level of salt iodization appropriate to local people; to explore the rule of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variety among different salt iodine concentration, different date and different population; to provide a basis for adjust measures to local conditions.

Methods:In this 31-day random control trial,1099 subjects in 399 famili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which were supplied with iodized salt with different iodine concentration of 6±2 mg/kg, 15±2 mg/kg, 24±2 mg/kg and 34±2 mg/kg respectively. Those salt, produced by National IDD Reference Laboratory, replaced original edible salt whose iodine content was determined in those subjects’ families with single-blind method.Basel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in Casual urine samples were measured as well as 27, 28, 29, 30, and 31 days after intervention. Meanwhile, daily meal investigation was conducted and iodine content in 8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from drinking water was measured before intervention.

Results:The median of local water iodine content is 3.05μg/L; the average salt iodine concentration is 36.4±5.4mg/kg, 98.8% of household salt was qualified; The median of baseline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of population is 293.6μg/L in city, and 508.8μg/L in country; Investigation on iodine nutrition was carried out on the 28th day after intervention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dian of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of four groups in city is 97.2μg/L, 198.6μg/L, 249.4μg/L, and 330.7μg/L respectively, while in country is 100.5μg/L, 193.0μg/L, 246.3μg/L, and 308.3μg/L respectively.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salt iodine concentration and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P<0.001); there is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median of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of the 27th, 28th, 29th, 30th, and 31st day after intervention,(P>0.05)and for individuals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s in different time(P<0.001),the rank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vary from 0.3835 to 0.5037, the determination coefficients vary from 0.1471 to 0.2537. The degree of dispersion of individual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among 5 days is lower than individual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among the same group at the same day with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P<0.01).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nega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salt iodine concentration and number of days that individual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less than 100μg/L (R = -0.603, P<0.01), while there is statistical significant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salt iodine

3

concentration and number of days that individual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more than 300μg/L (R = 0.585, P<0.01). During 5 days, if the number of days that individual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less than 100μg/L is not less than 4 days, 3 days, 2 days, or 1 day, then the probability of he (or she) was using iodized salt with iodine concentration of 6±2 mg/kg is 100%, 92.3%, 79.8%, or 55.6% respectively.

Conclusion:1. It is an area with iodine deficiency and the coverage of the qualified iodized salt at household level is very good. 2. The salt iodine concentration appropriate to local people is 15-24 mg/kg. 3. In those people with steady diet, urinary iodine excretion can vary somewhat greatly from day to day at individual level. However, no obvious variation could be found at population level. There is positive linear correlation between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s of different day; the degree of dispersion of individual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among 5 days is lower than that of individual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among the same group at the same day. 4. For individual, if his or her 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keeps less than 100μg/L more than 3 days, then we can estimate that he (or she) might be under iodine deficiency.

.

Key word:IDD, iodine nutrition, iodized salt,urine iodine concentration, field trial

4

1 前 言

碘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缺乏时机体会出现一系列的障碍,主要表现为甲状腺肿、甲状腺功能低下、脑发育滞后和智力下降等,这一系列由于缺碘而造成的障碍统称为碘缺乏病(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IDD)[1]。据1990年统计全世界有118个国家,15.8亿人口受到碘缺乏病的威胁,碘缺乏病是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是受碘缺乏严重威胁的国家之一,在我国北方的碘缺乏病地区曾一度流传着“一代甲、二代傻、三代四代断根芽”的民谣,这是当时碘缺乏病严重危害的真实写照。据估计,90年代各省、市、自治区均存在程度不同的碘缺乏,约有7.2亿人生活于缺碘地区,IDD分布于1807个县,27128个乡[2]。经过数十年几代人的努力,通过采取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我国IDD防治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就[3]。截至到2002年底,全国合格碘盐食用率由1995年的39.9%上升到的88.8%,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由1995年的20.4%下降到的5.8%,在整体上,中国已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我国碘缺乏病可持续消除的历史进程见表1[19]。

(引自:于志恒,刘守军. 50年来中国碘缺乏病的发展

概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5):315-318)

虽然我国碘缺乏病的防治工作成绩巨大,防治效果斐然,但是非碘盐在一些地区仍是阻碍碘缺乏病消除的主要问题;还有一部分省份尚未达到碘缺乏病的消除标准;重点人群

5

的碘营养状况不容乐观;每年还有数百万计的新生儿受到缺碘的威胁。另一方面,一些地区因碘摄入量增加所带来的某些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增高的现象也越来越引起关注和争议。于志恒[5]等专家根据1999年和2002年的全国碘缺乏病监测资料,将全国所有被调查的儿童以尿碘水平进行分组,发现尿碘与甲状腺肿患病率存在“U”型曲线关系。并且,随着盐碘浓度的递增,尿碘水平随之递增,据此认为我国目前存在碘干预性高碘甲状腺肿。应防止矫枉过正,必须因地制宜地采取碘干预措施。而阎玉芹[6]等专家则认为个体一次随意尿碘含量受当时前一天的饮食碘摄入量影响很大,很难代表本人的实际碘营养情况,因此有时很难与本人的甲肿状况以及盐碘水平之间存在稳定的相关关系,研究尿碘与其它指标关系时,不宜以不同尿碘水平划分“群体”进行统计。以上争论的焦点在于用这种纯数理统计方法来反映群体尿碘和甲肿两个指标之间的关系是否合适。但无论如何,尿碘能够代表群体碘营养水平,是评价人群碘营养状况的有效的、良好的指标,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

以上监测结果和所引发的争论却提出了一个发人深醒的问题:全国实行统一的食盐加碘浓度是否合理?能否因地制宜使用不同浓度的碘盐干预策略?

提出这个问题的依据如下:

1、尿碘在100-200微克/升是人群适宜碘营养水平,尿碘长期超过300微克/升视为碘摄入偏高,有引发其他甲状腺疾病的风险[11]。全国4次大型监测结果有2次人群尿碘中位数超过300微克/升,尽管2001年国家下调了但2002年监测结果人群尿碘中位数仍为241微克/升,有些地区甚至超过300微克/升[4]。

2、由于生活习惯,我国南北方在摄盐量上差别很大。南方人平均5克/日,而北方人可达到10-15克/日,因此通过盐摄入的碘北方人要比南方人多2-3倍[7]。全国实行统一的食盐加碘浓度有可能导致人群碘摄入量不均衡。

3、沿海和内地,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农村,人群饮食结构差别较大。沿海和一些大城市人群饮食结构丰富,人体内碘的来源除了碘盐外,海产品等富碘食物也作为一个重要的补充途径。

4、虽然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缺碘地区,但自然环境缺碘程度是不一致的。生活在严重碘

[4]

6

缺乏地区的人群,从外环境摄碘微乎其微,但另一些地区如沿海地区却能够从外环境中补充一定数量的碘。

综上所述,在我们这样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因地制宜实施食盐加碘干预的策略是合理的。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1、调整碘盐浓度的主要依据是各地现有监测资料中人群尿碘平均水平,但下调多少才合适,需要得到科学研究数据的支持,因为一项的制定和修改要有科学依据,一旦实施涉及面广、影响大,不能朝令夕改。

2、碘盐的供应和食用的特点决定了其必须以地区供应,而不能分不同人群提供,这就带来了问题,食用同一浓度碘盐的人群中,孕妇、育龄期哺乳期妇女、儿童和普通成人对碘的需求量是不同的,碘盐浓度的下调会不会引发特需人群的健康问题,如大多数人群碘营养处于适宜水平,而孕妇出现隐性碘缺乏,而后者恰恰是碘缺乏病控制要保护的重点人群。

3、采用尿碘中位数评价人群碘营养水平,人群尿碘频数分布图中处于两端的人有没有流行病学意义。

2 研究目的

2.1 通过对碘盐普及地区居民实际食用碘盐质量、食用盐量、尿碘浓度、水碘浓度的调查,了解该地区居民的碘营养状况。

2.2 通过现场实验研究,探讨不同浓度碘盐对人群碘营养状况影响,寻找适合当地居民食用的盐碘浓度。

2.3 探索食用不同浓度碘盐的不同人群不同日期的尿碘变化规律,为因地制宜实施食盐加碘策略提供依据。

7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目标人群(总体):南昌市城乡居民

干预人群(样本):干预人群应该与目标人群相同,样本能够完全代表总体。但是由于干预人群必须要有良好的依从性,且便于实施干预措施。所以样本的选择不能做到完全随机。在南昌市的城区选择一个社区(洪都社区),较偏远的农村选择一个行政村(安义县黄周镇黄州村),选择有7-12岁学龄儿童的家庭,其所有在一起用餐(至少两餐)的家庭成员,家庭成员中有孕妇或育龄妇女则首选。

样本量估计: 鉴于个体及群体尿碘分析目前尚无专门公式计算样本量,参考阎玉芹[6]

提出的在较小范围内或对某一特定人群做点状调查时,样本量至少50份以上为宜,确定样本量约1000人(每个盐碘浓度组城区及农村各50户,4个盐碘浓度组共400户,每户约2-3人)。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干预方法:

应用流行病学的现场群组干预试验方法[20]:将受试者单纯随机(随机数字法)分组;单盲。

8

(1)对干预对象进行活动重要意义、活动注意事项以及健康知识的宣传,以保证其充分配合。建议研究家庭在研究期间不可食用任何除碘盐以外的富碘食物(如海产品)。

(2)对入选的所有家庭成员(在一起吃饭的)采用统一的基本情况调查表对一般项目进行登记,采集一次随机尿样,检测碘含量作为基线资料,并对其家中现有碘盐采样检测盐碘含量。

(3)将研究对象根据住址分为城区组和农村组两大组,再将两大组的成员分别随机分成A组、B组、C组和D组共4个干预组,每组50个家庭,分别提供由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按照质控样品的要求制备的含碘浓度为6±2mg/kg(A组)、15±2 mg/kg(B组)、24±2 mg/kg(C组)、34±2mg/Kg(D组)的碘盐,并将其家中原有的碘盐换回。提供碘盐的量足够每个家庭食用一个半月(1kg)。

(4)每星期对被干预对象进行电话或上门随访一次,确保其食用的是配给的盐。 (5) 让所有研究家庭食用配给特定浓度的碘盐27天后,开始采用粗略膳食调查表对家庭膳食开始逐日的填表调查,并采集所有研究成员的一次随机尿样,并注意对每户的盐进行感官和半定量监测,确保其食用的是配给的盐,连续5天。 (第一天进行膳食调查时,除调查当日饮食情况外,还需回顾前三天的饮食情况,以后则仅调查当日情况)

9

(6) 其他信息收集

采集当地不同水源水样,检测水碘含量;

地理、水文资料、碘盐供应情况、当地碘缺乏病的流行历史、现状及控制措施; 历年碘缺乏病病情监测资料、历年碘盐监测资料。

3.2.2 样品保存和实验室检测

(1)采集当地不同水源水样:采样的器具要经无碘处理,采集的水样量不少于50毫升,如果是自来水或压把井,要放水15-30秒后再行采样,4°C冰箱冷藏,并尽快分批送到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检测。

(2)采集尿样及盐样:采集尿样的器具要经无碘处理,采集的尿样量不少于5毫升,采样后尽快放入4°C冰箱冷藏,并尽快分批送到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检测,贮存和邮寄时间不超过2星期。盐样要在清洁塑料袋保存,保持干燥并尽快送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理化实验室检测。

(3)统一用水碘、尿碘和盐碘国标法检测[21]。使用国家标准物质做好检测质量控制。

3.2.3 材料、仪器设备和调查表

(1) 基本情况调查表(附录1)200张;膳食调查表(见附录2) 3000张 (2) 笔记本电脑或台式电脑,统计软件SAS8.2 (3) 盐碘检测实验室及相关仪器、设备和试剂 (4) 尿碘检测实验室及相关仪器、设备和试剂

(5) 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提供的按照质控样品的要求制备的碘含量为6±2、15±2、24±2、34±2 毫克/公斤的碘盐各100公斤

(6) 采集尿样聚乙烯塑料瓶8000支,封口机,采盐塑料袋500个、标签、记号笔等 (7) 知情同意书(附录3)500张

10

3.2.4 数据统计方法:

对调查资料认真整理,更正差错。采用Epinfo2002建立数据库,用SAS8.2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指标计算:

(1) 描述性统计:尿碘的频数分布,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变化趋势等。 (2) 统计推断:比较不同情况下的尿碘的异同,先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若为偏态分布,则用非参数检验统计学方法。

3.2.5 质量控制

(1) 培训调查员:本次调查聘请各县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医师担任调查员。在培训过程中使他们明确本次调查的目的和意义,着重强调尊重客观实际的科学态度,对调查表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解释,统一调查方法,严格调查标准,熟练掌握调查指导用语及采样技巧并作示范调查,培训合格者作为正式调查员。

(2)预调查:在正式调查前进行调查场景模拟,对不合理的部分反复修订。

(3)制定严格的调查制度:由研究者本人作现场质控员,在调查过程中随时进行抽查,对不合格的重新调查。

(4)让社区居委会(或村)干部及居民充分认识到碘缺乏病的危害,了解防治知识。明确本研究的意义和必须遵循的原则,取得被研究家庭的配合,比如使用配给的盐、不食用富含碘的食物、配合采样工作等。

(5)标准参考品制备标准曲线进行质控。

(6)数据采集:数据整理和录入后,与原始数据进行认真的人机核对,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11

4 结果与分析

4.1 当地基本情况:

南昌市位于东经115o 27 ˊ-116o35ˊ,北纬28o09ˊ-29o11ˊ,处于江西省中部偏北,赣江、抚河下游,滨临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鄱阳湖。地理形势可概括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以平原为主,东南平坦,西北丘陵起伏,南北长约112.1公里,东西宽为107.6公里,总面积7402.36平方公里,平原占35.8%,水域占29.8%,岗地、低丘占34.4%。全市平均海拔25米,城区地势偏低洼,西部是西山山脉,最高点梅岭主峰洗药坞,海拔841.4米。南昌气候湿润温和,属亚热带季风区: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农作物以水稻为主。

碘缺乏病是南昌市的主要地方病之一。据1982年调查,全市地甲病患病率为1.96%,甲状腺肿大率为5%。其中农村地区的患病率和甲状腺肿大率明显高于城区。调查发现6个农村县区共有23个乡镇的患病率大于3%而小于10%,属轻病区;有1个乡镇的患病率大于10%,属重病区。同时对外环境水碘进行了检测,除湾里区和安义县的水碘含量均数分别为5.27μ

12

g/L,5.45μg/L以外,其余均超过10μg/L。未检测人群尿碘含量。

1982年开始,南昌市逐步在病区乡供应碘盐,并对查出的所有地甲病患者投服碘油胶丸治疗。对病区乡的特需人群(孕妇、育龄妇女、3-14岁儿童)普服碘油胶丸。1995年10月开始,碘盐供应由病区扩大到整个人群。碘盐合格率由起初的81%逐年上升,近十年一直保持在95%以上。

1988年,全市已基本控制碘缺乏病。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十余年的以食盐加碘为主,其他措施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的落实,1999年全市所有县(区)均通过了消除碘缺乏病达标考核,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

水碘检测结果:2004年6月份采取了干预现场的8份水样进行检测,结果如下:

表2 水碘检测结果

取水地点

安义县黄洲村民黄绵福家水缸水 安义县黄洲村民黄绵福家压水井水

安义黄洲潦河水1 安义黄洲潦河水2 黄洲镇卫生院井水

黄洲镇吴敏家压水井水 洪都社区自来水A 洪都社区自来水B

中位数

水碘(μg/L)

2.1 2.8 1.5 3.8 4.2 9.9 1.5 3.3 3.05

4.2 干预人群一般状况:

所选取的干预现场,城区为南昌市青云谱区的洪都社区,居民经济水平较好。农村为南昌市安义县较偏远的一个行政村(黄周镇黄州村),居民经济水平较低。按照自愿的原则,总共有399户城乡居民共1099人参加了此项研究,剔除中途退出和在干预截止日期前就已食用非干预用盐的对象(统称失访对象),最终有效研究对象共384户居民共1050人。失访率4.5%。详见表3。

表3 干预对象的基本情况

组别

户数

性别 女

合计

13

儿童

孕妇

人群

哺乳妇女

育龄妇女

其他

A组

城区

B组 C组 D组 A组

农村

B组 C组 D组 合计

50(48) 50(48) 49(49) 50(48) 50(48) 50(48) 50(47) 50(48) 399 (384)

62(58) 60(56) 55(54) 56(53) 67(63) 76(73) 72(66) (61) 512 (484)

75(72) 85(85) 74(72) 76(72) 65(62) 69(66) 70(67) 73(70) 587 (566)

137(130) 145(141) 129(126) 132(125) 132(125) 145(139) 142(133) 137(131) 1099 (1050)

51(48) 53(51) 42(41) 45(43) 81(75) 92(88) 86(81) 94() 544 (516)

0(0) 1(1) 0(0) 1(1) 0(0) 1(1) 0(0) 0(0) 3 (3)

1(1) 0(0) 0(0) 2(2) 2(2) 3(3) 2(2) 1(1) 11 (11)

25(23) 27(27) 23(23) 23(22) 20(19) 12(12) 18(17) 20(19) 168 (162)

60(58) (62) (62) 61(57) 29(29) 37(35) 36(33) 22(22) 373 (358)

注: 1. 括号中的数字为剔除了失访对象的数据

2. A组 (6±2mg/kg)、B组 (15±2 mg/kg)、 C组(24±2 mg/kg)、 D组(34±2mg/Kg)

干预对象分为农村A组、B组、C组、D组和城区A组、B组、C组、D组共8组,因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人数太少,故将她们并入育龄妇女组,在后文中所提到的“育龄妇女”均包括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在内。经卡方检验各组之间性别及生理状态分布无显著性差异(P>0.05)。

干预对象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量:被调查的干预对象有276户回答了有关食盐摄入量的问题。各组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量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SNK两两比较发现,城区的四个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别,农村的四个组之间也无显著性差别,但是城区和农村之间有显著性差别,详见表4。

表4 干预对象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量(g)

组别 A组

B组

城区

C组 D组 A组 B组

农村

C组 D组 合计

户数 35 36 29 30 32 39 35 40 276

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量(g)

8.2

8.1 7.0 7.6 11.7 11.7 10.2 10.3 9.5

SNK两两比较结果

A A A A B B B B

4.3 干预前有关指标的基线水平 4.3.1 盐碘浓度

共检测399户碘盐,盐碘浓度小于20 mg/kg的有2份,大于50mg/kg的有3份,其余均为

14

合格碘盐,合格率98.8%. 表5显示,干预前各组家庭的盐碘浓度检测结果非常接近,经单因素方差分析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

表5 干预前各组家庭的盐碘浓度

组别 A组

B组 C组 D组 A组

农村

B组 C组 D组 合计

户数 48 48 49 48 48 48 47 48 384

盐碘浓度(mg/kg)*

35.2±5.1 35.2±6.6 35.8±5.4 35.1±3.6 36.8±4.6 38.1±6.8 37.3±4.8 37.8±4.8 36.4±5.4

注:* 表内数字为:均数±SD

4.3.2 尿碘检测结果:

干预前采集了各组人群的尿样共1000份,经正态性检验(Shapiro-Wilk W test),不服从正态分布. (P<0.05〉。为正偏态分布。详见表6和图1。

表6 干预前各组人群尿碘浓度检测结果

频数分布

组 别

儿童

A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城B

C 区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D

育龄妇女 其它

0 ~ μ20 ~ μg/L g/L 1(2.2) 1(2.2) 0 0 1(0. 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2) 1(1.3)

0 1(1.8) 2(1.7) 2(4.0) 0 1(1.8) 3(2.1) 0 2(10.0) 5(9.5) 7(6.3) 2(4.8) 0 1(1.9) 3(2.5)

15(3.1) 2(2.7)

50 ~ μg/L 3(6.5) 0 4(7.3) 7(5.8) 3(6.0) 2(7.7) 3(5.4) 8(5.6) 6(14.6) 2(10.0) 1(1.9) 9(8.0) 2(4.8) 3(12.5) 2(3.8) 7(5.9) 31(6.4) 5(6.7)

100 ~ μg/L 14(30.4) 14(70.0) 26(47.3) 54(44.6) 23(46.0) 10(38.5) 21(37.5) (45.1) 20(51.3) 5(25.0) 20(37.7) 45(40. 2) 19(45.2) 11(45.8) 24(46.2) 54(45.8)

207(42.9)

300 ~ μg/L 27(58.7) 6(30.0) 24(43.6) 57(47.1) 22(44.0) 14(53.8) 31(55.4) 67(47.2) 13(33.3) 11(55.0) 27(50.9) 51(45.5) 19(45.2) 10(41.7) 25(48.1) 54(45.8)

229(47.4)

频数合计

中位数(μg/L) 353.6 242.1 277.6 279.0 293.3 331.6 318.1 304.3 231.0 340.8 298.7 276.2 279.7 250.6 295.2 291.0 293.6 456.4

四分位数间距 399.8 241.2 267.6 318.7 230.1 148.0 212.3 242.9 226.8 375.0 291.8 287.4 304.0 263.9 253.1 279.4 278.8 424.8

合计 城区合计 农 A 儿童

46

20 55 121 50 26 56 132 39 20 53 112 42 24 52 118

483

18(24.0) 15

49(65.3)

75

村 B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农村合计

0 0 1(0.8)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2)

0 0 2(1.6) 0 0 1(2.9) 1(0.8) 0 0 0 0 0 0 0 0 3(0.6)

1(5.0) 0 6(4.9) 1(1.2) 0 0 1(0.8) 5(6.5) 0 0 5(3.9) 1(1.1) 0 0 1(0.8) 13(2.5)

3(15.0) 4(14.3) 25(20.3) 15(17.9) 0 3(8.8) 18(14.6) 10(13.0) 2(10.5) 5(16.1) 17(13.4) 18(20.2) 5(26.3) 3(13.6) 26(20.0) 86(16.7)

16(80.0) 24(85.7) (72.4) 68(81.0) 5(100.0) 30(88.2)

103 (83.7)

62(80.5) 17(.5) 26(83.9)

105(82.7)

C

70(78.7) 14(73.7) 19(81.4)

103(79.2) 411 (78.0)

D

20 28 123 84 5 34 118 77 19 31 127 19 22 130

498

428.1 582.2 493.0 518.8 502.5 556.4 518.8 510.8 561.0 537.2 531.2 472.0 499.4 567.7 498.2 508.8

373.2 199.4 391.9 355.4 227.8 3.1 340.4 292.0 2.6 276.4 281.2 296.8 426.7 325.5 321.4 330.6

注:1.括号中的数字为百分比频数(表8-12同)

2. A组 (6±2mg/kg)、B组 (15±2 mg/kg)、 C组(24±2 mg/kg)、 D组(34±2mg/Kg) (表8-12同)

4035302520151050980104011001160122012801340140014601520158010170017601820188019402000尿碘浓度(ug/L)频数140200260320380440500560620680740800860图1 干预前人群尿碘值频数分布图9202080

4.3.3 各组人群尿碘比较

由表4可以看出,实施干预前,各组人群的尿碘中位数最低为城区C组的儿童231μg/L,最高为农村A组的其他人群582.2μg/L,经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尿碘数据实施排序,然后在秩得分基础上进行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Bonferroni (Dunn) T tests多重比较方法)发现,农村的各组人群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城区的各组人群之间差异也无显著性意义,而农村各组和城区各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即城乡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而不同生理状态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不同碘盐干预组之间差别也无显著性意义。 4.3.4 尿碘频数分布

16

干预前共检测城区人群尿碘483份,尿碘中位数293.6μg/L,其中小于20μg/L的占0.2%,小于50μg/L的占3.3%,小于100μg/L的占9.7%,大于300μg/L的占47.46%,有42.94%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共检测农村人群尿碘498份,尿碘中位数508.8μg/L,其中小于20μg/L的占0.31%,小于50μg/L的占0.8%,小于100μg/L的占3.3%,大于300μg/L的占78.0%,有16.7%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城区儿童尿碘177份,尿碘中位数279.4μg/L,其中小于20μg/L的占0.56%,小于50μg/L的占3.38%,小于100μg/L的占11.29%,大于300μg/L的占45.76%,有42.94%的儿童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共检农村测儿童尿碘325份,尿碘中位数485.3μg/L,其中小于20μg/L的占0.31%,小于50μg/L的占0.93%,小于100μg/L的占4.62%,大于300μg/L的占76.6%,有18.77%的儿童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 4.4 干预后尿碘检测结果:

干预后第27、28、29、30、31天连续5天采集了各组人群的尿样进行检测,经正态性检验(Shapiro-Wilk W test),5 天的尿碘数据均不服从正态分布P<0.05。详见表8、9、10、11、12、和图2、3、4、5、6。 4.4.1 不同人群尿碘比较

由表5可以看出,干预后第27天,各组人群的尿碘中位数最低为农村A组育龄妇女92.1μg/L,最高为城区D组的儿童343.3μg/L,经多个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Kruskal-Wallis法),各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对尿碘数据实施排序,然后在秩得分基础上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Bonferroni (Dunn) T tests多重比较方法)发现,不同浓度碘盐干预组之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1),而不同生理状态之间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城乡之间差别也无显著性意义(P>0.05)。同理,分析干预后第28、29、30、31天的各组人群尿碘数据,结果与干预后第27天的情况相似,不再赘述。 4.4.2 不同采样日期群体尿碘比较

分析第27、28、29、30、31天连续5天各组人群的尿碘值,发现各组人群尿碘中位数不同日期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即干预后第27、28、29、30、31天的尿碘在

17

群体水平上非常稳定,任意取其中一天的数据均可代表干预后第27-31天各组人群的尿碘水平。下面取第28天的数据在群体水平上进一步分析。 4.4.3 尿碘频数分布

由表9可以看出,干预后第28天:

共检测城区人群尿碘393份,其中:(1)A组91份,尿碘中位数97.2μg/L,小于20μg/L的占1.1%,小于50μg/L的占9.9%,小于100μg/L的占51.7%,大于300μg/L的占16.56%,有31.9%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2)B组106份,尿碘中位数198.6μg/L,小于20μg/L的占0%,小于50μg/L的占2.8%,小于100μg/L的占18.8%,大于300μg/L的占18.9%,有62.3%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3)C组91份,尿碘中位数249.4μg/L,小于20μg/L的占0%,小于50μg/L的占0%,小于100μg/L的占5.5%,大于300μg/L的占33.0%,有61.5%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4)D组105份,尿碘中位数330.7μg/L,小于20μg/L的占0%,小于50μg/L的占0%,小于100μg/L的占4.8%,大于300μg/L的占.8%,有30.5%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

共检测农村人群尿碘4份,其中:(1)A组111份,尿碘中位数100.5μg/L,小于20μg/L的占0.9%,小于50μg/L的占14.4%,小于100μg/L的占49.5%,大于300μg/L的占9.0%,有41.4%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2)B组119份,尿碘中位数193.0μg/L,小于20μg/L的占0%,小于50μg/L的占1.7%,小于100μg/L的占13.5%,大于300μg/L的占26.9%,有59.7%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3)C组114份,尿碘中位数246.3μg/L,小于20μg/L的占0.9%,小于50μg/L的占1.8%,小于100μg/L的占6.2%,大于300μg/L的占40.4%,有53.5%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4)D组120份,尿碘中位数308.3μg/L,小于20μg/L的占0%,小于50μg/L的占0.8%,小于100μg/L的占3.3%,大于300μg/L的占55.0%,有41.7%的人群尿碘值在100—300 μg/L之间。(详见图9)

4.4.4 盐碘浓度与尿碘浓度间的关系:

`上述结果表明,人群尿碘浓度随着干预碘盐的含碘浓度升高而升高,将两者进行秩

18

相关分析,发现不管是分层分析还是全人群分析,其等级相关系数均有显著性意义,两者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详见表7)

表7 盐碘浓度与尿碘浓度间的相关分析

人群 农村儿童 农村育龄妇女 农村其他 城区儿童 城区育龄妇女 城区其他 全部人群

表8 干预第27天各组人群尿碘浓度检测结果

频数分布

组 别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城区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0 ~ μ20 ~ μg/L g/L 0 5(13.5) 0 3(16.7) 0 5(11.9) 0 13(13.4) 0 2(4.8) 0 0 0 2(4.3) 0 4(3.54) 0 2(6.5) 0 1(6.7) 1(2.6) 0 1(1.2) 3(3.61) 0 0 0 0 0 2(4.8) 0 2(2.13) 1

22 (5.7)

(0.3) 0 10(14.7) 0 0 0 1(4.0) 0 11(10.2) 1(1.3) 1(1.3) 0 1(6.7) 0 0 1(0.8) 2(1.63) 0 5(7.1) 0 0

50 ~ μ

g/L 14(37.8) 6(33.3) 14(33.3) 34(35.1) 3(7.1) 0 3(6.5) 6(5.31) 2(6.5) 2(13.3) 3(13.2) 8(9.) 1(2.9) 0 3(7.1) 4(4.26) 52 (13.4) 25(36.8) 10(66.7) 12(48.0) 47(43.5) 5(6.3) 0 1(3.4) 6(4.88) 6(8.6) 0

100 ~ μg/L 11(29.7) 5(27.8) 17(40.5) 33(34.0) 28(66.7) 22(88.0) 32(69.6) 82(72.6) 13(41.9) 8(53.3) 19(50.0 40(48.2) 11(32.4) 8(44.4) 14(33.3) 33(35.1) 188 (48.6) 21(30.9) 5(33.3) 11(44.0) 37(34.3) 46(58.2) 11(73.3) 22(75.9) 79(.2) 25(35.7) 9(69.2) 19

300 ~ μg/L 7(18.9) 4(22.2) 6(14.3) 17(17.5) 9(21.4) 3(12.0) 9(19.6) 21(18.6) 14(45.2) 4(26.2 13(34.2) 31(37.4) 22(.7) 10(55.6) 23(54.8) 55(58.5) 124 (32.0) 12(17.6) 0 1(4.0) 13(12.0) 26(32.9) 3(20.0) 6(20.7) 35(28.5) 34(48.6) 4(30.8)

频数合计 37 18 42 97 42 25 46 113 31 15 38 84 34 18 42 94 388 68 15 25 108 79 15 29 123 70 13

中位数(μg/L) 99.5 106.11 105.61 103.9 200.4 180.1 192.9 190.3 293.3 251.4 243.4 261.6 343.3 323.8 317.7 325.6 228.3 94.2 92.1 97.6 93.1 200.7 188.5 198.9 199.4 270.2 247.6

四分位数间距 159.7 219.4 109.4 154.2 169.8 114.1 144.8 147.8 198.3 201.3 172.6 176.9 129.4 171.4 200.4 155.5 214.5 127.5 96.6 138.9 123.2 195.8 62.5 122.6 170.2 319.5 215.0

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

0.42 0.42 0.54 0.42 0.59 0.63 0.47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A

城 B

C 区

D

农 A

B 村

C

D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农村合计

0 0 0 0 0 0 1

(0.22)

0 5(4.50) 2(2.4) 0 0 2(1.63) 20(4.3)

2(7.1) 8(7.21) 6(7.3) 1(5.3) 1(4.5) 8(6.50) 69(14.8)

18(.3) 52(46.9) 30(36.6) 7(36.8) 7(31.8) 44(35.8) 212 (45.6) 8(28.6) 46(41.4) 44(53.7) 11(57.9) 14(63.6) 69(56.1) 163 (35.1)

28 111 82 19 22 123 465

250.5 257.9 307.0 319.6 324.5 319.7 207.3

191.8 232.7 256.6 256.8 206.7 247.5 237.3

605040频数30201002080140200260320380440500560620680740800860920980104011001160122012801340140014601520158010170017601820188019402000尿碘浓度(ug/L)图2 干预第27天人群尿碘值频数分布图表9 干预第28天各组人群尿碘浓度检测结果

频数分布

组 别

儿童

A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城 B

C 区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D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城区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0 ~ μg/L 0 1(7.1) 0 1(1.1)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0.3) 0 0 1(3.8) 1(0.9) 0 0

20 ~ μg/L 1(3.2) 1(7.1) 6(13.0) 8(8.8) 1(2.7) 1(4.8) 1(2.1) 3(2.8) 0 0 0 0 0 0 0 0 11(2.8) 7(10.4) 4(22.2) 4(15.4) 15(13.5) 2(2.5) 0

50 ~ μg/L 14(45.2) 7(50.0) 17(37.0) 38(41.8) 8(21.6) 5(23.8) 4(8.3) 17(16.0) 2(7.1) 2(10.5) 1(2.3) 5(5.5) 3(8.1) 2(8.3) 0 5(4.8) 65(16.5) 25(37.3) 5(27.8) 9(34.6) 39(35.1) 9(11.1) 2(14.3)

100 ~ μg/L 9(29.0) 3(21.4) 17(37.0) 29(31.9) 21(56.8) 12(57.1) 33(68.8) 66(62.3) 17(60.7) 11(57.9) 28(63.6) 56(61.5) 10(27.0) 8(33.3) 14(31.8) 32(30.5)

183 (46.6)

300 ~ μg/L 7(22.6) 2(14.3) 6(13.0) 15(16.5) 7(18.9) 3(14.3) 10(20.8) 20(18.9) 9(32.1) 6(31.6) 15(34.1) 30(33.0) 24(.9) 14(58.3) 30(68.2) 68(.8)

133 (33.8)

频数合计

中位数(μg/L) 106.9 96.2 102.4 97.2 174.0 170.3 209.6 198.6 251.6 225.0 248.7 249.4 336.1 329.4 336.3 330.7 223.7 105.2 92.8 92.7 100.5 193.7 192.7

四分位数间距

31 14 46 91 37 21 48 106 28 19 44 91 37 24 44 105

393

175.2 190.4 106.1

126.2

178.3 156.2 147.9

150.5

1.0 191.9 132.8

151.9

200.7 211.7 184.3

192.7 212.9

A

村 B

27(40.3) 8(44.4) 11(42.3) 46(41.4) 47(58.0) 9(.3)

8(11.9) 1(5.6) 1(3.8) 10(9.0) 23(28.4) 3(21.4)

67 18 26 111 81 14

109.5 70.9 82.0

85.8

208.5 166.1

20

其它 合计 儿童

C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D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农村合计

6050400 0 1(1.4) 0 0 1(0.9) 0 0 0 0 2(0.4)

0 2(1.7) 1(1.4) 0 0 1(0.9) 0 1(5.3) 0 1(0.8) 19(4.1)

3(12.5) 14(11.8) 4(5.5) 0 1(3.8) 5(4.4) 3(3.7) 0 0 3(2.5) 61(13.1)

15(62.5) 71(59.7) 34(46.6) 10(66.7) 17(65.4) 61(53.5) 37(45.7) 7(36.8) 6(30.0) 50(41.7) 228 (49.1)

6(25.0) 32(26.9) 33(45.2) 5(33.3) 8(30.8) 46(40.4) 41(50.6) 11(57.9) 14(70.0) 66(55.0) 154 (33.2)

24 119 73 15 26 114 81 19 20 120

4

192.4 193.0 245.2 244.2 247.5 246.3 302.1 334.6 346.4 308.3 210.8

174.6

193.9

2.3 279.1 167.5

244.0

280.4 188.4 246.1

228.9 240.6

频数30201002080140200260320380440500560620680740800860920980104011001160122012801340140014601520158010170017601820188019402000尿碘浓度(ug/L)图3 干预第28天人群尿碘值频数分布图表10 干预第29天各组人群尿碘浓度检测结果

频数分布

组 别

儿童

A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城B

C 区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D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城区合计 农

A

B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0 ~ μg/L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0 ~ μg/L 3(8.3) 1(5.3) 8(17.4) 12(11.9) 1(2.3) 0 1(2.2) 2(1.9) 0 1(6.7) 2(4.3) 3(3.4) 0 0 1(2.4) 1(1.0) 18(4.5) 5(7.2) 1(5.6) 1(4.3) 7(6.4) 2(2.4)

50 ~ μg/L 16(44.4) 9(47.4) 15(32.6) 40(39.6) 10(23.3) 3(15.8) 5(10.9) 18(16.7) 1(3.7) 2(13.3) 2(4.3) 5(5.6) 0 2(8.3) 1(2.4) 3(3.0) 66(16.5) 30(43.5) 9(50.0) 11(47.8) 50(45.5) 14(16.9)

100 ~ μg/L 10(27.8) 6(31.6) 19(41.3) 35(34.7) 25(58.1) 10(52.6) 28(60.9) 63(58.3) 19(70.4) 9(60.0) 27(57.4) 55(61.8) 11(31.4) 8(33.3) 13(31.0) 32(31.7)

185 (46.4)

300 ~ μg/L 7(19.4) 3(15.8) 4(8.7) 14(13.9) 7(16.3) 6(31.6) 12(26.1) 25(23.1) 7(25.9) 3(20.0) 16(34.0) 26(29.2) 24(68.6) 14(58.3) 27(.3) 65(.4)

130 (32.6)

频数合计 36 19 46 101 43 19 46 108 27 15 47 35 24 42 101 399 69 18 23 110 83

中位数(μg/L) 四分位数间距

28(40.6) 7(38.9) 11(47.8) 46(41.8) 45(54.2)

6(8.7) 1(5.6) 0 7(6.4) 22(26.5)

99.0 .3 104.1 98.7 183.5 183.8 211.0 199.0 245.6 228.1 247.8 245.3 333.1 316.1 336.7 334.5 232.4 98.2 94.9 99.2 98.2 191.8 214.0 193.9 158.1 183.2 158.7 197.0 180.8 173.5 112.5 176.9 163.3 140.8 115.6 217.5 202.6 161.6 213.8 102.9 61.5 73.9 85.2 194.9

21

村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C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D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农村合计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2(1.6) 1(1.3) 0 0 1(0.8) 0 0 0 0 10(2.1)

1(7.1) 4(14.3) 19(15.2) 3(4.0) 3(18.8) 0 6(5.0) 3(3.9) 3(14.3) 0 6(5.2) 84(17.8)

11(78.6) 18(.3) 74(59.2) 42(56.0) 7(43.8) 18(.3) 67(56.3) 31(40.3) 7(33.3) 4(23.5) 42(36.5) 229 (48.5)

2(14.3) 6(21.4) 30(24.0) 29(38.7) 6(37.5) 10(35.7) 45(37.8) 43(55.8) 11(52.4) 13(76.5) 67(58.3) 149 (31.6)

14 28 125 75 16 28 119 77 21 17 115 472

197.9 184.5 191.8 246.1 213.3 253.7 246.1 311.6 319.7 355.1 323.9 206.0

93.2 117.4 1.9 174.2 242.8 259.8 188.5 256.4 260.6 135.2 209.7 217.9

90807060504030201002080140200260320380440500560620680740800860920980104011001160122012801340140014601520158010170017601820188019402000尿碘浓度(ug/L)频数图4 干预第29天人群尿碘值频数分布图表11 干预第30天各组人群尿碘浓度检测结果

频数分布

组 别

儿童

A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城 B

C 区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D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城区合计 农

A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0 ~ μg/L 0 0 2(4.7) 2(2.1) 0 0 0 0 1(3.2) 0 0 1(1.2) 0 0 0 0 3(0.8) 0 0 0 0

20 ~ μg/L 9(28.1) 1(5.3) 5(11.6) 15(16.0) 2(5.1) 1(4.3) 2(4.5) 5(4.7) 1(3.2) 1(5.9) 2(5.7) 4(4.8) 0 0 0 0 24(6.5) 4(6.3) 0 3(13.0) 7(6.7)

50 ~ μg/L 9(28.1) 10(52.6) 14(32.6) 33(35.1) 1(2.6) 4(17.4) 7(15.9) 12(11.3) 0 0 2(5.7) 2(2.4) 1(3.0) 1(5.6) 2(5.4) 4(4.5) 51(13.7) 28(43.8) 9(52.9) 10(43.5) 47(45.2)

100 ~ μg/L 7(21.9) 4(21.1) 13(30.2) 24(25.5) 25(.1) 10(43.5) 28(63.6) 63(59.4) 17(54.8) 10(58.8) 18(51.4) 45(54.2) 10(30.3) 7(38.9) 10(27.0) 27(30.7)

159 (42.9)

300 ~ μg/L 7(21.9) 4(21.1) 9(20.9) 20(21.3) 11(28.2) 8(34.8) 7(15.9) 26(24.5) 12(38.7) 6(35.3) 13(37.1) 31(37.3) 22(66.7) 10(55.6) 25(67.6) 57(.8)

134 (36.1)

频数合计 32 19 43 94 39 23 44 106 31 17 35 83 33 18 37 88 371 17 23 104

中位数(μg/L) 四分位数间距

24(37.5) 8(47.1) 9(39.1) 41(39.4)

8(12.5) 0 1(4.3) 9(8.7)

98.2 93.0 104.9 97.5 188.5 183.0 209.0 197.1 288.6 2.3 258.3 270.5 365.2 316.0 343.1 351.3 237.4 102.6 96.2 88.2 96.9 227.0 81.5 1.1 187.6 214.4 301.2 162.6 150.7 196.2 165.3 158.4 173.2 185.3 232.6 171.2 171.3 233.2 121.7 47.8 62.7 98.3

22

B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C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D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农村合计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1.6) 0 1(4.0) 2(2.0) 0 0 0 0 9(2.2)

4(6.0) 0 0 4(3.8) 5(8.1) 0 1(4.0) 6(5.9) 2(2.7) 1(8.3) 1(5.0) 4(3.8) 61(14.6)

43(.2) 12(85.7) 17(70.8) 72(70.8) 32(51.6) 11(73.3) 17(68.0) 60(58.8) 30(40.5) 3(25.0) 5(25.0) 38(35.8) 211 (50.6) 20(29.9) 2(14.3) 7(29.2) 29(27.6) 24(38.7) 4(26.7) 6(24.0) 34(33.3) 42(56.8) 8(66.7) 14(70.0) (60.4) 136 (32.6) 67 14 24 105 62 15 25 102 74 12 20 106 417

199.4 183.7 209.1 196.8 243.7 262.2 221.1 241.0 317.3 333.2 352.9 325.3 208.5

219.5 120.1 140.2 159.3 178.7 160.5 168.7 176.0 210.3 201.5 126.6 168.3 212.7

605040频数30201002080140200260320380440500560620680740800860920980104011001160122012801340140014601520158010170017601820188019402000尿碘浓度(ug/L)图5 干预第30天人群尿碘值频数分布图表

表12 干预第31天各组人群尿碘浓度检测结果

频数分布

组别

儿童

A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城 B

C 区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D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城区合计 农 A

儿童 育龄妇女 其它

0 ~ μg/L 1(3.1) 2(11.8) 2(4.8) 5(5.5)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5(1.4) 3(5.5) 0 0

20 ~ μg/L 0 0 4(9.5) 4(4.4) 0 2(12.5) 2(4.3) 4(3.9) 0 0 2(4.9) 2(2.5) 0 1(4.8) 0 1(1.2) 11(3.1) 9(16.4) 1(6.3) 3(13.6)

50 ~ μg/L 14(43.8) 7(41.2) 16(38.1) 37(40.7) 3(7.7) 0 4(8.5) 7(6.9) 0 1(6.7) 1(2.4) 2(2.5) 0 1(4.8) 0 1(1.2) 47(13.1) 16(29.1) 6(37.5) 10(45.5)

100 ~ μg/L 13(40.6) 6(35.3) 15(35.7) 34(37.4) 24(61.5) 11(68.8) 30(63.8) 65(63.7) 11(45.8) 10(66.7) 22(53.7) 43(53.8) 10(31.3) 6(28.6) 9(28.1) 25(29.4)

167 (46.6)

300 ~ μg/L 4(12.5) 2(11.8) 5(11.9) 11(12.1) 12(30.8) 3(18.8) 11(23.4) 26(25.5) 13(54.2) 4(26.7) 16(39.0) 33(41.3) 22(68.8) 13(61.9) 23(71.9) 58(68.2)

128 (35.8)

频数合计 32 17 42 91 39 16 47 102 24 15 41 80 32 21 32 85 358 55 16 22

中位数(μg/L) 四分位数间距

24(43.6) 8(50.0) 9(40.9)

3(5.5) 1(6.3) 0

106.9 99.0 98.3 99.0 178.8 194.8 204.4 194.1 308.8 276.4 260.2 276.6 345.3 357.7 353.2 346.5 232.6 95.1 117.2 81.5 161.6 174.8 134.4 131.8 181.8 127.3 147.9 149.7 182.5 147.2 227.8 157.2 181.1 233.9 120.3 158.2 211.3 141.4 66.4 97.7

23

合计 儿童

B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C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儿童

D

育龄妇女 其它 合计 农村合计

3(3.2)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3(0.7)

13(14.0) 0 0 0 0 0 0 0 0 0 0 0 0 13(3.2)

32(34.4) 8(12.3) 1(7.1) 4(16.7) 13(12.6) 4(5.9) 0 0 4(3.6) 2(3.1) 0 0 2(2.1) 51(12.7)

41(44.1) 38(58.5) 12(85.7) 12(50.0) 62(60.2) 39(57.4) 8(50.0) 16(61.5) 63(57.3) 29(44.6) 8(50.0) 3(20.0) 40(41.7) 206 (51.2)

4(4.3) 19(29.2) 1(7.1) 8(33.3) 28(27.2) 25(36.8) 8(50.0) 10(38.5) 43(39.1) 34(52.3) 8(50.0) 12(80.0) 54(56.3) 129 (32.1)

93 65 14 24 103 68 16 26 110 65 16 15 96 402

93.9 200.2 171.9 190.0 193.4 253.9 311.2 247.7 254.9 310.3 319.5 354.8 319.1 219.5

93.0 185.1 84.0 238.3 176.1 168.3 285.8 209.0 1.3 183.5 212.8 158.3 169.2 211.2

605040频数302010020601001401802202603003403804204605005405806206607007407808208609009409801020106011001140118012201260130013401380142014601500154015801620166017001740178018201860190019401980尿碘浓度(ug/L)图6 干预第31天人群尿碘值频数分布图319.7308.3323.9325.3319.1中位数(ug/L)257.9246.3246.1241.0254.9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199.4193.0191.8196.8193.434mg/kg24mg/kg15mg/kg93.1第27天100.598.296.9第30天93.9第31天6mg/kg第28天第29天图7 干预后农村地区各组人群尿碘中位数

24

2000-中位数(ug/L)325.6330.7334.5351.3346.5400.0350.0300.0250.0200.0150.0100.050.00.0103.997.298.797.599.0190.3198.6199.0197.1194.1261.6249.4245.3270.5276.634mg/kg24mg/kg15mg/kg6mg/kg第27天第28天第29天第30天第31天图8 干预后城区各组人群尿碘中位数

4.4.5 连续5天中个体尿碘浓度的变化: 4.4.5.1 相关性分析

在实施干预后第27、28、29、30、31天共对530位干预对象采集了连续5天的尿样检测尿碘浓度,直观的数据显示每个个体在连续五天中的尿碘浓度变化非常大,个体的尿碘浓

25

度不稳定。以每个个体第27天的尿碘浓度为横坐标,对应第28天的尿碘浓度为纵坐标,做出散点图,发现有一定的直线相关趋势,其它任意两天之间的散点图也类似,在此不一一列出。进一步将五天的尿碘数据两两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发现任意两天之间,个体的尿碘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01)。

16001400第28天尿碘(ug/L)12001000800600400200000200400600800010001200140016第27天尿碘(ug/L)图10 个体第27天与第28天尿碘浓度散点图

表13 五天的尿碘两两等级相关系数 (Spearman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D27 D28 D29 D30 D31 D27 1.00000 D28 0.50372* 1.00000 D29 0.41395* 0.49216* 1.00000 D30 0.38350* 0.40957* 0.46871* 1.00000 D31 0.43020* 0.39114* 0.41454* 0.416* 1.00000 注:*(P<0.001)

五天的尿碘两两等级相关系数在0.3835至0.5037之间,决定系数在0.1471至0.2537之间。

4.4.5.2 离散度分析

以四分位数间距衡量个体连续五天的尿碘离散度,先计算每个个体五天的尿碘四分位

26

数间距,共有530个个体,计算得到530个四分位数间距的数据,再计算530个四分位数间距的数据的中位数,结果为77.9μg/L;

以四分位数间距衡量同一天同一浓度碘盐干预组同一地区同一生理状态的组内人群个体间的尿碘离散度,先计算每个人群的尿碘四分位数间距,共有120个四分位数间距的数据(5天 X 4种浓度的碘盐X 2个地区X 3种生理状态 = 120),再计算120个四分位数间距的数据的中位数,结果为140.9μg/L;

比较个体连续五天的尿碘离散度与同一天组内人群个体间的尿碘离散度,经中位数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个体连续五天的尿碘离散度小于同一天组内人群个体间的尿碘离散度。

4.4.5.3 尿碘浓度分布在两端的情况

将每个个体的尿碘浓度在第27、28、29、30、31天连续5天每天从小到大进行排位,发现连续五天排位在前5%的只有一人,大多数人5天中只有一天排位在前5%。没有人连续五天排位>95%,大多数人5天中只有一天排位>95%。见表14。

表14 尿碘排位<5%或>95%的人数

排位情况 <5% >95%

连续5天

构成比

人数

(%) 1 0

0.99 0.0

只有4天

构成比

人数

(%) 1 0

0.99 0.0

只有3天

构成比

人数

(%) 6 2

5.94 1.90

只有2天

构成比

人数

(%) 15 21

14.85 20.0

只有1天

构成比

人数

(%) 78 82

77.23 78.10

合计 构成比

人数

(%) 101 105

100 100

对尿碘浓度小于100μg/L和大于300μg/L的个体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整理成表15-17。食用不同浓度碘盐组个体尿碘浓度小于100μg/L和大于300μg/L的天数,经双向有序R×C表资料的等级相关分析,个体食用的碘盐浓度与尿碘浓度小于100μg/L的天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 = -0.607(P<0.01), 个体食用的碘盐浓度与尿碘浓度大于300μg/L的天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 0.585(P<0.01)。见表16、17。

27

表15 尿碘浓度<100μg/L或>300μg/L的人数

尿碘

<100 μg/L >300 μg/L

只有1天

构成比

人数

(%) 76 95

40. 29.05

只有2天

构成比

人数

(%) 43 97

22.99 29.66

只有3天

构成比

人数

(%) 27 59

14.44 18.04

只有4天

构成比

人数

(%) 20 49

10.70 14.98

连续5天

构成比

人数

(%) 21 27

11.23 8.26

合计 构成比

人数

(%) 187 327

100 100

表16 不同碘盐浓度组尿碘浓度<100μg/L个体分布情况*

碘盐分组 A B C D 合计

连续5天检测尿碘人数

有0 天尿碘<100μg/L人数

28 75 117 123 343

只有1 天 尿碘<100μ

g/L 人数

16 37 16 7 76

只有2 天 尿碘<100μg/L

人数

25 11 5 2 43

只有3 天 尿碘<100μ

g/L 人数

22 4 1 0 27

只有4 天 尿碘<100μg/L

人数

20 0 0 0 20

有5天尿碘<100μg/L 人数

21 0 0 0 21

132 127 139 132 530

*注:碘盐浓度与尿碘浓度小于100μg/L的天数相关系数R = -0.607(P<0.01)

表17 不同碘盐浓度组尿碘浓度>300μg/L个体分布情况*

碘盐分组 A B C D 合计

连续5天检测尿碘人数

有0天尿碘>300μg/L 人数 104 50 37 12 203

只有1天 尿碘>300μ

g/L 人数

15 37 31 12 95

只有2 天 尿碘>300μ

g/L 人数

7 20 39 31 97

只有3天 尿碘>300μ

g/L 人数

6 11 20 22 59

只有4 天 尿碘>300μ

g/L 人数

0 5 9 35 49

有5 天 尿碘>300μg/L

人数

0 4 3 20 27

132 127 139 132 530

*注:碘盐浓度与尿碘浓度小于100μg/L的天数相关系数R = 0.585(P<0.01)

由于各个碘盐分组连续5天检测尿碘的人数不等,必须进行标化后才可以进行比较,故将表16、表17转化为表18、表19。

表18 不同碘盐浓度组尿碘浓度<100μg/L个体分布情况(标化后)

碘盐分组

连续5天检测尿碘人数

有1 天以上 尿碘<100μg/L

有2 天以上 尿碘<100μg/L

有3 天以上 尿碘<100μg/L

有4 天以上 尿碘<100μg/L

连续5天尿碘<100μg/L

28

人数

构成比(%) 55.6 28.9 11.3 4.9 100.0

人数

构成比(%) 79.8 14.3 4.8 2.4 100.0

人数

构成比(%) 92.3 5.8 1.9 0.0 100.0

人数

构成比(%) 100.0 0.0 0.0 0.0 100.0

人数

构成比(%) 100.0 0.0 0.0 0.0 100.0

A B C D 合计

100 100 100 100 400

79 41 16 7 142

67 12 4 2 84

48 3 1 0 52

31 0 0 0 31

16 0 0 0 16

表19 不同碘盐浓度组尿碘浓度>300μg/L个体分布情况(标化后)

碘盐分组 A B C D 合计

连续5天检测尿碘人数

有1 天以上 尿碘>300μg/L 人数

构成比(%) 8.5 24.8 29.7 37.0

有3 天以上 有4 天以上 有2 天以上

尿碘>300μg/L 尿碘>300μg/L 尿碘>300μg/L 人数

构成比(%) 5.7 17.8 29.3 47.1

人数

构成比(%) 4.9 15.7 22.5 56.9 100.0

人数

构成比(%) 0.0 12.3 15.8 73.7 100.0

连续5天尿碘>300μg/L 人数

构成比(%) 0.0 15.0 10.0 75.0 100.0

100 100 100 100 400

21 61 73 91 246

10 31 51 82

5 16 23 58

0 7 9 42 57

0 3 2 15 20

100.0 174 100.0 102

由表18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个体5天中有4天以上(含4天)的尿碘浓度<100μg/L,那么他食用6mg/kg的碘盐的可能性是100%,有3天以上(含3天)的尿碘浓度<100μg/L,那么他食用6mg/kg的碘盐的可能性是92.3%,有2天以上(含2天)的尿碘浓度<100μg/L,那么他食用6mg/kg的碘盐的可能性是79.8%,有1天以上(含1天)的尿碘浓度那么他食用6mg/kg的碘盐的可能性是55.6%。 所以,如果一个人3天的尿碘浓度均<100μg/L,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其碘营养摄入不足。

5. 讨论

5.1 当地人群碘营养状况

碘缺乏病曾经是南昌市的主要地方病之一。通过采取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经过数十年的努力,碘缺乏病防治工作获得了巨大的成就,1999年全市所有县(区)均通过了消除碘缺乏病达标考核,实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阶段目标。

29

本次研究共采集了当地8份水样检测水碘含量,范围在1.5—9.9μg/L之间,中位数3.05μg/L,属于缺碘地区。

共调查了276户有关食盐摄入量的问题。城区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量7.0—8.2克,农村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食盐量10.2-11.7克,农村居民饮食习惯偏咸。

共检测399户碘盐,盐碘浓度为36.4±5.4mg/kg,小于20 mg/kg的有2份,大于50mg/kg的有3份,其余均为合格碘盐,合格率98.8%,碘盐合格率非常高。 各组家庭的盐碘浓度检测结果非常接近,无显著性差异。

干预前检测了当地居民尿样共1000份,尿碘频数分布属于明显的正偏态分布。不同人群之间的尿碘水平无显著性差异。这与阎玉芹报道不一致[8]。阎玉芹报道5种重点人群之间尿碘水平具有明显差异,表现为婴幼儿> 学龄儿童> 育龄妇女> 哺乳妇女> 孕妇。阎玉芹在文章中未注明统计推断的概率P值,而且各地重点人群的排序并不与全国一致。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当地城区居民尿碘中位数为293.6μg/L,其中儿童尿碘中位数为279.4μg/L;农村居民尿碘中位数为508.8μg/L,其中儿童尿碘中位数为485.3μg/L。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尿碘中位数评估儿童碘营养的流行病学原则(表18)判断,当地碘营养水平偏高。

表18 以尿碘中位数评估儿童碘营养的流行病学原则

尿碘中位数(μg/L)

<20 20-49 50-99 100-199 200-299 >300

碘摄入 不足 不足 不足 适宜 大于适宜量 过多

碘营养 严重碘缺乏 中度碘缺乏 轻度碘缺乏

理想

食盐加碘后5-10年内对碘敏感的人群存在碘性甲亢的危险性 存在对健康副作用的危险性(碘性甲亢,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引自WHO/UNICEF/ICCIDD: Assessment of IDD and monitoring their elimination. A guide for program managers (2nd edition 2001)

5.2 适宜当地居民食用的盐碘浓度

碘是一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必须适量,摄入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其剂量效应呈“U”型曲线关系[5](图11)。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以尿碘中位数评估儿童碘营养的流行病学

30

原则,尿碘中位数在100μg/L到300μg/L之间为宜

[9] [10]

(引自:于志恒,刘守军,朱惠民等. 碘和甲状腺肿流行规律的发现、检验和建立[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4,23(3):195-197.)

确定碘盐中适宜碘浓度时需考虑的因素[11]:食盐中碘的稳定性及目标人群的适宜补碘水平是决定盐碘浓度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了确定最适宜的盐碘浓度,必须正确估计碘盐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碘的损失量。现今碘化食盐中添加的碘都是无机碘(碘酸钾和碘化钾)。碘化钾中的碘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利用,但其性质不稳定,考虑到碘盐中的碘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易转变为单质形式挥发,故WHO推荐,以性质较稳定的碘酸钾代替性质相对不稳定的碘化钾,并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目前我国食盐加碘亦采用碘酸钾的形式。孙之南等[12]报道,碘酸钾碘盐塑料袋包装不封口室内存放1年碘的损失率为3.01%。陈建安等[13]报道干混法生产的碘酸钾碘盐存放22个月碘含量基本不变。阎王芹等[14]报道碘酸钾碘盐相当稳定,经1年时间的存放,未发现明显碘损失;但食盐质量、存放环境以及碘盐生产或采样时混匀程度均会影响碘含量变化而发生变异。有关碘盐中碘损失量的报道不尽一致[15]。

WHO/UNICEF/ICCIDD推荐[11],如果碘盐从出厂到用户的过程中碘损失为20%,烹调过程中碘损失为20%,以平均每人每天食用10g碘盐计,那么,碘盐中的碘浓度必须达到20-40mg/kg,才能让每人每天摄入150ug的碘,使人群尿碘中位数为100—300μg/L的理想碘营养水平。但是理论推算与实际不一定相吻合,必须以实践来检验。

本次研究共用了4种浓度的碘盐进行现场干预试验,干预第28天时:(1)含碘浓度为6

31

±2毫克/公斤的碘盐干预人群的尿碘中位数城区居民为97.2μg/L,其中儿童为106.9μg/L,农村居民为100.5μg/L,其中儿童为105.2μg/L;(2)15±2毫克/公斤的碘盐干预人群的尿碘中位数城区居民为198.6μg/L,其中儿童为174.0μg/L,农村居民为193.0μg/L,其中儿童为193.7μg/L;(3)24±2毫克/公斤的碘盐干预人群的尿碘中位数城区居民为249.4μg/L,其中儿童为251.6μg/L,农村居民为246.3μg/L,其中儿童为245.2μg/L;(4)34±2 毫克/公斤的碘盐干预人群的尿碘中位数城区居民为330.7μg/L,其中儿童为336.1μg/L,农村居民为308.3μg/L,其中儿童为302.1μg/L。显而易见,盐碘浓度为15±2毫克/公斤组和24±2毫克/公斤组的尿碘中位数在100μg/L到300μg/L之间,因此,适宜当地居民的食用的碘盐含碘浓度为15-24毫克/公斤。这一结果低于WHO/UNICEF/ICCIDD推荐的浓度,可能原因是WHO/UNICEF/ICCIDD高估了碘盐从出厂到用户的过程中和烹调过程中碘损失量。目前国家统一规定的含碘浓度35±15毫克/公斤的碘盐不适合当地居民食用。如果将盐碘浓度降低至15--24毫克/公斤,既可节约加碘成本,又避免了碘缺乏或碘过量的危害。

世界各国使用的碘盐浓度各不相同。南非为40-60mg/kg[16] 、智利为40mg/kg[17]。瑞士最初使用的是7.5mg/kg的碘盐,典型的地克病消失了,但“半克汀病”仍存在,但碘盐浓度增加至15mg/kg时,碘缺乏病得到了彻底纠正[18]。我国地大物博,跨寒、温、热三带,兼具高山丘陵、平原和沿海4种地形的大国,实施USI必须考虑地理、气候和习惯影响[7] 。很有必要在全国其它地区开展类似的研究。 5.3 群体尿碘浓度与个体尿碘浓度的稳定性

尿碘 (Urinary Iodine,UI),是指尿液中的碘含量。包括2方面内涵:一是单位容积的尿液中碘含量,即尿碘浓度;二是一定容量的尿液中碘含量,即尿总碘含量。一般是指尿碘浓度。根据尿液采集的时间、方式不同,可有晨起尿碘、日间随意1次尿碘等。24h尿碘(或称24h尿碘排泄量)也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指标。与尿碘浓度不同,它是指24h尿液中的总碘含量。要获得此项指标,必须收集并记录24h尿液容量,首先检测出该尿液(混匀后)的尿碘浓度(μg/L),然后再乘以24h的尿液总容量(L/24h),则可以计算出24h尿碘排泄量

32

(ug/24h)。但是,收集24h尿液非常困难。因此,日间随意1次尿碘浓度因其尿液采集方便而成为当前广泛用于碘营养监测的重要指标[6]。

分析干预后第27、28、29、30、31天各组人群的尿碘值,发现各组人群尿碘中位数不同日期之间的差别无显著性意义(P>0.05),即干预后第27、28、29、30、31天的尿碘在群体水平上非常稳定,任意取其中一天的数据均可代表干预后第27-31天各组人群的尿碘水平。

连续5天的人群尿碘浓度直观数据显示每个个体在连续五天中的尿碘浓度变化非常大,个体的尿碘浓度不稳定。进一步将五天的尿碘数据两两进行等级相关性分析,发现任意两天之间,个体的尿碘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P<0.001)。五天的尿碘两两等级相关系数在0.3835至0.5037之间,决定系数在0.1471至0.2537之间。说明虽然不同日期同一个体的尿碘浓度变化非常大,但是,并不是没有任何关系,而是会相互影响。个体某一天的尿碘浓度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另一天的尿碘浓度大小。

比较个体连续五天的尿碘离散度与同一天组内人群个体间的尿碘离散度,经中位数检验,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说明个体连续五天的尿碘离散度小于同一天组内人群个体间的尿碘离散度。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虽然不同日期同一个体的尿碘浓度变化非常大,但是,相对于个体之间的变化而言,还是相对稳定的。

5.4 尿碘浓度分布在两端的个体流行病学意义

将每个个体的尿碘浓度在第27、28、29、30、31天连续5天每天从小到大进行排位,发现连续五天排位在前5%的只有一人,大多数人5天中只有一天排位在前5%。没有人连续五天排位>95%,大多数人5天中只有一天排位>95%。个体食用的碘盐浓度与尿碘浓度小于100μg/L的天数呈负相关,相关系数R = -0.607(P<0.01), 个体食用的碘盐浓度与尿碘浓度大于300μg/L的天数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 0.585(P<0.01)。

如果一个个体5天中有4天以上(含4天)的尿碘浓度<100μg/L,那么他食用6mg/kg的碘盐的可能性是100%,有3天以上(含3天)的尿碘浓度<100μg/L,那么他食用6mg/kg的碘盐

33

的可能性是92.3%,有2天以上(含2天)的尿碘浓度<100μg/L,那么他食用6mg/kg的碘盐的可能性是79.8%,有1天以上(含1天)的尿碘浓度那么他食用6mg/kg的碘盐的可能性是55.6%。 所以,若果一个人3天的尿碘浓度均<100μg/L,那么,基本上可以判断其碘营养摄入不足。

由于人群一次随机尿碘浓度呈正偏态分布,且离散度非常大,个体本身的尿碘浓度变化也比较大,对于个体而言,偶尔一次出现尿碘浓度过高或过低,不能得出碘营养缺乏或过量的结论,但是如果3天以上尿碘浓度均过低,则基本上可以得出碘营养缺乏的结论。 5.5 本研究的创新点

5.5.1 使用由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按照质控样品的要求(误差为±2mg/kg)制备的不同含碘浓度的碘盐,进行现场人群干预试验。

5.5.2 对数百人连续5天采集尿样检测尿碘浓度,分析群体尿碘浓度与个体尿碘浓度的稳定性,进行相关性分析、离散度分析,并探索尿碘浓度分布在两端的个体流行病学意义。 5.5.3 提出个体连续五天的尿碘离散度小于同一天组内人群个体间的尿碘离散度的观点。 5.5.4 提出适宜当地居民食用的碘盐含碘浓度。 5.6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由于现场人群中孕妇和哺乳妇女人数太少,未能对她们的碘营养状况进行研究。

6. 结论

6.1 当地水碘含量范围在1.5—9.9μg/L之间,中位数3.05μg/L,属于缺碘地区。碘盐合格率非常高,盐碘浓度平均为36.4±5.4mg/kg。居民碘营养水平偏高。

6.2 适宜当地居民食用的碘盐含碘浓度为15--24毫克/公斤。而目前国家统一规定的含碘浓度35±15毫克/公斤的碘盐不适宜当地居民食用。

6.3 在饮食相对稳定的人群中,连续5天采集的日间一次随机尿碘浓度在群体水平上非常稳定。在个体水平上变化较大,但是发现任意两天之间,个体的尿碘均存在直线相关关系,个体连续5天中某一天的尿碘浓度大小在一定程度上会决定另一天的尿碘浓度大小。个体连续五天的尿碘离散度小于同一天组内人群个体间的尿碘离散度。

6.4 对于个体而言,如果3天以上尿碘浓度均过低,则基本上可以判断其碘营养缺乏。

34

7. 建议

7.1 将当地居民食用的碘盐含碘浓度降低至15--24毫克/公斤。既可节约加碘成本,又避免了碘缺乏或碘过量的危害。

7.2 将全国根据不同地理环境、饮食习惯、经济水平等因素分成若干个地区,分别开展不同浓度碘盐对人群碘营养影响的现场试验,发现适宜的盐碘浓度,重新调整全民食盐加碘的策略,将统一规定的含碘浓度碘盐改变为因地制宜的适宜不同地区人群食用的碘盐。 7.3 进一步加强对人群,特别是重点人群的碘营养状况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策略,以保证碘营养状况处在适宜水平,在消除碘缺乏危害的同时又不会导致碘过量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马泰,卢倜章,于志恒. 碘缺乏病[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1-55. 2. 孙桂华. 我国实施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现实和期望[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

册,2003,23(3):147-150.

3. 陈祖培. 对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评价[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

(4):268-271.

4. 刘守军,苏晓辉,于钧等. 2002年中国碘缺乏病监测资料汇总分析报告[J]. 中国地

方病学杂志,2003,22(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139-142. 5. 于志恒,刘守军,朱惠民等. 碘和甲状腺肿流行规律的发现、检验和建立[J]. 中国地

方病学杂志,2004,23(3):195-197.

6. 阎玉芹,陈祖培. 正确和规范化使用“尿碘”这一生物学指标[J].中国地方病学杂

志,2002,21(6):37.

7. 于志恒,刘守军. 对全民食盐加碘的评述及其改进建议[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

22(3):270-272.

8. 阎玉芹. 我国部分地区5种重点人群的碘营养调查[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

35

22(2):141-143.

9. 关海霞,膝卫平.第十二届国际甲状腺大会会议纪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

17(1):61.

10. 陈祖陪.全民食盐加碘的意义及对当前人群碘营养状况的基本评价[J].中国地方病防

治杂志,2002,17[4]:251-254.

11. WHO/UNICEF/ICCIDD.Assessment of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and Monitoring

their elimination.A guide for program managers [M]. WHO/NUT/01.1,2nd edition,Geneva, 2001.11-23.

12. 孙之南.加碘盐的稳定性[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全国第五届碘缺乏病学术会论文专

辑,1995,9:9.

13. 陈建安,兰天水,张亚平等.碘酸钾碘盐自然存放10年碘损失研究[J].中国地方病

学杂志,2001,20(6):448—450.

14. 阎玉芹,陈祖培,项建梅等.碘酸钾碘盐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

21(4):281—283

15. 陈志辉.近年来国内外防治碘缺乏病研究进展[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

(2):27-29.

16. Jooste PL. Assessment of the iodine concentration in table salt at the production stage in

South Africa.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3;81(7):517-21.

17. Muzzo S, Ramirez I, Carvajal F, et al. Iodine nutrition in school children of

four areas of Chile during the year 2001[J]. Rev Med Chil. 2003 Dec;131(12):1391-8.

18. 陈祖培,舒延清.碘致性甲状腺机能亢进[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0,19(1):73-75 19. 于志恒,刘守军. 50年来中国碘缺乏病的发展概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

(5):315-318

20. 梁万年主编 医学科研方法学 第一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 21. 李素梅主编 碘缺乏病实验室工作手册 第一版 北京 化工出版社 2004

36

适宜浓度碘盐防治碘缺乏病的研究进展(综述)

碘缺乏病(IDD)是一个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据1990年统计全世界有118个国家,15.8亿人口受到碘缺乏病的威胁。我国也是受碘缺乏病严重威胁国家之一,涉及29个省市自治区,病区人口达4.5亿[1]。全世界经过实行碘盐干预措施,碘缺乏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1999年WHO宣布在有碘缺乏病的130个国家中,中国等15个国家率先达到了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碘盐防治IDD是最经济、最有效和最容易普及的措施。在缺碘地区,碘盐中碘浓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人群摄入碘量,碘作为机体的微量元素,摄入量过多或过少均会对机体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碘盐中碘浓度必须适宜。本文就这一问题做一综述。

一、在碘盐防治碘缺乏病的历程中,调整碘盐浓度的回顾

碘盐防治IDD最早由瑞士人在1920年提出与实施,以后在美国等众多国家先后实施,使这些国家较早地消除IDD[1]。世界各国使用的碘盐浓度各不相同。南非为40-60mg/kg[2] 、智利为40mg/kg[3]。瑞

37

士最初使用的是7.5mg/kg的碘盐,典型的地克病消失了,但“半克汀病”仍存在,但碘盐浓度增加至15mg/kg时,所有的碘缺乏病都得到了纠正[4]。我国于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向病区供碘盐,当时碘盐浓度全国不统一,由各省自行决定,加碘浓度从1/2万至1/5万不等(以碘离子计12-30mg/kg),取得较好效果,严重的流行得到控制[5]。但是,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仍有地甲肿800万人,地克病19万人, IDD并未完全消除。1994年对我国十大城市碘营养调查发现即使像天津、福州、哈尔滨、郑州、合肥等城市儿童尿碘也均在100μg/L 以下,甲状腺肿大率(甲肿率)多数大于5%;上海市尽管甲肿率低于5%,但是儿童尿碘在100μg/L 以下。1994年国际组织推荐确定IDD病区的新标准为:儿童尿碘中位数低于100μg/L,儿童甲肿率大于5%者可判定为IDD 病区,这与我国原先确定病区的标准之一是儿童甲肿率大于20%才能定为病区的规定不一致。结合上列全国十大城市的调查结果,我国IDD病区实际范围要大得多,受碘缺乏的威胁几乎遍及全国。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和适应新的形势发展,我国于1994年10月颁发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病危害管理条例》,实施“全民食盐加碘(USI)”。碘盐中的碘浓度实行全国统一标准,即:加工为50mg/kg,出厂不低于40 mg/kg,销售不低于30 mg/kg,用户不低于20 mg/kg。并对生产厂、市场和用户的碘盐中碘含量进行监测。同时,指定有关机构及部门开展全国性有计划的对IDD防治的监测工作,对所得结果进行项目分析及综合评估,对USI实施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提出建议,对部分进行调整。1995年的监测结果中发现部分碘盐的碘浓度过高,规定了加碘水平的上限值60mg/kg;1997 年根据监测结果发现部分人群的碘摄入过多和尿碘过高,纠正了向重点人群乱补碘的行为。1999年根据监测结果建议调整碘盐浓度。我国于2000年将加碘水平由50mg/kg调整为(35±15)mg/kg,于2000年10月起各省市执行国家颁布的新的食盐标准(GB5461-2000)。这种监测—反馈—策略调整的运行机制,是我国已建立的人群碘营养监测体系,有利于我国实施USI防治IDD的持续进行,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

二、碘盐防治碘缺乏病引发的争论

1.碘盐导致某些甲状腺疾病发病率增高

发达国家在实施补碘的过程中出现过随着碘摄入水平增加,人群中甲状腺疾病增多的现象。例如美国20年代补碘后,1924—1928年间甲亢住院患者急剧增加。英国1930年食盐加碘,1931—1941年间甲亢发病率和病死率达高峰。澳大利亚Tasmania岛近40年随着补碘量的变化,碘摄入水平增加或降低时,人

38

群中甲状腺疾病谱可出现相对应的变化。60年代后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如津巴布韦、巴西、智利等也同样有类似的现象

[31]

。匈牙利学者调查发现,随尿碘浓度从72ug/g肌酐升高到100ug/g肌酐和513ug/

[8]

[7]

g肌酐,老年人甲减的患病率则从0.8%增加至1.5%和7.6%。杨帆等发现实行USl之后的甲亢发病率显著升高。黄勤等调查了宝山地区近10年甲亢的发病情况,发现自1996年食用碘盐后3年中,甲亢发病率比补碘前增加了3倍。单忠艳等

[10]

[9]

进行了低碘、适碘、高碘三个不同碘摄入量的农村社区共16287例

中临床甲减和亚临床甲减发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证实碘摄入量增加有可能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患病率增加。陈志辉

[11]

等报道在采取全民食盐加碘干预措施后2-3年甲亢和桥本氏病发病率上升的原因比

[4]

较复杂,个别病例可能与补碘有关,但是5-6后甲亢和桥本氏病发病率都恢复至加碘前水平。陈祖培

等报道:在轻度缺碘的上海市,小学生尿碘中位数为.5μg/L,全民食盐加碘前2年某大企业职工中的甲亢发病率分别为11.8/10万和8.2/10万,全民食盐加碘后小学生尿碘中位数升至231μg/L,该企业职工中的甲亢发病率3年分别为22.2/10万、34.2/10万和31.4/10万,增幅达1-3倍;在大连海县的大长山岛是一个不缺碘地区,居民尿碘中位数为123.6μg/L,1995年6月1日实施全民食用碘盐后,尿碘中位数升至252.3μg/L,1992年1月至1995年6月该岛发病率为12.7/10万,而1995年7月至1998年12月,发病率为16.0/10万,前后虽有差别但无统计学意义;在辽宁省丹东市,人口240万,辖3县3市区,位于北部的凤城、宽甸2个县为IDD老病区,已供碘盐20余年;南部沿海和临江的3个市区及东港市,属不缺碘和轻度缺碘地区,1995年以前未采取碘干预措施。1994年8月,丹东市落实了全民食用碘盐措施。此前,甲亢的发病率在凤城、宽甸2个县一直平稳保持在5/10万左右,3个市区和东港市则波动在16-20/10万之间。1994年末至1998年,市区和东港市则升至27/10万-28/10万之间,增幅在1倍以内,其中尤以40岁以上的人群有较明显增长。

上述资料说明,目前多数人认为甲状腺疾病的增多与补碘水平增加的过高和过快有关,即与碘盐浓度有关。过去已多年供应碘盐的老病区甲状腺疾病增加不明显,而未供碘盐的轻病区在供应碘盐后甲状腺疾病盐发病率有所上升,但其中是否存在其他影响因素,尚待进一步研究。

2. 全国统一碘浓度的碘盐干预措施在不同地区效果不一

汪延华报道,1995年合肥市按国家标准全面实施加碘盐1年.尿碘中位数由实施碘盐前的79.2ug/L升高到268.8ug/L,而甲肿率不仅不降反而由实施补碘前的4.O%升高到7.5%

[12]

。2000年IDD专家

39

咨询组指出.近年来在一些省份甲肿率下降到一定水平后,其下降速度减慢.或不再下降,甚至出现反弹

[13]

。阎玉芹认为,从全国31省、区流病调查结果看,自1999年以来儿童尿碘水平已接近300 ug/L,但

[14]

甲肿率下降幅度不够理想,且不是高碘性甲肿。谭建等

[15]

调查发现食盐加碘后天津市居民的平均甲状

腺肿大率为5.5%,8—10岁儿童平均甲状腺肿大率为19.7%,较食盐加碘前有明显下降,但速度较慢,尚未达到国家规定的碘缺乏轻病区的标准。彭年春等

[16]

检测了贵州省3个IDD监测地区的IDD监测指标,

显示8—10岁儿童甲状腺肿大率为6.5%--7.5%,较10年前下降,且甲状腺肿大率与碘盐、尿碘水平明显不一致。

于志恒等

[17]

,1987年曾提出水碘、尿碘和甲状腺肿患病率的关系曲线方程式,反映了碘的全生物学

计量的效应特征。研究发现,人群尿碘与水碘呈平行关系,而尿碘及水碘的对数值与甲状腺肿患病率呈“U”型曲线关系。最近,他们又根据1999年和2002年的全国碘缺乏病监测资料

[18,19]

,将全国所有被调

查的儿童以尿碘水平进行分组,也同样发现了尿碘与甲状腺肿患病率存在“U”型曲线关系。并且,随着盐碘的递增,尿碘水平随之递增。据此认为我国目前在某些地区存在碘干预性高碘甲状腺肿,而在某些地区仍然存在缺碘性甲状腺肿。陈祖培

[17]

认为从全国总体尿碘水平来看,并不存在所谓“碘过量”的

[20]

问题,但尚不能排除局部地区可能存在的“碘过量”。滕瑞涛等研究发现长期碘盐预防可有效的提高

缺碘病区子代智力水平。但重、中度病区儿童智商均值低于非缺碘农村儿童3.1个IQ,轻度智力落后率则高于非缺碘农村儿童3.7个百分点,提示重、中度病区供应碘盐后人群碘缺乏纠正不彻底,尤其是孕妇、哺乳期妇女摄碘不足,是儿童智力水平未达到非缺碘地区的关键原因。建议应针对不同程度缺碘地区供应不同浓度碘盐,适当提高供应重度病区加碘浓度或对重点人群采取辅助性补碘措施是必要的。汪延华

[21]

等建议碘盐剂量适当低调和要有地区个别化。吴泰相等

[22]

对有关文献进行Cochrane系统评价,

结果提示,碘盐是一种改善碘缺乏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然而,尚需要有高质量的对照研究对在不同人群中的补碘剂量和最好的补碘方法进行研究。

三、碘盐最适宜碘浓度的相关研究

碘作为一种必需微量元素,其剂量效应呈“U”型曲线关系(图1)。确定碘盐中适宜碘浓度时需考虑的因素

[23]

:食盐中碘的稳定性及目标人群的适宜补碘水平是决定盐碘浓度的两个关键因素。为了确定

最适宜的盐碘浓度,必须正确估计碘盐在生产、销售和使用过程中碘的损失量。现今碘化食盐中添加的

40

碘都是无机碘(碘酸钾和碘化钾)。碘化钾中的碘以碘离子的形式存在,有利于人体的吸收和利用,但其性质不稳定,考虑到碘盐中的碘在运输及储存过程中受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易转变为单质形式挥发,故WHO推荐,以性质较稳定的碘酸钾代替性质相对不稳定的碘化钾,并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目前我国食盐加碘亦采用碘酸钾的形式。孙之南等率为3.01%。陈建安等

[25]

[24]

报道,碘酸钾碘盐塑料袋包装不封口室内存放1年碘的损失

[26]

报道干混法生产的碘酸钾碘盐存放22个月碘含量基本不变。阎王芹等报道

碘酸钾碘盐相当稳定,经1年时间的存放,未发现明显碘损失;但食盐质量、存放环境以及碘盐生产或采样时混匀程度均会影响碘含量变化而发生变异。有关碘盐中碘损失量的报道不尽—致

[27]

。目标人群的

适宜补碘水平。WH0推荐成人碘摄入量为150ug/d,其对应的尿碘水平为100ug/L,碘摄入量的安全上限为300ug/d

[28]

。详见表1、表2

[29]

表1 评估儿童碘营养和尿碘中位数的流行病学原则

尿碘中位数(μg/L)

<20 20-49 50-99 100-199 200-299 >300

碘摄入 不足 不足 不足 适宜 大于适宜量 过多

碘营养 严重碘缺乏 中度碘缺乏 轻度碘缺乏

理想

食盐加碘后5-10年内对碘敏感的人群存在碘性甲亢的危险性 存在对健康副作用的危险性(碘性甲亢,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41

WHO/UNICEF/ICCIDD推荐,如果碘盐从出厂到用户的过程中碘损失为20%,烹调过程中碘损失为20%,以平均每人每天食用10g碘盐计,那么,碘盐中的碘浓度必须达到20—40mg/kg,才能让每人每天摄入150ug的碘,使人群尿碘中位数为100—300μg/L的理想碘营养水平。

我国地大物博,处寒、温、热三带,横跨高山丘陵、平原和沿海4种地形的大国,饮食习惯不同,我国人均食用盐的粗略估计是:南甜人均食盐5g/d,北咸15 g/d,中适度10 g/d。而且经济、营养、文教、卫生等方面看,让上海、北京等大城市与、等自治区存在明显差异。实施USI必须考虑地理、气候和习惯影响

[30]

。目前非常有必要在全国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人群开展不同浓度的碘盐干预的

现场流行病学研究,连续观察食用不同浓度碘盐的群体、食用同一浓度碘盐的不同人群尿碘的变化规律,探索不同人群的最佳补碘浓度,为今后更好地进行碘缺乏病监测工作,为制定因地制宜的碘干预提供依据,同时也为人群补碘提供科学指导。

参考文献

42

1. 孙桂华. 我国实施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现实和期望[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3,

23(3):147-150.

2.Jooste PL. Assessment of the iodine concentration in table salt at the production stage in South

Africa. Bull World Health Organ. 2003;81(7):517-21.

3. Muzzo S, Ramirez I, Carvajal F, et al. Iodine nutrition in school children of four areas of Chile during the year 2001[J]. Rev Med Chil. 2003 Dec;131(12):1391-8.

4. 陈祖培,舒延清.碘致性甲状腺机能亢进[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0,19(1):73-75

5. 陈祖培. 对全民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的评价[J]. 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2,22(4):

268

6. 于志恒,刘守军. 50年来中国碘缺乏病的发展概述[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3,37(5):315-318 7. Szabolcs I, Podoba J, Feldkamp J, et al. Comparative screening for thyroid disorders

in old age in areas of iodine deficiency,long-term iodine prophylaxis and abundant iodine intake [J] . 1997,47(1):87-92.

8. 扬帆,膝卫平,单忠艳,等.不同碘摄人量地区甲亢的对比流行病学研究LJ]. 中华内分泌代

谢杂志,2001,17(4):197—201.

9. 黄勤,邹大进,金若红,等.食盐碘化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病率的影响 [J]. 中华内分泌代

谢杂志,2001,17(2):86.

10. 单忠艳,膝卫平,李玉诛,等.碘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的流行病学对比研究 [J]. 中华内分

泌代谢杂志,2001,17(2):71-74.

11. 陈志辉 ,何萌 ,王木华等.福州市区全民食盐加碘前后甲状腺功能进发病率动态分析[J].中国

地方病学杂志,2002,21(2): 149-151.

12. 汪廷华,贾敬华,储小宏、等,合肥市全民食盐加碘前和一年后儿童碘营养状况及甲状腺功能

的研究。中国地方病学杂志,1999,18(11):152.

13. 卫生部专家咨询组,对碘缺乏病防治工作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0,

3(1):266

14. 阎玉芹,陈祖陪,舒延清,等.全民食盐加碘四年来我国是否发生了高碘性甲状腺肿流行[J].中

43

国地方病学杂志,2001,20[3]:228

15. 谭建,方佩华.天津市食盐加碘后甲状腺肿大率与碘营养状况的调查 [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

志,2001,17(2):75-78.

16. 彭年春,时立新,马启玲,等.贵州省碘缺乏病全面监测十年评估 [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6):352-356.

17. 于志恒,刘守军,朱惠民等. 碘和甲状腺肿流行规律的发现、检验和建立[J]. 中国地方病学

杂志,2003,23(3):195-197.

18. 刘守军,孙树秋. 1999年全国碘缺乏病监测资料汇总分析[J]. 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0,19(4):

269-272.

19. 刘守军,苏晓辉,于钧等. 2002年中国碘缺乏病监测资料汇总分析报告[J]. 中国地方病学杂

志,2003,22(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地方病学术会议):139-142.

20. 滕瑞涛、王健辉、刘 炯,等. 长期碘盐预防亚临床损伤效果的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治杂

志,2001,16(6):336-338.

21. 汪延华,潘天荣,贾敬华,等. 全民碘盐与碘油丸防治碘缺乏病对比研究[J]. 中国地方病防

治杂志,2002,21(2):127-130.

22. 吴泰相, Christine C1ar, 刘关键等.碘盐预防碘缺乏病效果的Cochrane系统评价 [J].中国

循证医学,2002,2(1):11-18

23.WHO/UNICEF/ICCIDD.Assessment of Iodine Deficiency Disorders and Monitoring their

elimination.A guide for program managers [M]. WHO/NUT/01.1,2nd edition,Geneva, 2001.11-23.

24. 孙之南.加碘盐的稳定性[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全国第五届碘缺乏病学术会论文专辑,1995,9:

9.

25. 陈建安,兰天水,张亚平等.碘酸钾碘盐自然存放10年碘损失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1,

20(6):448—450.

26. 阎王芹,陈祖培,项建梅等.碘酸钾碘盐的稳定性研究[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2,21(4):281

—283

27. 陈志辉.近年来国内外防治碘缺乏病研究进展[J].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1,7(2):27-29.

44

28. 关海霞,膝卫平.第十二届国际甲状腺大会会议纪要[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1):

61.

29. 陈祖陪.全民食盐加碘的意义及对当前人群碘营养状况的基本评价[J].中国地方病防治杂

志,2002,17[4]:251-254.

30. 于志恒,刘守军. 对全民食盐加碘的评述及其改进建议[J].中国地方病学杂志,2003,22(3):

270-272.

31. 戴为信,吴艺捷.对“碘摄人量增加对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发病率的影响”一文的质疑——对“质

疑”的答复[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01,17(1):60.

45

附录1

户编号 号 姓名 性年别 龄 住址 生理状态 组别 基本情况调查表

盐碘(mg/kg) 初始 尿碘(μg/L) 4 5 初始 1 2 3 1 2 3 4 5 注:户号城区为C001-C200,农村为R001-R200;生理状态指1儿童、2孕妇、3哺乳期妇女、4育龄期妇女、5其他;组别指A、B、C、D

46

附录2 当日膳食调查询问表

填表时间: 年 月 日

户号: 户主姓名:

一、 今天你家吃的什么饭?(副食要说明都包含什么,如肉炒白菜,其中有肉、白菜、或许还有土豆

等都要填写清楚)

 早饭:主食(1) (2) (3) (4) 副食 (1) 其中有:

(2) 其中有: (3) 其中有: (4) 其中有:

 午饭:主食(1) (2) (3) (4) 副食 (1) 其中有:

(2) 其中有: (3) 其中有: (4) 其中有:

 晚饭:主食(1) (2) (3) (4) 副食 (1) 其中有:

(2) 其中有: (3) 其中有: (4) 其中有:

 零食:(1) (2) (3) (4) (5) 二、仔细填写,你家人吃的饭菜或者零食里面,有没有以下食物?(如果有,请划√) (1)海带、紫菜 (2)其他海产品 (3) 鱼、虾、蟹 三、你家人谁吃的最多?(请写姓名)

(1) 第一: 几碗: (2) 第二: 几碗: (3) 第三: 几碗: (4) 第四: 几碗:

四、你家通常有 人在家吃饭,1公斤盐大概用 天?

调查员签名:

47

附录3

知情同意书

您好! 我们是南昌市卫生防疫站派来为您提供健康服务的医师,主要是调查您及您的家人饮食中碘摄入情况,因为此项工作是国家公益事业,所以不会向您收取任何费用,也不会对外公布有关您家的任何情况,我们一定会保密。

我们将对您家庭中在一起吃饭的所有成员采用统一的调查表对一般项目进行登记,采集一次随机尿样,检测碘含量,并对您家中现有碘盐采样检测盐碘含量。然后给您提供国家碘缺乏病防治部门专门配置的碘盐(替换您家中原有的碘盐)连续一个月。为了不影响检测结果,建议在此期间不可食用任何除碘盐以外的富碘食物(如海带、紫菜等海产品)。一个月后我们开始对您的膳食情况进行登记,并采集所有家庭成员的尿样检测尿碘含量,连续5天。综合分析检测结果,才能正确判断您及您家人的碘营养状况。

这项工作不仅对您的家庭有利,而且为国家采取更好的补碘措施提供依据,有利于国家。谢谢您对我们工作的支持!如果您对我们的工作有任何疑问,或者想了解更详细的信息,您可以打南昌市卫生防疫站的电话:6363672进行询问。

如果您同意配合我们的工作,

请签上您的姓名: 电话

调查员签名 签字日期 月 日

南昌市卫生防疫站

2004/5/9

48

附录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

尿碘的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测定方法

WS/T 107-1999 Method for determination of iodine in urine by As(Ⅲ)-Ce4+ catalytic spectrophotometry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尿碘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尿中碘含量的测定。

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 6682—1992 分析实验室用水规格和试验方法

3 原理

尿样经氯酸在110-115C条件下消化后,在酸性环境中,利用碘对铈砷氧化还原反应的催化作用: H3AsO32Ce4H2OH3AsO32Ce32H

反应中黄色的Ce4被还原成无色的Ce3,控制反应温度和时间, 于405nm波长下测定体系中剩余的Ce4的吸光度,求出碘含量。

4 仪器

4.1 消化控温加热装置:控温消解仪或控温油浴箱,孔间温差≤1℃。 4.2 恒温水浴箱:30℃±0.2℃。

4.3 沙芯漏斗(G-3或G-4、G-5)或布氏漏斗。

4.4 硬质消化管:15mmX150mm,或使用随控温消解仪配套试管。 4.5 秒表。

4.6 分光光度计:1cm比色环。 4.7 尿比重计。

5试剂

实验用水应符合GB/T 6682 二级水规格(电导率≤1.0μs/cm)。 本标准使用的试剂纯度除特别指明外均为分析纯。

5.1 氯酸溶液:称取500g氯酸钾(KClO3)置于2L烧杯中,加910ml水,加热至溶解后缓慢加入(约

49

15ml/min)375ml优级纯高氯酸(HClO4,70%-72%),边加边搅拌,此过程在通风橱内操作。冷至室温后封盖烧杯口置于冰箱(4C)过夜,然后用砂芯漏斗或布氏漏斗抽滤弃除沉淀物,可得到约850mL氯酸溶液。贮于具塞棕色瓶中置冰箱(4C)内可保存2个月。

5.2 硫酸溶液[c(H2SO4)=2.5 mol/L]:取140 mL浓硫酸(优级纯,20=1.84g/mL),缓慢加入到700mL水中,冷却后用水稀释至1L。

5.3 亚砷酸溶液[c(H3AsO3=0.07mol/L)]:称取7.0g三氧化二砷(As2O3),25.0g氯化钠(优级纯)和2.0g氢氧化钠于1L烧杯中,加约500ml水,加热至完全溶解后冷至室温,再缓慢加入230mL硫酸溶液(5.2),冷却至室温后用水稀释至1L,贮于棕色瓶中室温放置可保存数月。

5.4 硫酸铈溶液或硫酸铈铵溶液[c(Ce4+)=0.05mol/L] =0.05mol/L]:称取20.3g硫酸铈(Ce(SO4)2•4H2O)或31.6g硫酸铈铵(Ce(NH4)4(SO4)4•2H2O)溶于400ml硫酸溶液(5.2)中,加水稀释至1L,贮于棕色瓶中避光室温放置可保存数月。 5.5 碘标准液。

5.5.1 储备液:准确称取经105-110C烘干至恒重的碘酸钾(基准试剂)0.1686g于烧杯中,用水溶解后定量移入10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1mL含碘100g。置于冰箱(4C)内可保存半年以上。 5.5.2 中间溶液:吸取10.00mL储备液(5.5.1)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此溶液1mL含碘10g。置冰箱(4C)内可保存数周。

5.5.3 碘标准应用系列溶液:准确吸取中间液(5.5.2)0,0.50,1.00,1.50,2.00,2.50,3.00mL分别置于100mL容量瓶中,用水稀释至刻度。其碘浓度分别为0,50,100,150,200,250,300g/L的标准系列溶液。此液在临用前配制。

6 样品采集

收集随机一次尿样,置于具塞塑料或玻璃管中(不少于5mL尿),于冰箱(4C)内可保存1个月;若按尿样体积1%(V/V)加入浓盐酸(20=1.19g/mL),于冰箱(4C)内可保存个2月。

先测量尿样密度,密度小于1.010或大于1.030的尿样弃去不用,尿样的标准密度为1.020。

7 分析步骤

7.1 样品处理

摇匀尿样,使所有沉淀物混悬。取0.2mL混匀尿样于消化管中(如尿样的碘浓度超出标准曲线范围则做适当稀释后取样),加入0.5mL氯酸溶液(5.1),混匀后置于控温110C -115C的消化控温加热装置中,消化1h(在通风橱内进行),取下冷却至室温。 7.2 标准曲线的绘制

7.2.1 取碘标准应用系列溶液(5.5.3)和0.2mL于消化管中,按7.1步骤与样品同批消化1h。 7.2.2 各管加入4mL亚砷酸溶液(5.3),充分混匀后将标准管按碘浓度由高至低排列,置30±0.2C超级恒温水浴中温浴15min,硫酸铈溶液(5.4)同时温浴。

7.2.3 按下秒表计时,依顺序每管间隔30 s向务消化管中准确加入0.50mL硫酸铈(或硫酸铈铵)溶液(5.4),立即混匀放回水浴中。

7.2.4 待第一管加入硫酸铈溶液准确反应15 min时,依顺序准确间隔30 s于405 nm波长下,用1cm比色杯,以水作参比,测定各管的吸光度。以碘标准应用系列溶液(5.5.3)的碘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或以吸光度为对数坐标在半对数坐标系中绘制标准曲线。 7.3 样品测定

消化后的样品管按标准曲线的绘制步骤(7.2.2—7.2.4)进行操作,测定各管吸光度。以吸光度在标准曲线上查出碘浓度。

50

8 计算

按式(1)计算尿样换算成标准密度(1.020g/mL)下的浓度校正系数。

1.020-1.000

k1= ··················(1)

实测密度-1.000

式中:k1----标准密度下的浓度校正系数。

按式(2)计算尿中碘浓度。

x = c ·k1·k2 ··················(2) 式中:x---尿中碘浓度,g/L;

c---由标准曲线查得的碘浓度,g/L; k1---标准密度下的浓度校正系数; k2---尿样稀释倍数。

9说明

9.1 本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为5 g/L(取尿样0.2 mL),最低检出量为1ng碘;线性范围为0—300 g/L;当尿碘含量为准57.5,138.7,224.4 g/L时,变异系数(CV)分别为4.9%,2.6%,3.6% (n=6);当尿样本底值为28.3,58.7,136.7 g/L,加标量为25.0,50.0,100.0 g/L时,回收率分别为96.4%,96.5%,98.0 (n=6);测定尿碘标定浓度分别为119 g/L和197g/L的冻干人尿碘标准样,其相对偏差分别1.1%和0.4% (n=6)。

9.2 控温油浴箱制作:将电热控温水浴箱改盛精制食用油或石蜡油等沸点高于150C的无毒害液体后,可控温110C -115C。再将18 mm X 110 mm的硬质玻璃试管装入试管架中作外套管浸入油中5 cm,消化管插入外套管中消化。

9.3 氯酸配制质量影响测定结果。氯酸钾应缓慢加热沸腾至充分溶解,加高氯酸需按5.1步骤要求缓慢进行,氯酸溶液在过滤前应在冰箱(4C)内过夜,否则会影响测定结果。

9.4 因消化过程无特异终点指示,以及消化温度、时间有可能变异,所以每批样品消化需设置空白和标准系列。消化后,有的消化管呈现黄色,主要是氯酸的分解产物所致,室温放置褪色后不影响测定结果。 9.5 实验环境、器皿及试剂应避免碘污染。

9.6 本方法也可在控制砷铈反应温度为25C,反应时间为25 min的条件下进行。

9.7 因消化过程中产生的氯酸分解气体有刺激腐蚀性,所以本方法的消化必须使用通风橱。

9.8 在1L尿样中,尿素25.g,肌酐1.5.g,氯化钠20 g,磷酸氢二铵4.2 g,钾1 g,Ca2+、Mg2+各500mg,SCN- 100mg,F- 10 mg,Fe2+5mg,Mn2+、Cu2+、Cr6+、Co2+各1mg,Hg2+ 0.1 mg均不干扰测定。

51

附录5

制盐工业通用试验方法 GB/T 13025.7-1999

碘离子的测定 代替GB/T 13025.7-1991

General Test Method in Salt Industry-

Determination of Iodine Ion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加碘食用盐中碘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加碘食用盐中碘含量的测定。 2 容量法 2.1 直接滴定法 2.1.1 原理

在酸性溶液中,试样中的碘酸根氧化碘化钾析出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测定碘离子的含量。

IO3 + I + 6H → I2 + 3H2O 2S2O3 +I2 → 2I + S4O6

2.1.2 仪器设备 一般实验室仪器。 2.1.3 试剂和溶液

本方法所用试剂和水未注明要求时,均使用分析纯试剂和蒸馏水(或相应纯度的水)。 2.1.3.1碘酸钾:0.002mol/L 1/6 碘酸钾(KIO3)标准溶液。

称取1.427g于110℃±2℃烘至恒重的基准碘酸钾,称准至0.0001g,加水溶解,转入1000mL 容量瓶,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浓度为0.04mol/L 1/6碘酸钾(KIO3),用水准确稀释20倍,得浓度0.002mol/L 1/6 碘酸钾(KIO3)溶液。

2.1.3.2 硫代硫酸钠(GB/T637):0.002mol/L硫代硫酸钠(Na2S2O3)标准溶液。

配制:称取25g硫代硫酸钠,1.0g氢氧化钠,溶于1000mL水中,贮于棕色瓶,取上层清液,稀释50倍,贮于棕色瓶内,备用。

标定:吸取10.00mL0.002mol/L 1/6 碘酸钾(KIO3)溶液于250mL碘量瓶,加约80mL水,2mL1 mol/L磷酸,5mL5g/L碘化钾,立即用0.002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时,加入约4mL5g/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恰好消失为止。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对碘离子的滴定度按式(1)计算:

2--2---+

TI/Na2S2O3c1/6KIO321.15101000V …………………(1)

TI/NaSO—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对碘离子的滴定度,µg/L;

223c1/6KIO3—碘酸钾标准溶液之物质的量浓度,mol/L;

V—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用量,mL 21.15—1/6I-的毫摩尔质量,mg/mmol; 10—碘酸钾标准溶液取样量,mL

2.1.3.3磷酸(GB/T 1282):1mol/L溶液。

量取17mL85%磷酸,加水至250mL。 2.1.2.4 碘化钾(GB/T 1272) :50g/L(用时新配)。

52

称取25.0克碘化钾,用水溶解并稀释到500mL贮于棕色瓶中(用时新配)。 2.1.3.5淀粉(HGB 3095):5g/L(用时新配)。

称取0.5克淀粉,用水调成糊状。倾入100mL沸水,搅拌后再煮沸0.5min,冷却、备用。 2.1.4分析步骤

称取10.0g均匀加碘食用盐,置于250mL碘量瓶中,加约80mL水溶解。加2mL1mol/L磷酸和5mL1g/L碘化钾溶液,用0.002mol/L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时,加入约5mL5g/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恰好消失为止。 2.1.5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碘离子含量按式(2)计算:

碘离子(µg/g)=

式中:TI/NaTI/NaSOV22310.0 …………………(2)

2S2O3—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对碘离子的滴定度,;

V—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用量,mL 10—碘酸钾标准溶液取样量,mL

2.1.6 允许差 碘离子,µg/mg(mg/kg) 0~200

2.2 氧化还原滴定法 此法为仲裁法。 2.2.1原理

样品溶液在酸性中,次氯酸钠将碘氧化成碘酸根,草酸除去过剩的次氯酸钠,碘酸根氧化碘化钾析出的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测定碘离子含量。

3ClO + I → IO3 + 3Cl

H2C2O2 + ClO→ Cl + 2CO2 + H2O IO3 + I + 6H → I2 + 3H2O

2S2O3 +I2 → 2I + S4O6

2.2.2 仪器设备 一般实验室仪器。 2.2.3 试剂和溶液

2.2.3.1 碘酸钾标准溶液:按2.1.3.1条配制。 2.2.3.1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按2.1.3.2条配制。 2.2.3.3 次氯酸钠:5%溶液。 量取10%浓溶液,用水稀释一倍。

2.2.3.4 草酸-磷酸混合液;称取15克草酸,加水溶解,加入85%磷酸34 mL,加水稀释至500 mL。 2.2.3.5 碘酸钾溶液:按2.1.3.4条配制。

2.2.3.6淀粉(HGB 3095)溶液:按2.1.3.5条配制。 2.2.4分析步骤

称取10.0g样品置入250 mL碘量瓶中,加入约80 mL水、2 .0mL草酸-磷酸混合液、1 .0mL 次氯酸钠溶液,用水洗净瓶壁。加热溶解样品,至刚刚沸腾时立即取下,水浴冷却至35℃以下。加入5mL5g/L碘化钾,以下操作按2.1.4条进行。 2.2.5 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53

2--2

--+

-

-----

允许差, µg/mg(mg/kg) 2.0 按2.1.5条进行。 2.2.6允许差 碘离子,µg/mg(mg/kg) 0~200

2.3 氧化滴定法(高锰酸钾-硫酸联氨体系) 2.3.1原理

在碱性溶液中,高锰酸钾氧化碘离子为碘酸根。在微酸性条件下,硫酸联氨除去过量的高锰酸钾。在酸性条件下加入碘化钾,与碘酸根反应生成游离碘。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测定碘离子含量。

I + 6MnO4- + 6OH-→IO3+6Mn O42- +3H2O

4MnO4- + 5N2H4·H2SO4+2 H→Cl+2CO2 + H2O IO3 + I + 6H → I2 + 3H2O 2S2O3 +I2 → 2I + S4O6

2.3.2 仪器设备 一般实验室仪器。 2.3.3 试剂和溶液

按2.1.3条配制。

2.2.3.1 碘酸钾(GB/T 1258):c1/6KIO3=0.003mol/L标准溶液。

称取0.53g于(110±2)℃烘至恒重的基准碘酸钾,称准至0.0001g,加水溶解,转入500mL 容量瓶,稀释至刻度,摇匀。此溶液浓度c1/6KIO3=0.03mol/L。用水稀释10倍,得浓度c1/6KIO3=0.003mol/L标准溶液。

2.2.3.2 硫代硫酸钠(GB/T 637)c1/6KIO3=0.003mol/L标准溶液。

配制:称取25g硫代硫酸钠,0.2g氢氧化钠,溶于1000mL无二氧化碳水中,贮于棕色瓶,静止一周后取上层清液60mL于棕色瓶中,用无二氧化碳水稀释至2000mL。

标定:吸取10.00mL 碘酸钾标准溶液于250mL碘量瓶,加约70mL水,2mL硫酸溶液[2.2.3.4.a],摇匀后加5mL碘化钾溶液,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时,加入3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蓝色恰好消失为止。

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对碘离子的滴定度按2.1.3.2中式(1)计算。 2.3.3.3氢氧化钠(GB/T 629)-高锰酸钾(GB/T 3)混合溶液。

称取4.0g氢氧化钠,溶于1000mL水中,其溶液浓度cNaOH=0.1mol/L,吸取2.0mL此溶液,加1滴甲基橙溶液(1g/L),用硫酸溶液[2.2.3.4.b]滴定,终点由黄色变为橙色,并记下消耗硫酸溶液的体积。

另称取3.3g高锰酸钾,把它溶解在上述1000mLcNaOH=0.1mol/L的溶液中,配制成氢氧化钠-高锰酸钾混合溶液,并贮存于棕色瓶中。 2.3.3.4硫酸(GB/T 625)溶液。

a)c1/2H2SO4=1mol/L溶液;量取30mL浓硫酸,缓缓注入1000mL水中,冷却,混匀。 b)c1/2H2SO4= 0.1mol/L溶液。 用2.3.3.4.a溶液稀释10倍。 2.2.3.5硫酸联氨(GB/T 698):10g/L。 称取1.0g硫酸联氨,用100mL水溶解。 2.2.3.6 碘酸钾(GB/T 1272):按2.1.3.4条进行配制。 2.3.3.7 淀粉(HGB 3095):按2.1.3.5条进行配制。

54

2--2

--+

+

---

允许差, µg/mg(mg/kg) 2.0 2.3.4分析步骤

称取10.0g样品,置入250 mL碘量瓶中,加80 mL水溶解,加2 .0mL氢氧化钠-高锰酸钾混合溶液(2.3.3.3),摇匀,放置5min,加与2 .0mL cNaOH=0.1mol/L相当的硫酸溶液的体积,并过量0.4mL。在剧烈摇动下,逐滴加入硫酸联氨至溶液呈浅黄色时,再缓慢地滴加至溶液恰至无色。加6滴硫酸溶液[2.2.3.4.a]、5mL5g/L碘化钾溶液,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呈浅黄色时,加3mL淀粉溶液,继续滴定至溶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3.5 结果的表示和计算

按2.1.5的公式(2)条表示和进行计算。 2.3.6允许差 碘离子,µg/mg(mg/kg) 18~70

允许差, µg/mg(mg/kg) 2.0 55

致 谢

古人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的导师李素梅研究员,她那严谨、科学的工作作风,敏捷的思维,使我理解到“为人师表”的真谛,在此对李素梅老师所给予的学习上的指导,生活上的关心,特别是在课题设计、整个试验过程以及论文的撰写等各个方面的指导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

我的现场导师陈海婴主任医师,作为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为南昌市的疾病控制工作殚精竭虑,废寝忘食。他在百忙之中,对课题的设计、实施等各个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帮助和指导,在现场工作的过程中,不仅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给予了莫大的支持,而且还亲临现场指导。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郑庆斯老师、马林茂老师、刘烈钧老师、刘起勇老师、赵金扣老师和魏海春老师对课题的设计、论文的撰写和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

感谢卫生部消除碘缺乏病国际合作项目技术指导中心和国家碘缺乏病参照实验室的全体老师给予我的理解、支持和帮助。特别要感谢李淑华老师、李秀维老师、王建强老师,没有他们辛苦的实验室工作的支持,不可能顺利完成本课题的研究工作,在此对他们所给予的帮助和支持表示感谢。感谢乔雪梅同学给我的支持和帮助。

感谢南昌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同事、安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南昌市洪都卫生防疫站的领导和职工,是他们共同完成了流行病学研究中最艰苦的现场工作。

感谢教育培训处的所有老师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中所给予的帮助。感谢第一届MPH班的所有同学。感谢给予我许许多多帮助的协和公卫班及专业班的同学。

最后,衷心感谢我的父母及家人,他们的无私奉献和殷切期望,不断激励着我克服困难,勇往直前!

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