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含答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复习试题(含答案)

来源:九壹网


一、七年级下册综合题 辨析题 论述题 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成吉思汗西征,蒙古使用了火药兵器,公元1260年元世祖的在与叙利亚作战中被击溃,阿拉伯人墩获了火箭、毒火罐,火炮、震天雷等火药武器,以而掌握火药武器的制造和使用,……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欧洲,“不仅对作战方法本身,而且对统治和奴役的政治关系起了变革的作用”,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

——摘编自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的发明和发现》

(1)指出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的时期。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1)宋元。

(2)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

论述: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解析】 【分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领域。元朝发明了火铳。宋元时期,火药武器广泛用于军事。

(2)依据题干材料“13世纪火药是由商人经印度传入阿拉伯国家。火药武器是通过战争传到阿拉伯国家。欧洲人逐步掌握了制造火药和火药兵器的技术。火药和火药武器的广泛使用,是世界兵器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进步,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革!火药推进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可以提炼的观点:宋元时期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领先于世界。论述:结合材料涉及的宋元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火药传入欧洲起到的作用,结合指南针的发明和传播,指南针起到的作用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如:火药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明,加速了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指南针发明,用于航海,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明的时代。结论:综上所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长期领先于世界,推动了世界历史的发展。 【点睛】

解答论述题的关键是从材料中提炼观点,从材料和所学知识中寻找证据,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性,最后得出结论。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航海活动 郑和下西洋 哥伦布到达美洲 时间(年) 次数 1405-1433 7 人数(人) 27800 船数 大号宝船62艘(共百余艘) 17艘 船只大小 大号宝船长151.8米,宽61.6米 旗舰长24.5米, 宽6米 1492-1504 4 1000-1500 请回答:

(1)郑和的船队最远到达 沿岸和 东海岸。 (2)据材料二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

(3)综合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答案】(1)红海 非洲

(2)郑和下西洋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增进了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交通线,为人类航海事业做出了贡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的船队从刘家港出发,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2)根据材料二的“时间、次数、人数、船数、船只大小”可以概括出郑和下西洋的特点有:历时长,次数多,规模大,人数多,船只先进。

(3)综合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网,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记郑和下西洋的范围、特点和历史意义。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台州是中国戏曲的发样地之一。据《台州地区志》记述:“晚唐、五代时,台州已有参军戏或杂剧演出。”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

材料二:台州乱弹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

(注)2006年,台州乱弹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材料三:2010年以来,台州乱弹艺人多方寻我新出路,实现新发展,有《成继光》、《昭君出塞》等许多优秀传统刷目,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创作编写了《老村新路》等新剧目,歌颂新时代乡村振兴中的好人好事;主创人员开设戏曲名家工作室培养后备人才,深入校园开展普及性公益讲座;走进乡村大舞台、走入电视台、登上国家大剧院,展现地方剧种的独特演年魅力;走出国门,问鼎德国国际文化戏曲节,并在乌镇世界互联网大会上获得中外嘉宾的高度称赞。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析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 (2)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

【答案】(1)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时期多战乱;文化大。 (3)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至宋代,随着城市的繁案,合州戏曲开始兴盛,州县均有组织,‘勾栏’业也等有民间艺人演出,经过长期演绎,台州戏曲于明末清初发展成合州乱弹”的信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合州戏曲在宋代开始兴盛的历史背景是宋代城镇规模扩大和经济迅速发展,进一步促进了文化的繁荣;宋朝推行“崇文抑武”的,文人开始关注民间文化。

(2)依据材料二的表格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台州乱弹发展历程中的两次“毁灭性打击”分别和时期多战乱;文化大等历史事实有关。

(3)综合上述材料的内容,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台州乱弹的发展历史看,我们能得出的

结论是国家强盛,社会稳定,则文化繁荣。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本题共12分)

材料一:说:“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人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

材料二:武则天重用酷吏、实行恐怖统治。从临朝称帝开始,武则天先后重用酷吏27人,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

材料三:自秦汉以来,帝王将相无不希望死后能树碑立传,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却没有为自己立碑(下图为武则天的“无字碑”)。其说法有以下几种: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

请回答:

(1)阅读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对武则天评价很高的原因是什么? (2)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材料三列举了三种观点。你认为哪一种观点有道理,请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3)通过以上问题的回答,你认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答案】(1)武则天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2)第三种。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一分为二。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它不仅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帝,人们连想也不敢想…,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评价武则天的原因是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贞观遗风”。

(2)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于武则天的“无字碑”,我同意第三种观点。武则天虽然重用酷吏、实行恐怖政治,以严刑峻法排除异己,但是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

帝。她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在她统治时期,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此问相对开放,回答符合下列要点即可,例如,评价历史人物应遵循一分为二原则,不能片面看待人物,也不能凭借自己的看法夸大和缩小人物的功过。

5.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 (贞观年间)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东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

——一一《资治通鉴》

材料二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有室。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一《资治通鉴》

(1)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描述的是谁统治时期的景象? (2)历史上把他们统治的时期分别称为什么? (3)根据材料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

【答案】(1)唐太宗、唐玄宗 (2)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3)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一“(贞观年间)”可知是指唐太宗时期,其年号为贞观;依据材料二“忆昔开元全盛日”可知是指唐玄宗时期,其统治前期年号为开元。

(2)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开创了贞观之治;唐玄宗统治前期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开创了“开元盛世”,唐朝进入鼎盛时期。

(3)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社会、统治者个人等角度概括他们统治时期的共同特征: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文化繁荣、统治者重用人才、勤于政事。

6.宋代经济蓬勃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新高峰。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改编自《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兴盛的宋代手工业

纺织业 制瓷业 造船业 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别举出来代制瓷业和造船业的主要成就 (3)材料三中的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宋代商业的哪些重要表现?

【答案】(1)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解析】 【详解】

(1)由材料“两宋时期,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由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南方农民还培育出许多优良品种,大大提高了水稻的产量。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可知,宋朝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的原因有:占城稻是优良品种、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农民辛勤劳动、南方自然条件优越等。

(2)宋代是中国瓷器史上的辉煌时代,浙江哥窑生产的冰裂纹瓷器,给人以别致的美感,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等。宋朝的造船业居当时世界首位,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造船技术领先于世界,使用可以起伏的桅杆,发明了密封舱技术,装配了指南针。

(3)分析图片可知,三幅图片分别体现了宋代经济繁荣、海外贸易发达、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宋朝经济发展状况。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 (1)说说两宋时期中国海船所到达的范围。

(2)宋朝对海外贸易采取什么?主要有哪几个海外贸易港口? (3)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答案】(1)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 (3)宋朝海外贸易兴盛,收入很多。 【解析】 【详解】

(1)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的海外贸易也超过前代,成为当时世界上从事海外贸易的重要国家。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3)根据材料“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后,若措置得当,所得动以百万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海外贸易兴盛,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贸所得,在财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

——郭沫若

材料二 见如图。

(1)“鉴真盲目航东海”发生在哪个朝代?“奈良城”位于哪个国家? (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鉴真在中外交往中的贡献。

(3)材料二中的历史人物是谁?他对中外交流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4)你认为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精神? 【答案】(1)唐朝。日本

(2)鉴真在日本十年,坚持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玄奘。携带大量佛经回到长安,还根据亲身见闻写成《大唐西域记》,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4)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鉴真盲目航东海,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是唐朝高僧,为弘扬佛法,唐玄宗时,六次东渡,终达日本,鉴真东渡日本后,不但弘扬了佛法,还把中国的医药、文学、建筑、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介绍到日本,对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鉴真的主要贡献是在日本十年,坚持不懈地传播唐朝的文化;他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二图片是玄奘,贞观年间,为求取佛法,玄奘西行天竺,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学习,历时17年,带回大量佛学经典,并以沿途经历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这部书成为研究中亚、印度半岛以及我国地区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为中印中友好往来作出了杰出贡献。

(4)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们应该学习他们的不畏艰险、勇于开拓,对事业执着追求的精神。

9.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

材料二:唐朝初年,唐太宗看到许多新录取的进士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以上材料都涉及我国古代哪项制度?

(2)材料一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什么?实现此理想的途径是什么? (3)材料二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实施该制度的目的是什么?唐太宗为这项作出了什么贡献?

(4)材料所涉及到的制度在当时有什么积极影响? 【答案】(1)科举制度

(2)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做官。途径是走科举取士的道路

(3)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巩固其封建统治;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4)①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任职;②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士人用功读书的风气盛行;③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解析】 【详解】

(1)材料一“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是指平民百姓也可以凭借科举考试做官,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因此两者都涉及科举制度。 (2)材料一“朝为田舍郞,暮登天子堂。”是指平民百姓也可以凭借科举考试做官,可见反映了古代社会知识分子的理想是做官,而途径是走科举取士的道路

(3)第一小问依据材料二“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是说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可见统治者的目的是扩大统治基础,巩固其封建统治。第二小问结合所学知识,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

舍,增加学员。

(4)结合所学知识,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 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 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此外也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10.阅读下列图片和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

——北宋《东京梦华录》

材料三 苏湖热,天下足。苏常热,天下足。

——南宋访语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宋史》

(1)材料一中的图二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拓片,出现在四川地区,该纸币叫什么? (2)分析材料一、二,最能反映宋代方面的繁荣景象?(填字母序号) A.商业贸易 B.手工业 C.农业

(3)阅读材料三和结合所学知识,文字信息反映了宋朝的什么现象?该现象在什么时候完成的?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因素?

【答案】(1)交子 (2)A

(3)现象:经济重心南移。 完成:南宋完成

原因:①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②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③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④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

【解析】 【详解】

(1)依据题干“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拓片,出现在四川地区”,结合课本所学可知,北宋前期,商贸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为了携带方便,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促进了商业的流通。

(2)依据材料一图片中《货郎图》反映了商品的流通;纸币的出现便于商品贸易的货币流通,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材料二“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反映了贸易数额比较大。由此可知材料一、二反映了宋朝商业的繁荣。填A。

(3)依据材料三“苏湖热,天下足。苏常热,天下足。”“国家根本,仰给东南”,其意大致,南方苏湖地区农业丰收,可以满足天下人民的生活需要;国家财政收入,主要依靠东南地区。这些反映了宋朝时期经济重心南移;结合课本所学可知,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战乱较少,社会安定;许多北方的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增加了那里的劳动力;南方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气候适宜;统治者重视发展经济,采取一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等,促使唐朝时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

11. 阅读材料,根据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著名学者黄仁宇先生在他的《中国大历史》一书中曾论述道:“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

“从历史的后端看来,这1004年的协定有它的作用。……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是这种看法必须全部放弃当事人的观感……他们无法承认这种妥协为事理之当然。中国历史之中,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 请回答:

(1)你知道文中的“和议”指的是什么吗?它是在什么情况下签订的? (2)此项议和的内容是什么?

(3)黄仁宇先生对此和议有什么评价?你的看法是怎样的? 【答案】(1)澶渊之盟

北宋在澶州之战打败辽军,双方签订议和条约。 (2)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他认为一方面用金钱换取和平是值得的,但对宋来说是屈辱的。

对北宋方面来讲,澶渊之盟确实是一个屈辱的和约,岁币确实成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和议签订后,北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双方在边境上开展贸易,对两方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特别是辽所统治的我国北部和东北部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缩小了和中原地区的差距,从而为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件好事。 【解析】

(1)根据材料“和议中虽然宋辽彼此以兄弟之邦的地位同等对待,但宋朝从此被迫每年供给绢20万匹银10万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建立后,对辽用兵失败,只好采取防

御。宋真宗时,辽军大举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的澶州城下,威胁东京,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真宗勉强来到澶州城。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辽宋议和,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史称澶渊之盟。此后很长时间,宋辽之间保持和平局面。因此题文中的“和议”指的是澶渊之盟;签订的背景是北宋在澶州之战打败辽军,双方签订议和条约。

(2)依据上述分析可知,澶渊之盟的内容是辽朝撤兵,宋朝给辽岁币。

(3)根据材料“……这种为和平付出之代价无疑比战费来得低廉”可知,黄仁宇先生认为一方面用金钱换取和平是值得的;根据材料“……从无一个统一天下的大帝国卑躬屈节地向一个文化程度低的边区国家进贡”可知,黄仁宇先生认为对宋来说是屈辱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辽订立澶渊之盟,对北宋而言,在胜利的前提下,反而签定送“岁币”的和议,所以是屈辱的,它反映了北宋政治的,北宋以金钱换得了和平,也反映了辽宋实力的均衡渊。岁币确实成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北宋的老百姓是不利的。但澶渊之盟的订立也有着积极的一面。和议签订后,北宋和辽之间保持了长达数十年的和平稳定,双方在边境上开展贸易,对两方的长远发展是有好处的,特别是辽所统治的我国北部和东北部边疆地区经济文化得到较大的发展,缩小了和中原地区的差距,从而为这些地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因此从长远来看,澶渊之盟的订立对整个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一件好事。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拥有私有的生产资料,分散经营,以本人的手工劳动为主要的生活来源,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

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简单协作没有改变手工的劳动工具和操作方法,仅是在同义资本家指挥协同劳动;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

材料三: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手工作坊是否属于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请简述理由。 (2)材料二中工场手工业是什么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请简述理由。

(3)结合材料三回答:13、14世纪以来,农村和城市在生产经营方式和社会结构发生了怎样新变化?

【答案】(1)不是;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资本主义性质的;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农村:租地农场、富裕农民;城市:手工工场、市民阶层。 【解析】 【分析】

【详解】

(1)根据所学和材料一“手工作坊是封建社会城市中的手工业生产的基本单位。手工作坊主……一般不雇佣工人,只有作辅助性工作的帮工和学徒。帮工、学徒没有工资,仅有维持生计的微薄报酬”可知,这不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它没有产生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2)根据所学和材料二“手工工场可分为分散的手工工场和集中的手工工场,即简单协作和工场手工业两个阶段……工场手工业是以手工技术和雇佣工人的分工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大生产,工人成为完全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劳动者,与雇主形成彻底的雇佣关系”可知,这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因为它产生了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

(3)根据所学和材料三“13、14世纪,租地农场的出现,富裕农民成为农村中富有生气的阶级力量,也是现代农业的最早发起人。城市中,随着手工工场规模扩大,手工业者、商人成为城市居民,享有新的契约关系赋予的权利,取得了市民阶级法律地位和政治权利”可知,随着欧洲生产的发展,农村中出现了租地农场,产生了富裕农民;城市中出现了手工工场,形成了市民阶层。这些均是推动社会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的因素。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杜甫《忆昔》

(1)此诗描绘了什么样的盛世景象?

(2)小历认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是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地方吏治等措施有关。”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开元盛世

(2)不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不是唐太宗,所以小历的看法不正确。 【解析】 【详解】

(1)依据材料“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诗描绘了开元盛世的盛世景象。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小历认为:“这一盛世局面的出现是与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重视农业生产、重视地方吏治等措施有关。”的看法是不正确的,材料描述的是唐玄宗时期的盛世,不是唐太宗,所以小历的看法不正确。

14. 请你仔细观察下图,结合所学内容并回答问题。

(1)上图描述的是________(水利工程名称) (2)上图A.B两端城市的现今名称: A.涿郡指今 _________ B.余杭指今 _________

(3)想一想:假如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按顺序要经过哪几段运河?(不能填字母)

(4)此河由谁开通,开通此河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5)唐代诗人皮日休在《汴京怀古》中写道“尽道隋亡为此何,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你赞同作者诗中的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答案】(1)隋朝大运河 (2)北京;杭州 (3)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隋炀帝;根本目的是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

(5)同意,因为开大运河虽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回答不同意,言之有理也行.) 【解析】 【详解】

(1)依据图片信息“洛阳”、“海河”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2)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就是现在的北京,南至余杭,就是现在的杭州,全长两千余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所以,A.涿郡是指今北京;B.余杭是指今杭州。

(3)依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读书人,从B点出发到洛阳去,按顺序要经过江南河,邗沟,通济渠。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为了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从605年开始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5)依据材料信息“尽道隋亡为此何,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不较多”,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我们赞同皮日休诗中的观点。因为开凿大运河虽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但大

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交通,促进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1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300年前,在唐朝的初期,在南昌曾经有过一次盛会,遗留下来了一篇名作,就是王勃的《滕王阁序》。王勃用美丽的诗句描述了当时的人力物力,其中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两句,很确切地道出初唐时代中国的潜力。以后1000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发挥了这巨大的潜力创造了盛唐的文化,为当时世界之冠。 ——杨振宁《在广州粒子物理讨论会开幕式上讲话(1980)》 材料二

唐朝的中国文化由于印度文化的输入,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不但在中国文化史上已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境,在世界文化史上也罕与伦比。最近有位美国外交参观了武后陵墓,看到峙立在两旁的各国使节的石像时,感慨地说:“当时我们美国在哪里?”千余年前中国国际交往已如此频繁,难怪后人要叹为观止了。 摘自《文化冲突与时代选择》 请回答:

料一、二两段的共同点是什么?你能提供证据吗?

比材料一认为中华民族创造出盛唐文化,材料二的观点是什么?

③材料一中王勃这两句诗句我们认为也很确切地道出了今天中国的巨大潜力,这个潜力在哪里? 【答案】

①共同点:都是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例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玄奘西去天竺取佛经,促进了佛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事例不限,说明两则材料即可)②材料二是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来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③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大量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 【分析】

请在此填写本题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两段材料的共同点是都是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同时又不仅仅停留在民族文化传统上,给人有所启示。例子: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与使用,玄奘西去天竺取佛经,促进了佛教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事例不限,说明两则材料即可)②材料二是从吸收外来文化,创造民族文化特色的角度来赞美唐文化的高度发展。③这个潜力在于我们自己。要继承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特色,又要大量融合外来文化而形成自己民族文化的特色。(言之有理即可)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