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刊 2009耳第12期 李白的“独酌"诗浅论 0任鑫星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 西安710062) [摘 要] 独酌是李白饮酒诗中屡屡提到的意象,反映出诗人飘逸洒脱形象背后更深刻的心理。这些的 独酌诗中既有诗人对怀才不遇的人生的感叹,又表达了诗人生命的孤独感,而独酌又恰恰是这种孤独感最好的排 遣。 [关键词] 李白;独酌;怀才不遇;孤独感;排遣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09)12—0021—02 大诗人李白是唐代的饮坛名士,在其传世的千首诗歌中 秋坐金张馆,繁阴昼不开。 关于饮酒的诗歌有近200首,占至作品总量的1/5。诗人用 空烟迷雨色,萧飒望中来。 他那天才之笔为我们勾勒出一幅幅“痛饮狂歌飞度日”的场 翳翳昏垫苦,沉沉忧恨催。 面,既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激越豪情, 清秋何以慰?白酒盈吾杯。 又有“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的真趣盎然,这些 吟诗思管乐,此人已成灰。 诗为我们展示出一个卓然不群,奔放飘逸的诗人形象,常为 独酌聊自勉,谁贵经纶才? 后人津津乐道。纵观李白的生平遭际,并不总是这般飘逸豪 弹剑谢公子,无鱼良可哀。 迈,逍遥洒脱,所以他的饮酒诗中也记录了更多方面的人生 ——《玉真公主别馆苦雨》(其一) 体验。“独酌”是李白饮酒诗中一个独特的场景,不同于群饮 “金张馆”,指玉真公主的别馆,在这首诗中,诗人对比自 时的豪放、对饮时的真趣,他的独酌诗反映出的是诗人更深 身的遭遇联想到管仲、乐毅这样的经纶之才,为读者留下了 层次的心理。 一个“苦雨独酌”的形象,与平日里“飞扬跋扈”的形象形成 鲜明的对比。 一、“独酌”诗的起源与李白的独酌诗 这首诗李白饮酒作品中较早出现的一首独酌诗,也是诗 酒日“独酌”,指的是一种饮酒的方式。诗题“独酌谣” 人较早描写自己失意之感的一首诗。此后的岁月中,诗人有 本为乐府旧题,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独酌的历史可能从 美酒相伴,写下了许多豪迈奔放,飘逸洒脱的饮酒诗,而当他 酒产生时就开始了,但真正把这种独特的体验写入诗歌却是 遭遇世事、孤独失意之时,又常常会“独酌劝孤影”、“长醉歌 从魏晋南北朝时候起。早期著名的描写独酌的诗有南朝陈 芳菲”了。李白以独酌为题的诗中为人熟知的有《春日独酌 后主的《独酌谣》和他的大臣沈炯的同题诗作,从不同的侧面 (二首)》、《独酌》、《月下独酌(四首)》等,这些诗与他众多 描写了独酌时的独特感受。这一时期对独酌情有独钟的当 的饮酒诗一样,有李白式的飘逸奔放、奇思异想之处,如《月 数东晋大诗人陶渊明,他是史上著名的饮者,有许多的饮酒 下独酌》中“举杯邀明月”式的狂欢,但从总体上来看,其中 作品传世。陶渊明的独酌是一种隐者式的自斟自饮,多于日 所表现出来的情感却不同于痛饮狂歌之时的豪迈,也有异于 落黄昏之时,东篱野菊之边自遣,体悟彼时的宁静,思考人生 两人对酌时的情趣盎然。 的哲理。唐人社会生活丰富,酒在诗人们那里更成了丰富生 活体验的不可或缺之物。既要饮酒,自然就少不了独酌的时 二、李白独酌诗的主题 候,于是又留下了许多描写独酌的诗作,如诗人王籍、杜甫、 (一)怀才不遇的感慨 白居易、杜牧等都有描写独酌的诗歌传世,而被呼为酒中之 对怀才不遇的命运的感慨是李白早期独酌诗的一大主 仙的李白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独酌诗”: 题。在盛唐繁荣的历史中孕育出来的一代天才诗人李白,自 公元730(开元十八)年秋,一个阴雨绵绵的日子,年轻 幼观览奇书,背负奇志,早在青年时期,他就给自己勾画出一 的诗人李白拜谒当时玄宗皇帝的妹妹玉真公主,希望获得她 幅人生理想——“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愿 的引荐,不料遭到冷遇,苦闷之中诗人取酒自遣,写下了早期 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 的这首独酌诗。 书》)这一理想由他在后来的诗文中无数次地重复,终其一生 [作者简介]任鑫星,女,山西汾阳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一2l一 吉文观止 诗人都在朝着它前进,真诚而又执著。然而,现实的社会即 任鑫星/李白的“独酌”诗浅论 山”、众鸟归去后寂寞的“长空”、“落日”、独酌的“孤影”…… 而这一类的意象在李白诗歌中,据不完全统计,仅“独”字就 使相逢盛世,也不像诗人想象中那样单纯美好,当他将一封 封充满天才式梦想的求荐书送到长史、都督们手中时,遭遇 的却是无情的漠视,在复杂的现实面前,理想遭遇到了一系 出现有140次之多,至于其他表示“孤独”之意的如“孤”、 “单”、“一”、“愁”的字眼也是使用相当频繁,而内含“孤独” 之意的如“长风万里送归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万里浮云 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 列的挫折。胸怀奇志却又怀才不遇,无奈之中诗人只好独酌 取醉来暂时消解这种矛盾,(玉真公主别馆苦雨)(二首)便 是在这种心境下而生的一首诗。 此诗的写作年代为诗人刚刚告别蜀中的读书生活开始 漫游求仕之时。年轻、才华和浪漫的理想,使他根本不觉得 世上能有什么能妨碍他实现自己的志向,时人在初见他时也 西”之类的诗句,则难以统计。“彼物皆有讫,吾生独无依”, 人生无常,功名富贵不可期,但更为可悲的是——世间竞不 能找到一个像敬亭山那样能“相看两不厌”(《独坐敬亭山》) 的知音,他就像那“朝鸣昆仑树,夕饮砥柱湍。归飞海路远, 立刻被他异于常人的气质所震撼,文坛前辈贺知章甚至惊赞 他为“谪仙人”。可是,几年的岁月蹉跎而去,诗人却依旧过 着“悲歌自怜,追于凄惶,席不暇暖”(《上安州李长史书>)的 日子。一个阴雨绵延的秋日,诗人在玄宗皇帝之妹玉真公主 的别馆前饮酒取醉,一向自负的诗人在此时道起了苦水: 独酌聊自勉,谁责经纶才? 在诗中,诗人以管仲、乐毅自比,慨叹自己所处时代已不 能像古时那样能重用人才了,诗中弥漫着的是一种对怀才不 遇的命运的苦闷。不过,在经过一番牢骚之后,诗的结尾处 却又无限懂憬地谈起了自己的生活理想——“功成拂衣去, 摇曳沧州傍”(<玉真公主别馆苦雨》其二),建立功业,功成 隐退,始终是诗人理想的生活蓝图。 (--)人生孤独之感 时育了天才,却没能为天才的发挥提供充足的条 件。一代诗仙的大诗人,他的才华越超群,个性越张扬,在无 情的现实中受挫也就会越多。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的个性 与现实的矛盾也逐步加深,他有过“奈何青云士。弃我如尘 埃”(<燕昭延郭隗>)的牢骚,“大道如青天,我独不碍出” (<行路难))的愤慨,甚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 难>)呐喊。政治理想既不能如愿,对生活,对世事,诗人却始 终是怀着一颗赤子之心,渴望友情,渴望知音,渴望归属的, 奈何实力超群的他又总是远远地跑在世人的前面,如陈子昂 <登幽州台歌>中的那个孤独者,有如空旷原野的一株独树, 又像一颗孤独悬挂在深远天空的星星,飘然立于世人之上。 孤云还空山,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记,吾生独无依。 ——《春日独酌二首》(其一) 横琴倚高松,把酒望远山。 长空去鸟没,落日孤云还。 ——《春日独酌二首》(其二) 独酌劝孤影,闲歌面芳林。 ——《独酌》 三首诗中,诗人反复使用表示孤独的意象:“孤云”、“空 一22一 独宿天风寒。”(《古风》其十四)的凤凰一样,本性高贵,羞与 群鸡同类,却又不得不忍受“独宿”的孤寒。 (三)酒月世界中的排遣 酒与月,是李白一生须臾不离的最忠实的伴侣,无论他 走到哪里,身处何方,总会留下有关美酒与明月的兴会淋漓 之作。于现实中找不到归属的李白,在美酒与明月的世界里 却寻得了知音,醉酒花间,举杯邀月,孤独感在独酌的狂欢里 得到了最诗意的排遣: 花问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凌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四首》(其一)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杯中也好,月中也好,影子 毕竟也不过是影子,饮酒的只是自己一人而已,从现实的场 景看来只是一个孤独的酒客对月自饮,酣然起舞。然而正是 在这种自我营造的狂欢气氛中,孤独感被升华,诗人的心灵 得到了慰藉,人世的种种烦恼终不能让他沉沦,诗人在精神 的世界里获得了世人难以企及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安琪.李白全集编年注释・论李白[Mj.巴蜀书社,1990. [2]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3]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5](日)松浦友久.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像[M].张守 惠,译.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