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卷第2期2010年6月天津电大学报
JournalofTianjinRadio&TVUniversity
高教研究
减小网络文化负效应的对策
李明月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江苏常州213149)
摘要:网络由于具有自由度高、不受约束,超越性强、远离现实,趣味性大的特点,具有一定的负效应。为了减小负效应,德育工作者应通过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培养慎独精神、改进网络德育内容、优化思想内涵等工作构建新型德育阵地,以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还应通过德育途径的转变和德育目标的转型,优化传统德育模式,以建立全新德育体系。同时还要加强新型德育队伍的建设。关键词:网络文化;负效应;德育模式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006(2010)02-0070-(04)
互联网在中国经历了近二十年的蓬勃发展,已经超出想象地影响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文化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逐渐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0年1月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截至2009年12月30日,中国网络发展报告显示:
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人,较2008年底增长8600万人,年增长率为28.9%。”学历分布上,大专以上的网民职业分布上,学生所占的比例最大,占到达到24.3%;
28.8%。相对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大学生由于所处的特殊环境和年龄心理等自身因素,有直接涉猎各类文化的良好条件和旺盛精力,还具有揣摩和效仿各类新潮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念的激情和愿望,使得他们成为最受网络文化影响的群体。网络文化在具有巨大正效应的同时,也具有一定的负效应。消解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负效应是当前很长一段时间里的重要任务。对于这项任务,德育教育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来。
一、当下网络文化负效应的表征
网络文化是一种蕴涵特殊内容和表现手段的新兴文化,是人们以计算机网络为媒介、以发送和接收信息为核心、在虚拟网络社会中所进行的全部文化活动及其衍生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网络文化对青年学生德育教育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
空间、选择范围能最大程度地弥补传统教育在时间、
等方面较多的缺陷,为大学德育工作的创新提供新的机遇和途径;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世界是开放的、自由的、交互的、无极限的,因此容易导致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所产生的影响处于一种失控状态,从而给大学德育工作带来种种负面影响。当前网络文化负效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自由度高,不受约束
互联网是人们为了满足各自的需要而自发连接“缺场交流”,起来的,人们可以通过文字或音像进行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思想和价值观,而不受“在场的“在场”约束。这种自由性是网络文化所特有互动”
的魅力,同时也正是这种自由性使得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的道德价值判断难度加大。由于现实社会有着严格的道德规范,而虚拟的社会是一个自由王国,外在约束力减弱,如果在自身约束力又较差的情况下,大学生的认知和行为就可能偏离社会道德规范,甚至有些行为失去有效的控制,于是他们的道德认知就可能陷入一个深深的矛盾之中而不能自拔。
(二)超越性强,远离现实
在网络环境中,网民之间的交往几乎是“符号”与“符号”之间的交往,彼此的形象、身份、特征等已经符号化和虚拟化。于是网络中的网民可能忘却自己的身份,也同样感受不到对方作为真实人的存在,他们的
收稿日期:2010-04-02
作者简介:李明月(1982-),女,江苏广播电视大学武进学院组织人事处干事。
·70·
李明月:减小网络文化负效应的对策
行为可以摆脱社会、传统习惯、内心信念的制约,而表现出对他人不负责任、
为所欲为的特征。因此,网络行为主体的匿名、匿形而导致的行为超越性,已远离社会和现实的责任范畴。建立在现实社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运行的新环境,受到严竣的挑战和巨大的冲击,由此而引发的道德冲突问题也就愈来愈多。
(三)趣味性大,网络成瘾
网络文化具有很强的趣味性,比如说网络游戏,它所营造的是一个虚拟的新奇刺激的世界,游戏其中,能使学生获得快感,对部分大学生有极大的诱惑力。
而大学生一旦被吸引就易沉迷于网络游戏中。从经济方面考虑,则可能会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有些大学生往往通过撒谎向家长要钱,或者通过向他人借钱方式获取上网费用。由于大多数借钱上网的网络成瘾者无法准时偿还债务,结果失去诚信,甚至导致债务人与债权人之间人际关系的恶化,进而引发各种恶性事件的发生。
网络文化的负效应严重削弱了网络道德教育。可以说,网络既是情感集散地,又是情感黑客;网络既是价值宣扬者,又是道德杀手;网络既是信息黄金地,又是信息垃圾堆。因此要从多方面加强道德教育应对网络文化负效应。
二、构建新型德育阵地,加强网络道德教育(一)加强网络道德自律,培养慎独精神
康德认为,自律是道德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在道德问题上也同样强调“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从本质上讲,理想的道德是一种自律行为,是人们内心对自己行为的自觉要求,是一种“道德感”的培养。在现实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主体的隐匿状态,常使得管理、“他律”鞭长莫及。于是,提高大学生的自律能力、提倡“慎独”就成了当前网络道德建设现实的、直接的目标。“慎独”是中华民族的先哲们在道德建设上设计的理想目标,也是道德自律的具体表现。
“慎独”一词出自《礼记·中庸》篇中的“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说,最隐蔽的事情,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事情,最能显出人的灵魂。因此,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即使独自一人、无人监督,也能小心谨滇,坚持自己的道德信念,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情。培养大学生的“慎独”精神、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律能力,使大学生能够很好
地端正自己的上网态度,规范自身的网上言行,正是我们今天解决一些大学生道德滑坡的最主要措施之一,这不仅是网络道德教育的问题,更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改进网络德育内容,优化思想内涵1.开展网络道德教育
网络道德教育是针对网络匿名性的特点,教育大学生如何在无人监控情境中做到自律———不说粗话脏话,不无故攻击他人,不上反动的、色情的网站。学校要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增设网络道德教育的内容,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道德主体作用,让他们认识到不良网络文化对思想道德的侵蚀性,并进一步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培养网络自律意识,规范网络行为,遵守网络道德,提高对各种信息的辨别力,自觉抵制网络垃圾信息的侵蚀,做遵纪守法的文明网员。
2.优化网上德育资源
网络文化的开放性和自主性,决定了校园网络在坚持思想性的同时必须充分考虑以趣味性来增强自身吸引力。只有不断增强趣味性,
才能吸引更多的青年大学生访问,才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教育者也要以校园网络为载体,利用电子刊物、校园论坛、虚拟社区等形式和大学生一起营造网上校园文化氛围,让图文声并茂、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与正确、
健康、积极向上的德育内容有机地、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以达到吸引青年大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其文化趣味、提升其文化品位的目的。
三、传统德育模式的优化(一)德育途径的转变
早在20世纪初,实证主义哲学家杜威就提出“教育即生活”,他从生活的角度看教育,强调教育的生活意义。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则从教育的角度看生活,强调生活的教育意义。无论是杜威还是陶行知,强调的都是教育与生活的联系。生活是道德教育的出发地,也是道德教育的回归地。回归生活的道德教育最大特征即素材的真实性、
过程的真实性、效果的真实性,它能够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现实存在、现实活动出发,在生活中对他们进行引导和教育,通过有道德的生活来学习道德、养成习惯,使大学生形成深刻的道德信念,并能够在生活环境中外化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最终达到美而善的生活境界。
生活德育的实施途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71·
2010年第2期天津电大学报
面:首先,德育工作者应在生活中寻找教育资源。教育者要想有效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网上言行,就必须注意从生活中提炼和整合出优良的思想道德理论,充分利用丰富的生活中的道德资源,充分重视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和激励作用。其次,
德育工作者应选取有客观性并有深厚生活底蕴、尽可能是学生生活实际中所遇到的事例为内容,如网上交友、网络游戏等,以此创设他们感兴趣、乐于接受并能进一步引起他们思考、
体验、感悟、认知的道德问题,从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思维能力。再者,德育工作者应对道德教育作出前瞻性的思考。生活是向前发展的,回归生活世界的道德教育固然要立足解决现实问题,增强针对性,但是也必须具有前瞻性,不能使学校的道德教育仅仅成为进行事实分析和事后发出警戒的手段。最后,道德教育要充分体现大众参与的特色,要调动和发挥绝大多数学生参与道德实践的积极性,使他们能够参与,并乐于参与,提高活动的实效性。
(二)德育目标的转型1.引导大学生树立耻感观念
耻感观念是大学生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出发点和前提条件,知耻心是知善为善、积极向上的内在驱动力。羞耻感、知耻心是最普遍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旨意宏远,其中包含许多以
“德义”为判定荣辱标准的“耻德”精华,这些对今天的德育仍有深刻的伦理意义和极大的实用价值,是大学生耻感养成的重要文化资源。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从“耻德”出发,把知耻拒辱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并对“耻”作了具体的界定,规范了大学生道德的低限尺度。高校应以“八荣八耻”引领大学生树立耻感,让他们懂得什么为耻,什么为荣,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认定标准和价值尺度,形成由行为过失导致的心理上的耻辱感,从而促使自我对人格结构进行调整与重构,防范自我沦入耻之境地。有耻感、知辱,大学生才会自觉抵制网上无耻思想和言行,做文明守法的网民。
2.重视责任意识教育
责任意识就是明确自己对祖国、对家庭的责任,同时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为所欲为。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与预防网络不良文化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消
·72·
极影响是密切相关的,因为一个真正有责任意识的人,会时刻记住自己对家庭、对社会、对祖国肩负的责任,这样就难以因网络而影响自身的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通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使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远离网络困扰与伤害。
(三)德育队伍的提升
加强高校道德教育进网络工作,关键在队伍。要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了解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道德教育工作的队伍。这支队伍的人员除了具备网络道德教育工作的一般素质之外,还应该有新的观念、
新的工作素质。所谓新的观念是指能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变化,并能顺应形势,更新观念,探究互联网条件下道德教育工作的新思路。所谓新的工作素质,是指在互联网条件下的信息素质。信息素质是指在各种信息交叉渗透、技术高度发展的社会中,人们所应具备的信息处理(对信息进行筛选、鉴别和使用)的能力,主要包括敏锐的信息意识、较强的信息收集处理能力和较高的信息道德水准。网络时代,对于高校师生来说,最为重要的是获得运用信息和创造信息的能力。因此,新型道德教育工作者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从而更加有效开展大学生道德教育工作。
在网络文化兴盛背景和与时俱进发展的要求下,面对网络文化的负效应,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因噎废食,应该与时俱进。德育工作者必须深刻把握网络文化的特征,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及其动向,洞察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作用机制,提升自身的教育能力,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寻求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突破,提高大学生网络道德水平。这样才能使德育教育工作再上一个新台阶,为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第25次互联网络发展报告[EB/OL].http://tech.qq.com/zt/2010/cnnic25/index.htm,2010-01-15.
[2]高兆明.社会失范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
李明月:减小网络文化负效应的对策
OnCountermeasuresofReducingSideEffectsofNetworkCulture
LIMingyue
(WujinCollege,JiangsuRadio&TVUniversity,Changzhou,Jiangsu213149)
Abstract:Networkhassomenegativeeffectsbecauseofitscharacteristicsofahighdegreeoffreedom,littlerestriction,strongtranscendence,unrealityandgreatfun.Inordertoreducethenegativeeffects,moraleducatorsshouldconstructanewplatformofmoraleducationtostrengthenthemoraleducationofthenetworkthroughstrengtheningnetworkmoralself-discipline,trainingtheindependenceandcautiousness,improvingthemoraleducationcontentofthenetworkandoptimizingitsideologicalconnotation.Theyalsoneedtooptimizethetraditionaleducationmodeandcreateanewmoralsystembymeansoftheconversionofmoralwaysandthetransformationofmoralgoals.Meanwhile,theconstructionofanewteachingteamofmoraleducationshouldalsobeemphasized.
Keywords:networkculture;sideeffects;modeofmoraleducation
(上接第66页)
4.实行岗位聘任制的同时,适度引入终身制。为不使聘任制流于形式,应落实针对不同岗位特点的能进能出的灵聘后定期评估和管理,保证能上能下、活用人机制,实现合格者续聘、优秀者奖励和不合格者解聘,以此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并鼓励进取意识。此外,针对高校教育的特殊性,对曾在教学和科研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教授实行终身聘任制,以此保障其
教研的延续性,并提供稳定的研究经费和的科研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剑波.关于教师职务聘任制的思考[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1,(7).
[2]张建祥.对岗位设置管理与人员分级聘任的深层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09,(15-16).
ThoughtsonImprovingEngagementSystemofUniversityTeachers
ZHANGLiang
(PersonnelDivision,FuzhouUniversity,FuzhouFujian350108)
Abstract:Anengagementsystemofteachersisveryimportanttotheestablishmentandhealthydevelopmentofuniversityeducationresources.Thissystemwasoriginallyconceivedtobebasedonbothtechnicalassessmentandpostappointment.However,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etwoprinciplesisalwaysunclearinpractice,whichresultsinvariousmethods,suchas“assessmentasappointment”,“independentassessmentandappointment”,and“synthesizedassessmentandappointment”.Thisarticleanalyzesthereasonsoftheconfusionfromthedifferenceofacknowledgement,thelackofpostsetting,andtheprofessionalparticularityofuniversityteachers.Apersonnelsystembasedonmanagementandappointmentofpositionisthenpromoted.
Keywords:universityteachers;engagementsystem;postsetting;appointmentsystem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