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橘子林去》主题分析
2022年新高考Ⅱ卷文学类作品阅读所用文本为李广田的散文《到橘子林去》,对其主题的理解,有人认为作品赞颂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真正的英雄,也有人认为作品通过女儿心态的变化反映出对劳动者的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误把故事的背景当做了故事的核心;第二种理解,把握了基本脉络却偏离了重要情节。
我的理解与前面两种不同。我认为,本文通过女儿心态的变化,表现出对女儿成长的喜悦。
故事的情节很简单:爸爸带女儿小岫“到橘子林”去看橘子,中途看见赶车人给一匹马修理蹄子,女儿看得忘情,于是决定不看橘子了,回家叫妈妈剪指甲去。
这一趟半途而废的看橘之旅,情节的关键在哪里?在于看马修蹄子。在看马修蹄子的时候,是什么吸引了女儿?她又为何有此转变呢?
女儿对这些充满烟火气息的事情,原本毫无兴趣。正如作品第六段,作者满怀兴致欣赏大街上明亮的一切:石头道上的水洼子、女人头上的金饰物、挑煤炭的人的汗水、小孩的放着白光的牙齿,而“她的心里一定只想着到橘子林去”。但当我沉醉于马修蹄子的人间画卷时,顷刻之间,猛然警醒,“才知道小岫的手掌早已从我的掌握中脱开了,我低头一看,却正看见她把她的小手掌偷偷地抬起来注视了一下。她是在看她自己的小指甲。而且我也看见,她的小指甲是相当长的,也颇污秽了,每一个小指甲里都藏着一点黑色的东西。”
女儿关注起自己的指甲来,到底发生了什么?
作者未曾从女儿的角度来写马修蹄子,但写下了自己的感受:
“你看,那匹马老老实实地站着,不必拴,也不必笼,它的一对富有感情的眼睛几乎闭起来了。不但如此,我想这个好牲口,它一定心里在想:我的大哥给我修理蹄子,我们走的路太远了,慢慢地修吧,修好了,我们就上路。慢慢地修,不错,他正在给你慢慢地修哩。”
作者不仅觉得赶车人可亲近、可信任,觉得马亦如此,“老老实实”“富有感情”两词,还有对马儿心理的描摹,可见作者欣赏的是一种坚忍忠实又富有生趣的生命力量。那么,女儿小岫所看到的不也是同样的情景吗?打动她的,不也是这种生命的力量吗?
此刻,女儿从自我的世界走向了外面的世界,从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到橘子林去”而对外面的世界漠不关心,到能够与一匹修蹄子的马发生共情,并进一步意识到自己指甲的脏,也应该像马儿那样剪一剪指甲,也应该像马儿那样“不哭”和“乖”。
女儿关注到人间烟火,这是多么重大的转变!
从情感上说,这种心理源于恻隐之心,源于生命之间的互相激荡和共鸣。从思维上来说,是由彼及此的反思、反躬自省,而不是由此及彼的随心所欲。因此可以说,这是一个重大的变化,女儿长大了!作为父亲,当我意识到女儿发生了这个变化时,便“不能不说话了”,随即肯定了女儿的懂事乖巧:
“对,回家剪指甲,你真乖,你比马还乖。”
童言无忌,童心无邪,父亲却很高兴,因为女儿不仅与马儿发生了共情,其实也正在追赶父亲。父亲作为成人,对坚忍顽强又柔顺温暖的生命怀着一种欣赏
和钦佩的心情,但故事开始时,当他陶醉于此时,女儿毫无感知能力。而到故事结束时,父女二人在对生命的感知上,正走到一起。
所以这半途而废的“到橘子林去”并非一无所获。假如说看橘子林是一种“自然境界”的话,回家剪指甲已经接近“道德境界”,这是一种巨大的飞升。
作为一个父亲,作者也许想说,在这艰难时世之下,女儿年纪小小,却能体贴万物生灵,让他深感欣慰和喜悦。
文章结束时,这样写道:
我们向城里走着,我们都沉默着,小岫不说话,我也不说话。“我不再去看橘子了。”她心里也许有这么一句话,也许并没有。
这意味着什么?揣测一下父亲的心理,恐怕是—— 无论女儿是怎么想的,我都不打扰她,我都尊重她的决定,因为,她长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