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舆情对公民社会构建的利弊解读

网络舆情对公民社会构建的利弊解读

来源:九壹网
2013年8月 湘南学院学报 Al .,2013 第34卷第4期 Journal of Xiangnan University Vo1.34 No.4 网络舆情对公民社会构建的利弊解读 邓函夏 , (1.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410000;2.郴州市广播电视台, 湖南郴州423000) 摘要:网络舆情是网民所表达的多种信念、态度、情绪和意见的交错性集合,在公民社会构建中发挥着推动民 主参与、营造公平正义氛围、促进社会互助、维护和扩大个体权益等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娱乐化、情绪化、超前化、群极 化等弊端。 关键词:网络舆情;娱乐化;情绪化;超前化;群极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73.0213.04.005 如网络犯罪现象,网络安全问题,网络伦理等等议程 、网络舆情的概念界定 同样是为广大网民所关注和讨论的。而就网络舆情 一的最终指向而言,都是为着国家、社会和个体生活的 网络舆情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开启,尤其是互 不断美化、善化而迈进的,这其中也预示着网络舆情 联网普及化及聊天工具大众化而形成的,它作为舆情 的价值和意义所在——通过对的解读和畅达来 的一个构成部分而存在。刘毅所著的《网络舆情研究 消解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借助公众和各式组织的力量 概论》是国内首部网络舆情理论领域的专著,他对于 来共同治理和应对国家与社会的危机,从而使得和谐 网络舆情的界定是建基于其对舆情的理解:“网络舆 社会的构建得以逐步实现。就此分析,笔者认为:网 情是通过互联网表达和传播的各种不同情绪、态度和 络舆情是以互联网为平台的,广大网民凭借对理想世 意见交错的总和”_1]。曾润喜博士则把网络舆情解读 界的构想而对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中的公共事件所 成:“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 表达的多种信念、态度、情绪和意见的交错性集合。 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感 情和行为倾向的集合”_2j。 二、网络舆情对公民社会构建的价值解读 通过以上解读可以知晓网络舆情是借助于新型 其一,推动民主参与的平台构架。网络凭借其 的互联网作为其表达与传播的平台,其主体必须是与 全方位的新闻信息及低门槛的进出设置使得人们得 互联网有着直接联系并参与其中的,即广大网民。就 以在传统媒体的渠道外创设出新的“参政议政”路径, 网络舆情的产生根源来讲,它是根植于现实社会的生 的制定和执行全部都曝露在公众的视野之中,互 产、生活背景之下,是对公共性事件的关注和认知的 联网媒介使得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工作的报道 结果,可以说,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上的特 者和监督者,政治的游戏不再是和媒体的, 殊写照,是广大网民对于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 它转变成了每个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广 会建设、发展过程中取得的成就与出现的问题的应对 大民众通过网络可以随时随地的在网上浏览当地政 态度和意见;是公众对于与自身有关的权利维护、利 府乃至整个世界政治的全新动向,而且可以对此在网 益分割或自身关心的公共性事项和话题的关注和解 络上发表自身的见解和观点,这种即时性的报道和评 读。然而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普及化和生活化,网络环 论把政治拉回到民众的身边,公民身份也在此一过程 境和网络文化本身也开始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网 中不断得以树立和确认。借助网络平台,民众的政治 络舆情的另一个来源便是网络自身运作模式和状况, 参与热情得以不断提升,而且他们在相关意见和态度 收稿日期:0213—07—09 作者简介:邓函夏(1970一),湖南桂阳人,硕士研究生,高级政工师;研究方向:社会管理和公共 ・25・ 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8月(第34卷)第4期 交互中不断的学习和丰满自身的政治素养,一旦网民 之间在情感和信念上达成某种共识,便会掀起一股强 劲的社会力量,它可以对或相关机构形成难以抗 拒的压力,从而改变某个领域的格局和行动的方向。 民主的理念,至少是民主量上的规定性被网络诠释的 淋漓尽致,政治生活甚至是整个社会秩序的设定和监 情境如何,既不会盲目的恐惧也不至于简化的对待; 网络传播的实地信息人们可以明了受难地区最需要 什么物品和救助,整个社会的资源得以在第一时间集 中、整合并有效的参与到事件的处理进程中去;在问 题得到初步的控制和完结之后,网络舆情仍将不断的 关注其后期的恢复或重建的状况,以此来进一步推动 督权力从新回归到个体身上,当初在自然状态下签订 该事件的完美处理。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2013 社会契约的目的——保护自身的生命、财产和自由, 年的雅安地震,从2008年的三鹿事件到2013年的 借此而得以最大可能的保障和实现,互联网的产生及 Nq禽流感问题,网络舆情在资源整合和利用中的 其舆情的效用甚至可以被当作是整个社会共同签订 的关于平等与自由的第二个契约。 其二,造就社会公平和正义的氛围。互联网借助 其强大的报道和传播功能使得它成为了新时代的焦 点和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点,整个社会上至国家 首领下至平头百姓都沉浸在网络世界中,或主动的介 入或被动的接受,或学习或娱乐,或政治或经济,总之 没有人可以忽视它的存在及其影响。互联网的巨大 功效和民众对它的支撑、参与之间不断的互相循环和 作用,使得二者的力量得以各自不断的增长,而关系 上则是越发的紧密。这就意味着整个社会的每个角 落都处在被无数网民监管的可能性当中,而且他们的 网上的情绪和态度的积聚和结合又将对所关注的对 象产生直接性的作用和改变,民众对于公平和正义的 只是理念和文字上的期待,他们可以凭借自身的力量 来推动整个社会走向正义和善化,以往仗势欺人的各 式群体也因着对的忌惮,对监督的恐惧而开始收 敛和规整自己的生活态度。下层民众的崛起和上层 社会的自律使得社会秩序不断的趋向良善,公平和正 义的氛围在网民之间,在与民众,上层社会与下 层百姓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中不断善化和完满。 其三,实现信息的共享化推动社会互助。互联网 舆情大大扩充了个体的人际交往氛围,人们可以突破 传统血缘和地缘的局限而通过网上接触到各式各样 的群体和职业,可以在网上寻求能解答自己疑问和困 难的专业性人士,只要是网络上存在的都是可利用的 潜在资源和条件,这样人们便能够真正实现答案的最 优化。借助网络舆情的互动与传播,资源的分配和利 用便在的宏观之外增设了新的模式,从而为 社会的互助和收益的最大化提供了广阔而优良的平 台。除了对个体之间的互助之外,网络舆情在整个国 家发生重大公共安全事故的时候更是有着不可取代 的效应,如地震或是社会重大卫生安全问题出现时, 人们得以借助网络在第一事件了解到现场的、真实的 ・26・ 效率和成果无不卓著,彰显了一个大国万众一心、众 志成城、良性互助的良好形象。 其四,推动个体的权益维护和扩大。网络媒介的 开放性使得人们得以通过自身或他人把权益事件的 终始透过网络的平台来加以公开和传播,从而利用舆 情的力量来对事件的双方做一个的裁断,如此一 来便可以对非法的、理亏的一方形成社会的压 力,进而在这种压力的推动下使事件进入到合法化、 正规化的渠道中加以迅速、有效的处理。这就为公民 权益的维护提供了一条全新的途径——由个体报道 到社会反应再到解决,这一路径在“网络参政”和 “微博问政”机制的开启下将会变得越发的常态且有 效。如各地的拆迁和抗拆事件的报道使得和有 关不能不得不加以有效的应对,住户的权利得以在网 络舆情的宣传中得以最大程度的维系和保障;再如城 市建设中化工厂的引进和建设问题,当地的居民利用 网络舆情的力量宣传自己的主张,维护自身的权利, 而广大对他们的支撑和拥护则进一步对的建设 规划施加压力,最终为他们赢得了一片洁净的天空和 水源 三、网络舆情对公民社会构建的弊端分析 首先,网络舆情的娱乐化。当人们在网上进行 信息评论和传播的时候,他首先就是看事件的新奇与 流行程度;看主人公的着装和表情如何,而非聆听其 话语,分解其逻辑,探寻其根源。即便是一个足以令 人痛彻心扉的事件,如地震的发生、生命的陨落,也只 是让人们在一时的画面中酝酿一下眼泪,激扬一下情 绪,画面过后依旧平静的浏览下一条信息。网络在反 映和记录这个世界的真实状态的同时,屏幕也把这种 真实过滤的更为短暂和轻松,更不要说整个网络的主 流宣传和报道是各式各样欢快的事件和生活的琐碎, 是明星们的争奇斗艳和丑角们的争相嘲笑与贬斥。 电子媒介本身所附带的符号本质和文化定位使人脱 邓函夏:网络舆情对公民社会构建的利弊解读 离现实的背景和语境来对外界的事件进行关注和评 东西变得一文不值,民众对此报以必须全部打翻,重 论,这导致其不可避免的趋向于一个娱乐化、庸俗化 新建构的态度来审视。进而形成一种“”的暴力, 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无知,一种“崇洋媚 术和工具理性的无限膨胀,彼岸的乌托邦只需要依靠 外”的盲从。就如网上一路高喊着民主和自由的旗 技术的推进似乎就足以达成,人们心中的神圣和神秘 号,其实绝大多数人都只是明其字型和字义,却不知 意识被数字化程序所取代,技术本身化身为上帝,它 其后的深层背景。民众一味指责的和霸道, 预示着绝对的真理。社会的文化就此而堕落为世俗 社会的落寞和堕落,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能 一的世界。当上帝在人们心中被抹去,取而代之的是技 的权力和欲望之争,人们开始遗忘对“人之为人”追 以一种揠苗助长的心态来把外国构建了几百年的民 求,一味的沉浸在对身体感觉的体验和享受上。网络 主和自由空降到自己国家和人民的头上,且不论各自 作为技术理性时代下的产物自然不能摆脱世俗性、娱 的传统和根基的巨大差异,就算是相同却也还会不同 乐性文化的枷锁,它只能顺从这种时代的大潮和人心 的所想。 其次,网络舆情的情绪化。人们抱着对美好社会 的无限向往,希求得到公平、正义的态度在网络世界 中遨游,然而因其实践理性的不足,公民素养的匮乏, 网络技术优势为之提供的匿名性保护,便自然导致了 自己情绪的失控和理性的进一步缺失,除了低俗的恶 搞、愤怒的叫骂、冷漠的作壁上观之外人们似乎找不 到更好的途径。在网络论坛以及其它各式的网络传 播载体所出现的帖子中,无不交织着尊严与亵渎、友 好与敌视、理性与非理性等积极与消极的因素,当然 也不乏大量的“潜水”和“打酱油”现象。“虽然‘文明 上网,请理性发言’标注在网站发帖留言的提示中,但 是网民情绪化宣泄以及语言暴力几乎充斥在很多社 会负面问题的评价中”,网络上每天都在上演着一幕 幕的骂战和抱怨,从普通百姓到明星作家无一不是如 此。一旦网络上传播出对于与百姓之间的是非 争端,人们往往不论事情的和实情而根据自身的 主观臆断先人为主,以对人不对事的态度依着自身的 情绪一通谩骂和指责,却终究分不出事情的本质所 在,更提不出真正有价值的建议与对策。这一方面是 面对社会现状诸多问题所表达的不满和无奈,另一方 面却更是加深了争论双方的嫌隙和隔阂,使得彼此都 不能冷静的对待,这于最终事情的解决非但毫无益 处,还把问题复杂化、升级化。 再次,网络舆情的超前化。网络信息的开放性和 多元化使得人们得以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新鲜资讯,当 他看到周遭现实的生存环境和公共事件时便会不自 主的拿从网络上取得的更接近自身理想假定的状况 与当下的现实作比较,这样导致“一边倒”“的抱怨,即 看外面的世界都是美好而值得推崇的,而自身当下的 生存态势却是可悲、可气。网络所呈现的“美好”和 “丑恶”加深了二者之间的裂痕与对立,使得“丑恶”的 的国情和社情。这种盲目的、空洞的超前意识不仅是 公民个体实践经验和理性匮乏的表现,在某种层面上 也是西方政治和生活意识形态渗透的结果,如果不对 之加以警惕和防范,那网络传播平台很可能成为文化 殖民和“和平演变”的先头。 最后,网络舆情的群极化。所谓群体极化即“团 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些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 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络社会 的形成改变了旧媒体时代在信息量上及交换上狭小 而有限的情形,然而网络上海量的信息并非是每个网 民都会去浏览和了解的,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们都是根 据自身的心理倾向和既定印象来过滤和选择自己需 要的信息,这就使得个体在自己的世界中越陷越深, 其视野也变得越发的狭隘。网络中报道和传播的公 共事件把原本孤立、分割的个体聚集在同一个“虚拟 空间”里,而他们彼此之间的不充分、不详尽的信息传 递和意见交流却使他们逐步形成了同一性的话语体 系。但因其公民素养的欠缺,自主和人格的不成 熟,导致了个体意识在群体取向面前往往处于弱势, 从众和随大流的心态仍旧占据了选择的主流方向,群 体性的存在和指示以及对于权威和名望的盲目崇拜 取代了个体自我的思考和反省,而对一个感情用事、 缺乏理性、服从权威的群体而言,走向极端并非什么 困难的事。这样一种从众和盲目崇拜的心理投射到 网上,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酵自然愈发的走向极端和 暴力,对于不同意自己看法和意见的个体或群体都被 其视为“异端”加以排斥和打压,这就不自然的走向了 中世纪“宗教战争”的毁灭性逻辑和“多数人的暴力” 的民主怪圈之中。 参考文献: [1]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 20o7:53. ・27・ 湘南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美)凯斯・桑斯坦.网络共和国——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 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3]曾润喜.网络舆情管控工作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09,(18). 2013年8月(第34卷)第4期 学,2007,(3). [7]张丽红.试论网络舆情传播对文化的影响[J].前沿,2008, (4). [8]张丽红.从网络舆情传播的角度谈文化安全[J].社科纵 横,2007,(2). [4]王娟.网络舆情监控分析系统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 报(高教版),2007,(4). [9]彭知辉.论件与网络舆情[J].上海高等专科 学校学报,2008,(1). [10]许鑫,章成志.互联网舆情分析及应用研究[J].情报 科学,2008,(8). [5]廖扬平.网络舆情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政工研 究动态,2007,(21). [6]张丽红.试析网络舆情对网络民主的影响[J].天津社会科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twork Public Opinion to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Society Deng Hanxia ’ (1.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 410081,China;2.Chenzhou Broadcasting and TV Station,Chenzhou 423000,China) Abstract:Network public opinion is a complex of net citizen’S believes,attitudes,emotions and sugges— tions.It plays important roles as pushing forwar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producing fair and just atmosphere, promoting social assistance,maintaining and enlarging individual’S fight and interests.At the same time,it ex— ose its dipsadvantages as too much entertainment,too much emotions,to much imaginations and group polariza— tion. Key words:network public opinion;entertaiment;emotinon;advance;group polarization p ; ) ) )p (上接第3页) Chenzhou and Ancient Cangwu Prefecture Zhuanke (Cultural Relics Department of Chenzhou Cultural Bureau) Abstract:Chenzhou is one of Hunan’S first famous historical culturl ciaties.The word“Chen”“郴”began to appear in‘‘Xiangyu brought Emperor Yi to Chen”in“The Historical Records”.Whereas.Chenzhou also oriig— nates from the ancient prefecture of Cangwu in Qin Dynasty and the State of Chu. Key words:Chenzhou;famous historical city;ancient Cangwu prefecture ・2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