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参观根据地

参观根据地

来源:九壹网
参观烈士纪念馆

摘要: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座落在平昌县城北佛头山森林公园内,背靠华严庵,左控通河,右扼佛头寨,地势高爽。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内史料丰富,资料翔实,系统展示了刘伯坚烈士 “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光辉的一生、战斗的一生。

关键词: 刘伯坚 纪念 烈士英魂 精神财富

在2011与2012交接之际,我爬上佛头山,伴着凛冽的寒风瞻仰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在寒风的拍打下,看着这座庄严肃穆的纪念碑,我能深深地感受到烈士已逝,但英魂犹在的壮烈精神。就在这纪念碑前,我向烈士敬上注目礼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位于四川省平昌县城二公里的佛头山腰,一九八六年落成。原国家杨尚昆曾坐专机来此揭幕,题写碑名,纪念碑以“忠魂盛开花,正气凛然照万代”为主题,纪念碑列为省级重点文物,还被列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纪念馆内共陈列烈士遗物1000余件,纪念馆不定期向游人免费开放。

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南为平昌县江阳公园,北为省级森林公园佛头山。佛头山雄姿高踞,苍郁葱茂,桃李芬芳,俯视山下,江阳景色与县城城貌尽收眼底,通河与巴河烟波浩渺,滔滔东逝,双桥飞架,山城相辉。纪念碑傲立在佛头山山腰,蓝天白云相映,后面青山绿树相衬,更能展现出纪念碑的宏伟与其精神。

登上佛头山,映入眼帘的是庄严的纪念碑以及周围扩大的供游人瞻仰和游玩的广场。广场基本结构是梯式的,这完全适应了平昌以山

地为主的地势。广场的第一层在县城一环路的伯坚广场,然后层层向上一直到最后一层——刘伯坚烈士纪念馆。

参观纪念碑之前最好是先了解刘伯坚烈士的生平。

刘伯坚是四川平昌县人,15年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当时在法国留学的教育家吴玉章、蔡元培等人提倡“勤于工作,俭以求学”的主张,勤工俭动在国内形成高潮。1920年刘伯坚毅然赴法国勤工俭学。十月和欧洲工人运动的熏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研究,使刘伯坚开阔了视野,确立了信念。刘伯坚积极参加了1921年的二二八运动。7月的抗拒中法大借款运动以及9月的进驻里昂中法大学等斗争;还经常深入到华工和留学生聚集的地方发表演说,宣传马列主义,揭露批判国家主义派媚日反人民的真面目,开展对无以及其他各种反动流派的斗争。这时候的刘伯坚虽然还没有拿着扛着炮弹上战场,但是这时期的海外演说,为之后的中国国内赢得了不少的外援的先机。

刘伯坚早年曾就读于成都高等师范学堂,1921年与周恩来等发起组织中国少年党,1922年转为中国党党员。1928年再次被派往苏联学习军事,并出席了六大。1927年蒋介石公开背叛,冯玉祥也公然投靠蒋介石。冯玉祥开始清党,将刘伯坚等240余名党员“礼送”出境。1930年刘伯坚回到上海,翌年又进入到江西苏区,先后任秘书长、红军党校政治部主任。1931年底,参与领导宁都并任第五军团政治部主任,后任中革总政治部宣传部副。红军长征后,留在苏区坚持斗争。1935

年3月初,刘伯坚率突围时不幸负伤被捕。在被囚的17天中,他坚贞不屈,视死如归。他在遗书中把自己的一生归结为“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并以“我为中国作楚囚”自豪。临刑前,刘伯坚写了最后两封信,他预言:“不久的将来,中国民族必能得到”,他的“鲜血不是空流了的”。信中,刘伯坚叮嘱他的亲人:“最重要的,诸儿要继续我的志向,为中国民族的努力流血,继续我未完成的光荣事业”。并在狱中写下了著名的《戴镣长街行》和长诗《移狱》。21日,刘伯坚在江西省大余县金莲山上被敌人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0岁。

刘伯坚壮烈地牺牲了,但是他的战友不会忘记他,赣南人民依然深深地怀念着血洒金莲山上的英雄壮士。

不仅如此,当年就在陈毅率突出敌人重围,登上油山,同各路游击队胜利会师的时候,传来刘伯坚等牺牲的噩耗。全军上下顿时举哀痛悼,全军决心化悲痛为力量,为烈士报仇。陈毅怀念战友,以深沉而悲壮的笔调写下了《寄友》:

1937年春,敌寇策动侵华日急,反对派对我之“清剿”更烈。余辗转游击于五岭山脉时红军主力西去秦陇,消息难通。而阮啸仙、贺昌、刘伯坚诸同志相继牺牲。每夜入梦,敌人交情,不渝生死。游击各同志又与分散活动,因诗以寄意:风吹雨打露沾衣,昼伏夜行人迹稀。秦陇消息倩谁问,故交鬼影梦中归。瓜蔓抄来久,豆箕煎时外寇肥。叛徒皆可杀,仗君南线系安危。

1937年秋,在延安获悉刘伯坚等人在赣南殉难的噩耗后,

深感痛惜“离开苏区时,像翟秋白、刘伯坚、我的爱弟毛泽覃,都应该带出来的。被敌人杀害,太可惜了!”

刘伯坚投身所走的道路,与周恩来、赵世炎等党的第一代先驱们相似,即由中国走向世界寻求真理,由追求民主主义转入信仰主义;他们在欧洲学到了理论,又回来拯救苦难的祖国,并不惜为此献身。在中国史册上,刘伯坚的突出贡献便在于奠定了党在西北军中的影响。这支旧在冯玉祥的带领下,有着相对比较朴实的作风,官兵也大都是较少带有兵痞恶习的穷苦农家出身,但他们都是从北洋军阀中分化出来的。刘伯坚利用西北军中的有利条件,把的思想注入官兵中间,同时用自身的模范作用影响到他们,因而才有点石成金、枯木逢春的奇效。

人民怀念刘伯坚。全国后,在他牺牲的地方——大余县金莲山上修建了刘伯坚烈士墓时,刘伯坚的文学名著《带镣行》、《移狱》、《狱中月夜》刻成诗碑,镶嵌在墓壁上。在刘伯坚烈士墓前,新塑的刘伯坚烈士胸像,于1992年1月17日揭幕。塑像再现了刘伯坚同志旅莫斯科时期的形象,身穿西服,目光炯炯,显露了无限才能和智慧。像座用黑色大理石砌筑,正面镌刻“刘伯坚烈士永垂不朽”九个金色大字,背面刻烈士遗诗《带镣行》。平台周围遍地种满松柏,四季常青。

而在刘伯坚烈士的家乡平昌,这里的人民也为他塑起了一座纪念碑。纪念碑的碑身是由三把尖刀组成。寓意着刘伯坚当时参与的凶险的局势,又代表着刘伯坚不为敌人低头,壮烈牺牲的精神。纪念

碑底座“刘伯坚烈士纪念碑”八个大字书写着。整座纪念碑素朴庄严,在这里承载着以刘伯坚为代表的烈士一代的精髓。

刘伯坚烈士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是为民族、人民不懈奋斗的一生。刘伯坚烈士留给平昌人民最宝贵的财富,是他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格典范和可贵的精神品质。一是勤奋好学、追求上进。刘伯坚勇于走出家门,走出县门,走出国门,去追求新知,探寻真理,这既体现了每一个普普通通的平昌人追求完美人生的顽强品格,更充分体现了党人不断追求新知、探索真理的执着精神。二是作风务实、意志坚定。他“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充分体现了党人以事业为重、矢志不移的忠贞信念。在刘伯坚的生涯中,无处不体现他务实的作风和坚定的意志。三是大公无私、一心为民。刘伯坚一生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为献出了身家性命,而且要求子女继承自己的遗志,为着中国的胜利和中华民族的继续做出贡献。这充分体现了党人襟怀坦白、两袖清风的高尚情操。四是宁死不屈、视死如归。刘伯坚被捕后,虽然身陷囹圄,却志坚如钢,抱着“生是为中国,死是为中国”的坚定信念,在狱中写下的气贯长虹的诗篇《带镣行》,慷慨悲壮,感情激荡。充分体现了党人正气凛然、浩气长存的英雄气概。

平昌因刘伯坚而闻名,平昌人因刘伯坚而自豪。刘伯坚是千百万优秀平昌儿女的代表,是一代又一代平昌人学习的楷模,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精神是平昌主流精神的重要组成部

分。我们要不忘伯坚,纪念伯坚,学习伯坚。对伯坚烈士的纪念方式方法很多,可以建纪念馆来保存好烈士的文物,展示烈士的英雄事迹,供一代代平昌人学习;可以铸造烈士铜像,供一代代平昌人瞻仰;也可以建设伯坚文化广场,打造城市景观,让伯坚走进父老乡亲的平常生活。但最重要、最本质、最核心的是弘扬烈士精神,挖掘和丰富伯坚精神内涵,从伯坚精神中吸取营养、获得能量。

事实证明,古今中外一切成功的背后无不包含着形象的正确设计与成功培育。平昌要参与市场竞争,也必须对平昌(人)的形象进行策划、培育和宣传。因为,良好的平昌(人)需不形象对平昌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大作用。刘伯坚烈士形象的塑造和宣传,在无形和有形中都帮助和促进了平昌的各种发展。 参考文献:网址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679/99/03/1_1.html http://old.scpc.gov.cn/Intro/index.asp?AID=398&CID=84 http://news.xinmin.cn/rollnews/2010/06/30/5501683.html 书籍:《刘伯坚》 《刘伯坚将军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