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第183期
外语与外语教学
ForeignLanguagesandTheirTeaching
2004,№6Serial№183
语言既是任意的 又是非任意的
———试论语言符号任意性与象似性的互补关系
顾嘉祖 王 静
(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摘 要:语言符号任意性的问题,一直是语言学界存在争议的话题。近年来,一些学者因为语言符号同时存在象似性
而对任意性原则提出了质疑甚至排斥符号的这种特性。笔者认为,这样做不利于全面揭示语言符号特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本文通过对任意性与象似性定义及其历史渊源的再分析,提出语言符号的象似性是任意性语言符号理论的发展,两者共存于语言符号特征的统一体中:任意性主要体现在单个符号之中,而象似性则主要表现在符号组合之间。两者不仅不对立,还呈现互为补充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符号;任意性;象似性;互补性 Abstract:Whetherlinguisticsignsarearbitraryornothasremainedacontroversialissueamonglinguisticscholars.Duringtherecentyears,duetothefurtheracknowledgementoftheexistenceofsemioticiconicity,somescholarshavechallengedtheauthenticityofsemioticarbitrariness,andtheyhavegonesofarasrejectingtheexistenceofthismaincharacteristicofsemioticsigns.Theauthorsofthispaper,therefore,holdtheviewthattheabovepracticeisharmfultofurtherexposingthediversityandcomplexityoflinguisticsignsandadvocate,throughexpoundingthedefinitionsofbotharbitrarinessandiconicityandtheirhistoricalconnections,thatthetheoryofarbitrarinesshasbeendevelopedonthebasisofarbitrarytheoryandthatboththeoriescanexistinthesameunity:semioticarbitrarinesscanbeevidencedinindividuallinguisticsigns,whereasiconicityinthecombinationofsigns,both,seemingopposing,arecomplementarytoeachother.
Keywords:linguisticsigns,arbitrariness,iconicity,complementarity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38(2004)06-0006-05
1.引言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古往今来一直为人们所关注,从来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自从索绪尔提出了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之后,任意性问题引起了语言学家们的足够重视,它成为一个被持续讨论并且具有争议的话题。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尤为热烈。常常有人从语言结构象似性的角度来否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把象似性看成是任意性的对立面,肯定一方,否定另一方。为了更客观地研究这一问题,笔者在纵览近10年国内外符号学主要代表作的基础上,通过对任意性与象似性及其历史渊源的再分析,剖析两者的辩证关系,盼望得到学术界同仁们的支持与共鸣。
2.两种观点的纷争
所阐述,在《语言与语言研究》一书中曾多次指出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每一现存的人类语言都是任意的和约定俗成的符
(Whitney,1869:44)“除了我们自身形成的一种心号的实体。”理联系外,我们认识到任何一个词与其所代表的观念之间没(Ibid:26)“我们为什么要用一个特殊复杂的有任何联系。”声音去代表一个特殊的观念,是没有任何内在、必然的原因
的。”(Ibid:437)索绪尔本人也对Whitney提出的符号任意性原则作了肯定“:为了使人感到语言是一种纯粹的制度,辉特尼曾很正确地强调符号有任意的性质,从而把语言置于它的
(索绪尔,1999:113)真正的轴线上。”尽管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并非索绪尔首先提出,但他建立
的结构主义语言理论体系却给了任意性原则特别重要的地位。与前人不同的是,索绪尔将语言系统看成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完全把物理的世界排出在符号学的考虑之外。因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就成为语言系统内单个语言符号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
Sapir在其《语言》一书的引论中也论述了语言符号的任
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是个古老的话题。在索绪尔之前,对
于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早就有过阐述:亚里士多德已经注意
(转到“任何语言的声音与所指事物之间没有任何自然联系”
引自Chandler,2002:26)。语言学家Whitney对任意性也有
意性。Sapir指出“,……语言是一种特别的符号关系,一方
作者简介:顾嘉祖(1941-),教授,研究方向:语言与文化,跨文化交际,语言习得学,语言符号学;王静(1979-),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
学,符号学
收稿日期:2003-12-21(修改稿)
・6・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面是一切可能的意识成分,又一方面是位于听觉、运动和其他大脑和神经线路上的某种特定成分;从心理上说,这关系
(Sapir:2001:9)Hockett将任意性视为语言是一种任意关系。”
的基本属性之一,他指出“:人类语言在其语义的约定方面几乎是完全任意的。例外是拟声或局部拟声形式的模糊的拟象痕迹,我们知道,即使在这些形式里也有不小的任意成
(1990:309)分。”
但是持反对符号任意性原则的也大有人在。Benveniste认为,语言符号没有任意性。雅各布森也对语言符号的任意性持否定态度,他引用并支持Benveniste的论断,即能指与所指的联系不是任意的,相反是有联系的。Holdcroft也指出:任意性原则的范围要得到限定,认为其只适用于不受语言内部生成机制制约的语言符号。(Holdcroft,1991:52-56)索绪尔的观点也引起了国内语言学界的关注。有些语言学者对任意性原则是坚信不移或大体接受的,如索振羽(1995)、王德春(2001)等。与此同时,也有人持不同见解,如许国璋(1988)、王寅(1999)等。近年,随着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发展,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其中主要来自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法等相关领域的学者。语言符号具有高度象似性的观点似乎占据了明显的优势。任意性与象似性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首先弄清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的内涵。
2.任意性原则的内涵2.1任意性的界定
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建立对能指和所指的界定的基础之上的。索绪尔(1999:100)是在批判命名主义(nomenclature)的基础上来阐述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按照命名主义的观点,一个名称只是简单的一串声音,它的意义存在于它的外部。而索绪尔认为,符号的意义产生于语言系统的内部。所以,在索绪尔看来,符号不是代表其他什么事
物的某种东西(即它的符号),而是两项要素之间的一种关重要”的原则,明确指出这项原则“支配着整个语言学研究”,系。“语言符号连结的不是事物和名称,而是概念和音响形他还认为“事实上,一个社会所接受的任何表达手段,原则上
(索绪尔,1999:101)。后者不是都是以集体习惯,或者同样可以说,以约定俗成为基础的”象”,也就是“所指”和“能指”。
纯粹物理的东西,而是这声音的心理印迹。可见,所指是概也就是说,尽管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但这种任念,是对它所指代的客体对象的认知产物———观念,而不是意的关系并不是任何个人能随心所欲自行决定的,它需要得它所指代的自然实在中的客体对象本身。而能指也是一个到大多数人的认可,并经过时间的检验而得到固定。如“鹿”心理实体。(参见Ibid:101)这个符号,在它最初形成时,其所指和能指的关系是任意的,
如今,虽然索绪尔的这一符号模式似乎被普遍接受,但但一旦形成并为某个民族共同体所接受和使用,便对全体成现代学者对索绪尔模式的阐述比索绪尔本人对其模式的理员有了强制性,不能随意改变。在这种规定前,人们可以指解更具物质性,即能指通常被理解为符号的物质形式(Nowa2“鹿”为“马”,规定后,就不能如此乱指了,而得按规定了的音days,whilethebasicSaussureanmodeliscommonlyadopted,it义联系去理解和使用语言。由此可见,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受tendstobeamorematerialisticmodelthanthatofSaussurehimself.到社会性的制约。正如文化人类学家LeviStrauss(1972:91)Thesignifierisnowcommonlyregardedasthematerial(orphysical)所说“:从先于经验的角度看,语言符号是任意性的,从后于formofthesign)(Chandler,2002:18)。因此,现代的许多语言经验的角度看,它不再是任意的了。”学家一般认为,语言符号的两个部分是语音和语义。语音是2.3索绪尔的“相对任意性”能指,语义是所指。因此,用语音和语义两个术语界定更清或许索绪尔早已意识到其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可能会楚,同时也更符合现代语法。产生的负效应,所以他又用“相对任意性”对“任意性原则”进
2.2索绪尔的绝对任意性原则行补充和限定。索绪尔(1999:184)指出语言符号最重要的性质是任意索绪尔在讨论语言的结构时,他一方面用“绝对任意性”性“,事实上,整个语言系统都是以符号任意性的不合理原则的概念来界定符号内部能指与所指的关系,另一方面又用
为基础的。”符号的任意性首先是指符号的能指与所指间的
联系是任意的,即不可论证的。他(1999:102)指出“:能指和所指之间的关系是任意的,或者,因为我们所说的符号是能指和所指相联结所产生的整体,我们可以更简单地说:语言符号是任意的。”他通过举例来证明这一点“:姊妹”的观念在法语里同用来做它的能指的s-o-r(soeur)这串声音没有任何内在的关系,它也可以用任何别的声音来表示。而不同的语言又可以用不同的符号指代同一个人或物,如法语用b-o-f(beouf)指代o-k-s(Ochs),而德语却用o-k-s指代该种动物。可见,选择什么音段表示什么概念是完全任意的。为什么用apple表示苹果,用orange表示桔子,用pear表示梨,是没有什么理据可循的。人类语言中,语音的选择并非是语义本身强加给我们的,例如“书”这个概念并未规定一定要发成shu这个语音,因为在其他语言中,语音便有所不同。因此,索绪尔指出能指与所指之间存一种任意的关系。
其次,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本身也是任意的。Culler指出“:能指与所指的联系是任意的这一事实意味着能指与(1976:23)能指具有所指本身是不定的,因而也是任意的。”
任意性。同样是“朋友”的概念,英语里的friend,汉语里是“朋友”,日语里则是ともだち,原因何在?没人能够做出理性的解释。所指的任意性表现在各种语言中概念不是一一对应这一现象上。索绪尔指出语言不是简单的命名过程,并否定有先于语言而存在的概念,因此不同的语言对概念的划分也不尽相同。这种不同是任意的、非理性的。例如,汉语用“山”即可表示的概念在英语却要用mountain和hill来表示。又如,英语可以用uncle表示汉语中的“舅舅”、“叔叔”等概念。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因此,Culler总结说:“每种语言不仅对声音连续体进行特殊的划分制造出一套特殊的能指,而且它还以独特的方式将世界归入概念和类别制
(Ibid)造出一套独特的所指。”
索绪尔(1999:103)不仅强调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头等
・7・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相对任意性”的概念来表征语言符号的系统性。他(1999:181)提出了语言符号具有“绝对任意性和相对任意性”的观点:符号任意性的基本原则并不妨碍我们在每种语言中把根本任意的,即不能论证的,同相对任意的区别开来。只有一部分符号是绝对任意的;别的符号中却有一种现象可以使我们看到任意性虽不能取消,却有程度的差别:符号可能是相对地可以论证的。
索绪尔提出符号的相对任意性之后举例说“:例如法语的vingt(20)是不能论证的,而dix2neuf(19)却不是在同等程度上不能论证,因为它会使人想起它赖以构成的要素和其他跟它有联系的要素,例如dix(10),neuf(9),dix2neuf(19),vingt2neuf(29),dix2huit(18),soixante2dix(70)等等。分开来看,dix(10)和neuf(9)跟vingt(20)一样,但是dix2neuf(19)却有相对的论证性”。(1999:181)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到,索绪尔在试图阐释语言符号的任意性的同时,已经认识到了其非任意性的一面,即相对的可论证性。当然,他的可论证性是相对于语言符号的内部结构形式而言的。
作为一个系统,语言必然是有序的,必然不乏有理可据之处。因此,如果把语言符号的音义结合与词的内部结构形式混淆在一起,以词的内部结构形式的可论证性否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原则,这显然是错误的。比如typewriter,type和writer的组合的确是可论证的,但它已经是在type和writer这两个已有的音义结合体上的再次组合,与索绪尔所说的符号的音义结合形式完全是两回事。可见,任意性是就语言里的基本符号而言的,不是用来指复合词和派生词的。
(hypoicon)“(image),符号度进一步分为三个“次图像”:意象”
(diagram),符号的与对象在一些特征上相似,如照片“;图表”
组成部分与对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似,如地图;“隐喻”(metaphor),符号与对象之间存在一般的类似关系。
指示符号与其对象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或相关性,比如人的一些反映内心情感的面部表情。又如鲁宾逊在荒岛上看到的“星期五”的脚印表明岛上还有另外一个人“,脚印”在此也是个指示符,因为它能使鲁宾逊联想起人类。
抽象符号与所指对象本来无关系,两者的关系是靠习俗约定建立起来的,符号具有明显的代码性(Symbolization),如语言符号。他(Ibid:69)还指出“,在言语的最早形式中,可能存在着许多模仿的因素。但在现存的所有语言中,那样的表征已经被约定的听觉符号所代替。但每种语言的句法,借助约定俗成的规则,都具有合乎逻辑的图像。”
皮尔士的分类表明,符号与该符号所指的事物之间是一种指称关系,之所以具有这种关系就在于:符号与其所指事物之间或具有约定性(symbol),或具有相似性(icon),或具有相关性(index)。同时,他看到了句法的象似性。
3.2Haiman的象似说
Haiman(1980)认为,自然语言的图像符号主要是意象和图表,他将皮尔士的象似性简化为意象象似(imagiciconicity)和图表象似(diagrammaticiconicity)。Haiman对象似性的研究集中在句法层面,他(1980)又将图表象似分为两种:成分象似(isomorphism)和关系象似(motivation)。成分象似指语言结构的成分(包括作为一个整体的语言结构)与经验结构成分
相对应,即所谓“一个形式对应于一个意义”;而关系象似指语言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与经验结构成分之间的关系相对
3.象似性理论的建构应。象似性背后的理念是语言结构在某些方面反映人的经意象象似(Haiman,1980)指的单个符号在某些特征上与验结构(Croft,1990:1)。即是说,象似性表现在语言结构与其所指物相似。在语言中就表现为语言符号音义相联时声经验结构的一种自然联系。符号的形式来自它所代表的语音与其所指的事物相似。典型的意象象似是拟声词和感叹言之外的事物,语言符号与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具有“异质同词。拟声词是模拟客观世界的某种声音而形成的词。如英构”的联系(严辰松,2000)。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他们的象语中的bow2bow,汉语中的“汪汪”等。感叹词指的是模拟人似说是对索绪尔开创的结构主义语言学中任意性原则的反的感叹的声音而形成的词,如英语中的oh,汉语中的“啊”动。等。在各种语言中都有一些拟声词和感叹词。有人认为任
3.1皮尔士的象似性理论意性原则受到来自象声词和感叹词的挑战。(Holdcroft,在对索绪尔结构语言观进行评价和审视的过程中,认知1991:54)语言学家试图从皮尔士“符号三分法”理论中找到有悖于符但是索绪尔认为象声词和感叹词对于他指出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的依据。在此过程中,他们通过考察皮尔士号任意性并不构成威胁,就象声词而言“,因为它们只是某些理论中有关“图像”的符号学特征的论述,论证并发展了语言声音的近似的、而且有一半是约定俗成的模仿”“它们一旦,符号的“象似性”原理,以此来论证语言符号具有可规约性和被引进语言,就或多或少要卷入其他的词所经受的语音演可论证性,进而印证所谓“语言结构直接映照人的概念结构”变,形态演变等等旋涡”(1999:104)。他认为象声词和感叹的观念。词不是语言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再者,这些词即使可以看
皮尔士(Clarke,1991:63)根据符号与指称对象之间的不作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数量也比人们所想象的要少得同关系对符号进行了分类,并对每个种类的特征作了深刻的多。另外,我们也完全可以采用非摹声的方法构造意义相同
(icon)、分析。根据他的理论,符号可分为“类象符号”“指示的符号体。比如汉语中有“布谷鸟”,也称“杜鹃”等。英语有
(index)和(symbol)三类。符号”“抽象符号”ping2pong,也有tabletennis。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至少有些当符号与其对象有共同性质、二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性象声词和感叹词有其非任意的一面。索绪尔自己也已经意时,这种符号就是类象符号,比如tick2tock代表了时钟的声识到了这一点,他在结束对象声词和感叹词的讨论时说“拟,音,因为它在听觉上类似于钟表的声音。又比如汉字中的象声词和感叹词都是次要的,认为它们源出于象征,有一部分形字“,山”“、水”等。他(Ibid:68)还把类象符号按其复杂程是可以争论的”(1999:105)。所以,对于象声词和感叹词,我
・8・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们承认它们具有可论证性,但是这种可论证性也是相对的,不能以此否定任意性原则的正确性。
另外一种imagiciconicity是指相似的发音往往有相似的意义。比如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1997:)的证据是德语中以st音开头的词都给人以牢固、稳定的印象,而以w音打头的则表示动荡不定和模糊紊乱的运动。这些很容易在同一语言中找到反证。这实际上是人们对已有的声音形式心理的、主观的感受,显然夸大了音义之间的对应关系。英国语言学家Palmer(1982:14)在《语法》中提到过赫胥黎作品中的一个片段:某人边望着一些猪在泥里打滚,边说道“:把它们叫做pigs(猪)真是太对了。”正如那某人一样,他们在心理上对已经约定的语言符号产生了依赖,才会犯如此错误。因此,如我们以此来否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也是不能成立的。
如今语言学界对图表象似的研究重点在于对关系象似性的研究。语言学家们总结了三条主要的关系象似性原则:距离象似性(principleofdistance),顺序象似性(principleofse2quentialorder),数量象似性(iconicprincipleofquantity)。距离拟象原则指语言成分之间的距离对应于概念间的距离(Haiman,1983),即在功能、概念以及认知方面靠得越近的实体,在语码层次上就趋向于放在一起;联系不紧密的概念就分得越开。比较下列一组句子:a.Imadeherleave.b.Iwantedhertoleave.
c.Ihopedthatshewouldleave.
(Dirven&Verspoor,2000:10)在a句中,主语I对他人有直接影响,因此,反映在语言结构上,两个动词间的距离最小。在b句中,主语的主观愿望对他者可能有间接影响,因此两动词间距离稍大,而c句中,主语对她不产生影响,动词就分得最开。
顺序象似性(Haiman,1994)是指语言符号单位排列顺序象似于思维顺序。经常被引用的例子就是凯撒的名言
(Icame,Isaw,Iconquered),因为这三个成“Veni,vidi,vici”
分的排列顺序与历史事件发生的前后顺序一致。除了在句子中体现顺序性原则外,在一些短语也有表现,如nowandthen,causeandeffect等。我们不可能把它们的顺序颠倒过来,否则就违反了人类的思维习惯。
数量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的数量象似于概念数量。也就是说,我们倾向于用更多的形式来表达更多的概念(Dirven&Verspoor,2000:11)。比如,在礼貌原则的应用中,我们用更多的词语来表示礼貌。如NoSmoking与Wouldyoumindnotsmoking?相比,前者就没有后者显得客气。
由此可见,语言的结构,特别是语法结构是非任意的,是有理据的,也就是说,语法结构跟人的经验结构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系。但是,这种象似性的确定与任意性的确定不在一个维度上。
4.任意性与象似性相互关系探索
4.1从索绪尔与皮尔士的论述看两者的关系
性是指作为整体的符号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对于语言符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索绪尔并未阐述,从他的整体语言观来看,这也可能正是他要避免的。
另外,皮尔士的符号三分法并不能否认单个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首先,他自身也认为语言符号属于抽象符号,是靠习俗约定建立起来的。语言符号是一种抽象的音义结合系统。它可以反映客体,但不是对客体进行毫不走样的复制。正是语言符号的这种抽象性,才能让我们经济地表达我们的思想。
而且,皮尔士关于类象符号的三种分类也不能否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三种符号是否具有象似性与Saussure提出的任意性原则能否成立并没有直接的关系(王德春,2001)。况且,他举出的许多类象符号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符号,包括表示抽象关系之间的相似的符号,甚至包括不存在的虚构事物之间相似的符号。(参见Peirce,1991:239)
4.2从语言符号的发展来看两者的关系从对索绪尔的任意性原则和皮尔士和Haiman的象似性理论的分析来看,索绪尔所说的任意性原则是针对语言系统内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的关系而言的,而皮尔士和海曼的象似
人们往往会因为在语言的发展中看到某些可论证性,从而否认语言的任意性。语言中的新质要素是在旧质要素基础上形成的,每一种语言中,一些词语的可论证性确实存在。如英语中,由自由词根组成的复合词如daybreak,blackboard,shoe2maker等是不计其数的,有些复合词也并不完全是任意的,其形成是相对可以论证的。索绪尔并没有否认语言系统内复合词等的可论证性。在论述相对任意性时,他也注意到了复合词的理据性(Thibault,1997:281)。他指出,法语中的复合词dix2neuf(19)与vingt(20)相比“有相对的理据”,。当然,这里所说的理据与外部世界无关,指的是语言符号内部之间的联系。他的意思是,dix2neuf的整体意义可从其组成成分的意义中推导出来。同理,像eggplant,pineapple之类的复合词的意义也是有理据可言的。实际上,就语言符号系统本身来说,这种非任意性体现了语言符号与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而任意性则反映了符号内部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关系。
在一种语言内部,新的语言单位往往有明显的理据性(王德春,2001)。比如,有一种事物,它是以电作为能源,起制冷、冻结作用,形状是长方体的像个箱子,因此,把能代表这些性质的词或语素组合起来,我们用“电冰箱”来表达这个意义。“电”“、冰”“、箱”是汉语中本来就已存在的语言单位,人们根据观察到的事物的部分特征,用现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新的意义。任何一种语言中都有大量这种具有理据性的词语,比如英语中的telephone,telegram,television等都是在tele表示“远程”的这个词素上建立起来的。这些词语内部结构形式的问题则超出了音义最初的结合关系,我们此时的着眼点是已有的音义结合体的语义。
至于词义的派生和演变,几乎在每一种语言中都存在。英语中,一个词根往往可以有几个派生词,如create,可以派生出creation,creator,creative,creationism,这些词也同样不是任意的。况且,词义通过隐喻和借代会得到引申,从而发生演变。如“:手足”喻兄弟“,朱门”代大户“,干戈”代战争。虽然我们都能找到这些词的发展轨迹,但是我们能否因为从词源学角度寻找到某些词汇的可论证性来否认语言符号的任意性呢?如英语中的biscuit是由中世纪法语的bis+cuit演
・9・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变而来,意思是cookedtwice,从而得到“饼干”的意思(Mor2gan,2003)。这说明在一定意义或一定程度上,这些词是有理据的、可论证的。然而派生出biscuit的bis和cuit法语源词是否也可以用同样方式加以论证呢?回答是否定的。
因此,即使从历时的角度追溯语言符号的可论证性,到了单个符号那里,这种可论证性就会无法进行下去。Heine(1997:3)也认为“用于表达意义的形式是有理据的,而不是不可论证的或任意的”,但“这一点与索绪尔有关语言符号任
(Ibid:4)。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是本族意性原则并不矛盾”
语人在掌握了该语言符号系统之后对语言符号的理解。这种理解就为新词语的形成提供了理据。因此,这种非任意性正是建立在任意性基础之上的社会民族文化的体现。
4.3从语言结构看两者的关系
从索绪尔的绝对任意性原则和相对任意性原则中可以看出他对任意性的论述是局限于词平面的。索绪尔对于“相对可论证性”是在语言符号系统内加以解释的,但是他并没有拓展到句法层面。但同时,我们看到皮尔士提出了语言的句法具有象似性的论断。Haiman对其做了进一步阐述。从他们的论述中,我们不能否认,在句法层次,确实存在着语言结构与人的经验结构的对应。这是把语言结构同外部世界相联系而得出的结论。我们不得不承认,语言的确在某些层面、某种程度上是可论证的。但是如果把任意性与这种可论证性对立起来,放在同一个平面上去看待,就会得出因可论证性的存在而否定任意性的结论。然而这种可论证性同不可论证性即任意性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可以说,语言符号既是任意的,又是具有象似性的。
表面看来,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与象似性有点矛盾,但实际上,这两者可融合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两种性质可存在于这个统一体的不同层面上。索绪尔所指的任意性主要针对语言符号———语言系统的最基础的层面而言的,即语言符号(除某些象声词和叹词外)的能指与所指不存在如同指示符号或类像符号所具有的某种自然或必然的内在联系。我们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任意性是绝对的。另一方面,这种任意性并不排斥语言在其他平面存在着某些可论证性。比如在句法层次,就表现出较多的象似性。因此,正如Bolinger&Sears(1983:9)所说“:语言既是任意的,又是非任意的。”
总之,就单个符号而言,任意性依然是不可动摇的原则。语言在音义层面存在较多的任意性,在复合词和派生词以及句法层面上的确存在着象似性。任意性和象似性是两个层次的东西。象似性学说与索绪尔所说的语言符号的任意性不能彼此否定。象似性原则应该被看作是对任意性理论的补充,而不是任意性原则的替代物。语言符号有其象似性的一面,也有其任意性的一面,它们既互相对立,也互相补充。
5.结论
的关系。在语言的任意性与象似性问题上,象似性理论可以作为索绪尔任意性原则的补充,两者是对立统一的,我们不能以一方的存在而去否定另一方。参考文献:
[1]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高名凯译.北京:商
务印书馆,1980.
[2]弗・帕默.语法[M].赵世开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2.[3]霍凯特.现代语言学教程(下)[M].索振羽,叶蜚声译.北京:北京
大学出版社,1990.
[4]索振羽.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性原则是正确的[J].语言文字应
用,1995.
[5]王德春.论语言单位的任意性和理据性———兼评王寅《论语言符
号象似性》[J].外国语,2001.
[6]王寅.论语言符号象似性[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9.
[7]威廉・冯・洪堡特.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许国璋.语言符号的任意性问题[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9]严辰松.语言理据研究[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0]Bolinger,D.&Sears,DA.AspectsofLanguage[M].NewYork:
HarcourtBraceJovanovich,1981.
[11]Chandler,D.Semiotics:TheBasics[M].London:Routledge,2002.[12]Croft,W.TypologyandUniversals[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2
sityPress,1990.
[13]Culler,J.Saussure[M].FontanapaPaperbacks,1976.
[14]D.S.Clarke,Jr.SourcesofSemiotics:ReadingswithCommentary
fromAntiquitytothePresent[M].CarbondaleandEdwardsville:South2
ernIllinoisUniversityPress,1991.
[15]Dirven,R.&Verspoor,M.CognitiveExplorationofLanguageand
Linguistics[M].Amsterdam:JohnBenjaminsPublishingCompany,
2001.
[16]Haiman,JTheIconicityofGrammar:IsomorphismandMotivation.
Language:56,1980.
[17]Haiman,J.IconicandEconomicMotivation[J].Language,59:781-819,1983.
[18]Haiman,J.Iconicity[A].In:R.E.Asher(ed.)TheEncyclopediaof
LanguageandLinguistics[C].Oxford:PergamonPress,1994.
[19]Heine,B.CognitiveFoundationsofGrammar[M].Oxford:Oxford
UniversityPress,1997.
[20]Holdcroft,D.Saussure:Signs,Systems,andArbitrariness[M].Cam2
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91.
[21]Levi2Strauss,C.StructuralAnthropology[M].(translatedbyJacoboson
andBrookeGrundfestScheoepf).Harmondsworth:Penguin,1972.[22]Morgan.EtymologicallySpeaking[C].www.westegg.comaccessed
on2003/8/26.
[23]Peirce,CS.PeirceonSigns:WritingsonSemioticsbyCharlesSanders
Peirce[M].editedbyJamesHoopesChapel.HillandLondon:Theu2
niversityofNorthCarolinaPress,1991.
[24]Sapir,E.Language[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Re2
searchPress,2001.
[25]Thibault,PJ.Re2readingSaussure:TheDynamicsofSignsinSocial
Life[M].London:Routledge,1997.
通过对任意性原则及象似性理论的分析,我们发现,任
意性是对符号内部的两个要素所指与能指关系的描述,象似性是对符号之间关系的一种描述或是符号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与任意性是两个层面上的问题,两者可以兼容:任意性描述符号内部两部分的结合关系,象似性描述符号与外部世界
[26]Whitney,WD.LanguageandtheStudyofLanguage[M].NewYork:
C.Scribner&company,1867.
・10・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