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8 泌荐南款2006年筹1期 … ’…… ’一…………’……………………………………………………………… … ’… t ● ' ● t ● , ● t ● ' ● ‘ t ● ● , 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观念的解构与嬗变 陈乃林小 ~¨ ・,. 小 … 帅 … …祝爱武 …小 ~……● ● …M , , … 【摘要】 终身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国际性和时代性的教育思潮,具有深刻内涵.它对高等教育的功能 观、人才观、质量观产生重要影响;高等教育从终结性教育转向终身教育的一部分,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向多 样的大众化教育 高等教育新观念的解构嬗变过程是教育文化的变迁创新过程. 【关键词】 终身教育 高等教育观念嬗变 【中图分类号】 G64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8418(2006)01—0008—04 【作者简介】 陈乃林,江苏省成人教育协会会长;祝爱武,南京师范大学讲师 江苏 南京210024 终身教育是以正规教育为主干,以非正规教 育为主体,以各类学习型组织及全民终身学习为 基础的新型教育,它以其教育的终身性和全程性、 开放性和社会性、多元性和多样性、全面性和全方 高等教育已超越精英教育阶段,为人们提供更多 的接受教育的选择余地和发展机会。教育的价值 取向越来越多地从功利性、工具性价值,向非功利 性、人本性价值转化。教育的大众化和终身化,教 位、系统性和整体性等鲜明特征,构成了对传统教 育的根本性的变革和超越,是教育史上“哥白尼 式的”,形成崭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形态。 在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观念发生巨大变化。 一育为人、育人、化人、立人的人本价值必将进一步 凸现出来。这是教育本性的复归,也是终身教育 视野下高等教育功能观的提升和飞跃。 (二)高等教育人才观的转变 1.人才内涵的深化。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 “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重 大方针,赋予人才概念以新的时代内涵。“四个 、终身教育视野中高等教育观念的转变 (一)高等教育功能观的转变 1.高等教育的经济政治功能应当继续加强。 传统教育观一般强调高等教育的政治功能、经济 功能等工具性价值,把高等教育为政治和经济服 尊重”的核心是尊重劳动,本质是尊重人才。按 照这一理论概括,人才应当是具有一定知识或技 务,作为其重要的功能定位,社会个体也依此作为 个人垂直向上流动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当代高等 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 精神文明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人。要把品德、 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不唯 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做到不拘一 格选人才。要树立有较高知识水平和创新能力的 拔尖人才和有丰富实践经验与一技之长的实用人 教育的经济、政治功能应当继续加强。 2.高等教育促进社会进步的功能进一步强 化。高等教育事实上已从象牙塔中走出来,走向 社会、走向社区,加强和社会、社区的联系、沟通与 合作,高等学校成为当地教育、学习的中心,成为 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的主要基地。高等教育逐步 向大众开放,关爱弱势群体并向弱势群体适度倾 斜,有效调节社会阶层群体利益关系,成为改善社 会不利群体境遇 促进社会底层向上流动、促进社 会公平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支撑。 才都是人才的观念,努力形成谁勤于学习,勇于投 身时代创业的伟大实践,谁就能获得发挥聪明才 智的机遇,就能成为对国家、对人民、对民族有用 之才的社会氛围。以上这些变化是完全符合终身 教育对于人才的理念与价值取向的。 2.成才途径和方式的变化。过去高等教育只 3.高等教育的本体功能越来越凸现 当今, 为少数人提供教育机会。受教育机会的,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才选择、培养途径的单一化,使人们习惯上把上大 学看成成才的唯一途径。社会发展要求每个人终 身不问断地学习,也为社会成员提供了多种成才 的途径和方式,人们可以一步到位,也可以分步到 位,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各定目标,各按步伐,各 行其道,达到殊途同归的成才目的。 (三)高等教育质量观的转变 1.高等教育质量内涵的变化。什么是质量, 在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经历了知识本位、能力本 位、素质本位质量观的转变。但从价值取向上看 来,无论是重知识还是重能力,都是把人看作理性 动物,而人则是理性和知性、能力和智慧、情感和 意志的有机结合体。人的素质包括身体心理素 质、知识能力素质、非智力因素的人文素质,素质 是综合的、基础的、更高的。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表 明,人的成功因素中,知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但在 相当大程度上则是意志毅力、善于合作等非智力 性因素。从严格意义上说,终身教育才是一种真 正的素质教育,或日真正素质型的质量观。 2.高等教育质量衡量指标的转变。高等教育 过程是为学习者提供学习帮助、学习服务的过程。 从这个意义上讲,高等教育质量即为高等教育服 务质量。高等教育服务质量是指高等教育系统所 提供的服务,满足社会及学习者需要的程度。它 经历了从合格产品到用户满意的转变。 传统观念指导下,教育是直接地x,J-人进行培 养或塑造,按照工业化的逻辑,学校是一个制造人 才的加工厂,根据预设的目的,批量生产出社会所 需的合格产品。合格产品成为教育服务质量的衡 量指标。这是工业文明的产物,是适合工业文明、 为212业社会服务的。同时,高等教育是精英人才 享用的,被看作个人接受教育的终极顶点,x,J- 于个人而言,教育是一次性的或者说是阶段性的。 受教育机会的,人才选择、培养途径的单一 化,使人们习惯把上大学看成成才的喂一途径。 从教育的本质上说,人按照自己的天性,是不 能被简单、机械地塑造的。批量生产的教育适应 工业社会,不适应信息社会。这种传统的教育观 念受到冲击,人的发展需求已经超出了教育设定 的限度,每一个人都寻求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之外, 不断有新的学习机会,进行终身学习。面对每一 个人的自主选择与自由发展,学校教育的作用是 有限度的。它只有为人的自主选择提供帮助,为 学习者的终身发展服务。当代教育x,J-人的发展的 作用,由原来直接x,J人进行培养或塑造变为通过 茂^ 等穹 奢 9 帮助个体和群体的学习,来促进个性的发展,由塑 造功能转变为帮助与服务功能,教育成为个人全 面和终身成长的指导者,用户满意成为衡量高等 教育服务质量的重要指标。以教定学转为以学择 教。教育的基本职能变成为学习服务,帮助学习 者进行快速改变;教育的评价标准由过去主要依 据考试成绩,转变为以学习者的需求和满意度为 核心的价值评定。这将改变“教育曾经与学习为 敌”的局面,让昔日许多对高等教育望而生畏的 人们找回学习的温馨、欢乐与自信。终身学习者 成为自我教育和终身发展的主体。 3.高等教育质量应该是适应性、多样性和发 展性的统一。如果高等教育提供的服务不能符合 或满足作为消费者的学习需求、如果培养出来的 专门人才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等的发展需求,那么, 高等教育的价值就可能得不到社会的承认,形成 了教育的无效供给现象,高等教育所提供的服务 产品只能成为社会的废品,教育的质量就无从谈 起。只有当教育过程的劳动成果是有用的,生产 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人的发展需要的教育 产品,才能获得社会认同和社会效益。高等教育 的质量标准应该是多样性的。随着高等教育大众 化的到来,不存在一个统一的质量标准,更不能用 学术性作为衡量高等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必须 用多样化的价值观念指导我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 展,多样化是解决我国高等教育发展问题的现实 需要。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研究者存在倾向于把 “国际标准”、“国际认可”作为教育水平的第一标 准。其实这是我们发展中国家高等教育未能发挥 应用作用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学内容不为社会所 需要,实际上是一种极大的浪费。高等教育服务 质量不存在统一的“国际标准”。高等教育的质 量又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存在既定的、永恒 的质量标准。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及时地、 持续地为社会发展和学习者个体发展服务,这是 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和不懈追求,也是高等教育 价值的根本所在。 二、终身教育视野中高等教育新观念的嬗变 与重构 (一)高等教育从终结性教育转变为终身教 育的一部分 传统教育观认为高等教育是精英分子享用的 ,是精英分子接受教育的最高阶段和学习的 终端。而在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不是少数 精英分子的,对于大多数有高等教育需求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10 江荐南教2006年筹1期 人来说,只要个人愿意,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都能 变成现实;高等教育也不是个人接受高等教育的 终极顶点,仅是其人生中接受教育的一个阶段,是 继续教育的起点和基础;高等学校不再是教育的 终结场所,而成为实施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机关 和重要环节,对于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发挥 龙头作用。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者不仅要学习 知识,更要学会学习的方法,培养做人、成人的品 格,为学习者将来的继续学习和持续发展打下良 好基础。继续教育被人们认同与看重,大学后继 续教育和回归教育的理念及实践,冲破了把教育 与劳动隔绝成为两个世界的界限,使两个世界相 沟通,在人生各个阶段都有受教育的机会,社会为 每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广阔的服务平台,为人 们受教育提供多种多样可供选择的机会。这将改 变过去把学习和工作截然分开的传统的教育方式 和学习方式,从而形成“学习一工作一再学习一 再工作”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 人的知识和能力不可能一次形成和终身受 用,人总是处在知识信启、传递、补充、更新、再传 递、再补充、再更新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学会生 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所述:“人永远不 会变成一个成人,他的生存是一个无止境的完善 和学习过程。”终身教育的持续性与人们接受教 育需求层次的提升是协调发展的。 终身教育理论把人们的观念、视野从传统的、 狭隘的学校教育的桎梏中出来。高等教育应 当促进每个人的知识、能力、心理、情感、意志、态 度等方面的全面发展,使学习者形成一种自 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培养学习者的判 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自我导向的学习能力、发展能 力,以利于学习者确定在人生各种不同阶段、不同 情况下应该做的事情,并且培养学习者以坚强的 毅力去完成社会赋予的、自己选择的人生目标。 从社会发展角度而言,高等教育既是经济社 会发展的一种动力,又是终身教育的一个核心组 成部分,不仅继续担负传播知识、创造知识,适应 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高水平人才的传统使 命,而且还需走向社会、社区,开放、共享高等教育 的资源,满足大众日益强烈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愿 望,担负起终身教育的新使命。高等教育就是要 促进人们继续参与不断高移、深化和拓展、更新的 教育过程,增加人们接受教育影响的时间、空间和 形式,使学习者从一个层次向另一个更高的层次 不断发展,或者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拓展。 (二)高等教育从单一的精英教育转向多样 的大众化教育 终身教育理念与实践,使我国高等教育逐渐 从“精英阶段”走向“大众化阶段”。 1.高等教育的对象正在发生重要变化。高等 教育不再只是少数精英分子享有的,不再只 是某一特定年龄阶段的人们在一段连续的时问内 进行的学习活动,而逐渐成为由不同年龄阶段、不 同学习背景和多种求学目的的人们参与的教育活 动,涵盖为人们提供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成人高 等教育、大学后继续教育、沟通教育世界和劳动世 界的回归教育,以及以充实自我、愉悦人生为目的 的老年大学教育等等。终身教育主张采取继续教 育和回归教育的方式进行教育学习。在这种教育 思想影响下,国际高等教育不仅在数量和规模有 了迅速的增长,而且在学生的构成成分上发生了 明显的变化。美国l988年其大学中25岁以上的 成人学生占了45%(黄富顺,2005)。我国现在成 人高等学校在校生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数的 22%,如果加上高等教育网络学院以及高等教育 自学考试的在籍学生,成人学生占整个高等教育 在校生数的39.3%(据教育部有关统计数据, 2005)。终身教育使人们可以跨越传统的年龄界 限,通过多种途径进学深造,并依据现实条件 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状况使传统的正 规高等教育严格选择性和激烈竞争性不再具有原 来的意义。 2.高等教育由正规大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局 面发生显著变化。大学不再垄断高等教育。正规 高等教育不再占有高等教育绝对统治地位,高等 教育正在由自我封闭走向开放,即除了正规高等 学校以外,高等函授教育、业余大学、高等教育自 学考试、远程高等教育、网络教育的高等教育及课 程教育,正在迅速发展。高等教育体系具有统整 性,高等教育内部、高等教育与其它教育、高等教 育与环境之间整体联系,与社会经济发展、人的终 身发展%-t ̄-和谐统一,发挥育人功能和社会功能。 3.终身教育的实践使高等教育价值结构发生 变化。终身教育的实践使高等教育结构发生变 化,高等学校由单一走向多样,高等教育制度更趋 弹性化,更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有助于实现“学 者有其校,人人有机会、时时能学习”的理想境 界。终身教育克服传统教育强调现成答案并据此 决定其态度和行为的弊端,不以唯一的知识标准 来划分好学生和差学生,不以固定的教育形态规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范每个人,充分肯定多种教育形式、多种文化因素 的价值,重视人的个性人格的健康发展,重视人的 创造潜力的充分发挥,鼓励每一个人生理、心理、 兴趣、爱好的全面发展和自我完善。高等教育要 尽可能创造条件,帮助那些没有机会上大学的人 实现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使那些因种种原因未 能完成大学全部学业,或从大学毕业了的成人能 继续接受教育。大学应是教育、科研、生产三位一 体的基地。高等教育作为一种公益事业和社会产 业,对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将会做出更为灵敏的 反应。学习将不只在就业之前,而将成为一种终 身性的生活方式。一些与新兴消费市场密切相连 的教育培训,如各种职业技术培训、转岗转业的再 教育培训、在职的进修教育、退休后的再学习、各 种闲暇教育等将异军突起。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 展和普及将使新的教育学习方式,成为未来高等 教育及终身教育新的生长点和重要形式。 (三)高等教育新观念的建构过程是一个文 化变迁与创新过程 根据法国P.布尔迪约的理论,教育观念的转 变与创新,实质上是一种文化的再生产。在终身 教育理念指导下,高等教育观念的形成、嬗变过 程,实际上是原有教育文化的变迁、创新过程,也 是一种文化经由撞击、适应到融合的过程。 终身教育及教育信息化的趋势,不仅把被动 的受教育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而且使全民终身 学习的理念变成普遍的社会实践;人们对教育的 认识、态度以及信念,教育的时间观、空间观、模式 观、价值观都发生深刻变化。教育既是工作与职 业生涯的一部分,也是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既是 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成员生存发 展、提高生活质量、展示生命价值的内在需求。 在过去惟文凭观念影响下,高等教育是个人 实现人生价值的最重要途径。终身教育视野下, 我们必须对已有的社会文化价值观,重新筛选和 改造并赋予新的意义,大学教育具有为未来的人 生发展和职业活动,提供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的 教育功能。文凭作为评价、判断一个人的文化程 度的指标仍具有重要价值,但以文凭作为衡量个 体能力的唯一标准,把文凭当作换取名誉、金钱和 地位的交换价值的意识将被摒弃。教育与社会、 教育与工作、教育与生活密切交织甚至融为一体, 教育对于人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功能将更为全面。 实际上,教育新观念的形成过程,也是个体新 旧价值观念的濡化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变化引起 最 纛毫 11 新旧价值的冲突,产生新的需要,个体积极地参与 社会文化环境改造,同时改造自己,通过主体的吸 收、改造和内化,实现内在素质转化。 个体新观念的形成及教育观的转变,需要激 励机制和文化先导者的榜样示范作用。人是社会 性动物,人依据社会上普遍认可的价值、规范、传 统和习惯去行动。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去做 自己所属集团的文化允许的、认可的范围内的行 为。人在实施某一种行为时,根据自己所属集团 的文化价值去衡量诸多途径的社会成本后,从中 选择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去实现目标。人在满足 自己的需要时,只要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才在心理 上找到一个平衡感和安全感。如果不遵循集团的 规范去满足自己的需要将产生焦虑感和不安感。 因此,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教育新观念的 形成,需要一种创新意识和激励机制,鼓励人们摈 弃不适应的、落后的、根深蒂固的意识,并促使人 们通过积极的、主动的内化而产生新的教育观。 同时需要发挥集团内的文化先导者先导、榜样作 用。先导者的行为不仅仅局限在他的某一种行为 上,而且在集团成员中产生榜样效应,提供人们对 自己的意识、观念、态度的反思契机和样板,从而 加速社会成员新旧教育价值观念的解构和重建。 总之,终身教育视野下,高等教育新观念的嬗 变与建构,是一个文化变迁与创新过程;是个体适 应社会文化环境变化、教育新观念的濡化过程,是 以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哲学观的建构过程。 【参考文献】 [1]王处辉.转型中高等教育的反思与构建[M].合肥:合肥工业 大学出版社,2003. [2]龚放,萧绍清.关于终身教育与高等教育的若干思考[J]. 辽宁教育研究,2001,(3—4). [3]克里斯托弗・K・纳普尔.高等教育与终身学习(第三版)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皮尔松,普森.一生的护照——终身学习与未来社会的个人生 存[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3. [5]陈乃林.面向2l世纪中国终身教育体系研究[M].北京:高等 教育出版社. [6]徐毅鹏.2l世纪初叶的中国高等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 版社,2000. [7]高志敏,等.终身教育 终身学习与学习化社会[M].上海:华 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8]陈建翔,王松涛.新教育:为学习服务[M].北京:教育科学出 版社,2002. (责任编辑江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