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2期 2014年2月 教育与教学研究 Education and Teaching Research V_o1.28No.2 Feb.2014 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研究 郝东林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摘要】创新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创新是企业保持生机和强劲竞争力的不竭动力。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就 在人们身边。通过对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现状进行分析,针对如何加强科研院所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进行研究,提出系 统的培养方式和具体措施。研究结果对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帮助,对研究生培养单位创新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科研院所;研究生教育;理论基础;专业视野;交流能力;科学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6120(2014)02—0061—03 创新无处不在,创新就在我们身边。超级本电 脑、智能手机等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结晶,它们与我 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创新 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政治、经济、社会发展不可缺 少的条件,离开创新人才的支撑,发展将失去动 力…。国家需要创新,企事业单位离不开创新。研 究生作为创新人才的主力军,应当不断加强自身创 三是优秀的导师团队。科研院所招收的研究生 数量少,导师队伍充足、水平高。科研院所自成立到 现在已经培养和造就了大批的导师队伍,有院士、专 家等,在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在人才 培养方面已经渐渐形成自己的优势。 四是浓厚的学术氛围。科研院所具有大量的院 士专家队伍,形成了浓厚的学术氛围,为研究生营造 了创新的学术环境。 二、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新能力,为科技进步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努力。作 为研究生的培养单位,更应当积极营造适宜的创新 环境和加快实施创新教育方式,为研究生创新道路 铺垫基石;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培 养质量,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贡献 力量。 一(一)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当前科研院所类的 研究生入学后在专业基础课程学习方面不够重视, 表现为基础知识不牢固。研究生期间,在基础知识 学习方面的时间越来越少,并且以前学习的基础理 论知识掌握得越来越少。因为项目多等原因,研究 生把大部分时间花在了实际项目工作方面,很少人 能够系统地学习和攻读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缺少了 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的基础理 论知识,就很难在本专业领域做出创新性的成果。 众所周知,在学术方面令人敬仰的院士、专家,他们 每个人都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并且还在不断地学 习和巩固自己的基础理论知识。 、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优势 科研院所是为解决某些科学方面及实践问题而 开展研究的研究部门,作为产、学、研的基地,培养和 造就了一大批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通过研究分 析,科研院所在研究生创新培养方面主要有以下 优势: 一是科研项目数量多。科研院所承担了大量的 科研项目,大型的科研院所还承担部分国家级科研 项目(如“863”计划项目和“973”计划项目),为国家 创新计划的实现和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坚 实的平台。 (二)知识面单一有限。研究生阶段普遍存在这 样的现象:随着专业的不断深人,对本专业了解的知 识越来越多,但是对本专业领域之外的新知识新技 术了解甚微。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有:培养单 位在课程设置上不合理,教学方式落后;在研究生学 习期间除了正常的课程学习外,还要面I临科研项目 二是研究设备先进和经费充足。科研院所在国 家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部分院所具有国家级 重点实验室,具有国际先进的研究设备和充足的科 研经费,为科学研究和科研创新提供了财力和物力 支持。 工作、发表高质量文章、撰写毕业论文和就业等各方 面的压力,很少有时间学习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和 【收稿日期12013—10—08 【作者简介】郝东林(1984一),男,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研究生部助理经济师,硕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61 第2期 2014年2月 教育与教学研究 No.2 技术。这些客观因素造成了研究生知识面单一有 限,从而整体表现出创新动力不足的特征。 (三)交流能力不足。学术交流活动是科技原始 创新的重要源泉之一,是科技工作者获得新的思想、 知识、技能和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提高科技工作者自 身素质、服务经济社会的重要桥梁[2]。沟通交流在 科学研究及创新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闭门造车不 符合当前的创新趋势。研究生交流能力不足主要表 现:(1)参加学术交流和探讨的主动性差。目前,研 究生主动参加学术交流和探讨的积极性不够强烈。 多数研究生没有意识到学术交流的重要性,没有形 成经常主动参加学术交流的习惯。(2)在学术交流 和日常探讨中不愿意主动发言、不能提出问题。通 过调查发现,大多数研究生在参加的学术交流中总 是很被动地去听讲,不愿主动发言和提出一些有效 的问题,交流不够深人,没能达到充分交流的预期效 果。(3)外语交流能力差等。外语交流能力差不仅 影响学术交流效果,还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国际视野。 (四)创新意识薄弱。创新对研究生来说越来越 重要,同时形势也变得越来越严峻。不论科研院所 还是高校的研究生以及导师,很多人潜意识认为创 新不易,大的创新更难,甚至对于创薪有一种惧怕 感。目前,研究生创新意识薄弱主要表现为:(1)缺 乏突破常规和主动创新的意识,不敢挑战权威。研 究生不论是在日常学习还是工作研究中,潜意识中 就没想过创新的人居多,对于权威潜意识中就没敢 去反对和提出自己的想法。(2)习惯于自己已有的 经验和知识,形成了思维定式。中国传统的教育方 式阻碍着学生创新意识的发挥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研究生在接受了十几年的传统教育后,在自己的学 习生活中已经形成自己的固定思维模式,习惯按照 自己的经验去思考研究问题。 三、科研院所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注重科学精神的培养和塑造。对于科研工 作者来说,树立正确的科研精神是一切科研工作的 前提。科研院所研究生作为科研工作和科研创新的 主体,培养正确的科学精神显得尤为重要。科学精 神可以引导研究生去追求真理、热爱事业,激发他们 为科学献身的勇气。研究生教育阶段是走向科学生 涯的重要节点,热爱科学的人都希望通过接受研究 生教育成为品德高尚、知识渊博、具有科学精神的人 才。科学精神是研究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 分,然而科学精神的培养却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科学精神的培养需要研究生自身的不断学习和领 ・62・ Feb.2014 悟,更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的正确引导和塑造。科 学精神培养的方法及措施有:(1)研究生培养单位可 以从加强导师管理引导人手。研究生导师在研究生 培养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师不仅在研究生学习 中起到指导的作用,而且导师的学术作风和学术道 德也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科学精神的塑造。因此,应 当积极发挥导师的榜样作用,引导研究生热爱科学 事业,追求科学精神。(2)研究生培养单位可以采取 主动举办院士论坛和专家讲座等方式来进行研究生 科学精神的培养。通过举办院士论坛和专家讲座可 以让研究生面对面与院士专家交流,可以让研究生 深切感受到院士专家们在科学研究道路中所发生的 真实故事,通过院士专家榜样的力量来培养研究生 的科学精神。 (二)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扩展知识层面。扎实 的理论基础是创新的基石,没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创 新无从谈起。生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伊万・ 彼得罗维奇・巴甫洛夫曾经说过:“你们在想要攀登 到科学顶峰之前,首先应当研究科学的初步知识。 如果还没有充分领会前面的东西,就决不要动手搞 后面的东西。”同时,研究生应当意识到,知识面狭窄 也是阻碍自身创新的一大因素。眼界决定境界,知 识层面宽度影响了创新的高度。目前学科交叉是创 新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已经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20世纪自然科学最重要的有三大发现:相对论、量 子力学和DNA双螺旋结构。其中DNA双螺旋结构 的发现是科学史上最富传奇性的“章节”之一,是科 学史上由多门学科交叉渗透、相互借鉴产生的一项 举世瞩目的科学成果,成为生命科学发展的重要里 程碑 J。因此,研究生应当积极拓宽自己的知识层 面,寻找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学会举一反三、融会 贯通,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夯实科研院所研究生 的专业基础和扩展知识层面需要研究生自身的不断 学习巩固,也需要研究生培养单位的不断努力。掌 握专业基础知识不仅仅是掌握知识的基本概念、原 理,而是在其基础上要对基础知识进行深入的思考 和分析,学会归纳总结,做到融会贯通。研究生培养 单位可以从以下方面人手来加强研究生的基础知识 学习:(1)重新构建课程体系,完善研究生知识结构, 加强基础知识学习。(2)组织精品课程和相关领域 新技术新知识大讲堂,拓宽研究生知识层面 】。 (三)提升交流能力。随着时代的变化,各种学 术交流活动变得越来越紧密。科研院所学术交流规 模也在不断扩大,交流形式也在不断丰富,这将为科 20 月 郝东林:科研院所研究生仓IJ新能力研究 No.2 Feb.2014 研院所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参加国内国际交流的机 会。研究生通过参加学术交流,不仅可以进一步拓 宽自身的国际视野,而且还能提高科研院所和自身 的国际竞争力 J。通过研究发现,浓烈的学术交流 有助于科学的进步,它是知识和思想的碰撞和交流, 敢于批判,与众不同,灵活多变。作为研究生培养单 位应当为研究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提供丰富的平台。 比如:调研并聘请高校或科研院所等单位具有创新 教学方式的教师来讲课,引导研究生如何在科学研 可以激发参与者产生新的认识和观点,对科学创新 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研究生交流能力的提升需要 究中发挥创新思维;不断改革教学内容,实施创新性 教学方法,在学习课程的同时锻炼研究生的创新思 维;积极开展利于发挥创新思维的活动,激发研究生 培养单位的引导更需要研究生自身的主动改善。研 究生培养单位在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国际大型学术交 流的同时,应当主动搭建更多的平台为学生参与内 部交流提供机会,逐步培养研究生的交流能力。提 升研究生交流能力的方法措施有:(1)积极开展互动 发挥创新思维,丰富研究生的创新思维培养方式。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创新变得越来越重要。 科研院所作为科技创新需求的重要支撑单位,其研 究生作为当前和未来的主要创新主体,对研究生创 新的要求将变得越来越高。研究生创新需要研究生 和科研院所共同努力,营造适宜的创新环境和学术 氛围,从科学精神、理论基础及知识层面、交流能力 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系统地加以培养,才能取得一定 的突破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永毅,唐果,李鑫.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问 题研究的研究方法[J].中国电力教育,2013,(8). [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学术交流质量与科 技研发创新[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3]冯一潇.诺贝尔奖为何青睐交叉学科[N].科学时报, 2010—2—2,(A3). 式教学。培养单位启动互动式教学,使研究生在上 课中可以和老师有更多的交流。通过在课程学习中 教师与研究生的交流以及研究生与研究生之间的交 流,就可以逐步增强研究生的交流能力。(2)科研院 所研究生应当积极参加培养单位创造和提供的各种 交流机会。研究生在交流过程中应当敢于提出问 题,主动提出问题,勇于探讨,才能不断加强自身的 交流能力。 (四)培养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的创新能力 形成的核心。创新思维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它 表现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灵活地通过各 种途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能在某些知识之间建立 新的联系,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创新思维的主要特 征有:(1)独创性。在研究的结论和方法上,要具有 “前无古人”的独到之处,具有一定范围内的首创性。 这就要求研究生在科学研究中能够做到敢于批判, [4]陈花玲,仇国芳,王俐,王(6). 琳.改革研究生课程体 系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 [5]段海滨,魏版),2012,(4). 晨,武建文,任章.北航工科研究生创 新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与众不同。(2)灵活性。在对某一问题的思考过程 中,不拘泥于一点或一条线索,就是应变性好,思考 解决问题的形式多、类型多、方法多[6J。创新思维的 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研究生作为主体,应当在 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主动地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 [6]常顺英,林彤.研究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责任编辑:李文富) Study on the Innovative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from Scientiifc Research Instiuttion Hao Dong—lin (PetroChina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Development,Beijing,100083,China)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core driving force of the state development and all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for the enterprise to keep vital nd starong competiitveness,which is everywhere around us.Through the analysis of postgraduates’innovative ability from scientiifc research in— siftution in present situation,systematic training me ̄ods are propo ̄to impmve their innovative ability.The stu(b,Iesu are he l both to postgraduates in training their innovative ability and to the trail1ing sectors in implementing the innovative education. Key words:scientiifc research institution;postgraduate education;theoretical basis;professional vision;communicative ability;scientiifc spiirt;innovative consciousness;innovative thinking;innovative ability ・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