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NIVERSITY EDUCATION SCIENCE 大学教育科学 2010年第5期(总第123期) 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柳礼泉,丁 蕾 (湖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410082) [摘要]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众多专家、学者对其进行了理论探索。 主要集中在:精品课程具有“一流性”和“特色性”的内涵与定位;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 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管理建设等基本建设内容;构建模式、教学模式、开发模式等多种建设模式;评审指标、评价 模式、网络教学资源等评估要素;推广机制、利用机制、共享机制等建设模式;建设中还存在对象狭隘、手段简单化、 实践性不强、评审指标与管理模糊等问题,因此应在扩大覆盖面、重视实践教学、改善评估方式、加强课程网络资源 建设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关键词]精品课程;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0)05—0034—04 我国国家精品课程项目启动于2003年,计划用 五年时间建设1 500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并带动和促 吴启迪进一步对精品课程作了精辟的概括,即国家精 品课程就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 进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实现优质教育资 源共享,提高高校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2007 年,该项目被列入“质量工程”,提出再建设3 000门 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 课程[2]。 二是从课程定位方面来认识精品课程。有专家认 为,精品课程应该是“名牌课程”,“示范课程”,“有 课程的新目标。自该项目启动以来,众多专家、学者 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取得了很大成绩。 本文旨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和总结,以期为深 自己的特色与风格”。具体地说,“精品课程是指具有 特色和一流教学水平的优秀课程。其建设要根据人才 培养目标,体现现代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 化研究和推动建设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与定位研究 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具有鲜明特色,并能恰当运 用现代教育技术与方法,教学效果显著,具有示范和 精品课程建设作为教育部“质量工程”的重要组 成部分,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是精品课程?学 辐射推广作用”l3]。 三是从课程特征方面来认识精品课程。柳礼泉认 者们主要从三个不同层面来认识与定位。 一是从构成要素方面来认识精品课程。顾玉林认 为,精品课程本身及其建设过程所形成的“五个一 流”凸显了精品课程的高层次与高水平特征,“四项 先进”凸显了精品课程的高质量与示范性特征,“三大 特色”凸显了精品课程的独特性与创新性特征 ]。段 善利认为,精品课程具有先进性、互动性、整体性及 为,精品课程建设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建设 优秀教材为核心,以提高师资队伍素质为前提,以教 学内容现代化为基础,以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为平台, 以科学的管理为保障,集观念、师资、内容、技 术、方法、制度于一体的整体建设_lj。教育部副 *开放性四大特点 ]。 [收稿日期]2010—06 18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度一般项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研究与教学 设计”(09JDSZK040) [作者简介]柳礼泉(1954一),男,湖南衡山人,湖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与发展研究。 柳礼泉等: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大学教育科学・ 教学虚实 35 的管理,还包括师资队伍的配备、课程建设过程的管 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研究 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最多的是对其基本内容 的研究。多数研究者都认为,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是一 项涉及多方面要素的系统工程,在建设中,必须在师 资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材及教学管 理、教学保证条件的建设等 “]。 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模式研究 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模式的探讨有利于从整体上 对建设国家精品课程进行把握和规划。 理等多方面下功夫。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构建模式。李尚群认为,精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多数研究者 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认为国家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 诣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名师主讲,通过发挥名师的 传、帮、带作用,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 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也有不少学者撰文从微 观层面进行了探讨,如隋允康的《做“顶天立地”的 教师》_6]、柳礼泉等的《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 伍培养》等 ]。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建设。教学内容建 设是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黄宝玉等认为, 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既要注重基础教育,又要重视专 业教育;既要注重人文素养教育,又要重视科学精神 教育l在充分发挥课程的独特作用的同时,还要注意 加强各课程之间的联系 f( 。张玉柯等认为,在 教学内容的改革上,尤其应坚持贯彻“厚、宽、精、 新”的原则 ]。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建设。柳礼 泉等结合建设“思想概论”国家精品课程的实 践经验,提出了“五结合”教学法[1 。王峥认为,现 代教育技术手段和多媒体教学大量的信息,能够提升 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教学效率和效果,因此,要采用 图、文、声、像、动画等多媒体技术,使内容生动活 泼,易于理解_1 。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教材建设。教材是教学内容 的载体,建设国家精品课程需要建设精品教材。周远 清认为,精品教材要反映世界科学技术、社会发展的 水平及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并适应我国科学技 术、社会发展的现状。同时,精品教材应更多地采用 “立体化”形式l】引。徐文娟等认为,精品教材建设应 遵循功能和谐原则、整体和谐原则、环境和谐原则、 市场和谐原则和经济和谐原则 。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建设。国家精品 课程需要通过科学的管理为其提供制度保证。李菊英 认为,科学的教学管理和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精品课程 的重要条件。精品课程的教学管理既包括对课堂教学 的组织、实践教学的安排、学习成绩的评定等教学环节 品课程有两种建构模式:一为科学设计模式,二为经验 提炼模式口 。胡倬认为,精品课程应从课程设置的模 式、课程内容的构建、教学方式的选择、教材模式和教 学评估等几方面进行构建l】 。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教学模式。张强等认为,把 协同教学模式引入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具有提高学 习思维品质、改善学生沟通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积极 性、提高团队教学水平和推进教育教学创新等作用口 。 杨浩雄等在国家精品课程《物流系统论》建设中,基于 体验式教学模式的思想设计课堂实验,提出并实施课 堂实验教学的五个基本步骤,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l】引。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开发模式。柯和平认为,高 效的精品课程开发模式要求注重精品课程内涵建设, 把握具体要求;多部门积极主动,团结协作;建设开发 团队,科学分工;把握开发技术要点,精益求精口 。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的建构。廖宏建 等根据对网络课程的理论探索和对精品课程网络资源 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出三条建构策略:一是强调学习 者适应性分析,重建教与学的适应关系;二是注重课程 的内容观向活动观的适度倾斜;三是突出资源无序堆 积向互动和谐的生态学习环境建设的过渡_2 。 四、国家精品课程评估研究 课程评估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 领域中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因此合理、有效地 开展教学评价,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周明星等认为,评 审指标是对课程评价要素的具体体现,其一级指标一 般应包括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 手段、教学效果、课程特色等六项 。夏鲁惠认为,在 制定《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标准》(下称《评价标准》)时,主 要应考虑三条原则:一是力图科学反映“精品课程”的 基本特征(内涵)。二是鼓励学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上 下功夫,主动开创,发挥特色。三是《评价标准》要科 学、简要、可操作 。 36 柳礼泉等: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大学教育科学・ 教学虚实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评价模式。周超认为,评价模 式要在我国现行的课程评价模式基础上,借鉴国外先 进的课程评价模式以及近几年逐渐建立的网络课程评 价模式去构建,具体包括对教学内容的评价、课程的基 本建设的评价、教学过程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评价l2 。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评估工作。王佑 镁建议,要加强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的评价体系制 定,并把可及性引入评价体系;制定法律推动可及性和 无障碍网站的建设;定期对网站的可及性建设进行评 估;推广普及有关网站标准、可及性规范的知识;设计 者和开发者应建立提供简单清楚的导引及浏览机制; 网络资源建设中少用或避免使用一些复杂或高科技的 技术;考虑多样化的用户,还可提供纯文字的等效网 页E。 。 五、国家精品课程推广、利用与共享机制研 究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促进优质教 学资源的开放共享,因此,推广、利用与共享机制的健 全程度是衡量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成功与否的重要标 志。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推广机制。安荣认为,国家 精品课程在宣传和推广教学资源上:一要对师生的需 要进行调查和分析;二要对师生怎样有效利用教学资 源进行讲座或培训;三要充分调动师生参与资源建设、 交流和评价工作的热情,体现他们的主体性 。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利用机制。刘大军等认为, 要建立起有效的精品课程资源利用机制,引导学生充 分利用优质资源,需要构建精品课程的利用系统,完善 精品课程资源利用的物质基础,加深学生对精品课程 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使用意识_2 。 关于国家精品课程的共享机制。吴爱华等认为, 要加快“国家精品课程集成项目”的进展,尽快建立国 家精品课程共享平台,实现对课程内容的快速访问和 个性化主动服务,让所有非商业用途的使用者都能随 时随地共享资源,并加强精品课程共享机制研 究E 。 六、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对策探讨 随着国家精品课程项目的不断推进和发展,国家 精品课程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也存在诸多不足。 盛正发认为,国家精品课程在建设中存在课程建设主 体单一,建设对象狭隘;课程建设手段简单化;课程评 审指标与管理模糊;课程建设存在制度困境等问题 引。 黄宝玉等认为,精品课程在建设中,一是为了“精品”而 建设“精品”;二是精品课程涵盖面广,冷热失调;三是 课程内容过分保护,开放性与共享性不强;四是课程资 源形式多样,重复性大,实践性不强;五是教学评价方 式多样,评价体系有待完善;六是技术应用广泛,交互 平台使用率不高L8J( 一 ’。梁翎等认为,就国家精品课 程而言,最明显的方面就是课程地域之间分布很不均 衡_2 。夏洪文认为,课程资源形式多样,重复性大,可 用性不强;课程内容过分保护,共享性不强;课程缺乏 引导,容易造成学习迷航;教学评价方式多样,评价体 系有待完善 。 针对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者们提 出了众多可行性建议。谢一风认为,国家精品课程要 能覆盖到边远地区,要进一步加大对一般院校尤其是 欠发达地区和新建院校的建设和扶持力度,推动所在 区域课程建设和改革[3 。龚志武认为,高校之间、高校 与行业之间应开展合作共建,逐步走出各高校自主建 设的单一模式,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3 。黄宝 玉认为,要重视实践教学,大力改革实验教学的形式和 内容,鼓励开设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和研究型课程,突 出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可操作性,鼓励学习者参与 到科研活动中来E83 。盛正发认为,课程评价应从 以评价现实课程为主转向以评价现实课程与网络精品 课程并重;从评价局限于某高校一批教师建设的精品 课程转向关注跨校同科教师共建共享课程组织形式; 从仅评价静态的课程资源转向关注课程教学活动进 程口引。陈琳琳认为,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应按国家 相关文件规定精心设计资源,充分体现精品课程的特 色;重视提升精品课程网络资源的质量;树立动态平衡 观,以促进课程资源的持续建设I3 。 [参考文献] E1]顾玉林.高校精品课程的创建及其理论探讨[J]_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2):115一l17. E2]吴启迪.国家精品课程EJ-I.科教文汇,2005(2):22. E33教育部高教司.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本科,2009)FEB/Ol ]. http://ww ̄.hngjc.cn/uploadFile/file/jingpinkecheng/2OO9benke. doc.2009——6——19. E43柳礼泉.论精品课程的特征EJ3.高等教育研究,2009(3):82—86. Es]段善利,等.关于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EJ].中国大学教学, 2004(4):19—20. [6]隋允康.做“顶天立地”的教师——从“材料力学”国家精品课程建 设谈起EJ].中国大学教学,2007(7):23—25. E7]柳礼泉,陈宇翔.精品课程建设与一流教师队伍培养EJ].高等教育 研究,2007(3):77—81. E83黄宝玉,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分析及思考EJ].中国高教 柳礼泉等:精品课程和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 育报,2003—8—29. 大学教育科学・ 教学虚实 37 研究,2007(9). [93张玉柯,梅玉明.以质量为核心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FJ].中国大 学教学,2004(9):13—14. ,123]周超.课程评价理论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中的应用研究[ . 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O]柳礼泉,等.改革与创新并举教学与科研相济——建设国家精品 课程“思想概论”的回顾与思考EJ].中国大学教学,2006 (1):26—27. [24]王佑镁.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可及性评估研究[J].高等工程教 育研究,2007(3):118—120. ,125]安荣.基于精品课程建设的网络环境互动教学研究[I)].合肥工业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26]刘大军,许文果.试论高校精品课程推广和利用模式的建构口].江 苏高教,2007(2):89—90. [1】]王峥.精品课程建设的几点思考口].科技信息,2008(26):158. ,112]周远清.精品课程教材建设是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的重大举措 [J].中国高教研究,2003(1):12,29. E13]徐文娟,等.“精品课程”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佳木斯大学社 会科学学报,2007(5):146—147. [27]吴爱华,等.关于推进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思考口].中国教育信息 化,2008(13):4—6. ,128]盛正发.质量工程实施中的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探析[J].高教发展 [14]李菊英.教育资源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支撑与推动作用口].大 学教育科学,2008(3):56—58. 与评估,2009(3):1()(】105. [15]李尚群.精品课程的两种构建模式[J].职教论坛,2004(2):35—36. -116]胡倬.高职钢琴精品课构建模式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 (6):164—165. [29]梁翎,贾让成.我国高等学校国家精品课程现状分析[J].高等理科 教育,2007(4):48—5l_ [3O]夏洪文.国家精品课程的可用性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 (6):103—107. [17]张强,刘晓剑.国家精品课程实施中的协同教学模式[J].高教探 索,2008(5):86—89. ,131]谢一风.高职高专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比较分析与对策建议_J].中 体验式教学[J]. 国高教研究,2008(9):72—74. ,118]杨浩雄,等.《物流系统论》课程实验教学新探一大学教育科学,2009(I):76—79. '119]柯和平.精品课程高效开发模式探索[J].电化教育研究,2008(7):9 [32]龚志武.关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若干思考[J].中国电化教 育,2008(1):53—56. 13. [33]盛正发.问题与反思: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程探析[J].现代教育管 理,2009(6):62—65. [2o]廖宏建,等.精品课程中优质网络教学资源建构策略的研究与实践 口].中国电化教育,2006(3):77—79. [34]陈琳琳.高校精品课程网络资源建设的实践与研究[D].四川师范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 [21]周明星,刘晓.职业教育学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J].职教论 坛,2007(3):4O一42. [22]夏鲁惠.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IN].中国教 (责任编辑黄建新) Review on the Study of Quality Course and its onstCruction LIU Li-quan。DING Lei (College of Marxism Education,Hunan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China)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quality cours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Quality Project”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Many experts and scholars have made theoretical exploration,which mainly concentrated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the quality course possesses the content and positioning of”first class’’and”charactenstms”;the infrastruc— ture elements of construction such as teaching staff,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management;building model,teaching model,development model and other construction mode;the as— sessment of elements such as evaluation index,evaluation mode,network teaching resources;the building mechanism such as promotion mechanisms,using mechanisms and sharing mechanisms;the problems such as narrow object, means simplicity,weak practicality,fuzzy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 indicators which exist in the construction.So the coverage should be expanded,more attention shuold be paid to the practice teaching;the assessment method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curriculum network resource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Key words:quality course;construction of course;revi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