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程教学·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
——以《艺术造型基础表现》为例
贺思英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7)
摘 要:思政教育走入专业课程,是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本文通过研究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
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的教学现状,进而剖析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以求进一步探讨高职院校造型基础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的革新思路。本文以“艺术造型基础表现”为例,探索“艺术+思政”的教育教学改革路径。认为应明确课程育人目标,探索课程思政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实践、艺术赛事、时代需求等相结合,实现课程思政教育与专业课程有机融合,以构建协同育人的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艺术类专业;艺术造型
美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塑造美好心灵具有重要作用。本课程基于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目前片面依赖写实素描教学作为艺术造型教学中的问题,我遵循美育特点,将知识点与课程思政内容有机结合,将中国传统文化、工匠精神、创新精神、时代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还探讨了高职院校造型基础课程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中的革新思路和举措。
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具有开启、引导的重要地位。本课程主要围绕造型研究的基本训练内容,以主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建立关于如何完成造型研究的认识与理解。通过主题提高学生造型训练的使用能力和迁移能力,提升学生所必须具有的视觉审美、技术图解和表述能力,从而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设计能力打下基础。
一、艺术造型基础教学固有教学模式僵化(一)重专业提升,轻审美培养。
高职院校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素描教学,目的不是培养艺术家,而是培养有美感的人,让学生能从最平凡的事物上发现美、创造美。本课程授课对象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大一学生。学时48学时,授课时间短,学生基础差,本人所在院校全班有近2/3的学生入学前没有任何绘画基础,近1/3的学生入学前接受过短暂的美术培训。长期以来,固有的教学模式是几周石膏临摹写生、几周静物临摹写生、几周肖像写生,给学生讲述的是素描对象的结构、明暗等既定的“经验”和“规律”。这样的素描教学易于接受,能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绘画技能,但却缺少了学生主动性的介入和参与,缺少对真实的追问,缺乏对作品“人文”背景的解读和引导。长此下去显得我们的素描教学死气沉沉,学生也逐渐丧失了兴趣。
(二)重西方教学体系,轻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
艺术造型基础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意思维能力,但是许多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在写实性素描阶段中走不出来,很大一部分拘泥于再现物象的表象和形式,缺乏艺术思维、艺术想象力和个性表达,盲目照搬照抄,导致素描写生融合不了个性的感受和表现方式,从而作品也就谈不上独特个性和艺术性。其原因一是与高考时短期的训练模式有
关,学生已经先入为主地认为再现性素描就是素描全部。二是本课程教师没有转变教学思维,没有结合人才培养目标,依然采取传统式教学方法。
(三)作品陷入东拼西凑的模仿之中。
我在艺术造型基础教学中也有过大胆尝试的经历。如让学生较多注重主题感受的表现,而不必以太多的规范来。但这样一来,学生又很容易陷入天马行空般的“自由”之中,看似多样化的面貌里,却极少能找到学生自己的真切感受和体验,多是东拼西凑的模仿,太多作品不见创造力,更不见立足中国社会现实的反映,此状况甚至可能导致素描教学中的无序和混乱。
所以如何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教学?如何培养学生正确的造型思维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兴趣,让作品面对民族历史文化,立足中国社会现实?是我这门课开展需要思考的问题。
二、艺术造型表现基础课程思政思路与举措
针对本门课程现有教学模式的不足,我将教学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了解中西方绘画的不同。重点分析中国绘画的特点,因为学生对艺术的理解还是一片白纸,所以第一堂课教师先入为主的专业性引导显得尤为重要。课程任务是打破固定思维,尝试用不同材料和工具表达情感。结合的思政元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第二阶段:人工形态的写生。例如要求学生运用素描要素去表现造型各异的陶器。通过由具象到结构,由结构到半抽象,由半抽象到提炼对象的抽象元素的连作练习,寻找对象的基本规律。此阶段结合的思政元素是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的培养。第三阶段:自然形态的写生。要求学生走出教室,到自然风景中写生。观察自己所熟悉的生活场景,去发现对象、观察对象、表现对象、创造对象,其目标是让学生感受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态度。
(一)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培养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
一谈到素描好多人想到的是用铅笔去描绘对象的轮廓、体积、结构、空间、光线、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实际上不同工具材料的性能会体现出不同的画面效果。老师不仅要引导,还要给予学生的判断和思考的空间。例如我设计
【课题名称】 院级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KCSZ1907。【作者简介】 贺思英(1987—),女,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装饰设计。
发明与创新119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课程教学·了第一个教学任务——线条的情感体验。要求学生用线条表
现春、夏、秋、冬和喜、怒、哀、乐的情感体验。这一阶段我重点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文艺创作的血脉,重点分析了中国画的造型法则,比如“以线造型”。它最能传达人的主观感受和情绪,再比如中国的书法艺术,战国时的杨雄就说:“书,乃心画也。”因此,如果在艺术造型中借鉴书法中极具表现力的线,通过运笔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来表达,并以个人的方式构架出新的造型。在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手段、形式、内容、思想等各个方面不拘泥形象的具象化,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他们要学习的不仅是专业的技巧,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的技巧表达自己的想法。
(二)思政教育与教学方法相结合,培养创新精神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第二个阶段为人工形态的写生,我采用发现-观察-再现-表现-创造的学习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油画大师毕加索公牛绘画为例,分析他从具象到抽象的演绎过程,要求学生在陶器写生当中,突破常规的素描静物教学方法,运用点、线、面、色彩、物质、动态、空间、明暗等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启发学生以主观态度舍去非本质的细节,尽可能地去简化对象,从而达到造型的单纯性、抽象性。最后引导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提炼出陶器最基本的形式元素,将它重组、变形并予以夸张处理。此阶段最大的困难就是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所形成的习惯模式,它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改变,需要学生慢慢体会和思考,这种学习方法过程虽然艰辛,但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润物无声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创作过程中,发现学生深入不下去,个别学生甚至放弃。我告诉学生作品创作绘制的过程,本身就可以培养一个人看待事物和完成工作的能力,可以将一个粗糙的人变为一个精致能干的人。同时采用“大国工匠”视频学习的方法,以“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聆听工匠的成长故事,点亮理想信念,树立远大目标。同时在课堂上亲身示范,怀着一颗“匠心”站好三尺讲台,通过言传身教,希望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传承劳模们脚踏实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三)思政教育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培养对真善美的永恒追求。
2014年10月15日,总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5]法国雕塑家罗丹在他的《罗丹艺术论》中注释过什么叫大师,他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一些人,他能够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一些东西上发现出美来。”在第三阶段自然形态的写生中,我采用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模式,每周都布置“日记式”的课外速写练习,课内带领学生到熟悉的生活场景中写生。例如要求学生观察树叶枝干的
穿插关系、前后关系、精神面貌等。通过教师亲身示范,学生用心刻画、作品展示、讲评等环节加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学生一旦把目光从课堂投向自己所熟悉的丰富的现实生活时,他们大多表现出对可视世界的兴趣和鲜活的感受力。最后你会惊喜地发现,司空见惯的物品因为观察视角的不同、艺术表现技法的不同、材质表现的不同等有了鲜活的生命力。
(四)思政教育与时事热点相结合,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观。
在教学中我还采用动手能力与人文素质相结合。2019年3月4日,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委员时指出“人民是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6]深入群众鱼得水,脱离群众树断根。艺术创作要有文化和内涵,必须吸取大量的养分,需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去挖掘。必须“扎根中国大地,以人民为中心”才能使作品接地气。必须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才能筑牢社会主义文艺观。所以我要求学生将艺术手法与红色文化、时事热点等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例如以“一带一路”“祖国大好河山”“新中国成立70周年”“精准扶贫”“全民抗疫”等为主题,要求学生进行主题创作。这样学生主动把自己的视野从教室转向日常生活的世界,通过不断资料搜集、课堂讨论、学生作品自评与汇报展出、优秀作品欣赏等多种形式潜移默化地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
三、结束语
本课程实践采用课内外学习相结合的方法,引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审视。将动手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从素描技术手段的掌握到作品背后的诸多文化的研究。坚持把设计艺术人才培养规律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机结合,探索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与课程内容相结合、与教学方法相结合、与教学实践相结合、与艺术赛事和专业活动相结合、与时代责任人民需求相结合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 王伟韬.高职院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造型基础课程教学研
究[J].现代交际,2018(21):206-207.
[2] 王岩松.艺术素养、造型技能、设计思维三位一体的造型
基础教学[J].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19(2):63-66.[3] 徐冰.认识的程式化导致艺术教育教条主义[N].中国文化
报,2009-05-28.
[4] 郑士辰.影视传媒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以“影视艺
术概论”为例[J].视听,2020(7):243-244.
[5] :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http://theory.
people.com.cn/GB/n1/2017/0619/c40531-29348493.html[6] 寄语文艺工作者:为时代画像、立传、明德http:
//cpc.people.com.cn/n1/2019/0304/c1113-30957139.html
[7] :做好美育工作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http://www.
xinhuanet.com/politics/2018-08/30/c_1123355775.htm
120发明与创新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