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国文化概论版本二尔雅满分答案

中国文化概论版本二尔雅满分答案

来源:九壹网
统一的汉文化的起源 1

以(C)为一个单元是中国最早的天文历法记数单位。 A、七天 B、十五天 C、十二天 D、三十天 2

(C)提出的二重证据法是指把发现的史料与古籍记载结合起来考证古史的方法,。 A、鲁迅 B、陈寅恪 C、王国维 D、钱谦益 3

根据《五帝本纪》记载,五帝时期贴近于(B)文化时段。 A、旧石器时代早期 B、新石器文化早期 C、旧石器时代晚期 D、新石器文化晚期 4

根据《尧典》记载,古人用以下那种方式测定时节?(B)

精选

A、鸟的迁徙 B、天体运行 C、花开花落 D、河水流向 5

中国人在古时候对太阳崇拜本质上是追求时令。(√) 6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文化在多元发生以后,走向统一化的文明进程,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的。(√) 7

治理洪水和天文历法是《尧典》中记载了两件大事。(√)

历法的形成 1

东作在敬道日出,便程东作中的含义是(C)。 A、战事 B、占筮 C、农耕 D、祭祀 2

希革在鸟兽希革中指的是(B)。

精选

A、迁徙 B、换毛 C、生产 D、死亡 3

敬授民时代表着(B)。 A、祭祀占筮的需求 B、农耕文化的需求 C、君主统治的需求 D、游牧民族的需求 4

《管子》中根据(C)编订记载了《玄宫五历》。 A、四方历法体系 B、六方历法体系 C、五方历法体系 D、八方历法体系 5

下列关于陶寺遗址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C)。 A、大约建立于公元前2350年,距今四千多年 B、建立于五帝时代

C、陶寺遗址的修建是为了测节气

D、陶寺遗址在今天仍然能准确测出所有节气

精选

6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陶寺遗址的发现印证了《尧典》的文献记载。(√) 7

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春天是生养的季节。(√) 8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尧典》将一年算为三百六十六天。

统一族群的凝聚 1

(D)是一个民族的形成必须具备的条件。 A、相同的语言 B、共同的生活理念 C、相同的价值观念 D、以上都对 2

(B)被称为五帝。

A、黄帝、颛顼、尧、舜、禹 B、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C、伏羲、颛顼、帝喾、尧、舜 D、颛顼、帝喾、尧、舜、禹 3

精选

(√)(B)实现了精神上的文化建构和族群凝聚。 A、某种文化基础

B、某种媒介、某种精神表现方式 C、某种生活习性 D、以上都不对 4

根据甲骨文写法,(B)与“帝”字有关。 A、农耕 B、祭祀 C、迁徙 D、节气 5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殷商饕餮纹很可能是继承并发展了良渚文化。(√) 6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彝族的历法是一年十个月,每月三十六天。(√) 7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远古时期,环太平洋地区的文化带是相似的。(√)

主体族群的演变 1

精选

在中国历史上,是(B)第一个把禅让制变为世袭制。 A、帝喾 B、夏启 C、尧 D、周武王 2

传说中天命玄鸟,降而生商。指的是(C)。 A、稷 B、尧 C、偰 D、挚 3

传说中帝颛顼绝地天通,指的是(B)。 A、人人都可以祭祀天地

B、帝颛顼进行了一次宗教改革,派专人分管天地祭祀 C、将天地混沌分开

D、帝颛顼知识渊博,通天晓地 4

(B)是族群代兴的历史。 A、从夏代到商之前的历史 B、从夏代到西周之前的历史 C、从夏代到春秋战国之前的历史

精选

D、从五帝到殷纣王之前的历史 5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提到了收族现象,指的是大族为了扩张人口收小族作为自己的子族。(√)

不同族群的代兴 1

因为(D)周初的时候有一些殉葬现象。 A、祭祀活动 B、天灾人祸 C、战争占筮 D、殷商遗民 2

在西方语境中,(C)是奴隶的来源。 A、破产农民 B、等级制度 C、战争俘虏 D、封建制度 3

孔夫子在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中批判的是(D)。 A、祭祀活动

精选

B、暴虐统治 C、占筮活动 D、人殉现象 4

在(C)中华民族统一化文明逐渐形成。 A、殷商时期 B、三皇五帝时期 C、周家分封制建国以后 D、春秋战国之后 5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随着家天下的到来,族群的凝聚从服凑变为杀伐、征服。(√) 6

殷商与同时代二十余国均为战争关系在甲骨文都有记载,(√)

西周的建立与分封制的产生 1

分封制是以(C)为标准的分邦建国的一种制度,。 A、战争关系 B、功勋战绩 C、宗族血缘关系

精选

D、权利分割 2

(A)自夏代以来被视为天下中心。 A、洛阳 B、长安 C、燕京 D、西京 3

通过(A)周人完成了一统天下。 A、分封建国 B、文化统一 C、杀伐武略 D、宗教信仰 4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周公辅政期间以洛阳为精神中心,建立了东都。(√)

民族的拆立与分封制的确立 1

分封制是一次对(D)的重大改造。 A、原始的生活

精选

B、原始的血缘关系 C、原始的居住 D、以上都对 2

下列关于史墙盘的说法中正确的有(ABD)。 A、

史墙盘上的字是西周中期典型的御重体 B、

是微史家族的产物 C、

铭文内容是祭祀用的祭文 D、 1973年出土 3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微子启封到宋的史实,体现了蛮昧的宗教观念却引发出人道的政治现实。(√) 4

精选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西周王朝通过分封制建构了统一的政治体。(√)

民族文化的融合 1

(C)是分封制下的君民关系。 A、主仆关系 B、舟水关系 C、同体关系 D、君臣关系 2

历史上的分封建国的实际上是(A)。 A、人群的拆解和组合 B、政权的拆解和组合 C、民族的拆解与融合 D、经济的拆解和组合 3

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强调的“和”,最恰当的解释是(B)。 A、和而不同 B、盐梅和羹 C、天下一家 D、天下大同

精选

4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古代百姓与官方交流的主要事件是交税和打官司。(√)

血缘连结与民族融合 1

封建制本身具有同化异族的潜在功能,因为它本身就是针对(C)的社会现实,。 A、不均 B、等级分化 C、异族林立 D、分崩离析 2

(C)兴起了媵嫁制度。 A、商 B、夏 C、西周 D、汉 3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分封制度需要和王朝结成一个整体,才能长期的生存。(√)

精选

4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血缘关系被人为的拉长以后,极其明显的效果就是开始作为一种军事力量去弹压地区的反叛倾向。(√)

华夏意识的形成 1

(A)是西周王朝族群融合面临的最大问题。 A、殷商遗民问题 B、少数民族问题 C、人口问题 D、信仰问题 2

根据记载,诸夏意识诞生于(C)。 A、商 B、夏 C、西周 D、汉 3

古代六艺包括选项中的(ABD)。 A、礼 B、乐 C、骑

精选

D、射 4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西周时期中华民族完成了融合。(√) 5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北狄是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统称。(×)

礼乐文明的兴起 1

根据记载,周武王接起了五帝时期被殷商斩断的老传统,即上天崇拜,同时赋予了上天新的含义,这里的“新的含义”指的是(C)。 A、教化 B、权力 C、德行 D、审判 2

殷商时期(A)观念取代了五帝时期崇拜上天的观念。 A、祖先崇拜 B、自然神崇拜 C、鬼神崇拜 D、生殖崇拜 3

精选

关于礼乐文明的说法,正确的有(ACD)。 A、礼乐文明是一种尚德行的文明 B、礼乐文明核心是殷商文化 C、礼乐文明具有教化功能

D、礼乐文明的天道观念是敬天保民 4

下列关于绥靖的说法,正确的有(ABC)。 A、绥靖也称姑息

B、绥靖对侵略者的态度是不加抵制,退让屈服 C、绥靖是一种妥协,主张同侵略者勾结 D、绥靖绝不以牺牲别国为代价 5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西周对殷商遗民采取的是绥靖。(√) 6

常言道:人的性格可以说是一种文化产品。(√)

礼乐文明的内容 1

根据记载,脯醢的意思是(D)。 A、饮酒的礼节 B、饮酒的器皿

精选

C、祭祀的礼仪 D、佐酒的菜肴 2

谦让和(A)是儒家对礼节最注意的两点。 A、卫生 B、和睦 C、有序 D、周到 3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曲礼》规定对待家长要无犯无隐。(×) 4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一献之礼是传统文化中燕飨之礼的礼节,来源于周礼礼制。(√)

礼乐文明的内涵 1

(C)原则是礼乐文明首先遵循的原则。 A、经济 B、政治 C、文化 D、德行

精选

2

()和(D)是贵族有两个含义。 A、阶级剥削者、财富榜样 B、阶级剥削者、文化统治者 C、文化统治者、财富榜样 D、阶级剥削者、文化榜样 3

(D)是佛教所讲的“四大皆空“中的四种物质因素。 A、风、雷、水、火 B、地、水、风、雷 C、风、火、雷、电 D、地、水、火、风 4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礼乐文明综合了殷商以来的习惯,把它提升起来,表达一种社会的精神理念,强调和谐、谦让,提倡干净。(√) 5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周祭制度指的是殷人以翌、祭、洅、劦、彡五种祭奠对祖先轮番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祭祀的制度。(√) 6

根据课程内容可知:礼乐文明是一种尊重人情的文化体系。(√)

完整版答案,请按照下方提示获取:

精选

方式一:打开手机微信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关注微信公众号:帮帮ING

方式二:百度:萌面人资料铺 点击进入即可

精选

精选

精选

精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