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研究
摘要:本文从城市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特点两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问题。
关键字:城市建设;发展;问题;特点
Abstract: This article analyzes China’s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from the urba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aracteristics.Key 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development; problem; characteristics
城市是现代产业和人口聚集的地区,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标志。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城市处于经济活动的核心地位,是全国政治、经济、交通、信息、科技、教育、文化的聚集、交流和辐射中心,是先进生产力的聚集地。
合理的城市规模,完善的城市设施,良好的城市环境对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对促进城乡经济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城市发展存在的问题
1、不合理的城市布局和结构
人口和经济结构的分布是城市分布的基础,我国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分布差异,使我国城市分布呈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东部城市密,西部城市疏的态势。具体来说,影响我国城市发展和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地形地貌因素、人口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因素。
在这五个主要的经济社会发展因素的影响下,我国初步形成了东部沿海五大城市群,中部沿水陆交通干线城市带和西部城市点的格局。
五大城市群:(1)珠江三角洲城市群。(2)长江三角洲城市群。(3)山东半岛城市群。(4)京津唐城市群。(5)辽中南城市群。
中部地区沿水陆交通干线城市群:(l)沿长江城市带。(2)沿京广线、京沪—沪杭线、京九线、京哈线、陇海—兰新线、焦枝—枝柳—湘桂线、浙赣—湘黔—贵昆线等城市带。
西部地带城市很少,基本呈点状分布。
2、落后的城市基础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建设的物质载体,是城市维持经济与社会活动的前提条件,是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保证,也是城市现代化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有了较快的发展,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着一段距离,据建设部的统计,截止2000年底全国城市人均道路面积、城市污水处理率、城市建成区绿化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燃气使用率、全国城市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等均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
二、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特点分析
(一)郊区化
一个城市的发展始终受到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推动,这两种力量的变化导致城市的发展出现阶段性,郊区化是城市在一个时间段里的空间过程,是城市在经历了中心区绝对集中、相对集中和相对分散以后的一个绝对分散的阶段,它表现为人口、工业、商业先后从城市中心区向郊区迁移,中心区人口出现绝对数量的下降,郊区化是城市化过程的一个发展阶段。
1、被动式郊区化造成居住郊区化落后于工业郊区化.
中国目前的郊区化主要是被动式的过程和有组织的行为,以制造业郊迁为主,然而企业郊迁后没有适时形成合理的生活配套设施,造成了居住郊迁滞后于工业郊迁的现象,
2、中心繁荣与郊区化并存。在西方的郊区化过程中,
中国城市中心区繁荣与郊区化并存,这主要是由于交通条件,人们仍选择市中心定居,大量投资用于旧城改造增强了中心区的活力,促进了中心区的繁荣。
3、郊区化以圈层扩展为主,社会阶层地域分异不明显。
在我国,由于公共交通不完善,大部分居民收入低下,住房以提供为主,因而居民尽可能选择距城中心较近点居住,呈现圈层扩展,社会阶层地域分异不明显的特点。
(二)连绵化
城市连绵化是指大城市连绵带的形成,连绵化是城市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地域空间组织形式,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产物。
我国城市连绵带发展有如下几个特点:
1、城市用地扩展迅速,逐渐形成集中分布的城市群与发育的城镇体系。
2、城市内产业结构水平较高,城市间职能分工明确,经济联系密切。
3、区域整体城市化水平较高。
(三)国际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深入,我国城市与世界的交往也日渐频繁,由于城市集聚与扩散的影响不仅仅只局限于临近地区或本国,而且通过现代化的交通、通讯网络跨越空间,跳跃式地影响到世界上其它地区,从而使得一些特大城市发展成为对世界经济产生影响的国际化大都市
促进城市国际化的因素:
1、由于国际经济大循环,一些大的公司纷纷在各国设立分支机构,其经济活动在国际资本流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司总部集聚的城市往往形成国际化大都市。
2、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金融业务的扩大促进了全球金融中心的集中和各国金融体系的国际化,为发展国际化大都市奠定了物质基础。
3、科技的进步为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与通讯手段,使得人们关于时间空间的观念大大改变,实现了国际化都市对全球经济的远距离控制与运作。
4、工业化社会的发展趋势为发展国际化都市提供了重要背景。
(四)生态化
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生态系统受到破坏的状况日益严重。建设生态城市,走城市生态化的道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可持续发展,是现代人能够享受真正高质量的生态环境,并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已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作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发展绿色经济,倡导绿色文明,推广绿色生活方式、营造绿色城市已成为每个城市的首要选择。在城市生态化发展的进程之中,需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调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不断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机制;同时也要加强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全面改善城乡
生态环境。
城市生态化发展是对工业化发展模式的辩证否定,它摒弃过去只注重经济效益而不顾人类福利和生态后果的工业化发展模式,转向兼顾人口、社会、经济、环境和资源持续发展的,注重复合生态整体效益的发展模式。我国目前城市生态化的发展,不仅要在城市发展的技术手段上寻求复合生态开发模式的路向,同时也要将城市生态化作为一项文化价值观念的变革,在全社会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分步骤,具体细化地制定与实施符合城市生态化发展的;
2、为城市生态化发展立法保证,建立适应城市生态化发展的法规综合体系;
3、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增加生态项目的科技投入;
4、加强城市与区域间的合作,在城市与区域间建立技术与资源的共享,保证各区域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在不致损害其他城市利益的前提下,承担维护城市生态化发展的义务和责任;
5、在全社会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
总之,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城市建设将出现新的特点和发展趋势,城市间的
融合也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肇义,杨东援.《未来城市理论比较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1年
[2]吴人坚,王祥荣,戴流芳.《生态城市建设的原理和途径》.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
[3]张其仔.《新经济社会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4]叶嘉安.《以人为本的人行系统城市设计》城市规划,20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