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仙·夜归临皋》
宋代: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从此逝,江海寄余⽣。
【译⽂】
夜⾥在东坡饮酒,醉⽽复醒,醒了⼜饮。回来的时候仿佛已经三更。家⾥的童仆早已睡熟鼾声如雷鸣。反复敲门⾥⾯全不回应,只好独⾃倚着藜杖倾听江⽔奔流的吼声。
长恨⾝在宦途,这⾝⼦已不是我⾃⼰所有。什么时候能忘却为功名利禄⽽奔竞钻营!趁着这夜深、风静、江波坦平,驾起⼩船从此消逝,泛游江河湖海寄托余⽣。
【注释】
临江仙:唐教坊曲名,后⽤作词牌名。此词双调六⼗字,平韵格。
东坡:在湖北黄冈县东。苏轼谪贬黄州时,友⼈马正卿助其垦辟的游息之所,筑雪堂五间。
听江声:苏轼寓居临皋,在湖北黄县南长江边,故能听长江涛声。
营营:周旋、忙碌,内⼼躁急之状,形容为利禄竟逐钻营。
夜阑:夜尽。
縠纹:⽐喻⽔波细纹。縠,绉纱。
【赏析】
这⾸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黄州之贬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理想、⽣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展现了作者旷达⽽⼜伤感的⼼境。
上⽚⾸句“夜饮东坡醒复醉”,⼀开始就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复醒,醒⽽复醉,当他回临皋寓所时,⾃然很晚了。“归来仿佛三更”,“仿佛”⼆字,传神地画出了词⼈醉眼朦胧的情态。这开头两句,先⼀个“醒复醉”,再⼀个“仿佛”,就把他纵饮的豪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接着,下⾯三句,写词⼈已到寓所、在家门⼝停留下来的情景:“家童⿐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笔⾄此,⼀个风神潇洒的⼈物形象,⼀位襟怀旷达、遗世独⽴的“幽⼈”跃然纸上,呼之欲出。其间浸润的,是⼀种达观的⼈⽣态度,⼀种超旷的精神世界,⼀种独特的个性和真情。
上⽚以动衬静,以有声衬⽆声,通过写家僮⿐息如雷和作者谛听江声,衬托出夜静⼈寂的境界,从⽽烘托出历尽宦海浮沉的词⼈⼼事之浩茫和⼼情之孤寂,使⼈遐思联翩,从⽽为下⽚当中作者的⼈⽣反思作好了铺垫。
下⽚⼀开始,词⼈便慨然长叹道:“长恨此⾝⾮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奇峰突起的深沉喟叹,既直抒胸臆⼜充满哲理意味,是全词枢纽。“长恨此⾝⾮我有”是化⽤《庄⼦·知北游》“汝⽣⾮汝有也”句。“何时忘却营营”,也是化⽤《庄⼦·庚桑楚》“全汝形,抱汝⽣,⽆使汝思虑营营”。本是说,⼀个⼈的形体精神是天地⾃然所赋与,此⾝⾮⼈所⾃有。为⼈当守本分,保其⽣机;不要因世事⽽思虑百端,随其周旋忙碌。苏轼政治上受⼤挫折,忧惧苦恼,向道家思想寻求超脱之⽅。这两句颇富哲理的议论,饱含着词⼈切⾝的感受,带有深沉的感情,⼀任情性,发⾃衷⼼,因⽽⾃有⼀种感⼈的⼒量。以议论为词,化⽤哲学语⾔⼊词,冲破了传统词的清规戒律,扩⼤了词的表现⼒。这种语⾔上的特⾊正表现出词⼈的独特个性。正如前⼈所说。东坡“横放杰出,⾃是曲⼦中缚不住者”。
词⼈静夜沉思,豁然有悟,既然⾃⼰⽆法掌握命运,就当全⾝免祸。顾盼眼前江上景致,是“夜阑风静縠纹平”,⼼与景会,神与物游,为如此静谧美好的⼤⾃然深深陶醉了。于是,他情不⾃禁地产⽣脱离现实社会的浪漫主义的遐想,唱道:“⼩⾈从此逝,江海寄余⽣。”他要趁此良⾠美景,驾⼀叶扁⾈,随波流逝,任意东西,他要将⾃⼰的有限⽣命融化在⽆限的⼤⾃然之中。
“夜阑风静彀纹平”,表⾯上看来只是⼀般写景的句⼦,其实不是纯粹写景,⽽是词⼈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相契合的产物。它引发出作者⼼灵痛苦的解脱和⼼灵⽭盾的超越,象征着词⼈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接以“⼩⾈”两句,⾃是顺理成章。苏东坡政治上受到沉重打击之后,思想⼏度变化,由⼊世转向出世,追求⼀种精神⾃由、合乎⾃然的⼈⽣理想。在他复杂的⼈⽣观中,由于杂有某些⽼庄思想,因⽽在痛苦的逆境中形成了旷达不羁的性格。“⼩⾈从此逝,江海寄余⽣”,这余韵深长的歇拍,表达出词⼈潇洒如仙的旷达襟怀,是他不满世俗、向往⾃由的⼼声。
这⾸词写出了谪居中的苏东坡的真性情,反映了他的独特风格。历的成功之作,⽆不体现作者的鲜明个性,因此,作为⽂学作品写出真情性是最难能可贵的。元好问评论东坡词说:“唐歌词多宫体,⼜皆极⼒为之。⾃东坡⼀出,情性之外,不知有⽂字,真有'⼀洗万古凡马空’⽓象”元好问道出了东坡词的总的特点:⽂如其⼈,个性鲜明。也是却好指出了这⾸《临江仙》词的最成功之处。
扩展阅读:⼈物轶事之苏轼退房
苏轼居于常州,他花掉了最后⼀点积蓄,买了⼀所房⼦,正准备择⽇迁⼊住,⼀个偶然的机会,听到⼀⽼妇哭得⼗分伤⼼。他问⽼妇哭什么,⽼妇说,她有⼀处房⼦,相传百年了,被不孝⼦孙所卖,因此痛⼼啼哭。细问之下,原来苏轼买的房⼦,就是⽼妇所说的祖传⽼屋。于是苏轼对她说:“妪之故居,乃吾所售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苏轼当即焚烧了房契,只是租房⼦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