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护理计划

来源:九壹网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计划

急性心肌梗死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缺血所致心肌坏死。主要表现有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烦燥不安等,含服硝酸甘油无效,严重者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甚至危及生命。常见的护理问题有:(1)疼痛;(2)恐惧;(3)焦虑;(4)自理缺陷;(5)活动无耐力;(6)便秘;(7)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脏骤停。 一、疼痛 [相关因素] 心肌缺血、缺氧。 [护理目标]

1、病人主诉疼痛次数减少,程度减轻。 2、能识别引起疼痛的因素。

3、能够运用有效的方法减轻或缓解疼痛。 [护理措施]

1、遵医嘱给予镇痛处理。

2、向病人解释引起疼痛的原因,指导病人避免心绞痛的诱发因素。 3、密切观察有心律失常、病人面色、心率、呼吸及血压变化,并记录。 4、指导病人采用放松技术,如深呼吸、全身肌肉放松。 [重点评价]

病人疼痛缓解的程度。 二、恐惧 [相关因素]

1、胸闷不适、胸痛、濒死感。 2、因病房病友病重或死亡。 3、病室环境陌生/监护、抢救设备。 [护理目标]

1、病人能说出恐惧感觉。 2、安全感和舒适感增加。

3、能采取应对方法。 [护理措施]

1、鼓励病人表达自己的感受,对病人的恐惧表示理解。

2、尽快地使病人熟悉环境并介绍监护系统等医疗设备。介绍治疗成功的病例,增强病人战胜疾病的信心。

3、抢救危重病人时用屏风遮挡,减少不良刺激. 4、护理工作中应从容、镇定,避免紧张、忙乱。 5、及时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增强其安全感和舒适感。

6、关心病人,经常给予病人减轻恐惧状态的语言性和非语言性安慰,如握住病人的手等. [重点评价]

病人的安全感和舒适感。 三、焦虑 [相关因素]

1、身体和心理上的异常感觉。 2、环境和日常生活发生改变。 3、社会经济状况的影响. [护理目标]

1、病人能描述焦虑的症状.

2、能运用有效的应对机制减轻焦虑程度或控制焦虑。 [护理措施]

1、耐心向病人解释病情,消除心理紧张和顾虑,使能积极配合治疗和得到充分休息。

2、提供安全和舒适的环境,促进病人对治疗护理的信赖:

3、及时缓解病人疼痛,提供表达情感的机会,消除不良刺激,避免与其他有焦虑的病人或家属接触。指导病人作缓慢深呼吸.创造轻松和谐的气氛,保持良好心镜。 [重点评价]

1、病人认识焦虑的程度,主动采取的应对机制。

2、心理上的舒适程度。 四、自理缺陷 [相关因素] 1、疼痛不适。 2、活动无耐力。 3、医疗受限。 [护理目标]

1、病人卧床期间,生活需要得到满足。 2、恢复到原来的日常生活自理水平。 [护理措施]

1、心肌梗死急性期卧床期间协助病人洗漱进食、大小便及个人卫生等生活护理。 2、将病人经常使用的物品放在易拿取的地方,以减少病人寻找东西时的体力消耗。将呼叫器放在病人手边,听到铃响立即给予答复。

3、提供病人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确切消息,强调正面效果,以增加病人自我照顾的能力和信心,并向病人说明健康程序,不要允许病人延长卧床休息时间。 4、在病人活动耐力范围内,鼓励病人从事部分生活自理活动和运动,以增加病人的自我价值感。

5、让病人有足够的时间,缓慢地进行自理活动或者在活动过程中提供多次短暂的休息时间;或者给予较多的协助,以避免病人过度劳累。 [重点评价]

病人生活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五、活动无耐力 [相关因素] 1、疼痛/不适。 2、氧的供需失调。 3、虑弱/疲劳。 4、心律失常。 5、强制性活动受限。 [护理目标]

1、病人的活动耐力在逐渐增加。

2、在活动后不出现心律失常和缺氧的表现,表现为脉搏、血压、呼吸正常。 3、能参与所需求的身体活动。

4、进行活动时,虑弱/疲劳感减轻或消失。 [护理措施]

1、心肌梗死急性期嘱病人卧床休息,但应向病人说明康复程序:

2、第1-3d:绝对卧床休息,进食、大小便、翻身及个人卫生等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协助.第3—6d:卧床休息,鼓励病人在醒时每小时深呼吸及伸屈两足几次,也可做些轻缓的四肢主动与被动活动,以减少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无合并症者,可坐在床上或床旁椅上,起坐时间从每次20—30min 逐渐增加,开始起坐时动作要缓慢,预防体位性低血压,有合并症者根据病情延长卧床时间。第1周后:可下地床边活动,走动时间逐渐增加,以不疲劳为宜。第1-2周:逐渐增加活动,可在室外走廊散步,上厕所等。第3-4周:可出院。第2—3个月:可恢复正常生活.

3、多巡视,了解病人的需要,帮助病人解决问题。

4、保证病人充足的睡眠。心肌梗死恢复期,不要过量限制活动及延长病人卧床休息时间。

5、把障碍物从病人经常走动的区域移开,以提供病人安全的药预防发作。 6、按心绞痛发作的规律,在必要的体力活动前给予硝酸甘油药预防发作。 7、若病人在活动后出现呼吸加快或呼吸困难,脉搏过快或在活动停止3min后仍未恢复,血压有异常改变,胸痛,眩晕或精神恍惚等反应,则应停止活动,并以此作为限制最大活动量的指征。

8、合理安排每日的活动计划,在两次活动之间给予休息时间,指导并鼓励病人自行设计活动计划表:

9、最大活动量应逐渐增加,以不引起不适症状为原则,避免过度疲劳。避免重体力劳动,精神过度紧张的工作或过长的工作时间。避免剧烈劳动或竞赛性的运动。在任何情况下,心绞痛发作时应立即停止活动就地休息。

10、经常参加一定量的体力劳动及进行适当的体操和活动,既可帮助神经系统从疲劳中恢复,又有助于侧支循环的建立。

[重点评价]

1、病人的活动耐力增加程度。

2、活动期间监测心率、心律、血压、脉搏和呼吸的变化。 六、便秘 [相关因素] 1、活动减少.

2、饮食不当:液体摄入量不足,饮食中缺乏粗纤维。 3、体位改变。

4、环境影响,缺少隐蔽性. 5、虚弱. [护理目标]

1、病人能运用缓解便秘的有效方法。 2、能有规律排便。 [护理措施]

1、安排合适的排便时间及允许排便的体位。消除或减少便秘的促成因素.向病人及家属强调预防便秘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不习惯于床上排便的病人,应向其讲明病情及需要在床上排便的理由并用屏风遮挡。

2、根据病情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建议进食适量的高纤维素饮食,烹调时增加植物油用量。

3、保证每日液体入量在1500-2000ml,心衰病人应适当减少并制定液体入量计划。

4、告诉病人排便时不要太用力,可在排便用力时呼气,必要时在监护下排便,以预防生命体征发生改变。

5、遵医嘱给予大便软化剂或缓泻剂。 [重点评价]

病人排大便情况:包括次数、颜色、量和性状. 七、潜在并发症——心源性休克 [相关因素]

心肌梗死、心输出量减少。

[护理目标]

1、及早发现早期症状。 2、抢救措施配合得当。 [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神志、意识、血压、脉搏、呼吸、尿量等情况并做好记录。 2、观察病人末梢循环情况,如皮肤温度、湿度、色泽。注意保暖. 3、保持输液通畅,并根据心率、血压、呼吸及用药情况随时调整滴速。 [重点评价]

病人的生命体征、神志、尿量、末梢循环。 八、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 [相关因素] 1、心肌缺血、缺氧. 2、电解质失衡。 [护理目标]

1、及时发现并记录心律失常。 2、积极配合采取各种有效措施。 [护理措施]

1、给予心电监护,监测病人心律、心率、血压、脉搏、呼吸及心电图改变,并做好记录。

2、嘱病人尽量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如情绪激动、烟酒、浓茶、咖啡等。 3、向病人说明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及感受,若出现心悸、胸闷、胸痛、心前区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告诉医护人员。

3、遵医嘱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并观察药物疗效及副作用。

4、备好各种抢救药物和仪器如除颤起搏器,抗心律失常药及复苏药。 [重点评价]

1、病人生命体征及心电示波情况。 2、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 九、潜在并发症-—心脏骤停 [相关因素]

1、梗死面积过大。 2、饮食不当。

3、不能按要求卧床休息。 4、排便用力. 5、心律失常。 [护理目标]

1、避免诱发心脏骤停的因素。 2、及时发现,密切配合抢救。 [护理措施]

1、尽可能减少或排除有可能引起心脏骤停的危险因素。如出现心脏骤停,立即抢救。

2、立即拳击心前区数次,如无心跳恢复则行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并迅速速通知医生.

3、如出现室速或室颤,应立即给予电击除颤.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遵医嘱给药和输液,纠正酸中毒.保持呼吸道通畅,给氧。呼吸不能恢复进行气管内插管. 迅速准确地配合抢救并做好记录. [重点评价] 病人的病情变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