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

来源:九壹网
前沿视界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2018年10期“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研究方晓丽

广西南宁530004)(广西大学教务处,

摘“双一流”要: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发展好专业是高校实现的重要途径之一。优势特色专业相对于普通专业在基础

设施、师资队伍等方面有极大的优势。就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优势特色专业内涵不突出,缺乏整体顶层架构,评估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仍然存在。在“双一流”背景下,优势特色专业应坚持统筹兼顾,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为导向深入全面发展,明确目标,合理定位,软硬并驱,外推内引,培育质量文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关键词:优势特色专业;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8)10-0004-03

DoubleWorld-Class\".Comparedtootherspecialty,dominantandcharacteristicspecialtyhasincomparableadvantagesandconditionsincampusfacilitiesandfacultyteam.Butinthepresentsituation,therestillexistsomeproblemsinvolvingthattheconnotationofthecharacteristicspecialtyisinsufficient,thetopdesignofconstructingthecharacteristicspecialtyislack,andtheevaluationsystemisnotperfect.Weshouldbeguidedbytheimportantdemandoflocal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balancetheinterestsofallparties,catchthepointandadvantagetoguidedominantandcharacteristicspecialtyinrationalpositioning,intensedevelopmentand

Keywords:dominantandcharacteristicspecialty;talentcultivation;quality

characteristicdevelopment,whichwillbringgreatresults.Externalpromotionandinternalguidancemustbecombinedtofullyimprovequality,buildqualitycultureandimprovethequalityofpersonneltraining.

Abstract:Specialtyisconsideredasthebasicunitoftalentcultivation,sotodevelopspecialtywellisthekeytoreachthe\"

回顾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历史,自从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恢复高考,大规模派遣留学生等破冰之举叩响了我国开启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大门,在人才培养的规模、层次、质量上都有质的变化,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2015年11月5日发布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

,“双一流”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全国高校涌现一股热

潮。优势特色专业作为高校深化改革的重要板块,把握专业的内涵及特征,了解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帮助优势特色专业在“双一流”建设中更好的抓住机遇,全面发展。

对专业内涵及活动规律的探究涵盖了专业内外部所有

人才的关系,而所有的内涵和规律的落脚点都在人才培养。

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

“双一流”学水平的根本标准。建设最终落脚点在人才培养,

专业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单位,优势特色专业作为专业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好优势特色专业对高校提高人才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尧优势特色专业内涵专业作为社会学的概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兴科

大学的变革学领域的进步,赋予专业更丰富的内涵与特点。

发展,从最初的“传授知识”的职能到“教学与科研”的统一,

“社会服务”再到的职能转变过程中,专业建设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更加的紧密。2008年教育部为了促进高等学校人才

“质量工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颁布《关于加强,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计划将遴选3000个

左右本科专业点进行重点建设,由此各高校开展了一系列优势特色专业的改革与探索,并取得一定成效。

优势特色专业是指在专业内涵的范围里,充分体现学校办学定位,在教育目标、师资队伍、课程体系、教学条件和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的办学特色,获得社会认同并有较高社会声誉的专业。优势特色专业是学校在长期建设中积淀形成的,是学校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

二尧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发展的困境从内涵来看,优势特色专业淡化特色的现象较为普遍。

“优、精”优势特色专业应具有特、的特点,在同类专业中出

“双一流”类拔萃。随着高校各类评估工作的开展,建设的浪

潮下,很多高校每年或者定期会遴选出一批优势特色专业,但是部分高校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或者遴选确定的过程中,特色的标准趋同化,没有较其他专业有鲜明的办学特色,有些不顾历史积累和客观现状,没有特色的专业也列入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范围,导致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培养计划没有针对性,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另外,部分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重复率高,例如“广西21所公办普通本科原

,先均有特色(专业群)最少的有7个专业,最多的有55个

建设点[1]”专业(群),广西普通本科高校平均每一所高校70

个本科专业来计算,按照55个特色专业建设点来分布,意

(1990-)高等教育管理学研究。作者简介:方晓丽,女,广西南宁人,广西大学教务处,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学、-4-

2018年10期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前沿视界味着学校三分之二的专业都是优势特色专业,导致部分专业建设的重点不突出。

从顶层设计来看,顶层设计是整个专业建设的指挥中心,要盘活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要素之间紧密扣合整个发展目标,发展定位,运行过程既能结合实际,又能特色发展。类的专业中,结合实际挖掘自己的专业特色。特色专业的形

成会根据地区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比如沿海地区高校科研发挥地域特色,研究与海洋相关的知识并建设相关海洋专业。边境高校比如广西的高校

中原地段的高校结合利用区域优势,发展东盟边贸等专业;

但是,目前高校在优势特色专业建设中,随大流的现象比较普遍,部分高校看当下的热点是什么就要发展什么,这种方式极不严谨。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应当是在当下社会经济发展中,在分涌潮流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要明确

目标定位,精确细化任务。同时,部分高校的师资队伍、

课程体系、教学条件等要素没有良好支撑特色专业的发展,课程设置方式不够合理,重专业轻基础,重基础轻专业。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设定没有完全体现专业的特色,更多的形成一种课程拼盘的现象,面临一种教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习,学校不重视的窘境。

从评价角度的来看,指标量化缺失或者指标量化随意的现象不在少数。在整个专业规划中,部分学校对优势特色

专业的自评指标体系过于“窄化”或“固化”,所谓“窄化”,即

用某一专业或者某一类专业的评估理念和技术方法,去评

估所有的专业;所谓“固化”,即拘泥于某一专业的要素与特

点来衡量各类专业,缺乏灵活和变通。在专业建设规划、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规范、

教学资源建设、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学生评价满意度等方面没有结合自身情况,而是笼统套用,自评结果不具针对性。同时,专业自身缺乏对自我的反省和评价,谈到质量问题,更多的是把责任归咎于学校不重视,社会支持力度不够,投入不足等外部原因,忽视自身“内功”的。

三尧新时期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专业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培养什么人”,教

育部《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

见》指出通过特色专业建设,形成专业建设、

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特色专业建设思路与人才培养方案,最终的落脚点还是在人才培养上。众所周知,专业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性,连续性的过程,需要各个要素之间紧密扣合,如同齿轮一样,紧紧咬合才能推进。在指导意见中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原则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改革创新,提高效益;示范带动,整体推进。在这个前提下,基于人才培养的目标,要解决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突出问题,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一要坚持“统筹兼顾,特色发展”的理念,既要兼顾专业本身应有的知识体系,建设体系,又要有自己的特色,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讲特色,说实效。优势特色专业根本的内涵

就是“优、特”,在与同类同级专业中找到属于自己专业的

杀手锏”极其重要。美国高等教育哲学家布鲁贝克指出

“由于现代社会所出现的‘知识爆炸’,任何一个人只能希望成

为精通有限领域学问的人。[2]”专业教育本身最初起源于人们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在生产力受限的前提下,需要通过某一种教育以获取生存或提升进入到更优的环境或阶层中。优势特色专业的特色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众多同门历史发展,注重考古、历史研究等专业的发展。

所谓的统筹发展,如前文所述强调的是知识结构的完整性。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专业知识更替非常快,仅仅靠学习专业本身的知识已经不能够适应当下社会的发

展,急需在专业建设的知识体系结构中在课程结构、

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注重通识教育的培养,加强学科门类知识的学习。在学科融合的背景下,专业作为大类知识体系里的分支,既要注重专业本身知识体系的构建,保持学科知识的完整性、贯通性,又要结合实际、科技前沿、地域特色等因素,发展专业的特色。

二要坚持“硬件软件并驱,一个都不落下”的原则。充足和优质的办学资源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基础条件。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硬件软件并驱强调的是

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建设、实验实践教学、

师资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各个系统配套要跟上。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的指南,课程是学生知识结构的载体,实验实践是学生动手操作的平台,师资队伍是学生求知的引领者,教学管理制度是各项环节良好运行的重要保障,每一个系统自行运作又相互协调发展,盘活优质教学资源,高质保障学生学习发展。一个都不能落下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每一个学生都享

受到专业高配置的设施条件。“以学生为中心”是根本,任何

一个国家、一所高校的人才培养都离不开学生,英国

把学生置于体系中心》

(studentattheheartofthesystem)高等教育是世界上首个以“学生为中心”作为标题的

国家文件,从层面将学生的地位提升至高等教育

体系的中心[3]。我们国家从改革开放以来,本科教育趋向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根据教育部网上公布的2014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分析中,随机抽取的14个省份的481所高

校,有接近三分之一的高校在质量报告中将

“以学生为本”学生为中心”“以学为本”等作为学校人才培养、

专业建设的核心理念。优势专业相比其他专业,在专业配套方面比其它专业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应当让每一个学生享受到专业更高层次的配套设施,如有国家实验室的学科专业,本科学生应能自如进入实验室,并有专门的教师指导,全程跟进,在每一个系统环节中真正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做到一个都不能少。

三是坚持“外推内引,质量文化”理念。质量保障机制是

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机制。专业在评价抑或评估中要用同类同级标准来衡量自己,不能拿自己的尺子量,要以量化的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差距,查缺补漏,扬长避短,树

立质量文化的观念,“质量文化”理念贯穿专业建设全过程。

刘延东总理指出“一个学校办得好与不好,不光要自我评价和评价,更要有来自外部的社会专业评价,不‘自编自导,自演自评’,要敢于让社会各界特别是专业的评价机构

-5-

“《“以前沿视界高教学刊

JournalofHigherEducation2018年10期来‘把脉诊病’”。我国在2013年6月国际工程联盟大会上,

预备成员,全票通过了《华盛顿会议》标志我国通过认证的

工科专业实现高等工程教育学历的国际互认。这就要求我们优势特色专业无论是工科专业还是其他学科门类的专业要以国际实质等效标准要求自己,以国内同类优秀专业的

“以内标准要求自己,建立内部的专业质量监测评估制度,

内外结合”为主、以外促内、,持续改进,真正落实到专业的

人才培养。专业建立自身质量保障的同时,要树立质量文化的理念和意识,质量文化是提升专业教育质量的灵魂。2009年第二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出“培育质量文化”的呼吁。在当下时代,谁注重质量,谁就赢到最后,谁轻视质量,谁就淘汰。专业内部要积极开展质量文化教育,营造质量文化的氛围,使专业各环节形成主动的自省自思、自觉自为、共同参与,内发式的自我监督,自我提高。优势特色专业的质量保障体系只有在质量文化的引导下才能带来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

“扎根本土,四要坚持服务地方”的策略。专业的形成与

发展会根据地区经济社会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提高专业教育质量的基本目标。在以高科技、信息化为主导的当今时代,未来的社会有可预测性的确定方面,也有不可预测的不确定,但是优势特色专业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应当是当下社会需要的,并且能够快速的适应时代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势特色专业相对其他同类专业具有一定的特点,也具备较大的优势,扎根本土就是要充分利用本校的本区域的特

点和优势,合理确定专业发展定位、培养目标,紧紧围绕地方结合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特点,以及现存的问题,挖掘自身专业的潜力,找到自己的发展之路,扎根本土创造自己的

“未专业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正如埃利亚德说的

来并不是我们要去的地方,而是一个我们要创造的地方。通过它的道路不是人找到的,而是人走出来的。走出来的这条道路既能改变着走出路的人,又改变着目的地本身榆”。参考文献:

(7).

[1]蒋和平.广西高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的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6

[2][美]约翰·S·布鲁贝克.高等教育哲学[M].王承绪,等,译.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80.

[7]卢晓中.高等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及相关问题[J].中国高教研究,2016(11).A08/s7056/200810/t20081007_124352.html.

[8]关于加强“质量工程”本科特色专业建设的指导性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门户网站[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

[5]孙华.高等教育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6]廖明,黄大乾,姜峰,等.基于差异化竞争战略的高等院校特色专业建设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18).

人[4]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未来教育面临的困惑于挑战[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91:26.

[3]教育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2014年度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

渊上接3页冤

“95后”心的话题转换为官微议程。成长于网络时代的“、00

后”大学生,其思维活跃,个性也更加突出,并能熟练使用各种新兴媒介。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的教育者并不能完全主宰思政议题的设置,应主动关注大学生群体中不断涌现出来的新议题,并进行甄选,通过恰当的方式转化为官方议程加以引导。思政教育者应以平等的姿态参与进大学生的生活,并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怀,从而才能汲取更贴近实际的思政教育议题,使官微的内容更加生动,更“接地气”。

四尧结束语

总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新媒体时代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应当主动把握时代机遇,勇于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环境带来的挑战,用“议程设置”理论来具体指导思政工作的实践,通过强化主旋律议题的地位,创新话语方式,在良莠不齐的网络信息中占领思想宣传的主阵地,牢牢把握网络话语权,增强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院

12所高校为例[J].东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128.[4][美]尼尔·波斯曼.技术垄断———文化向技术投降[M].何道宽,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0:2.

[3]吴海婷.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发展现状及策略研究———以上海市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援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18援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援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13.

[5]胡玮“微”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权研究[D].广西大学,2014:30.

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4(10):90.[9]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197.

侯勇.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现实困境及解困之思[J].广西[10]尤红娇,

社会科学,2015(8):202.

之,徐培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9:2.

李晓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话语权建构的策略探[8]魏晓文,

[6]郭庆光.传播学教程(第二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4:

194.

麦库姆斯.议程设置:[7][美]马克斯韦尔·大众媒介与[M].郭镇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