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dOURNAL OF SlCHUAN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第19卷第1期2010年2月 Vo1.19 No.1 Feb.2oio ★文学研究★ 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艺术辩解 ——兼论藏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李加才让 【摘 要】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由于文化工业、影像工业等现代文化产业的兴起,以 及人们对艺术接受的休闲化与日常化,在历史上独占特殊地位的文学艺术无形中陷入了形象 化的艺术困境。侧重针对当今大众审美需求的平庸化,思想结构的单一化问题,笔者借用有 关著名人士的理论学说,使文学艺术自身的功能及其“神秘灵魂”放在第一要点来分析。 【关键词】文化视野;文学艺术;藏族民间文学;疑难;出路;超语言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076(2010)0l-0074—05 “文学的诗不再是一种技巧,而是一种人生,是一种存在方式。诗不仅是诗人的而且是人类 的。你可以不是一个诗人,但你却不能不是一个诗意的存在者,因为人类本真的存在方式就是: 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_l 从海德格尔的这一观点和“诗乃文学之先河”的思想认识来看,在世界 丰富多姿的艺术形态中,文学艺术的产生和发展是源远流长的。至于它的起始,从文化人类学 的角度讲,就关系到人类或语言的起源问题了。尤其是作为文学的最初形式——民间文学,它绝 非是少数人的娱乐活动之记载,而是远古人类的一种生存状态和文化存在形式。这是因为,每 一个人的心智成长都或多或少地受到文学艺术的影响,“即使是依偎在母亲怀抱的孩提时代,母 亲一边用甘甜的乳汁哺育他的生命,一边用美丽而古老的童话浇灌他的心田,在那白纸一张的 精神世界上,是美丽的童话写下了第一笔,这对人的一生都有着无形的影响,对于一个人的成 长如此,对于人类的成长不也是如此吗?”¨1 一、从文化视野透视文学艺术的疑难与出路 从宏观上看,“文学的形成是‘人化’的过程,文学的作品是‘人化’的结果。无论是叙事 文学、抒情文学,还是戏剧文学,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都是人性的体现,都是人的情感 形式,”E33文学的产生几乎与人类一样的古老、悠久。远古时期的文学,都以直接、间接的反映着 当时的社会习俗、文化内涵,它们以不同的艺术技巧和有意味的文化生命塑造了类特性(人类) 中的异同认知,进而对社会的发展,文明的创建不断注入新的活力。这一特殊的审美形式和文 化载体,总是反映着生活的特点,体现着文化的历史积淀,描绘着人们对文化的探索精神,并 其以能动地将过去、现在、将来的社会活动,交织在一起,展示文艺学文学理论)独特的社会文化功能及其艺术情怀。 (一)传媒艺术对文学艺术的时空挑战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急剧发展的各种文化现象,使得人类已自觉不自觉地改变了文化 (文学史、文学批评、 作者简介:李加才让,藏族,青海循化人,博士,西南民族大学藏学学院教师。(四川成都,邮编:610041) 74 第19卷第1期 李加才让: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艺术辩解——兼论藏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艺术活动的生产、传播与消费方式。从人的世界存在的文化态势和艺术思维、艺术感觉的水准 来讲,这一现象无疑是社会转型时期关于文化认同与价值选择的问题。但由于技术文化与市场 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在昔日的艺术界占据历史悠久,最负盛名的文学艺术如今面临着空前的挑 战:诸如艺术概念的外延及其日益深刻的市场4-1=与商品化;影视艺术、网络艺术等传媒艺术的 普及和冲击;大众审美趣味的平庸化,思想结构的单一化,以及审美活动之间的界限逐渐缩小 及乃至消弭等现实问题,导致人们对自身的审美认识、审美体验持怀疑态度,并由此而激化的 非自信心理,文化消费者无意中接受了纯形象化的艺术、陷入了客体化的艺术困境,使之无法 随着文艺活动的具体时空语境的变化来更新自己。这一连串的主客观因素,导致人们对文学的 审视及其fir值判断等问题上出现了严重的逻辑矛盾和思想弊病。正如马克思所说:“一切所谓最 高尚的劳动——脑力劳动、艺术劳动等都变成了交易的对象,并因此失去了从前的荣誉”。[4]从一 份调查分析,我们不难证明其实事:“1 987年时,美国民众看电视的时间各国之首,周平均天数 99 ,平均每天4小时;德国是:周平均天数71 ,平均每天2小时1 7分钟。5年后,到1 992 年,德国一成年人平均每天有6小时用于‘媒体’消费,可是,只有6分钟读文学作品,在读文 “为艺术而艺术,为 学作品人当中,大部分读的是色情、凶杀和侦破题材的作品。”_2 诸如此类的消费而消费”的文化接受观,使文学艺术的社会文化fir值被击退了审美艺术圈的边缘。 (二)文学的社会功能及其价值认同 “怀疑产生哲学(亚里士多德语)”。从历史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来看,“怀疑”的确是文化 形成并其发展的一种精神动力,文学的发展也不例外。但其关键性的问题是我们对任何文化现 象产生怀疑的同时,势必将积极追索和探寻、阐释其各种逻辑矛盾和理论问题的科学思路,即 其多元功能的思考和研究。换言之,科学性的怀疑能够促进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和完善需要科学怀疑的支配与推动,犹如动与静的辩证关系,相互作用,同步进行。 众所周知,文学艺术乃是整体艺术中的一个具体存在形式,也是组成整体艺术的一个有机组 成部分。从开放的“非本质主义”的文学特征来看,文学的存在价值及其内涵甚至优越于姊妹 艺术。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学与科学、政治、经济、哲学、道德、宗教等其它文化形态有 着较为密切的内在关联,并且它以能动地展现和批判社会文41=活动的方方面面。基于此,迄今, 文学以强有力的生命和耐人寻味的艺术品质占据了它应有的发展空间或整个文化结构中的坐标。 二、藏族民间文学在藏族古代文化中的 匕重和效应 藏族民间文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根源。在那漫长的历史源头起,藏族人民创造了博大精神 而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首先,由于他们追求神秘自然而同步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其 独特的审美观照意味和富有哲理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全人类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其次,藏族 民间文学是藏族文41=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藏族整体文4-1=中的一朵绚丽多彩、芬芳四溢的 鲜花,而且其数量也在各少数民族当中占据首位。至于学习和研究藏族民间文学在藏族整体文 化中的地位和作用,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做简略的分析。 (一)有助于探究远古时期的自然特性和地理概貌 文化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产物。对于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有三种基本态度:即 顺服于自然;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征服自然。”l5 通过学习民间文学的基本知识,我们能够了解到 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文化的作用和影响。换句话说:人类的知识必然有“地域性”、“民族性”,因 为生产知识的主体不可能处于万古不变的特定文化环境中。其次,亦能了解到由于不同的生产 方式或生产力条件下,既便是相同的环境,也能产生出异质文化的对象性结构。正因为如此, 我们不能把藏族民间文学被视为一种简单的艺术形式,而且是较特殊的环境条件下,藏族人民 能够施展出不同生产技术的历史文化载体来认识和研究。因此,阅读和分析藏族民间文学,使 得我们便于分析和探究藏族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特性和地理概貌。众所周知,“在文化的 创造与发展中,主体是人,客体是自然,而文化便是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在实践中的对立统 一物。’,[ ] (二)有助于更加准确深刻地认识文艺学的审美特性 藏族民间文学的内容贯穿于藏族文化的整体结构中,因为人类对文e/=现象的最初认识混杂于 75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7 ・1986年创刊) 2010年2月 各种文化现象的论说之中。一方面,藏族民间文学是我们分析和研究藏族史前社会及民间文化 的宝贵资料。另一方面,藏族民间文学是我们透视以非文本的形式流传于民间的极为纷繁多彩 的审美活动之窗口,使得我们更加准确、可靠地认识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其独有的艺术 魅力及其成就很难被后人所超越,从而使其成为后世作家的艺术典范。在一定程度上讲,藏族 民间文学是沟通现代人与传统文化的最直接的桥梁。在藏学研究领域,很多学者都以自觉不自 觉的态度借鉴和引用过民间文学的审美特性。此外,我们知道民间文学的部分内容很难逾越唯 物史观的具体要求,但总体上我们不得不承认它是一群“早熟小孩”(马克思语)的超越自我的 本能表现。因为一个时代的文化,总是反映或体现着一个时代的思维机能或社会文化价值。 (三)有助于理性的精神继承传统文学、创造具有时代意义的文艺作品 藏族民间文学是青藏高原上生息繁衍的藏族人民,在漫长的生产劳动过程中逐步创造的。也 就是说当青藏高原的居民尚处在人类发展的童年时代,被处于原始宗教(原始思维)所捆绑或 制控时期,(按马克思语来说:就是一群‘发育不正常的小孩’)就已萌芽了原始性的文艺作品; 即心灵性、口头性的文学作品。因此,文学艺术是维系社会其它意识形态的形象化的一种综合 性、独特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所以,我们必将以理性的态度和务实求真的精神批判其文化价值, 继承其精神,把握理性精神在整个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延续价值和规律。这就要求每一个有志于 为文化艺术的未来贡献心智和汗水的人,都应当注重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逻辑规律, 从思维习惯和实际行动上培养客观真实的学术理念,“无私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的人生态度, 学习民间文学、分析民间文学,而将创造具有一定价值的文艺作品。 三、藏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审美”一词的含义,历来是较有分歧的文化逻辑问题。诸如:美的本质、分类、形态、意 识的认识问题等。有关对这些问题的阐释,同样各抒其义,偏颇论处,使之对美的本质之谜很 难解开,莫衷一是。我国古代的美学观尚不够系统、完整,它们往往体现在孑L老政治、哲学之 见解之中。但由于很多研究人员对审美理论的进一步探索,暂可归纳为以下三种认识:即美是 单纯的物理事实(客观派);美是一种精神表现(主观派);美在于审美主体同客体对象之间所 发生的关系当中(主客观派)。后一观点,主要是法国艺术家狄德罗提出的“美是关系”的说法 和俄国文艺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是生活”为起点的。这一观点在藏族文献中也早 有提及,在此不必赘述。至于文学之审美研究,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审美研究扩大化的一 种具体表现。依此我们可以总结这样的结论:“美不仅是悦耳喜目,清水芙蓉之具体存在物所独 有,而且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时期,以直接、间接性的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任何功能 及意识活动都应属其范畴”,“因为使用价值是先于审美价值的 ,“美学是一门包含多门学科的 边缘学科。”_8 在此,把以上的审美认同观,作为我们探讨藏族民间文学的理论依据,对其进行简 要的论述。 (一)文学体裁方面 分类、归类,往往是人们试图把握任何复杂的对象能够客观具体地接受并便于分析对象的首 要目的。那么,文学体裁的分类也不过如此。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以体裁为分编的两 大巨作,即:诗歌总集《诗经》和最早散文集《尚书》。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刘勰以“有韵”、 “无韵”作为基点,将文章分为“文”、“笔”两大类,所谓,“今有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 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文心雕龙・总术》。西方最初把书写的作品分为“韵文和散文”两类。 到公元前4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在自己的巨著《诗学》中其分为“史诗、抒情诗、戏剧”三大 类。古印度的文艺理论家“檀丁”在巨著《诗镜》中,也“将诗歌(文学)的形式分为三体: 有韵律(诗)体、无韵律(文)体、杂文。无韵的文体中又分故事和小说,但他认为二者实际 没有区别”。然而,鉴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及人们对审美意趣的不断提高,文艺理论家把文学 之体裁先后被分为“三分法、四分法”,至今天的“五分法”。 藏族民间文学最初以记忆口耳的机能,代代相传。因此,在一定的时期内,藏族民问文学与 其它民族一样,尚未形成专门的学科体系。随着文学实践的不断活跃,文学作品的内容也不断 地被拓宽、更新,关于文学体裁的分类也不断地得以修正和改善。后世的文艺理论家借用现代 76 第19卷第1期 李加才让:文化视野中的文学艺术辩解——兼论藏族民间文学的审美特征 文艺理论知识,把零散性的民间文学作品进行梳理、分类,使得把民间文学在艺术领域的长足 发展,提供了适宜的空间。从这个实践基础上讲,藏族民间文学蕴涵了诗歌、故事、传记、神 话、史诗、戏曲等各种体裁的丰富内容。所以,老舍先生曾在他的《兄弟民族文学报告》中指 出:“藏族民间文学是丰富多彩的,在形式上不但有传记……和各种形式的诗歌,还有戏曲…… 文学已有了高度发展的证明。 (二)主题思想方面 主题是作者在文章中通过各种材料所表达的中心思想,它包含着作者对文章中所反映的客观 事物的基本认识、理解和评价,体现着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在此,我们把藏族民间文学的主 题思想,并不是由以上所述的不同体裁去一一分析,而是把它纳入文化分类的三个逻辑层次, 举例说明。 1.物质文化类 所谓的物质文化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文化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们以物的生产及 其交换,而尽可能地满足自身物质需求的生存状态。也就是说,物质文化是关于生产劳动方面 的文化态势。诸如:为吃、住、行而形成的民间文学作品之主题思想。如《格萨尔王传》中记 载:“白色银子和紫骡,还有汉地吉祥的花茶,三者产地虽不同,却都汇集在繁华市场上,只有 商人福气大,所以有缘饮汉茶”(佟锦华译),这一类的民间作品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发展的一个 重要阶段。另一方面,巧妙地解释了各民族相互来往和物质交换的社会文化现象。还有,“犁头 真好,就如大鹏翅,牛角真好,系上五彩绸,黑白五谷由此来,生活因此得发展(孙全寿译) 等流行于康藏安多三区的有关物质文化方面的民歌、谚语,以及传说故事等表现极为生动、鲜 明的民间作品是不计其数的。 2.制度文化类 我们知道,任何不同程度的制度文化都来源于社会实践,并逐渐完善。法律、道德也不过于 此。早在殷周时期形成了道德、宗教、政治“三位一体”的制度模式,因为风俗习惯形成于不 同的地理环境和主体观念。反过来讲,风俗习惯对主体的行为动作起约束和制控作用。这一相 互补充,互动作用的关系被可以称之为文化相对主义的初级形式。有关制度文化方面的例子, 在藏族民间文学中首屈一指:如揭露、讽刺某些宗教曲解的行为谚语“口中念起慈悲嘛呢,裙 下暗藏杀人屠刀。”“要成大事,须有恒心”。还有反映农奴的斗争精神和反对封建领主霸权的民 歌如:“本来不想当‘土匪’,无法负担三种差税!”(孙全寿译)等等。 3.精神文化类 民间文学中有许多精神文化的成分,但这主要是把神话故事作为论点,略述精神文化的人文 价值及文化功能。关于天地缘何而起的问题上,各民族都有着似同而异的神话故事。如汉民族 的祖先盘古如何开天辟地的神话;日本的伊并诺跟伊并冉兄妹二神,如何把水珠变成岛屿的神 话;以及藏民族《斯巴形成歌》所述的神话内容等等。至于创世创人以后的历史生活,正如柏 杨先生所说“结果只能提一幅静态的说明:每一个民族发展几乎都一模一样。好比说,他们都 是先用石头,再用青铜”L9]。但笔者在费尔巴哈的古典哲学著作中知道“哲学不应从自身开始, 而应从它的反面,从非哲学开始’,[ 的逻辑结论。从这一理论讲,富有幻想精神的“神话是原始 人的哲学和科学,L11]”是一种特殊环境下产生的一种精神表现,因此可以说,神话孕育着早期的 哲学形态。台湾作家柏样先生曾在他的巨著《中国人史刚》中说:“神话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 个民族的历史如果没有神话部分,这个民族不过是一群木偶而已”[93。“从以上的理论学说看,神 话及纯虚构性的民间故事都有着不可割裂的社会文化背景及独特的主体观念因素。所以,我们 不能用纯现代的目光去审视和批判原古人们的文化观念。在宏观程度上讲,通过神话故事,我 们可以了解”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和“以天为宗,以德为本(庄 子《天下篇》)”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文化根源,以及“天命神权”、“天人和一”的存在意识。 其次,我们也从中可以找到原始观念中的有机成分并当今不断发挥作用的文化内涵,即远古时 期的若干史实。比如:藏族人民对神秘莫测的大自然的探索精神,并反映畜牧时代的思想认识 的《斯巴宰牛歌》中:问:斯巴宰杀小牛时,砍下牛头放哪里?我不知道问歌手;斯巴宰杀小 牛时,割下牛尾栽哪里,我不知道问歌手;斯巴宰杀小牛时,剥下牛皮放哪里?我不知道问歌 77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双月刊・1986年创刊) 2010年2月 f=1 手。答:斯巴宰杀小牛时,砍下牛头放山上,所以山峰高耸耸;斯巴宰杀小牛时,割下尾巴栽 山阴,所以森林浓郁郁;斯巴宰杀小牛时,剥下牛皮铺大地,所以大地平坦坦(孙全寿译)。诸 如此类的民间作品中我们能够探究远古人民合乎情理的奇妙联想和求知欲精神,比如猕猴演化 成人的神话故事都被给予了无限的审美趣味和研究价值。因此说:神话故事所包含的这种历史 素材无疑是研究人类社会萌芽状态的宝贵资料。 四、文学之超语言的艺术表现 众所周知,“文学是语言艺术”。那么,我们从语言本身的结构去分析,语音、词汇、语法是 构成语言的基本要素。从这三个要素来讲,不管是文学语言,还是非文学语言,都应当是这三 个约定俗成的基本框架内进行组合的。那么,如果反映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的一切语言体系都 服从这个规律,并表现社会、情感的话,恐怕我们难以说清楚文学语言和非文学语言的本质区 别,更谈不上“文学是语言艺术”的实际意义了。因此,针对这个较复杂的问题,现阶段文艺 理论界提出了一个新的话题;即“文学的超语言性”。就是说“一方面,文学要以语言为物质载 体。另一方面,文学必须超越语言,进入自由的审美体验。,,E23文学是沟通审美对象的一种特殊中 介,这种中介功能总是以“出场”或“不出场”,“显身”或“隐身”的形式运作它的历史使命。 “当时所有职业的历史学家、 恩格斯说,自己在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中学到的东西,比从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那里学到的全都东西还要多"[123。这一特殊的语言功能就是非文学语言所无 法替代的“文学自身”独有的语言艺术及其审美活动,与科学语言有很大区别。比如:在介绍 同一个事物过程中,地理学中的语言必须以客观、如实地叙述对象物的具体特征,决不能出现 半点虚拟。而文学语言可以凭借自身相对自由的存在意义,通过虚构、夸张等手法描绘对象物, 使之把对象物描述的更加完善或恶劣。 总之,文学以超语言的审美活动,反映了世界各民族的艰苦历程,记录了社会生活的真实面 貌,体现了人民的审美情趣和对生活的美好愿望。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脉络分析,不管是民间文 学,还是后世的作家文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遗产。正因此,那些被容易销毁的艺术 产物,即使是过去、现在、甚至将来都无法替代文学的社会功能和文化价值。至于文学价值的 是否判断,就取决于文化消费者自身的文化认同及价值选择,而不在于文学本身。 参考文献 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年,p38 傅道彬、幕革.文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114、p298、p51 王确.文学概论EM3.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p13—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六卷)[c].p659 马勒茨克.跨文化交流・不同文化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EM3.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p82 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EM3.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p3 普列汉诺夫.没有地址的信・艺术与人生[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p145 许自强.美学基础[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3年,p4 柏杨.中国人史纲(上册)[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4年,p55、p61 费尔巴哈哲学著作选集[M].北京:三联书店,1959年,plll 漫长的历史源头・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新探[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EC3.p463 [责任编辑:何泓]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