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
一、自然资源:
1、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用于生活和生产的物质和能量,叫做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主要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
3、自然资源分类 ①可再生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利用后还能循环再生、或者不断更新。比如阳光、空气、水和生物。②非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就少一点,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可更新,也不能再生,越用越少。如化石燃料、金属矿产等。 二、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
1、我们通常所说的水资源,是指陆地上的淡水资源。
2、存在形式:江河及淡水湖泊中的水、高山积雪、冰川以及地下水等组成。(地球上水量的97.5%为咸水,淡水只占2.5%,而且68.7%的淡水以冰川和永久积雪的形式存在) 3、陆地上的淡水资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
4、降落在地面的水,一部分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一部分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
5、一个国家水资源的多少,主要以径流量的多少来衡量。径流量又随降水的变化而变化。
6、我国水资源总量很大,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28%。
三、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
1、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主要受降水的影响,表现出时间分配不均匀、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2、分布特点:在时间上,与降水的季节变化一样我国河流的径流量夏秋季节大(多),冬春季节小(少)。
3、空间分布不平衡:在空间上,水资源的分布总体呈现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的状态。(南多北少)
4、改变水资源区域分配不均(空间):调水工程(跨流域调水)。如南水北调工程,把长江水系的水引入华北和西北地区。引黄济青,把黄河水引入青岛;引滦入津,把滦河水调到海河水系,供应天津用水。
5、解决时间分配不均的问题:修建水库。丰水期蓄水,枯水期放水,保持下游较稳定的流量。
第二节 中国的土地资源
一、我国土地资源的特点
1
1、土地资源利用类型:林地、耕地、草地、沙漠、戈壁等。
2、分布:耕地和林地(东部季风区)。三大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草地、戈壁、石山、高寒荒漠(西部内陆地区)。
3、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①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少。(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耕地居世界第四位,林地居世界第五位。)②山地多、平地少。③后备耕地资源匮乏。(而且可开垦的土地主要分布在、黑龙江等边远省区)。 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1、农业类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也叫水产养殖业)等。
2、在农业生产中,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把农业生产部门布局在最适宜它发展的地区,称为“因地制宜”。
3、东部:种植业区:南方——水田——水稻;北方——旱地——棉花、小麦 4、西部:草地——畜牧业;四大牧区:内蒙古牧区、牧区、青海牧区、牧区
5、森林分布:东部的山地地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林区 三、珍惜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
第三节 工业
1、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2、工业:对自然物质资源或半成品进行加工、生产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一、矿产资源与工业: 1、煤炭:产量居世界首位
分布:华北和西北地区(山西、陕西和内蒙古最为丰富) 作用:被称为“工业的粮食” 2、石油:
分布: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沿海架。主要油田有大庆油田(黑龙江省)、胜利油田(山东省)、塔里木油田(省)。
作用:工业的重要能源和原料,被称为“工业的血液”
3、西气东输:将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输往长江三角洲等地区。 4、铁矿:
分布:分布广泛,以河北(冀)、辽宁(辽)、四川(川或蜀)储量最大。 作用:发展钢铁工业最基本的原料 特点:贫矿多,富矿少
九大钢铁工业中心:鞍山、北京、武汉、包头、上海、攀枝花、太原、马鞍山、重庆。
二、主要工业基地的分布:
1、分布特点:我国工业基地的分布,表现出沿海、沿江河、沿铁路线分布的特点。
2、四大工业基地:从北到南
(1)辽中南工业基地(全国著名的重工业基地) (2)京津唐工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3)沪宁杭工业基地(全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4)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以轻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2
3、三大工业地带: (1)东部沿海工业地带 (2)长江沿岸工业地带
(3)陇海——兰新沿线工业地带 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1、高新技术产业指建立在新的科学基础上的新兴产业,它能够为当代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产业部门:电子信息类、生物技术类、新材料、新能源等
4、分布特点:大分散,小集中。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大城市附近。
第四节 交通运输
一、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铁路:
 我国现在和将来的主要运输方式。
 我国铁路干线可分为:南北干线和东西干线。即五纵三横:五纵,京广线、京沪线、京九线、焦柳线、宝成—成昆线。三横,京包—包兰线;陇海—兰新线、沪杭—浙赣—湘黔—贵昆线。 (2)公路和航空:
 公路分为国道、省道、县乡道。我国的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世界第二位。  主要的航空港都是主要公路的枢纽城市。
(3)水上运输:分为远洋运输、沿海运输、内河运输、湖泊运输。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 运量大、运费较低、速度较快、适应投资多、建设周期长、短途运输成本性强 高 公路 速度较快、比较灵活 运量小,运费较高 水路 运量大、运费低、投资少 速度慢,受自然条件大 航空 速度快 运量小,运费高、受天气影响大 管道 运量大安全节能不间断运输 运送液态物质投资大 二、 各种交通方式的特点 运输方式 运载量 运价 速度 灵活性 铁路 最大 居中 居中 居中 公路 居中 居中 居中 最好 水路 最大 最小 最慢 最差 航空 最小 最高 最快 居中 三、 我国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 1、 目前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管道) 2、 铁路 分布格局:纵贯南北、横穿东西。 3、 公路 发展比较快,成为我国现代交通运输的主要方式之一。(高速公路,在省际交通运输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4、 航空 以首都北京为中心。航空运输的发达与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交通运输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3
5、 交通运输网 铁路线、公路线、航空线等各种交通运输线相互交织,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
第五章:地方文化特色和旅游
第一节 自然环境对民居、服饰和饮食的影响
1、自然环境是由大气、水、动植物、岩石、土壤、太阳光的组成。 一、自然环境对民居的影响
3、居住是人类的基本需要,民居及时满足这种需求的建筑。
4、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居,无论造型、结构,还是材料、功能,都有其独特的风格。 地区(民族) 民居 特点 内蒙古(蒙古族) 蒙古包 适应经常搬迁的流动生活,帐篷、蒙古包等易于拆装 北京(华北地区) 四合院 青砖灰瓦,色泽不艳,南窗较大,利于光照。(季风区 多平原) 梅州(长江中下游) 两面坡式民居 两面坡型屋顶有利于雨天排水 陕西 窑洞 优点:省工、省料、省地、冬暖夏凉 (黄土高原区) 缺点:通风不良、比较潮湿 云南(傣族) 竹楼 适合当地的亚热带季雨林气候 (西北) 泥砖平顶房 墙厚、窗少、平顶(降水少,风大) 浙江 江南民居 墙薄、窗多、斜顶(降水多,通风) 湖南(和湘西) 吊脚楼 居住在山区,顺山坡地势盖起(受地形影响) (甘肃) 石砌碉房 就地取材,以土石为原料,坚固、耐久、实用,而且冬暖夏凉 二、自然环境对服饰的影响
1、服饰是人们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必然产物,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服饰各具特色。服饰成为区别我国个民族的重要标志。
2、服饰主要包括衣、裤、裙、鞋和袜等,也包括头、颈、胸和手等部位佩戴的各种饰物。
3、服饰的基本功能是抵御寒暑、减少日晒、遮挡风雨、防止蚊虫叮咬、美化自身等。
4、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服饰也各具特色。 (1)傣族 妇女:窄袖短衣和统裙,乔其纱、丝绸等缝制
男子: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衫,肥大的长裤 聚居在热带、亚热带地区
(2)藏族 传统藏袍,长袖、宽腰、大襟 适应高原温差大、气温相对较低的环境。由于气温日较差较大,藏袍的穿戴方式甚至在同一天内也不一样。 三、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影响
1、自然环境在很大程度上影线着各地农作物的种类,从而影响到饮食的材料和做法。
①烹调技术技法多样:讲究用料,讲究刀工,讲究调味,重火候。(烹调技法如煮、蒸、烤、炒、烧、炖、炸、熘、卤、腌、涮、煎、爆、焖、熏等。 刀工有直刀、片刀、坡刀、花刀等多种方法。)
②菜系:鲁菜、川菜、苏菜、浙菜、粤菜、闽菜、湘菜、徽菜。
④川菜:以麻辣、厚味著称。(防湿作用) 川菜名肴,如“鱼香肉丝”、“宫爆鸡
4
丁”、“麻婆豆腐”等。
第二节 地方文化特色对旅游的影响
一、地方文化特色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1、广义的文化就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地方文化特色是在当地自然环境基础上长期发展形成的,体现了不同地区的人类发展历史及其丰富、独特的文化内涵。
3、地方文化特色包括 历史文物、文化遗迹、古典建筑、文化艺术、风土民俗、工艺特色、风味佳肴等。
4、到2011年6月,中国已有41处具有鲜明地方文化特色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数量仅次于西班牙和意大利,位居世界第三。
5、泰山是我国第一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 二、 地方文化特色推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景区 武陵源 苏州园林 布达拉宫 人间瑶池 “黄龙” 黄山 秦始皇陵、 兵马俑坑 九寨沟 泰山 省份 湖南省 特色 “五绝”:奇峰、怪石、幽谷、秀水、溶洞 江苏省 小巧玲珑,清秀典雅,布局结构成功地运用了比例陪衬关系和对比手法,古典园林的代表作。 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四川省 “四绝”:彩池、雪山、峡谷、森林 安徽省 “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集天下奇景于一体”。沉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 西安 秦始皇陵是世界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四川省 “人间仙境”、“童话世界” 山东省 五岳之尊,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便被视为社稷稳定、政权巩固、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的象征,是我国第一个被纳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景观。 山西 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与旅游结合起来 平遥古城 1、 旅游业在20世纪80年代已成为世界上重要的经济部门之一。
2、 旅游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保护地方文化,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1、适度的旅游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会促进地方文化特色的发展,带动地方经济的振兴;
2、过度的开发以及旅游者人数超过了旅游资源的承载能力,则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问题,如环境污染、自然和文化景观的毁坏等。
5
3、旅游业的发展只有立足于地方文化,协调好文化保护和资源开发的关系,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第二节 学习与探究——设计一个旅游方案
1、 怎样确定旅游目的地?
答:根据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的喜好、不同的经济收入、不同的闲暇时间来确定。
2、 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查找资料?
答:报纸、杂志、图书、广播、电视、电影、互联网、旅行社,甚至亲戚朋友,都是搜集旅游信息和资料的源地。
3、 选择旅游路线的基本出发点:用最少的时间,花最少的费用,获取最多的旅游信息,获得最满意的旅游效果。
4、 设计旅游线路时应该注意些什么问题?
①根据不同的经济收入,选择不同的交通方式和食宿条件。
②尽可能多地将不同性质的旅游点串联成环形线路(或多边形),尽量避免往返线路的重复。
③合理安排时间,考虑好各项旅游活动选择在什么时间,需要多长时间。 ④旅游活动内容要多样化,要注意劳逸结合。 ⑤突出旅游线路设计的主题。
5、 出发前需要准备哪些必需的东西? 答:①必要的衣物。 ②地图。
③照相机(有条件的还可以带上摄像机、望远镜、指南针等)。 ④足够的钱(信用卡)。
⑤旅途中必要的食物和水,常用的必备药品。 ⑥小小针线包。
第六章 我国的区域差异
第一节 我国四大地理地理区域的划分
一、秦岭—淮河线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的地理差异 秦岭-淮河线以北 温度带 暖温带 干湿区 半湿润区 1月平均气温 <0℃ 河流封冻情况 有结冰期 年降水量 <800毫米 植被类型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耕地类型 以旱地为主 主要粮食作物 小麦、玉米
秦岭-淮河线以南 亚热带 湿润区 >0℃ 无结冰期 >800毫米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以水田为主 水稻 6
作物熟制 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一年两熟或三熟 主要经济林木 苹果、柿、枣 柑橘、柚、茶 主要运输方式 公路、铁路 公路、铁路、水运 二、四大地理区域
1、 四大分区的地理界线的确定
把秦岭—淮河一线、400毫米年降水量线和青藏高原边缘线这三条重要的地理界线结合起来,并根据实际情况作一定的调整,就把我国划分为四大地理区域。
2、从自然环境分异上看,中国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和青藏高寒区三大自然区。 三大自然区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地形 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低缓 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地势高、气温低 气候 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比较湿润 远离海洋,气候自东向西越来越干燥 从海洋上吹来的湿润空气难以爬升上去 自然环境 农业发达 自然景观由草原逐渐变为荒漠 形成了非常特殊的高寒的高原自然景色 3、根据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等特征的差异,把我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北方地区 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线以北 多为平原和高原 暖温带、中温带和寒温带(少) >400毫米 半湿润和湿润地区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南方地区 东部季风区秦岭—淮河线以南 多为丘陵和山地 亚热带和热带 >800毫米 湿润地区 常绿林 西北地区 非季风区 多为高原和盆地 暖温带、中温带 <400毫米 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草原、荒漠 高寒植被 高寒气候 青藏地区 青藏高原 多为高原和山地 分布范围 地形 温度带 气降水候 量 干湿 状况 植 被
7
第二节 四大区域自然环境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1、对生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对生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语言、饮食、交通运输工具和民居等方面,其中民居最能够直接地体现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 分布范围 地形 北方地区 南方地区 西北地区 非季风区 青藏地区 青藏高原 东部季风区 东部季风区 秦岭—淮河线以北 秦岭—淮河线以南 平原、高原 秦淮以北的季风区,年降水量400—800毫米,湿润、半湿润地区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 丘陵、山地 秦淮以南的季风区,年降水量800毫米以上,湿润区 常绿林 高原、盆地 高原、山地 西北非季风区,年降水量<400毫米,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原、荒漠 气候 高寒气候 植被 高寒植被 耕作 制度 耕地 类型 一年一熟或 两年三熟 旱地为主 一年两熟到 一年三熟 水田为主 我国最大的畜牧业生产基地 高寒畜牧业和少量高寒农业 农业 主产:小麦、棉花、杂粮 农(畜)水果:苹果、梨、产品 桃、杏、山楂、枣等 主产:稻谷、茶叶、蚕丝 牛、养、马水果:柑橘、香蕉、等 荔枝、龙眼、菠萝等 牦牛和青稞等 民居 藏南谷地的比较注意防寒保多用砖瓦、竹木材由于降水碉房,藏北牧暖,建筑形式有四料建造,注意通风少,屋顶一区的帐房,雅合院、窑洞等,村散热,屋顶坡度较般建得较鲁藏布江流庄较大。 大,利于排水。 为平坦。 域的木构建筑三种形式。
第七章:认识区域特征
第一节:北京
1.北京发展历史:北京是一座有30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我国著名的古都,为辽、金、元、明、清等朝代在此建都。
2.北京的历史文化传统:保留着世界上最完整的皇家宫殿和园林,荟萃了独具地域特色的“京味儿”文化。(故宫是明、清两代的皇宫,也是世界显存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是中国现存的一座最大的古代园林;北京烤鸭;琉璃厂。)
8
3.地理位置是认识城市自然条件的起点。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相对位置(也叫区位)。
4.北京地理位置的优越性:①纬度位置:地处中纬度暖温带,半湿润地区,有适合发展的冷热、干湿都适中的气候优势;②海陆位置:虽居内陆,但距海较近,河流为城市提供水源;③相对位置(区位)交通发达,是东北、西北、南方之间往来的交通要道在华北的交汇处。
5.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了北京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6.北京的城市职能:职能: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7.表现:①全国的政治中心:北京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党和所在
地,国家最重要的新闻机构新华社和电视台也在北京。各国驻华大使馆都设在北京。 ②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的高等院校最多、科研机构最多、博物馆最多……
8.经济结构的变化:第一、二产业比重下降,第三产业比重上升。
9.工业部门变化:表现:化学、钢铁、电力等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电子、汽车等科技含量高、污染和能耗少的工业蓬勃发展。
 原因:北京具有人才、信息、科技等优势,但能源和资源比较缺乏,其职能
对环境保护有很高要求。
 存在问题:北京发展的问题:北京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古建筑保护问题
和水资源问题
10.北京的发展:①工业部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化学、钢铁、电力等工业的比重不断下降,电子、汽车等科技含量高、污染和耗能少的工业蓬勃发展。为了保护古都风貌和减少环境污染,主要的工业企业正在有计划地前往远郊区。②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的建设速度很快。
第二节:
1、地理位置 :
位于我的的东南沿海,北临东海,东临太平洋,南临南海,西隔海峡与福建省相望,多山的海岛(山地占2/3,玉山为最高峰,平原主要分布在西部和沿海)。 以山地为主,占全岛面积的2/3,岛西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 2、省包括岛澎湖列岛,,赤尾屿,彭佳屿,兰屿,绿岛等许多小岛
3、的位置:
①纬度位置:北回归线从岛中北部穿过,温带亚热带气候,受季风和台风的影响,岛气候湿、热,四季常绿,到处呈现着迷人的热带和亚热带风光。
②海陆位置:岛屿,四周环海,西隔海峡屿祖国相望,东临太平洋,通往世界的海上要道,是祖国海防的天然屏障。
4、自然风光:玉山是我国东部最高峰(海拔3952米);日月潭位于岛最长河流浊水溪上游;垦丁“自然保护区”的海底世界。)
5、地形特征:岛的西部为平原;东部为山地,山地占全岛面积的2/3,这里是著名的“植物王国”。气候特征:湿、热。植被特征:种类丰富。河流特征:短、急。
6、主要城市、人口分布在西部平原上,汉族占全省人数的98%,祖籍是福建和广东,高山族人口占全省的2%,世代居住在的少数民族。
7、资源丰富的宝岛 : ⒈资源宝库
森林宝库(樟树);甜岛、粮仓(甘蔗、蔗糖、水稻);水果之乡(香蕉、菠萝);矿产丰富(海盐、天然硫磺、金、铜、煤、石油);水产王国(鱼类等);祖国
9
东南海上明珠;祖国东南盐仓。 2.物产丰富的原因:
低纬度(北回归线穿过中部),四面临海;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板块碰撞构造带;多山的地形;短急的河流。
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出口导向型经济)
8、工业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上,台北、基隆、高雄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新竹科学园区是“的硅谷”)
第三节 四川省
1、四川省地处我国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上游地区。
2、四川省地跨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地势西高东低。四川省地形总体上分为川西高原山地和四川盆地两大部分。
3、川西高原山地是典型的高原、高山气候,长冬无夏,春秋相连,降水量少而集中。四川盆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冬暖夏热,降水丰沛,冬春多雾。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4、四川的自然灾害 地区 川西高原山地 四川盆地 主要自然灾害 滑坡、泥石流、雪灾、地震 干旱、洪涝、寒潮
第四节 福建省泰宁县
1、泰宁县位于福建省西北部,武夷山脉中段东南侧。
2、泰宁县是我国东南部丹霞地貌面积最大的地区之一,拥有举世罕见的“水上丹霞”“峡谷大观园”“洞穴博物馆”三大奇观。 3、泰宁素有“汉唐古镇,两宋名城”之誉。
第五节:黄土高原
1.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至乌鞘岭,南至秦岭,北抵古长城。海拔1000~2000米,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覆盖区。黄土高原基本地貌景观的有黄土塬(yuan)、黄土墚(liang)、黄土峁(mao)三种。
2.黄土高原地形的基本特征: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沟壑纵横;从黄土高原地貌景观照片观察到: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的覆盖率很低,水土流失严重。 3、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四大原因: (1)降水少而干旱 (2)土质疏松 (3)植被稀少
(4)开发历史久、人口增长快、不断开荒种地、过度放牧 4、治理水土流失的措施:
10
(1)植树种草 (2)修建梯田
(3)建淤地坝
晋,陕,内蒙古接壤的地区分布着世界罕见的超大型煤田,被誉为祖国的“乌金三角”。这里的煤炭储量占全国煤炭总量的1/4,而且煤质好,埋藏浅,多可露天开采,开采成本低。
第六节 长江中下游平原
1、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巫山以东的长江下游沿岸,主要包括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状东西向分布。
2、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临东海和黄海,水量丰富的长江贯穿全境,由上海汇入东海。
3、长江沿岸地带和东部沿海地带所构成的“T”字形区位形势,对长江中下游平原和整个华中地区与长江全流域的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冬季温和;降水丰沛,绝大部分区域的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
5、长江中下游平原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物产丰饶,是我国稻谷和淡水鱼主产区,被誉为“鱼米之乡”。
6、武汉是长江中游地区的最大城市,位于湖北省东部,历来被称为“九省通衢”之地,武汉是我国华中地区的第一大港,是长江“黄金水道”的中转站。
长江三角洲 巢湖 苏皖沿江平原 汉江平原 太湖 鄱阳湖 洞庭湖 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 第七节:珠江三角洲地区
一、轻工业与外向型经济: 1. 珠江三角洲的有利条件:
11
 地理位置:主体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广东省南部,珠江下游,南临南海,
被称为我国的 “南大门”。 与东南亚隔海相望,交通运输便利。  人文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是全国著名的侨乡。
 经济条件:经济发达,有国际贸易发达的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优先
发展起来的经济特区深圳和珠海,沿海开放城市是广州。  政治意义:珠三角地区的开发,就是利用区内的优势和海外特有的经济联系,
引进国外资金、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我国最富裕的地区之一。  不利条件:本地区缺乏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能源和矿产。为解决常规能源不足,
该地区建起了大亚湾核电站。 2.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该地区轻工业发达,是我国重要的轻工业基地。主要工业部门有服装、家电、
食品等,销往国内外。
 农业与外向型经济:与港澳合作的基本模式是“前店后厂” 。
 有利条件:气候条件:珠三角地区热量充足,降水多。有利于热带和亚热带
作物生长。
 地形条件:地势低平,以平原和丘陵地形为主  水文条件:水资源丰富,河网密布。
 人文条件: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  不利条件:人均耕地极少。
 农业:热带水果基地:主要热带水果有:香蕉、龙眼、菠萝、荔枝等  农业生产模式:基塘农业。
 地位:我国重要的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业基地。 二、和澳门: ①都是自由贸易港
②是世界第三大金融中心,服务业发达
③澳门的经济以业和旅游业为主 1.港澳经济的发展:
 位置:和澳门地处中国的东南端,分别位于珠江的东西两侧,与广
东省相临。北面分别与深圳和珠海相临。
 组成::由岛、九龙和新界三部分及周围200多岛屿组成。是
世界著名深水良港,和澳门都属于自由港。  澳门:由澳门半岛、氹仔和路环组成
2.经济发展:优势互补:港澳的金融、技术、管理等优势与珠三角低廉的地价和劳动力资源优势互补,是这里的工业产 品在国际市场非常具有竞争力。
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