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纳西族

来源:九壹网


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纳西语叫“三朵硕”。相传“三朵神”是玉龙雪山的神灵,骑高大的白马,拿着银钩的男人,属羊,因此在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的第一个属羊日,各地纳西群众都要到白沙河的“三朵阁”杀羊祭祀供奉在庙里的三朵神像。纳西人信奉他们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三朵会前来帮助他们度过困难。除了祭神,人们还举行赛马、对歌、跳舞比赛等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到离庙不远的玉峰寺观看著名的“万朵茶花”。

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一部分人信仰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 东巴经是东巴念咏的经书,纳西语称为“东巴久”。东巴经书是东巴文化的书面载体,自然成为东巴文化的核心部分。其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因而被称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 东巴象形文字,纳西语叫做“森究鲁究”。东巴文有两种,一是象形文字,二是格巴文——对一些象形文字简化或再造而成一字一音的标音文字。1957年设计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 【服饰】

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

纳西族服饰

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

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着传统的“披星戴月”服饰

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

【礼仪与禁忌】

一、日常生活中的礼仪及禁忌

纳西族具有热情、知书达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纳西族内部团结和睦,对外开放吸纳、以礼相待,形成了丰富的礼仪文化。 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村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的地方。纳西族重信用讲义气,一般不计较客人因不懂纳西族的习俗礼仪而产生的过失,但很看重平等与信用,所以在与纳西族交往时有什么要求最好能直接说明,不可欺瞒哄骗。在一般民居中,白天待客多喜欢在檐廊下,晚间待客多

在正房堂屋。如在木楞房里,则在火塘边。座位虽无严格区分,但讲究老幼尊卑、男女有别。如在饭桌或火塘边,其正位称\"上八位\"或\"格故鲁\",是老人的优先位子。因此,到纳西族人家里,只要有老人在,即便主人邀请,也要把\"上八位\"让给老人,进餐时,更应先请老人和长辈入座,切不可主动占据。如果有老人进来,年轻人要起身让座,或主动问候。有老人的场合,不可高翘二郎腿。在会客和饮食场合要坐姿端正,忌高声喧哗、猜拳行令,不要踩踏饭桌横档,当主人敬烟酒、盛饭时,宜用双手相接,并表谢意。吃饭忌把筷子竖插在饭里(因为把筷子插在饭里在死人上香的时候才会出现),忌敲碗筷,忌翻菜,忌接连不断地夹菜。一般夹菜时要招呼旁人一起动筷,夹一次,停一会儿,待上一口下咽后再夹第二箸。注重节约,不得浪费粮食,纳西有语\"哈爬摆,罪得!\"(浪费粮食,罪大)。不要在碗底留剩饭。如果坐二人凳,起立时要关照旁人坐好,防止旁人翻翘跌倒,造成伤痛。共同进餐时,若已经吃完饭,最好陪旁人一会儿。若想提前离席,要招呼别人\"请慢用\"。进纳西人家,不可当着主人或客人的面打骂小孩,不要擅自进入老人和女人卧室。在沪沽湖地区,不得随意进入姑娘的\"花楼\",不要询问\"阿夏\"的情况。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祭祖先、祭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跨竖在大门口的\"陆\"石、\"色\"石,忌跨火塘,年青人不得在火塘边脱鞋烘脚。在火塘边烤火的时候听见“火笑”要添柴,为添财发财之意。忌坐在门槛上和在房檐灶头边上吃饭,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不得在家中唱情歌,

谈恋爱的人不得在家或长辈面前打情骂俏,不得在家吹口哨《特别是晚上,纳西把晚上吹口哨称“辞蜡”(叫鬼)》。小孩不得拿着一头未熄的棍子或炭头耍玩,一是危险,二是称会做噩梦。公公不得进入媳妇的卧室。有人出远门或出去做生意时候不能随出门人而扫地,太阳落山后不能扫地。客人在座不能扫地。不得在客人离去时马上关门,应送客人至大门外。不宜在大庭广众下晾晒女性内衣裤,不可将裤子、裙子晾晒在主人进出的通道上方。忌戴斗笠进屋,忌扛着锄头进厨房。晚上点火回家,忌把火点进屋内。晚上回家先入火塘屋,忌先入卧室。早晨忌讲晚上做的梦。孕妇不能爬结果子的树木,不能从缰绳上或钓鱼竿上跨过。忌吃不见血的肉。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忌反手给人添饭、倒水。忌喝他人喝过的残酒、残茶。 参加\"祭天\"或\"三多节\"的人,事前要净手,并要跨过由杜鹃枝等燃起的烟火堆,以示除秽。除夕晚忌不洗脚,而吃团年饭的碗筷忌洗刷。除夕晚忌留出嫁女在娘家。正月初一晨忌陌生人进家门,忌妇女早起床。历史上纳西族信奉东巴教,这是一种以自然崇拜为主要内容的原始宗教。 二、关于动物的礼仪及禁忌

纳西热情好客,到他们家里定会杀鸡煮陈年火腿热情相待,鸡头应让年长者享用,鸡爪、鸡血、鸡肠不能给小孩吃。进纳西人家时,不可打主人家的狗。忌猎杀进入家宅的小动物,蛙蛇进屋,应恭送出门。不能伤害逗转耳畔的蜜蜂。不准在厨房锅灶里煮猫或其他野生动物。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

吃狗肉、马肉、猫肉和水牛肉,传说他们都为纳西族祖先立下功劳,无比忠诚,任劳任怨,平时要善待,死后要善葬。忌讳家中的狗哭,一般听见狗哭视为家中将发生灾难的征兆。忌讳雄鸡在太阳将要落山的时候打鸣,视为家中将要有亲人离世。忌讳在山野间看见蛇吃蛤蟆,视为见到的人将有大凶之兆。忌讳天气变暖燕子不回家中房檐做窝,不得伤害燕子和捣毁。甚忌讳葫芦蜂在房子上做蜂窝,或者说谁家房子上有葫芦蜂窝,这被视为房屋倒塌、将有离世等大凶之灾。东巴教规定:不得砍伐水源林,不准在树木生长期进山砍伐,不准猎杀怀孕母兽和幼兽,不准杀死进入家宅的小动物,每年进人1月至7月这段时间,不准打鸟、不准狩猎,不准捕鱼。不得污染水源,不准向水源吐痰、大小便、倾倒垃圾,不准在河流里洗涤污秽物品,取用井水要遵守规定。

三、婚丧、生育中的礼仪及禁忌

在纳西族地区,你不必因为一句随口而出的邀请便贸然参加婚宴,也不能因为主人的\"谢绝\"而错过吊丧的机会。因为对纳西族来说,灾难和悲哀时刻得到的帮助将是友情最可靠的基础,甚至可以消除平时的积怨。反之,如果你只知在喜庆时道喜,不知在悲痛时慰问,将被视作是为人差。 办红、白喜事,礼品种类和数量要根据血亲的远近和交情的深浅而定。办事当天,一般较亲

密的亲友在公开场合要送米、麦、糖、酒和适量的钱。这些礼品统称为\"人情\",由两位专人当场清点记录,称为\"挂人情\",当日结算后当面交给主人。更亲近的亲友则在内部场合赠送衣物、家具等。如果是外地来客或一般朋友参加这种仪式,可随意挂一点\"人情\"礼钱,以表心意。 纳西族自古通行火葬,\"改土归流\"后改为土葬。对死者一般都要念经超度亡灵。丽江的丧葬在很多方面保存着民族传统,人一断气,全家即号陶大哭,派人向亲友报丧。家属披麻戴孝,跪在亡者两旁守灵。来吊祭的亲友,向亡灵鞠躬或磕头或以哭泣表示哀悼。然后,再向主人表示慰问,请主人节哀。死者入棺或火葬时,属相相克者忌在现场。出灵发丧前族中长者或单位领导主持追悼会,宣读祭文(或哭文),情景十分哀婉凄切。发丧出灵时属相相同者须回避。孕妇忌给死者引路搭桥。孝男孝女忌食死者的伴魂鸡肉。东巴祭司忌吃献给死者的牺牲。披麻戴孝的人,忌进别人家的门。孝男孝女不参加婚礼。 纳西族对生育较为重视,其中\"头客\"礼仪较为独特:当主人家有婴儿出世的时候,第一个偶然进入该家庭的人即称为\"头客\"亦称\"扯生\"。这时候,无论这个人是男女老少、远近亲疏、贵人乞丐,都要当贵客接待。主人家首先要舀一瓢洁净的冷水(幸福水)请\"头客\"喝,以此祝福母子平安、健康幸福,然后主人再煮米酒鸡蛋款待\"头客\"。 [编辑本段] 【婚俗】

纳西族男女社交大都在节日期间进行,男女青年相识后,通过媒人撮合,双方家长合完八字,男方就请媒人送给女方茶二

婚礼上的小花女

筒,糖四盒或六盒、米二升,有的地方还要加上砣盐两个,以表示山盟海誓,算是订婚,订婚时要摆定婚宴,婚礼要进行3-5天,届时男、女双方都要置办酒席。席上分上八位,下八位,均由新郎跪请客人入座,然后奏乐上菜,上至第三道菜时,主婚人敬酒;第五道菜时,新郎、新娘向客人敬双杯酒。宴毕主人及亲属要站在门外关客。

在部分纳西族地区,仍存在着一种“抢婚”遗风。这也是一种古老婚俗的遗风,反映了女子对父系制从夫居的反抗。妻方要坚持旧传统住在母家,男子就用抢婚来实现把妻子留在夫家居住的愿望。现代社会中的“抢婚”,仅是一种形式,并非真的强抢,而是男女双方的一种默契,为了以“生米已成熟饭”来搪塞对婚姻持有异议的女方父母。 [编辑本段] 【食俗】

纳西族一日三餐。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原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

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等。 [编辑本段] 【节庆】

纳西族主要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阳节、中秋节、火把节、“正月农具会”(棒棒会)、“三月龙王庙会”、“七月骡马会”等。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均与当地汉族大致相同,三朵节是最大的传统节日。 春节年俗 1,打瓦纳西努

丽江的过年其实是从腊月开始的。纳西语中有一个比较形象的说法:“打瓦纳西努”。 意思是腊月开始,纳西人就了疯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这个疯是因为采买年货,纳西人如同疯了一样。

从前,一进入腊月,整个农贸市场就分外地热闹起来。人们如同潮水一般涌动在市场中,似乎一切都是免费的。现在疯得比原来推迟了不少,只是,一过腊月二十,那种疯的场面总是会出现的。 2,刷佯撑

纳西族在春节快到的时候,差不多还有五六天就是丁光二十四。然后就会到山上砍来一种长青的树,白蜡树。然后全家大小都打扫,而白蜡树一般刷迷烟和蜘蛛网一类的。其形式主要表达,刷去不好的,刷去晦气,打扫好卫生,除旧迎新,迎接春节。 3,春联

从前纳西族的春联都是用东巴文所写。

到了除夕这天,刚吃过午饭,每家每户的男人们就开始忙着清洗大门,刮去旧联,换上新的春联。妇女们当然在做年饭嘛。 年饭过后,慢慢地走,丽江古城里,欣赏刚帖好的春联,那是很有风雅的味道了。

纳西人受汉族文化传统影响,对春联极为重视,以前是自己不会写的也一定要请个他们认为不错的书法家书写一副,以表喜庆。 4,水饭

在纳西族中,不论过节,还是家里做了好吃的,都会在大门口顺墙角泼水饭。水饭主要去各种菜的丁点,作为意思,然后掺进茶,水,酒等食品,节气点香,顺墙而泼。以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一家人的表现。

5,年饭

年饭开始前,必须的是在摆满菜摆完所有的菜后,在桌的上位摆上几碗饭,一般三碗,或者按离去的至亲人数摆,饭要盛很满。然后全家一次向那个方向磕头,以表示对祖先的的尊敬和对逝去的人的怀念和一家团团圆圆的意思。对于纳西族的年饭,在除夕起床后,老人就会告诫小孩,这天里不能玩或摸铁的器物或者竹子,因为摸了铁或竹子的话,会在吃年饭的时候,会把肚子吃撑吃得很铁实(玩铁器物)或者空空的什么都没吃到(摸玩竹子)。年饭于对每个纳西人都显得那么重要,重要到只能在自己家吃,嫁出去的女儿都不能回娘家去吃的。年饭一般都会有猪头肉、公鸡(必须是骟了的)肉。纳西话叫“布古挨排施”。吃什么都不太重要了,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圆的气氛。

年饭吃了,就开始洗脚,取“来年事事都赶趟”之意。看来我们的先民以前并不是每天都洗脚的,才会有除夕晚上必须洗脚的习俗吧:)。

洗完脚,就该给家里小孩子们发压岁钱了。或者换上早已经准备好的新衣服,出门玩耍,以示新气象和喜庆。 6,初一

初一,也就是过了除夕,初一00:00开始,就要到沟边塘边或者水源处,放鞭炮,挑一担新的一年最新的水,新气象,健健康康。然后早早起来,把大门完全打开,代表新的一年财源滚滚。而初一代表新的开始,代表今年要所发生的,所以男女老

少在初一就不做什么活快快乐乐高高兴兴的,象征这一年就快快乐乐,高高兴兴,和和美美的。 7,扫墓

纳西族十分注重礼节,也十分尊敬祖先。扫墓一般是书面说法,而土语就是上坟拜年。纳西的拜年就是拜年长的,辈数大的,无论远近。但首先要拜的是祖先,是习俗,也是尊敬。所以一般初二属性不相克(纳西属虎不上坟),就初二上,属性相克就提前初一上。纳西人春节有扫墓的习俗。其实本来也是这样,纳西人扫墓根本找不到悲伤的气氛的。 一般是初一或者初二去上山的。

9,春客

其实春客对纳西来说是还礼,因为在纳西族里一样有拜年,而拜年就是提着一些土产品(现代很少)去比族里较亲的辈数大的族人家里拜年。而辈数大的就不用去回拜,然后就以春客形式请回辈数小的。纳西人家有春节期间互相请客的习惯,特别是家庭中如果有新婚──去年春节后结婚的都算──夫妇,那就更是必须请的。如果家庭够大,这对新婚夫妇可就吃苦了,可能春节中一天就要赶好多个饭局。还必须带上米、糖什么的礼品。顺便被请的陪客就多了,如果家族够大,请一对新婚夫妇,陪客可能多到三五桌。另外被请的重要的对象是在外地工作的族里人。请他可能得排队,你家初一,我家初二的往下排,只排到人家必须离开的那天。

10,放鞭炮 这跟汉族文化一致 11,正月十五棒棒会

春节到正月十五才算真正收官。除了象其他地方一样吃元宵外,纳西族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节日叫“棒棒节”,本来是买卖农俱、果树的,这几年这些东西依然在买卖,但主角基本变成了花卉,特别是兰花。市场基本都在镇东路上,近一公里的长度,人声鼎沸。爱凑热闹者可以如鱼得水了。很有意思的节日。 12,聚众演出

春节的时候,四方街将会搭起一个高台,有各种表演。 晚上,在包括四方街的很多有小广场的地方,或者宾馆酒店前都会有民族打跳,这些是游客可以参与的,因为舞步极其简单,一学就会了,学不会也没什么,乱跳就是,玩的就是这个气氛,免费的哦。 13,东巴祭天仪式

这是纳西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纳西人被称为“祭天的民族”。现在这种宗教仪式已经不怎么搞了,偏远的纳西族地区可能还在进行。

海坡会 在云南永宁纳西族人民居住的地方,有一个神秘美丽的泸沽湖,在湖的两岸,俯卧着一个雄奇的山峰――狮子峰。狮子峰是纳西神话传说中的一位女神,名叫“干木”。她绝美的容貌,致使各地的男神都为之倾倒。不过她和永宁纳西人一样,没有固定的丈夫,过着男不娶,女不嫁的自由偶居生活。每年农历

七月二十五日,众山神都要到永宁与干木女神聚会娱乐,接受祝福。后来,纳西人在农历七月二十五日这天,都要欢聚泸沽湖圈,参加一年一度的海坡会,人们载歌载舞,尽情娱乐,一是为女神助威,二是用隆重的仪式祭祀女神,祈示她保佑人们平安,五谷丰登,畜牧兴旺。男女青年也趁此良机,互结“阿注”。 三朵节

三朵节是云南丽江一带纳西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初八举行。相传,远古时代,纳西先祖三朵曾在这里降服了妖魔,从那以后,每年农历十月初八日,人们汇集到三朵庙里祭拜保护神三朵。祭品有整猪、全羊、鸡、鱼等。

节日期间,纳西族男女老少踏着游春赏花,小伙子骑上骏马,进行拨旗、拾银圆赛马活动,胜者,倍受姑娘们的青睐。晚饭后,人们围坐在篝火旁,能歌善舞的纳西姑娘跳起欢快的“阿哩哩”。 [编辑本段] 【服饰】

丽江一带纳西族男子服饰与当地汉族相同,寒冬

纳西族服饰

加穿羊皮披肩,中甸一带的穿大襟长衫,着过膝肥腿裤,腰系羊皮兜,扎绑腿。宁蒗、永宁、盐源、木里地区的男子,上穿短衫,下着长裤,宁蒗一带的男子还喜戴手镯,老人穿麻布无领长衫,外加青布坎肩,系腰带。近几十年来穿藏服者渐多。 纳西族妇女的服饰因地区而异。丽江纳西族妇女穿长过膝、宽腰、大袖的大褂,外加坎肩,腰系百褶围腰,下着长裤,披羊皮披肩。宁蒗纳西族妇女穿短衫,下系长

丽江纳西族妇女身着传统的“披星戴月”服饰

可及地的百褶裙,披羊皮,裹青布头巾,戴金、银、玉、石等制作的耳环和手镯,并喜欢束“羊皮带”或“围腰带”。羊皮带用棉布制成,每根长约四尺半,宽约二寸,使用时必须是成对的。围腰带非常精致,只有在节日才系。它是一对长约三尺、宽约两寸的棉布带子,上面绣有盆栽菊花、二龙戏珠等图案。永宁纳西族妇女用牦牛尾巴上的毛编成粗大的假发辫,再在假发外边缠上一大圈蓝、黑两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

每逢节日,纳西族妇女都要穿上传统的民族服装和披上她们最喜爱的服饰———七星披肩。这种披肩五彩缤纷,十分美丽。它是用整块的黑羊皮做成的,上部缝着6厘米的黑呢子边,两肩处有用丝线绣成的日月图案和依次排列的“七星”。人们称这种披肩为“披星戴月”。它象征着纳西族妇女披星戴月地辛勤劳动。披肩既有装饰的作用,又非常实用。纳西族妇女劳动时,不习惯用肩挑,多是喜欢用背驮,因此披肩又可当垫肩使用。一物两用。 [编辑本段]

【天文历法】

根据已翻译的二十多卷《东巴经》的记载,古代关于天象的专有名词即有数十种之多。《创世纪》里还出现了专管气象、星辰和历法的忍劳、苏陀、尼罗、吉阿等人的名字;从《巴格图》和《十二生肖的来历》等经书上看,纳西族早就对四方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确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阴阳“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创制了以月亮圆缺定月,每月三十天,一年十二个月,共三百六十天的历法,并用十二属相来记日、记月和记年。民间还从对天象及生物活动观察,摸出一套关于风、雨、花、雪,以及布谷鸟、野鸭、大雁、白鹤等的活动规律,来分别季节的特征,不误农时地进行农事活动。 [编辑本段] 【纳西族民居】

纳西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所谓“三坊一照壁”,即指正房较高,两侧配房略低,再加一照壁,看上去主次分明,布局协调。在结构上,一般正房一坊

三坊一照壁

较高,方向朝南,面对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东西厢略低,由下辈居住;天井供生活之用,多用砖石铺成,常以花草美化。如有临街的房屋,居民将它作为铺面。农村的三坊一照壁民居在功能上与城镇略有不同。一般来说三坊皆两层,朝东的正房一坊及朝南的厢房一坊楼下住人,楼上作仓库,朝北的一坊楼下当畜厩,楼上贮藏草料。天井除供生活之用外,还兼供生产(如晒谷子或加工粮食)之用,故农村的天井稍大,地坪光滑,不用砖石铺成。上端深长的“出檐”,具有一定曲度的“面坡”,避免了沉重呆板,显示了柔和优美的曲线。墙身向内作适当的倾斜,这就增强了整个建筑的稳定感。四周围墙,一律不砌筑到顶,楼层窗台以上安设“漏窗”。为保护木板不受雨淋,大多房檐外伸,并在露出山墙的横梁两端顶上裙板,当地称为“风火墙”。为了增加房屋的美观,有的还加设栏杆,做成走廊形式。最后为了减弱“悬山封檐板”的突然转换和山墙柱板外露的单调气氛,巧妙应用了“垂鱼”板的手法,既对横梁起到了保护作用,又增强了整个建筑的艺术效果。通过对主辅房屋、照壁、墙身、墙檐和“垂鱼”装饰的布局处理,使整个建筑高低参差,纵横呼应,构成了一幅既均衡对称又富于变化的外景,显示了纳西高超的建筑水平。

此外,纳西民居中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不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厦子是丽江纳西族民居最重要的组成之一,这与丽江的宜人气候分不开。因而纳西族人民把一部分房间的功能如吃饭、会客等搬到了厦子里。在建筑设计、建筑风格及艺术等方面,大研古城的纳西民居最具特色。古城地处丽江坝,选址北靠象山、景虹山,西靠狮子山,东西两面开朗辽阔。城内,从象山山麓流出的玉泉水从古城的西北湍流至玉龙桥下,并由此分成西河、中河、东河三条支流,再分成无数股支流穿流于古城内各街巷。利用这种有利的自然条件,古城街道不拘网格的工整而自由布局,主街傍河,小巷临渠,道路随着水渠的曲直而延伸,房屋就着地势的高低而组合。这些房屋中临街的房子多被辟为铺面,或主人自己经营些小商品,或转租他人经营。 西族总览

标题: 纳西族总览 所属民族: 纳西族 顺序代码: 37-00 介绍 文件引入 纳西族总览 纳西族 一、纳西族概述

根据1990年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结果,纳西族共有人口278009人,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和西藏三省毗邻的澜沧江、金沙江及其支流无量合和雅砻江流域,6个地州市(丽江、迪庆、凉山、甘孜、昌都、攀枝花市)和12县(丽江、宁蒗、中甸、水胜、维西、盐源,华坪、盐边、木里、德钦、芒康、巴塘)大约8万平方公里的范围内。 纳西族渊源于远古时期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辗转南迁至川西南、 滇西北一带,向南迁徙至岷江上游,又西南至雅砻江流域再西迁至金沙江上游流域地带,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纳西族。根据史料记载,大约在2000年前,纳西族的先民就已经繁衍生息在这一广大地区之内。在唐代,纳西人聚集在丽江、永宁一带,先后被吐蕃(藏族)和南诏(彝族和白族的先民)所统治。三国时内部已有阶级分化,唐初曾建立越析诏(磨些诏),为六诏之一,后为南诏所灭。南诏统治者曾将上万户的磨些人迁到昆川地区,这些磨些人后来与白族融合。明初,不少戍边的汉人也融合到纳西族中。从明朝到清朝,一些首领先后被中央王朝授予世袭封建土司官职,其管辖地区基本上都已进入封建领主制发展阶段。是清初实行“改土归流”后,纳西族封建社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纳西族史迹首见于汉、晋志书上。根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末年,该地区有“摩沙夷”活动。由于同音异写,汉文史籍曾以“摩沙”、“磨些”、“么些”、“摩梭”称之。因方言关系,以金沙江为界,西部自称“纳西”,东部自称“纳日”、“纳恒”等,“纳”

有大或尊贵之意,“西”意为人。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一定名为纳西族。

纳西族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种植水稻、玉米、土豆、麦、豆类和棉、麻等。金沙江两岸是林区;玉龙山区植物种类多,被誉为植物宝库。手工业也有发展,“丽江马”闻名全国。现已有机修、采煤、发电、化肥、电机、轻工等中、小企业。金沙江两岸出产多种药材和特产。 两千年来,纳西族创造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的历史与文化,在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文明史上占据着引人注目的地位。 二、纳西族的语言文字

纳西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言属汉藏语系藏 缅语族彝语支,分东、西两种方言。以金沙江为界,西部约20万人,内部能互相通话;东部中又分为三部分,各有土语,互相通话有困难。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纳西族人民创造了灿烂古代文化,使用过自己的象形文字,纳西族古老的象形文字,主要由巫师“东巴”用来书写经典,故又称“东巴文”,这种产生于公元7世纪的象形文字,具有浓厚的图画文字特点,以一字象一物,或一事,或一意,用简单笔划把事,物,意的轮廓表达出来,用这种象形字书写的句于有的极象一幅图画,它只是起到一种提示的作用,无固定的读法,所以即使会说纳西语,又认得一个一个象形字,但仍不能读懂经文。只有从小从师学习的东巴教徒才能看着经文,口诵句子。东巴文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仍在使用的象形文字,用东巴文书写的东巴教经典的《东巴经》,有成为研

究纳西族社会发展历史的珍贵资料。此外,另有一种音节文字叫“哥巴文”,使用范围很小,写成的经书也不多。由于与汉族来往密切,自元、明以后,汉语文在纳西族内开始流行,明末清初,纳西族普遍接受了汉族文化,汉文也逐渐为纳西族人民普遍使用。1957年虽然设计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纳西族拼音文字方案,但是汉文至今仍然为纳西族的通用文字。 三、纳西族的生产技术

在长期的农牧业生产和社会实践中,纳西族人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历法、畜牧、农耕和医药等方面的知识。

纳西族一向以善于养马而闻名,丽江在古代曾有“花马国”之称,丽江马是全国优良马品种之一,体形小而精悍,善于负重爬山,不畏寒热,适应性强,行销省内外。

新中国成立后,丽江地区纳西族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农、林、牧、医药等各方面的技术网点,大力培养科学技术人员,建立起了一套民族生产体系。

四、纳西族的医药卫生

根据东巴经的记载,纳西族很早就对四方四隅(类似汉族的八卦)有了较为明确的概念,确定了二十八宿的方位和用阴阳“精畏”(五行)配合十二生肖推算六十花甲的方法;创制了以月亮圆缺确定月,

每月三十天,每年十二月,共360天的历法,并用十二生肖来记日、记月和记念。纳西族还以善于养马而闻名,在东巴经中也有关于《马的来历》的专册。 五、纳西族的宗教信仰

纳西族一般信仰东巴教、喇嘛教、佛教、道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具有多神信仰的性质。但是纳西族普遍信奉的还是本民族特有的一种原始多神教——东巴教。

东巴教奉“丁巴什罗”为始祖。因纳西语称他的巫师为“东巴”,故称东巴教。“东巴”是纳西语,意为“智者”,也就巫师和祭司。东巴教是唐初纳西族在原有巫教的基础上,吸收了藏族本教文化而形成的。传说东巴教本是喇嘛教的一支,丁巴什罗原住在拉萨附近,在同喇嘛一起学经时,因与红教大喇嘛斗法失败,遂创立东巴教。纳西族普遍认为中甸东南部的白地是东巴教的圣地。

东巴教没有自己系统的教义,没有统一的组织,也没有自己的寺庙。东巴教是从原始的万物有灵论发展而来,信仰多神,自然之神灵和祖先神灵,祭天、丧葬仪式、驱鬼、禳灾和卜卦等活动为其主要表现形式。东巴教有特殊的法器和服饰,法事亦十分繁杂,全年几乎每月都有大小不等的法事活动,主要分祭祀、丧葬、禳灾、卜卦、赐名五大类,其中祭天最为隆重。

《东巴经》是东巴教的经书,以东巴文书写而成。《东巴经》除

去宗教方面以外,有天文、地理、历史人物,医药、畜牧,家庭形态,饮食生活,民族关系、风土人情等内容,是了解认识纳西族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东巴多才多艺,集写、画、唱、舞于一身,因此也成为纳西族古老东巴文化的创造者、传播者和继承者。

纳西族地区又是佛教(禅宗)和喇嘛教(密宗)交汇的地方,红教喇嘛寺从藏区往南传到丽江为止,禅宗寺庙由内地往北传也到丽江为止,所以纳西族也信佛教和喇嘛教,还有信道教的,形成了信仰多种宗教的民族。 六、纳西族的历史

5—10万年前 “丽江人”1956、1964年先后在丽江漾弓江木家桥发现,其头骨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总的方面又和现代人接近。 737年 南诏始并五诏 1770年 设丽江县

1820年 丽江知府王厚庆上任,“即以移风易俗为先务”,改革妇女“夷装”、“调羹帽”,近代丽江妇女服饰大致由此而来;将婚嫁彩礼革“奢华”为“丰俭得宜”;改丧俗,推行将纳西族传统火葬为汉法土葬。

1905年 清王朝废除科举,丽江开办第一所高小。

1907年 《丽江白话报》问世

1912年 云南政府派新吏目到丽江,改三月龙王会为商业劝工会,七月设骡马交易会

1961年 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成立 七、纳西族的文学

纳西族民间文学体裁丰富,有深化、传说、故事、长诗、民歌、语言等等,广泛地在民间口头流传,其中一部分作品以象形文字记录于东巴经上,被后人称为东巴文学,东巴文学也可以称为经书文学,与纳西族的原始宗教有着密切关系。纳西族东巴文学确切创始年代尚不可考,但是东巴文学与早期神话、歌谣到原始宗教东巴教的形式以至东巴象形文字才产生,都有着密切的源流关系。东巴文学按照题材可以分为创世神话、战争神话、爱情故事、生产劳动歌谣等内容。《创世纪》、《黑白之战》、《鲁般鲁饶》被称为东巴文学的三颗明珠。 明代丽江木土司开创了用汉文进行文学创作的先河,出现了大量的用汉文创作的诗歌,并涌现出“木氏六公”、马子云、牛焘等诗人,因这些诗人的作品都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至今广为流传。 八、纳西族的音乐

纳西族民间音乐形式多种多样,有各种形式的山歌、民间小调、生产调、喜歌和丧歌以及儿歌等。

纳西族民间音乐中最为世人所瞩目的当属古典的大型乐曲“纳西古乐”。纳西古乐由《白沙细乐》和《丽江洞经音乐》两部分组成。《白沙细乐》又称“别时谢礼”,相传为元人遗音,为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大理时,曾得到纳西首领阿良的帮助,在其离开丽江时,留下一批乐师和乐谱作为答谢,故名“别时谢礼”;《丽江洞经音乐》是自元明以来从中原地区逐渐引入并植根于丽江地区的道教“经腔”音乐,其中保存了早已失传的唐宋以来的词曲音乐。纳西古乐经过了几百年来的发展变化,形成了汉族和纳西族音乐想融合的独特风格,具有浓厚的民间音乐色彩。经过重新发掘和整理,纳西古乐演奏在近年已经成为丽江旅游的重要保留节目,并走出国门,在世界上引起轰动,并誉为“东方音乐的活化石”。 九、纳西族的舞蹈

纳西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每逢生产劳动、婚丧大事和民族节日,都要举行群众性的通宵达旦的歌舞活动。在纳西族东巴经中有两部舞蹈教程《蹉姆》,这是目前少数民族古文字中仅见的舞蹈专著,它不仅系统地总揽了纳西族古乐舞的类别和跳法,而且对舞蹈的姿势、路线、动作、技巧、乐舞等进行了科学的记录,具有舞谱的特征。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是纳西族民间文艺的一个突出特点。 纳西族舞蹈的种类很多,特别是生活在卢沽湖畔的摩梭人据称会跳72种舞蹈。比较流行的纳西族舞蹈主要有:

“喂麦达”是一种古老的歌舞曲调,在丽江、中甸、维西等纳西族地区都广为流行。歌舞时,男子以手扶肩,女子手拉手,根据五个音节一句的歌词,走三步停一步,再一点头,如此循环反复。 “窝热热”是一种流行于丽江大东地区的的舞蹈,传说山区的一位牧羊人在放牧时丢失了一只羊,群众相互帮助集体上上找羊,舞蹈中一人领唱众人和唱、边歌边舞,舞步粗犷富于跳跃性,具有浓厚的高山牧区民族特色。

“阿丽丽”也是纳西人喜爱的一种舞蹈,舞蹈时大家手拉手,一人领唱或两人对唱众人相和,摇手走三步,出脚轻跳两步,随着歌词的连唱,反复循环起舞。

在宁蒗永宁地区十分流行“笛子舞”,以横笛为乐器为舞蹈进行音乐伴奏,跳起来节奏强烈,情绪快乐,是青年人最喜欢的舞蹈形式。 摩梭人中最为流行的舞蹈是“甲搓舞”,又称打跳或打锅庄,相传远古时期,每有外敌入侵,摩梭人部落首领便组织族人在村口燃起篝火,围绕火堆顿足呐喊,为出征者助威,一旦得胜后,又围着火堆通宵舞蹈以庆祝胜利,这种习俗代代相传,最终演变成为如今的民间娱乐性质的歌舞。 十、纳西族的美术

纳西族的绘画、书法、雕刻及工艺美术都比较发达,也在一定程

度上受到了汉族、藏族和白族的影响。

古老的东巴画是最具特色的纳西族美术遗产。纳西族东巴在举行宗教仪式时,要要绘制各种各样的神灵、人物、动物等形象,并率众对其膜拜和祭祀,这类服务于宗教的绘画就是东巴画。东巴画具有贝叶经的形式、优美的线条、美丽的色彩、动态的表现和特征的摄取。其中《神路图》是长十米左右的卷轴画,是东巴画艺术中的珍品。 纳西族丽江壁画在全国享有盛名,在纳西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丽江壁画主要分布在白沙、束河一带,制作于明代,现存55幅,主要遗存于明清时期丽江寺庙中,内容有“孔雀明王法会图”、“观音普门品图”等宗教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多样,在表现形式上在一定程度上采取了现实主义的手法,突破了以往宗教题材的局限。丽江壁画是明代丽江领主经济繁荣,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的艺术结晶。

纳西族的雕刻艺术也是久负盛名的,在宫室庙堂之中甚至是普通百姓的住宅中都经常会有大量的雕刻出现:在门、窗、梁、柱、斗拱、牌楼等处大多有木雕,这些木刻作品层次复杂,镂空雕刻,图案清秀、内容丰富,木刻在纳西族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从事这些雕刻的作者也多为业余爱好的农民,在山区,牧羊人也喜欢将雕刻木版随身携带。 纳西族的民间手工艺也比较发达,著名的丽江铜锁源远流长,在明代,木土司曾经将其作为礼物赠送给徐霞客。丽江的铜器也素有制

作精致、耐久适用的美誉。 十一、纳西族的娱乐

赛马:每年“七月骡马交易会”的最后一天要举办隆重热烈的赛马大会,全县的著名骑手都来参加比赛,丽江城乡的人民也纷纷父老携幼前来观看,整个跑马场周围都坐满了人群,赛马优胜者由县长颁发金牌、银牌和三角形的锦旗,鼓励大家养出好马,练出好骑手。 十二、纳西族的服饰

以丽江县城大研古城为代表的纳西族民族服饰,未婚女子一般梳长发或扎长辨批垂肩后,已婚妇女则在头顶梳发髻,喜欢带蓝色帽子。衣着方面,上身着宽腰大袖的袍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前短后长,穿时将袖口卷起到肘部,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用黑、白、蓝等色棉布缝制的百褶围腰,从腰至膝,形如扇子,足穿穿船形绣花鞋。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由于纳西族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径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

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宁蒗地区的摩梭人的服饰则另有特点。摩梭女子喜欢用牦牛尾或线制成粗大的假发辩,戴交缠式布包头,上身着短衫,下着十分宽大的长裙。腰间用很长的宽布条层层缠绕。 纳西妇女喜欢佩带手镯、耳环等饰物。 十三、纳西族的饮食

根据史书记载,古代纳西族人多以荞麦、稗子、圆根为食,明清以后,在吸收汉族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作物的基础之上,纳西族的农业有了很大发展,食物也逐步转向以玉米、小麦、大米、大麦、稗子等为主食。纳西族一般还有杀年猪后制成腊肉或腌肉,长期保存和食用的习惯,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

纳西族人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地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

巴。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纳西族的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纳西人喜欢喝酒、饮浓茶,爱吃酸、辣,甜味的食品。泸沽湖摩梭人,男女均爱吸份未状的“兰花烟”,吃自制的带酸味的“棱里玛酒”。丽江的火腿粑粑、宁菠的琵琶肉,沪估湖地区的酸鱼和鱼干,都味美可口,是纳西人待客或馈赠亲友的佳品。

纳西族典型食品主要有:丽江火腿粑粑、麻补、雪莲花拼盘、丽春铜火锅、丽江火烤粑粑等。 十四、纳西族的居住

纳西族的民族建筑因分布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的不同而显现出不同的特色。在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居住在以整根圆木堆垛成壁,用树块劈成板做瓦,井干式的造型的木楞房内,整幢房屋不用钉子和砖瓦,不仅冬暖夏凉,还特别防震。四合院直观的反映其婚姻形态、家庭组织和宗教信仰,是母系社会的一种形式载体。而在坝区,尤其是大研古城内,纳西民居又以土模结构为主。不同形式和建筑结构民族建筑各具特色。

纳西族的建筑古朴典雅,以最有名的丽江县大研古城的建筑为例,古城的建筑群都是土木结构的瓦屋,可以分为二坊一照壁式、三坊一

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四合院等多种形式,这些建筑的门窗,牌楼上有精工细雕的图案,题材丰富,有双凤朝阳、降龙伏虎。二云抢日、暗八仙等。这些图案清秀明丽,线条生动苍劲,形象栩栩如生,显示了纳西族人民的艺术造诣和审美情趣。也为丽江古城带来了“东方的威尼斯”的美称。

纳西民居最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无论城乡,家家房前都有宽大的厦子(即外廊),成为纳西人家吃饭和待客的场所。 十五、纳西族的婚恋

在婚姻制度方面,丽江纳西族很早起就实行“婚姻听从父母”,“婚姻必通媒妁”,以“牛羊猪酒聘娶”的婚姻。男女结婚年龄较早,从订亲到结婚,大致要经过订亲、请媳妇(小过门)、结婚等几个过程。

与丽江地区纳西族不同,永宁纳西族自称“摩梭”。他们直至今日在婚姻家庭方面仍保留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在典型的摩梭人家庭结构中,只有母亲血统的亲人--外祖母及其兄弟姐妹、母亲及其兄弟姐妹、母亲的亲生儿女以及母亲姐妹的亲生儿女,生身父亲被视为外人。在家庭生活中,妇女的地位显赫,家长由长辈高的妇女担任。她还是家庭中宗教祭祀活动的主持人。家庭的血统世系按母系计算,财产也依母系原则继承。与这种母系家庭相适应的婚姻制度,人们习称为“阿注”婚。“阿注”意为“朋友”、“伴侣”。这种婚姻的主要特点是:

男不娶、女不嫁。凡属不同母系血缘的青年男女都可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意愿挑选心上人,只要彼此乐意,便互赠手镯,腰带一类的礼物,并开始过起了偶居生活。由于他们分别在两个家庭里生产、生活,所以男子要在夜幕降临后才去女家走婚访宿,次日清晨又匆匆返回母家。同居所生的子女,姓母亲姓氏,并归母亲家庭抚养,男子对子女们没有任何权利和义务。由于这种婚姻家庭没有经济等方面的必然联系,所以男女双方的离异十分自由,只要女方拒绝来访或男子停止访宿,“阿注”婚便宣告结束。 十六、纳西族的家庭

丽江地区的纳西族从很早起就建立了一夫一妻制的父系家庭。父亲在家庭和社会上享有支配地位,对家庭重大事务享有决定权,并以家长的身份参与家族内或村内的一切事务。妇女在家庭和社会中地位比较低下。

十七、纳西族的丧葬

在丧葬习俗方面,纳西族古代通行火葬,直至清朝时期因政府干预,逐渐转为土葬,但在宁蒗等地和少数山区仍将火葬习俗延续下来。纳西族开丧一般包括悬白、开吊和出殡等程序。死者去世满周年时要做“年斋”,三年服满时要请喇嘛或东巴念经超度,宴请宾客,贴红对联,并在坟前烧毁孝服。

十八、纳西族的节日

纳西族采用夏历纪年,因此许多节日都与汉族相同,如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但是节日活动内容与汉族有所差异,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此外纳西族也有一些自己的传统节日,如“三月龙王庙会”、农历正月十五日的“米拉会”(即棒棒节)、夏历七月中旬举办的丽江七月会,也称为“七月骡马会”等。春节是纳西族最大的传统节日,并且伴有许多祭祀活动。

春节:纳西族的春节从冬月宰年猪、腊月办年货、除夕宰鸡等活动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二十的白沙农具会达到高潮并结束。 二月初八北岳庙会,又称“祭三多”,“三朵节”。是纳西族人祭祀本民族保护神和战神“三多”的盛大节日庆典。北岳庙因南诏时曾封玉龙雪山为北岳,三多庙建在玉龙山麓而得名。纳西人认为三多是本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初八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牲隆重祭拜。

三月十五龙王庙会:也称黑龙潭会,一般持续三至五天,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的集会。 七月骡马交易会:是纳西族的又一传统节日。纳西族自古就有养马的优良传统,他们的马帮曾历经数百年而不衰,近到本省的大理、昆明,远达西藏的拉萨。明代洪武十五年,丽江土司木得曾亲自到南京向皇帝进贡丽江马,自此丽江马闻名于世。到清末民初,随着商品

经济的发展,丽江马的销路越来越好,于是由此形成了一年一度的七月骡马交易会。如今参加骡马交易会的,除了本县的纳西族、傈僳族、普米族、汉族外,还有邻县的白、藏、彝等兄弟民族,而大主顾则是来自内地的汉族。随着改革开放形势的发展,骡马交易会增添了许多内容,如同时举办民族体育运动会,民族歌舞和戏剧演出,承办书画展览,组织丽江古乐和民歌对唱等文娱活动,使传统的民族节日内容更加丰富,欢乐气氛更加浓厚,成为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繁荣的一个重要措施。

七月二十五朝山节:是永宁纳西族最为隆重的节日,每年七月二十五,永宁地区的纳西族人都要聚集在狮子山麓,朝狮子山拜女神。狮子山位于沪沾湖畔,又称格姆山,传说女神保护着人民的平安幸福、牛羊兴旺,五谷丰登。朝山节这天,人们穿着节日的盛装,聚集在狮山下烧香,喇嘛念朝山经,人们向女神敬献酒肉及水果,并叩头朝拜。接下来是群众的娱乐活动,对歌、跳舞,赛马、射箭、荡秋千„„欢乐、热闹无比。

除年节外,纳西族还有许多祭祀活动。其中最为隆重的是“纳西祭天大”,祭天大一般都选在正月上、中旬,届时要选好祭天场所,由东巴教掌教人任祭司,并宰杀轮流喂养的祭天猪,各家各户都要捐大麦、小麦用来酿酒,做饵块。祭时用全牲大祭,在场者均要洗手执香肃立。祭毕,用猪血灌肠、猪头、内脏烧汤,熟后按户分食。大祭后三天,还要进行以各家各户为单位的小祭。还有“祭三朵(本族保

护神)”,纳西族认为三朵是属羊的,每年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要用全羊祭,丽江地区的纳西族祭三朵还要带着火锅到风景秀丽的地方野餐。

三朵节:是纳西族祭祀本民族的最大保护神--“三朵神”的盛大节日,纳西语叫“三朵硕”。相传“三朵神”是玉龙雪山的神灵,属羊,因此在每年的二月初八和八月的第一个属羊日,各地纳西群众都要到白沙河的“三朵阁”杀羊祭祀供奉在庙里的三朵神像。附近的汉、藏、白、回等族同胞也纷纷前来进香,祈求神灵保佑。除了祭神,人们还举行赛马、对歌、跳舞比赛等活动,进行物资交流,还要到离庙不远的玉峰寺观看著名的“万朵茶花”。 十九、纳西族的风俗

纳西族性格热情开放。有着知书识礼、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在公共场所忌高声喧哗、说粗话,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不可跷二郎腿;进入纳西人家时不能打主人家的狗,不能主动进入老人、女人的卧室和女孩的“花楼”,不能询问“阿夏”的情况,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吹口哨;吃饭时忌敲碗筷、翻菜、连续夹菜;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林,和猎杀入家宅的小动物。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