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来源:九壹网


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进入21世纪,网络已不再是一个新鲜的事物,互联网对大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但是,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使我们不得不面对由此产生的负面影响。本文将着重分析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问题,进一步提出解决这些新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网络时代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新问题 对策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文化已成为高校大学生获取知识和文化信息的主要渠道,尤其对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健康、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产生深刻和直接的影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巨大的冲击,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校学生网络思想及教育状况分析

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可以看出,网民中,学生的比例仍为最高,网民仍呈现高学历特征,文化程度为本科及以上的网民比例很高。高校学生普遍上网,并进而掌握网络技术,是推进信息化进程的大好事,也是信息时代高速发展的需要。但是统计一下,大学生上网聊天与游戏,基本上成为目前大学生上网的主旋律。大学生过度上网导致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异常,如面容憔悴,情绪低落,思维迟钝,生物钟紊乱,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等,并常伴有莫名其妙的异常言行;过度上网,沉溺其中不能自拔,丧失自控力,荒废学业,违反纪律。这些因网络而对青年大学生身心方面产生的影响,特别是价值观念和思想政治状况方面出现的问题和消极负面因素的现象,必定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就必须建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充分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以促进互联网在高校健康、稳步的发展。

二、网络时代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起主导作用,他们将含有社会要求的政治观点、

思想体系、道德规范的相关信息有目的、有计划地灌输给教育对象,而受教育者在内外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有选择地接受这些信息,进而变为自身的个人意识,之后再转化为实际行动。教育者所灌输的信息是经过筛选、加工的,有利于受教育者接受正面的思想。然而,随着网络信息传播对思想领域的入侵,单向的教育模式越来越不能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有效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削弱。大学生在深入网络生活并渐渐习惯于网络这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沟通方式后,必定要求教育工作,包括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从内容到形式都能够采取更为民主、更为自由、更为生动的方式进行。这将改变教育者的关系和位置,信息传播的内容和途径也不为教育者所掌控。

三、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网络文化的开放性侵蚀了大学生的思想灵魂

网络文化内容复杂,其信息量可谓浩如烟海。据统计表明, 到2003年底,全球数据库总容量高达135亿条以上。可见,网络文化是高信息的聚集。一方面, 网络使世界变得无国际疆界, 没有传统的篱墙,没有长者权威的高压,更没有道德和责任的约束和追究。这对于标榜创新、崇尚自我的大学生来说,主动上网获取信息和知识可谓得心应手。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化与信息基本上是无法控制和检查过滤的,极易导致信息的自由泛滥和良莠不齐的内容出现,诸如各种真实信息与虚假信息、有益信息与有害信息、合法信息与非法信息、有价值信息与垃圾信息、主流信息与非主流信息等纷纷粉墨登场,鱼目混珠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网络上那些明火执仗的凶杀、暴力、淫秽、谣言、、诈骗和某些侮辱性言论等必然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灵魂。有的大学生借此网上浏览或玩网络游戏,乐此不疲;有的甚至利用网络高科技手段进行各种犯罪活动。这些随处可见的事实,无疑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增加了难度。

2.网络的虚拟性和平等性,严重冲击了现有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网络的交互性和平等性,使教育者在向学生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过程中的权威地位被打破,学生对信息判断和选择的自主性、性增强。由于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宽,接触不同观点的机会更多,使大学生不再简单按照教育者事先设计的思想和目标去理解和领会信息,也不像以往那样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灌输和安排。他们运用自己的是非观、判断力,选择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他们在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要求与教师平等对话。这既反映出教育的进步,同时对教育者的权威提出了挑战。

3.网络文化的非控性污染了传媒环境

网络文化的发展和普及给大众传媒对的控制与监督提出了严峻挑战,也

对党和的正确导向形成冲击。大学生有可能不选择学校所提供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正常渠道所传授的知识和理念,而是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爱好从互联网上挑选“原始”的,未经指导的垃圾信息。一方面,互联网不仅扩大了受众接受信息的自主权,同时也增强了受众对信息的发布能力;另一方面,互联网的隐蔽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对网上流动的信息加以监控。在这种环境下,党和对传统媒体(报刊、电视、广播) 的有效控制力与导向力在互联网上失去了应有的优势;现实生活中,社会的他律作用在网上逐渐消失或不存在;网络法律文件的制定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相比,明显滞后或失去约束力。以上均是导致网上“黄色、灰色、黑色”甚至假信息泛滥的重要原因。如何坚持正确的导向,如何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和灵活性,如何加强网络文化的监控,净化并营造一个符合时代特点的网络环境,是社会各界的共同义务,也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4.网络文化影响着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由于网络集合了所有传统媒体的优势,以其巨大的包容性融合了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信仰的文化,从而使网络文化成为一种极其丰富的多元文化。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速普及和发展,西方敌对势力通过网络加大了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政治倾向、思想文化的渗透,给大学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带来了消极影响。

四、树立科学发展观,开创网络文化下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1.完善网络法规,营造健康有序的网络环境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和对大学生的网德教育,促进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是提高对互联网的控制力和对有害信息的审视能力,坚决抵制西方意识形态在网上渗透和传播的有效途径。同时,要加大网络监控力量,清除网上垃圾,规范网上行为,尽量为大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网上活动空间。在高校,一般的学生组织或学生个人未经学校批准不得私设网络服务器,对于因工作需要而设立的网络服务器,要实行专人管理、维护。这样,才能促进大学生网民网上自律和他律的有机结合,达到在思想政治领域中网络教育的预期效果。我们在不断完善网络的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该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的宣传教育,规范他们的网上行为,更要求大学生自觉强化自律精神和责任意识,自觉遵守网络道德,履行公民应尽的社会责任。

2.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

思想政治工作者是在第一线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直接肩负着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任,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适应时

代的要求,尤其是在网络时代。通常,为了学生上网,各大学对学生上网提出明确的要求。多数辅导员对学生上网不理解,对网恋很讨厌。事实上,在我们三番五次阻止学生上网的同时,学生上网的次数可能有所减少,但没有也不会从根本上杜绝,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为此,我们在引导学生少上网、不上网的同时,也应当更新思想观念,拓宽思想教育的渠道,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做深做细。比如,现在一些高校的辅导员通过QQ 聊天,专门的BBS、E-mail与大学生们进行交流,较真实地了解到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也较好地解决了思想教育工作方法呆板、缺乏生气的问题。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拓展思想政治工作的空间,把握好网络这一工作载体,选择网上一些非正式场合做学生思想工作的机会。

3.营造全新的网络文化氛围

我们不能回避网络文化的客观规律,必须用先进的文化占领网络阵地,引导社会文化、网络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营造一个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氛围,从而丰富和发展我们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应该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例如,利用电子论坛、聊天室等交互式的信息传输方式进行有说服力的、有针对性地宣传和沟通,把科学理论灌输和渗透到大学生头脑中去,培养是非判断能力,让他们在多元化的价值观体系下学会鉴别、学会选择,自觉抵制各种不良思想、观念的侵袭。我们还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把网上内容与大家身边发生的人和事紧密联系起来,使其贴近读者、贴近生活,更加激发师生爱国爱校热情,达到主动受到教化的目的。所谓网络的引导功能,就是因为网络具有大家平等参与、共同决定内容发展方向的特点,关键在于我们思想政治教育者如何引导。所谓管理功能,就是我们应一改过去那种传统的说教式管理,利用网络的交互性和易参与性来实现受教育者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发展。

4.加强网络管理,促使大学生合理、有节制地使用网络

大学生认识能力和控制能力都比较欠缺,极有可能在网上丧失自我而做出触犯法律、违背道德的事情。有的大学生还因为上网没有节制而造成学业受挫。比如,上海某高校237名退学试读和留级学生中,80%以上是因为无节制地沉湎于电脑游戏和看碟片造成的。针对这些状况,对大学生上网进行适当管理和干涉是很有必要的。学校应该制定规范学生上网的条例和守则,告知每一位大学生,对学生上网的机房、图书馆、实验室要配有专职的网络管理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发现问题及时制止。至于寝室和学校附近的网吧,也要经常去巡视。上海市有的高校制订了学生上校园网申请审批制度,凡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暂时不予办理校园网上网手续,已办理上网手续的,如考试成绩出现几门不及格的,也暂时取消其校园网上网资格。

5.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指导和咨询

网络时代,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症状的“网络心理障碍”,有的大学生无节制地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互联网上漫游、聊天、游戏,耽误学习,损害身体,

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心理异常, 包括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紊乱,其表现为上网成瘾、情绪低落、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体重减轻、思维迟缓、社交活动减少等。对此,上海市各高等院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开设了针对性的心理指导课,让大学生及时了解“网络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特别是怎样预防诸如上网成瘾、信息焦虑和人际孤僻等,做到防患于未然,对已出现不同程度的“网络心理障碍”的学生及时做好咨询、调适和治疗工作,使网络时代的大学生能健康地成长,使他们重新回归正常的学习生活。

总之,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网络越来越广泛地影响着校园文化的传播和创新,影响着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各高校必须高度重视,研究对策,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和建设,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网络时代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模式、新途径,将高校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参考文献:

[1]陈凡栋.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工作探究.中国科技信息,2006,(1).

[2]石培新.网络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5.

[3]商树松.论互联网环境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湖北师范学院报,2004,(4).

[4]罗海英.论互联网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建设.济南党校报,2004,(3).

[5]邓如辛,宋自芳.网络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6,(3).

(作者单位:湖南怀化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