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卷第5期 Vo1.38 No.5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Normal University(Hum.&Soc.Sci.) 2010年9月 Sept.2010 【中国诗学研究】 司空图诗文相通论及其对柳宗元一篇序文的补说 余恕诚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安徽芜湖241000) 不同文体之间的关系问题,涉及面很广。就 作家而言,一人往往会兼有几种文体的创作,这 今于华下方得柳诗,味其深搜之致,亦深远 矣。俾其穷而克寿,玩精极思,则固非琐琐者轻 可拟议其优劣。又尝观杜子美祭太尉房公文、李 太白佛寺碑赞,宏拔清厉,乃其歌诗也。张曲江 些创作的异同优劣,可以作为考究辨析文体关系 的一种依据。唐代作家柳宗元、司空图于此皆曾 发表过意见。并且司空图在对柳宗元诗与文均予 高度评价的同时,对其关于文体关系的言论,则 有所辨析补正。回顾这两位作家的有关论述,对 我们认识两家的文学思想,深入研究诗与文等不 同文体之间的关系很有意义。本文试予介绍。不 五言沉郁,亦其文笔也,岂相伤哉?……因题柳 集之末,庶裨后之诠评者,无或偏说,以盖其 全工①。 司空图以金属被铸成不同乐器的发声和力士持不 同武器的格斗,比喻作者用不同文体写作,即 “文人之为诗”和“诗人之为文”。认为:同一作 妥之处,希专家指正。 司空图《题柳柳州集后》云:’ 金之精粗,效其声,皆可辨也,岂清于磬而 浑于钟哉?然则作者为文为诗,格亦可见,岂当 善于彼而不善于此耶?思观文人之为诗,诗人之 家虽然所用文体不同,但都基于作者的素质而可 见其精粗,可辨其格调,即具有某种统一性。他 用“驱驾气势”等语评论韩愈诗歌,用“深搜”、 “深远”评论柳宗元诗歌,跟韩文给人的“气盛 言宜”、柳文给人的幽深旨远的印象是一致的。 显然,在司空图看来,韩、柳之诗,与其文相 为文,始皆系其所尚,既专则搜研愈至,故能炫 其工于不朽。亦犹力巨而斗者,所持之器各异, 而皆能济胜以为勃敌也。 通,有其统一性。。同时,他又用杜甫祭房瑁文、 李白佛寺碑赞,以及张九龄之诗文皆具有沉郁的 特征,进一步说明作家为诗为文,格调往往通之 于其人。 愚常览韩吏部歌诗数百首,其驱驾气势,若 掀雷抉电,撑抉于天地之间,物状奇怪,不得不 鼓舞而徇其呼吸也。…… 收稿日期:2010—06—01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1BZW030) . 作者简介:余恕诚(1939一),男,安徽肥西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①引文据《四部丛刊》本《司空表圣文集》卷二节录。清编《全唐文》题作《题柳柳州文集后序》。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38卷 司空图不仅从理论上,而且以具体作家作品 文坛的地位和成就,唐人是熟知的。作为开元时 证实了诗文之间的联系和相通。但他为之题跋的 期的重臣和文坛盟主,他与张说都是继陈子昂之 《柳柳州集》中却有一篇《杨评事文集后序》, 后,在诗新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其 序云: 以《感遇十二首》为代表的五言诗,抒写被贬后 文有二道:辞令褒贬,本乎著述者也;导扬 的忧国伤时之情,深于比兴,妙于寄托,沉郁蕴 讽谕,本乎比兴者也。著述者流,盖出于《书》 藉,为文学史上的名篇。除诗外,他的文赋也有 .之《谟》《训》,《易》之《象(彖)》《系》,《春 很高成就。著名的《荔枝赋》被杜甫在《解闷十 秋》之笔削。……比兴者流,盖出于虞夏之咏 二首》中隐括成诗①,可见他的赋确实通之于 歌,殷、周之风雅……兹二者,考其旨意,乖离 诗。又其《荆州谢上表》,抒写怀抱忠贞,无辜 不合。故秉笔之士,恒偏胜独得,而罕有兼者 被贬的心情,与其《感遇》情感相通,也足以印 焉。……唐兴以来,称是选而不怍者,梓瞳陈拾 证司空图所说的“五言沉郁,亦其文笔也”。根 遗。其后燕文贞以著术之馀,攻比兴而莫能极; 据其针对张九龄予以申辩,可见司空图的议论与 张曲江以比兴之隙,穷著述而不克备。其馀各探 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是相关联的,虽未直 一隅,相与背驰于道者,其去弥远。文之难兼, 接点出柳文,却对柳文有所补说和辨正,所阐述 斯亦甚矣。若杨君者,少以篇什声称于时……晚 的理论很重要,但下笔微婉,表面上似乎只是单 节遍悟文体,尤邃叙述。学富识远,才涌未已。 方面陈述自己的意见。 其雄杰老成之风与时增加……用是陪陈君之后, 关于柳宗元《杨评事文集后序》,司空图无 其可谓具体者欤!……宗元以通家修好,幼获省 疑是了解其背景和写法的。他的这篇题跋,用笔 谒。故得奉公元兄命,论次篇简,遂述其制作之 微婉迂曲,跟能够理解柳文的特殊背景,当有一 所诣,以系于后。 定关系。柳宗元是为人作序,此种序文,一般总 柳宗元这里所提出的“文有二道”与司空图所说 是要赞美对方的文才。且柳宗元为其文集作序的 的“文人之为诗,诗人之为文”可以相兼的理 杨评事(名凌)是其父亲柳镇的朋友、妻子杨氏 论,有无柢牾呢?司空图既然为《柳柳州集》作 的叔父②。此次写作,更是“奉公元兄命”,即 题跋,不可能绕开文集中的这篇文章。并且,追 奉其岳父杨凭之命,因而格外需要推崇对方。序 究其题跋的动机,很可能即与这篇文章有关。他 文说唐朝只有陈子昂诗文兼善,张说“以著述之 的题跋,既要在当时人们普遍推崇韩愈而对柳宗 馀,攻比兴而莫能极”;张九龄“以比兴之隙, 元的认识尚有不足的情况下,正确评价柳宗元, 穷著述而不克备”。兼善是这样困难,但杨评事 又不能不对柳宗元这篇文章在理论上有所补说分 却是晚节“遍悟文体,尤邃叙述”,可以陪“陈 辨。究其实。柳宗元“文有二道”说,不过源于 公(子昂)之后”,可见说文之难兼,原来是一 六朝时期的文笔之辨。由文笔的区别,推到二者 种铺垫,用意在子突出杨评事能够兼美。这是中 难兼。但难得兼善,并不是说任何人都不可能 国古代文人为人作碑铭、作序常用的以宾衬主之 兼,更不是说二者没有任何联系和相通之处。就 法。司空图读柳宗元文集为之题跋,知道柳宗元 连柳文本身也没有将问题绝对化——“恒偏胜独 序文的背景和语境,当然不宜过分较真,只要能 得,而罕有兼者”,所谓“偏胜独得”,只是恒见 让人避免对柳文产生误解,即算达到目的,写法 常有的现象,而并非尽皆如此; “兼者”只是 则不妨含蓄一些。 “罕有”,而并非没有。否则,便不可能出现陈子 《杨评事文集后序》还有一层值得思考和玩 昂了。对于诗文可以相通,司空图除了在理论上 味,即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不免以具有宏观的精鉴 予以说明,并举出包括柳宗元自己在内的作家为 的眼光自矜,他看到前人有的诗文兼美,有的不 证外,还进一步就柳文中所提到的张九龄作了申 能兼美,看到杨评事能“遍悟文体”等等,而柳 述: “张曲江五言沉郁,亦其文笔也,岂相伤 宗元自己既写诗又作文,并且在文坛上早已有 哉!”虽只是点到为止,未曾展开。但张九龄在 名,其成就又如何呢?此处当然不便说及或点 ①参见钱谦益《钱注杜诗》卷十五《解闷十二首》第九首后笺语。上海古籍出版社1971年版,第529、530页。 ② 参见《柳河东集》第十二卷《先君石表阴先友记》,第十三卷《亡妻弘农杨氏志》。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5期 余恕诚:司空图诗文相通论及其对柳宗元一篇序文的补说 破,但其《答韦中立论师道书》却可供参悟,其 引柳宗元在不同场合的言论作对照分析,而只是 中说他自己的创作: 对《杨评事文集后序》所论及的诗文关系问题提 本之《书》以求其质,本之《诗》以求其 出了自己的看法。他的观点很明确,但由于表达 恒,本之《礼》以求其宜,本之《春秋》以求其 上稍近含蓄,不免需要深入体会。除本文以上所 断,本之《易》以求其动,此吾所以取道之原 述者外,我们还应该特别注意对于一般认为属于 也。参之谷梁氏以厉其气,参之孟、荀以畅其 散文家的韩愈和柳宗元,司空图着重提出的是二 支,参之庄、老以肆其端,参之《国语》以博其 家的诗歌,从其风貌特征通之于二家之文方面, 趣,参之《离骚》以致其幽,参之太史公以著其 给予准确描绘,高度评价,不仅推许其诗文兼 洁,此吾所以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也。 善,且特地于文章结尾强调:“无或偏说,以盖 柳宗元在这里交待他是“旁推交通而以为之文”, 其全工”,意即不要以“偏胜”之说掩盖了柳宗 继承吸取的对象既有《书》、《春秋》、《易》之 元等人实际上的“(诗文)全工”。言外,当然也 类,同时亦有《诗》、《骚》,可见他认为诗文之 包括提醒人们对柳宗元在特定场合下所谓“偏胜 间是可以相通的,创作上是可以而且也必需多方 独得”之说,不要产生误解①。 面吸取。既然如此,则柳宗元之能够“遍悟文 体”、诗文兼善,也就不必待言。司空图没有援 责任编辑:凤文学 (上接第526页) 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7,(5):502—507. 而这些逻辑的基础仍然是形式逻辑。就是说,埃 [4] 钱广荣.把握道德悖论需要注意的学理性问题 J]. 尔斯特是用现代形式逻辑工具分析具有辩证属性 道德与文明,2008,(6):4—7. 的现实矛盾的。由于埃尔斯特所谓的现实矛盾与 [5] 张建军,黄展骥.矛盾与悖论新论[(:].石家庄:河北 教育出版社,1998:66—103. 我们所研究的实践型道德悖论具有某种程度的一 [6] 乔恩・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 致性,埃尔斯特的逻辑研究思路也就具有向实践 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7. 型道德悖论研究领域移植的可能性和价值。除此 E7] 曾庆福.必然、可能与矛盾:乔恩・埃尔斯特《逻辑 之外,笔者还认为,埃尔斯特的“次优性”思想 与社会》解析[D].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 不仅能够刻画和解释次优性社会矛盾的形成机 [8] 孙显元.道德悖论研究的现状及走向EJ].安徽师范 制,同时也是一种化解社会矛盾的路径。如果将 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6):62l一625. E9] 倪志安.论马克思新哲学的实践逻辑EJ].哲学研究, 其移植到实践型道德悖论的研究领域,或许能够 2009,(12):17—2O. 成为消解这种道德悖论的一个可行路向。 [1o] 约翰・伍兹.实用逻辑的新领域[J].北京大学学 报:哲社科版,2007,(1):17—25. 参考文献: [11] 武宏志.逻辑实践转向中的非形式逻辑kJ].重庆工 [1] 刘叶涛.论“道德悖论”作为一种悖论[J].安徽师范 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0):16—23. 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3):272 276. [12] 曾庆福,张建军.埃尔斯特“现实矛盾”思想解析 [2] 刘叶涛.道德悖论的矛盾归属EJ].安徽师范大学学 EJ].河南社会科学,2009,(5):1—5. 报:人文社科版,2009,(6):632—636. [3] 王习胜.关于道德悖论属性的思考[J].安徽师范大 责任编辑:陆广品 ①仅孤立地看《杨评事文集后序》中“文有二道”一段话,而未能对全文和柳宗元在它处所发表的有关看法作全面理解的,不 乏其人。如沈德潜《李修子诗序》云:“客有谓李生日:昔柳子谓诗与文二道:文则辞令褒贬,本于《易》、《春秋》;诗则导扬讽喻, 本于《诗三百篇》。考其旨义,乖离不合。子欲工诗,于前所求《易》、《春秋》之旨,将离而去之矣。愚谓不然。《诗三百篇》与诸 经相贯通者也。……学者不能穷经耳,能穷经,诗学深矣。彼柳子歧而二之,亦辞章之说,则然而岂通论哉!”沈德潜所转述的 “客”对李生之言,即是对柳文的片面理解。沈德潜未细究柳文的写作背景,对柳氏的批评,亦不免带有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