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明代版本鉴定明代,是又一个统一的大帝国,从公元1368年朱元璋称帝到14年崇祯皇帝上吊自尽,立国270余年,时间很长。就我们讲的雕版印刷,版本印刷总量来说,是一个极为发达的时代,远远超过了宋代、元代。比如,现存的宋元时期的版本,大约各自一千多种,合起来不到三千种。即使未来再有新发现,也不会太多。而明代,现存的明版书,据杜信孚《明代版刻综录》统计,就有八千多种,这还很不完整,总数更多。宋元时期,刻书、印刷,还是一种比较稀罕的新技术,新事业,就集中在文化发达、经济、技术、物质条件好的几个中心区域,别的地方很少或者没有。到了明代,刻书印书事业呈现出普及的态势,全国各地,不论是还是地方,不论是官家还是民间,都有刻书印刷,遍地开花了。各地之间的技术差异已经不明显了,精美程度都差不多,这显然是印刷事业进步了的表现,原来的技术壁垒也不存在了。明代在印刷术改革革新方面进步很大,古籍版本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很突出,是人们收藏、鉴赏的热点。所以明代版本鉴定问题,就比较复杂,其中的规则、线索不容易理清楚。但是,还是可以把明代版本印刷的风格,按照其时代先后顺序加以剖析的。明代立国时间长,前中后三个时期,形成了比价明显的时代风格,变化较为明显。只是有些地方偏远的,不容易受到全国整体风格的变化的影响,还保留着早期的特点、习惯,这就使得明代版本异彩纷呈。我们学习鉴定技能的时候,也就要抓住全国风格变化的主流,掌握一些支流,特殊地区特殊情况具体对待。我们根据明代版本风格变化的实际,人为地把明代版本发展脉络分为“前期”、“中期”,“后期”三个阶段,可以看出来,不是按照历史时代平均划分的,这自有原因。首先讲明前期版本。这一时期包括洪武、建文、永乐、洪熙、宣德、正统、景泰、天顺、成化、弘治十朝。过去藏书家有所谓的明初本的叫法,其实,弘治时距明代开国有一百几十年,已是明中期,叫“明初本”并不确切。但是有一定道理,因为这一时期刻本除建阳刻本外,其他各地无论官刻、家刻、坊刻,都是同一种风格,叫“黑口赵体字明初本”。把这种本子的特征都说明白了。这种所谓明初本,以官刻为主,洪武时期,首都在南京,刻印了一些书籍。永乐以后,迁都北京,在皇宫里设立的宦官机构,有个司礼监,为皇帝掌管往来文书,宦官们就逐渐读书、识字,进而也就刻书印刷了。当然,主要是为皇帝,为刻印书籍,是明代官刻的代表。这在历史上叫“司礼监本”,不惜工本,制作精良,往往还有圆圈作为句读。除此之外,南京的国子监,北京的国子监,各部院衙门,在这时都有刻书,风格路子还都是黑口、赵体字。编纂的一些大书,比如《元史》、《大明一统志》等,都是这种风格。洪武、永乐时期,分别在南京、北京刊刻过三次佛教大藏经,叫做洪武南藏、永乐南藏、永乐北藏,也是官刻,规模很大。正统时期,司礼监还刊刻了《道藏》,叫做“正统道藏”,校勘精良,也很有影响。明代分封皇子到各地为藩王,永乐以后,对这些王爷控制得很严。政治事务不许插手,经济上给予非常优厚的待遇。王爷们收入丰厚,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有些人就发展兴趣爱好,有些人因此也读书藏书,进而刻书,所刻之书被称为“藩府本”。这是前代没有的,就性质说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数量相当多,有的一家就刻有几十种。藩府由于资金雄厚,刻书也比较精美。家刻这一时期较少,没有成什么什么气候。这一时期坊刻仍集中于建阳,其他地区坊刻本很少见。现在经常被举到的有北京金台岳氏刻《西厢记》。下面我们总结一下这种黑口赵体字明初本。字体:一律都是赵体字,更加熟练,进而演化为圆圆润润的标准楷书“馆阁体”,墨色浓厚。有的还模仿馆阁体书法家姜立纲的字体。版式:一律都是黑口,而且是大黑口。四周双边,版框粗黑。双黑鱼尾。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叶次在下鱼尾处。司礼监的本子,有圆圈句读,断句。纸张,都是白棉纸。这白棉纸,并不是用棉花制造。而是明代通行的一种皮纸,洁白柔韧,不易老化,呈现玉白色。差一些的有黄棉纸。南京、北京这种政治文化核心区,赵体字就好一些。边远地区,字体书法就差一些,但还是赵体字的路子,大黑口,双边的版式没变化。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些边远地区的本子。“明中期”版本。根据明代版本风格变化的实际,我们把正德、嘉靖、隆庆三朝,划定为明中期版本时期。因为这一时期,发生了一个带有根本性的变化。这个变化开始于正德时,到嘉靖时大盛,延续到隆庆。其中正德十五年,隆庆六年,实际上是前后的两个过渡时期。而嘉靖一朝就有四十五年,这一阶段刻书既多,质量又高,风格统一,所以版本学上把这个时期的刻本习称为“嘉靖本”,一般也包括正德、隆庆这两代。版刻上的这一变化,与当时的整个文流密切相关。弘治、正德年间,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一批文士,对当时流行的诗文不满,提出“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主张,在文坛上形成了一个文学流派,被称为“前七子”。他们的主张得到广泛响应,影响很大,一时成为风气。受到文坛风气的影响,文人们于是要求多读古书,而这时形式上的古书,唐五代以上的已经很难见到,所能见到的古书,无非就是宋本。而宋本书,如前所讲,也已成为有价值的收藏物。于是只能翻刻以满足需要,而这种翻刻本,受到复古风气的左右,从形式上也追求尽量近古,于是出现了这种与明前期刻本面貌截然不同的所谓“嘉靖本”。翻刻宋本书的风气,是从当时文化最为发达的苏州一带兴起的。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时致力于用这种新风格刻书的人,都是文人,也就是说所刻之书都是家刻本。从前从来没有过家刻成为一种占绝对优势主导一时风气的事情。此风始于正德年间,是从翻刻宋本,特别是宋浙本开始的。我们看看当时翻刻的宋本的风格特点。在翻刻宋本之外,这些江南的商人文人,还模仿宋浙本的字体版式风格,刊刻了大量新书籍。但字体怎么也和宋浙本不能完全一致,而变化为方板僵硬的路子,形成了一种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典型“嘉靖本”。嘉靖本这股大风迅速吹遍了全国,南方北方,官家民间,纷纷效仿,但也就是江南地区的精美一些,别的地方差一些。我们看看这种嘉靖本的风貌。它们大都是仿宋浙本的欧体字,但僵硬一些,白口,单黑鱼尾,书名卷次在上鱼尾下,相当于下鱼尾处是页码,左右双边,等等。有的精致一些,有的清瘦一些,但都是一个味儿,与宋浙本只能说是有几分神似而已。“嘉靖本”也不完全都是这种,边远地区,也有例外,还保持着黑口赵体字的路子,也不奇怪。特别是赵体字,一时还不能完全退出舞台。所以我们切不可拘泥刻板。嘉靖本印刷,多用白棉纸,后期也有黄棉纸,竹纸很少。后“嘉靖本”字体的演变。到了隆庆、万历年间,标准嘉靖本的字体开始进一步方板化、整齐化,僵硬化,实际上在写样、雕刻的实践中,工匠们适应并逐步改造了这种僵化的字体,把它逐渐演变为一种标准字体,形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字库里的“宋体字”。这宋体字,与宋朝人恐怕没多大关系,与嘉靖本以来演变为万历本,倒是关系直接。所以,日本人把它称作“明体字”,这是很确切的。这种字体、笔画的平直、规整,是雕刻印刷工匠们效率提高、技术普及、行业规模扩大的表现和后果。我们看看这种万历本字体是怎么形成的。隆庆元年,戚继光、胡维新刊刻了著名的《文苑英华》这部大书,字就变得很方正了。到了万历年间,这种方块字就基本成型,在很多印版书籍中广泛使用了,也形成了更广泛的普及。我们看看标准“万历本”的特点和鉴定方法。字体,比嘉靖本更加方正,规范,整齐,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标准化新字体,宋体字,或叫做“方体字”。版式:白口,有的书名提到了上鱼尾之上,在版心上方,上鱼尾下面是卷次,这种做法在嘉靖本之前绝对少见,“明初本”中没有。版心下方有时候刻堂号,这也是南宋末年世彩堂以来又一次出现。格式:在卷首版面,并列作者、校勘者、刻印者衔名,并列几行,这种做法在嘉靖本以上也很少见。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封面:开始出现内封面,就是我们现在称作扉页的那一叶纸,印上左中右三栏,通常说:某某先生校订,某某某书,某某堂藏版,具有版权页的属性。代替了牌记。纸张:万历时期开始,流行竹纸,可能是印刷规模扩大了,竹纸便宜易得,但时间长了发黄、发脆。也有少量白棉纸的。当然,和嘉靖本的例外一样,边远地区,没有受到方体字风格的影响,依然故我,保持黑口赵体字明初本的路子也是有的。也不要见怪。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版本。泰昌皇帝在位就一个月,可以不算一朝。天启、崇祯时期,全国来讲,调版印刷的习惯、风格进一步变化了。尤其是字体,在万历时期那种略显宽肥的方体字基础上,进一步变得瘦长,有的还细长,显得撇、捺都有摇摆感,特点很突出。我们可以结合图片体会体会。从南京到北京,这种风格都有。版式:和万历本一样,书名跑到上鱼尾纸上,版心上方了,更普遍。卷首并列作者校勘者等衔名,好几行。内封面普及了,牌记消失了。避讳:此前的洪武以来,一直到嘉靖本、万历本,都没有避讳,这是明刻本的一个突出现象。但天启、崇祯时期,才开始避讳,也仅仅避讳泰昌、天启、崇祯三朝,也很不严格。纸张:这时候印书量很大,通行竹纸。绵纸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