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中医基础理论(精)

中医基础理论(精)

来源:九壹网
 中医基础理论

绪 论

主讲人:辛 宝

主要内容

认识中医——医学与中医学 医道源流——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道法自然——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特点

认识中医——医学与中医学

医学: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进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医学的分类

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临床医学 预防医学 生物医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中医学理论建构特点

地域特点:半封闭的–海岸型自然环境。 时代特点:古代经验医学时期

方法特点:世界观为元气论有机自然观(原子论机械自然观);方为系统整合型意象思维(还原解析型概念思维)。

对象特点:整体层面上的机体反应状态。

医道源流

————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社会科和 自然科学 知识的渗透 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影响 中医理 论体系 古代解 剖知识 为基础 长期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的积累 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

战国至秦汉时期的《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问世,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

四大经典 中医之基

(1)《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中医理论形成的标志。后世分为《素问》、《灵枢》两部分。

(2)《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

四大经典 中医之基

(3)《难经》扁鹊—独取寸口、命门理论。

(4)《伤寒杂病论》张机(仲景)—创立辨证论治医疗体系,奠定临床医学的基础。后分为《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伤寒病)、《金匱要略》(脏腑辨证论治内伤病)。后世尊其为“医圣”,书为“方书之祖”。

华佗创立五禽戏

秦汉时期中医理论及实践体系 已经形成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

1、魏晋隋唐时期

晋·王叔和编撰的《脉经》—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编撰的《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

葛洪著《肘后备急方》

炼丹之风盛行

早期防疫

隋·巢元方等编撰的《诸病源候论》 ——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唐·苏敬、李勣负责编撰《新修本草》 唐·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宋金元时期中医学的发展 南宋·陈言(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王惟一制铜人 钱乙兴儿科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 ——寒凉派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倡“邪非人身所有,邪去则正安” ——攻邪派

金元四大家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倡“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补土派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倡“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养阴派

明清时期中医药的发展

中医药巨著 《本草纲目》

明代中医理论与临床的发展

明代命门学说

张介宾(字景岳)—《景岳全书》《类经》 赵献可(字养葵)—《医贯》

吹鼻种牛痘

王清任著《医林改错》重视解剖,改正了前人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的理论。创立六腑逐瘀汤。

温病学派的创立

吴有性(字又可)著《温疫论》,创“戾气”说

叶桂(字天士,号香岩),创卫气营血辨证

吴瑭(字鞠通),创温热病的三焦辨证理论 清代中药房

张锡纯等开展中西医结合的探索

近现代中医的发展

中医学的主要内容与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是根据中医自身独有

的特色而建立起来的,主要概括有以下三点:

一、整体观念 二、恒动观念 三、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指机体内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思想 中医学认为:人和事物一样,是一个整体,

是由脏腑经络、气血、官窍等多个小整体组成,都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

1、人体自身的统一性

(1)形体结构的联系——相互沟通

通过经络沟通,以气血津液精为基本物质,连结成一个有机的大整体。

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 以五脏为中心

(构成五大系统)

一脏配一腑,形成小整体

(2)形体与基本物质的联系——相互作用 五 脏

养 化生

共同完成机体内统一的功能活动

精、气、血、津液

2、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

自然界环境为人类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生存条件。如木、火、土、金、水,空气、地理、环境、气候与昼夜的周期性变化的差异等,使人与自然界又形成了一个整体,人体能随着这些条件的影响相应地产生适当反应,就不会生病,反之,就会生病。

从整体上说明人与自然

人体是自然的统一性 自然界 天天人人失和衡谐则则生健病康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即天人

相应)

(1)自然环境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年周期—气血的运行、津液代谢。如“天暑衣厚则腠理开……”

月周期—气血运行。“月郭满则海水西盛,人气血积,肌肉充,皮肤致,…”《灵枢·岁露》

日周期—阳气的昼夜节律变化。《素问· 生气通天论》中“阳气一日而

主外,平旦人气生…”

地域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江南气候湿热,其民腠理疏松,体质偏弱。

北方气候寒冷,其民腠理致密,体质较强。

(2)自然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气候变化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 产生季节性多发病或时令性流行病。《素问·金匱真言论》:“春善病鼽衄……” 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也有一定影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说:“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

地域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各种地方病的产生多与其水土及居民的生活习惯相关。如瘿瘤、克山病、血吸虫病、水俣病和一些癌症(食道癌—林县)。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1)社会进步对人的影响

利—健康知识的普及,医疗水平的提高,平

均寿命延长;

弊—疾病谱、死亡谱的变化。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

(2)社会的治与乱对人的影响

战乱——瘟疫;伦理——疾病(AIDS)

(3)个人地位的变迁对健康与疾病的影响 《素问·疏五过论》指出:“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尝富后贫”可致“失精”病,

病理上的整体性

中医学在分析疾病的病理机制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映统一起来。既重视局部发生病变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又不忽视病变之脏腑经络对其他脏腑经络的影响。 形神统一的整体,因而形与神在病理上也是相互影响的。

诊治上的整体性

人体的局部与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各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在生理与病理上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因而在诊察疾病时,可通过观察分析形体、官窍、色脉等外在的病理表现,推测内在脏腑的病理变化,从而作出正确诊断,为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二、恒动观念

指生命具有永恒的无休止的运动思想 生理:运动不息是脏腑的生理特点 脏 腑

运动 功能正常

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肺:进行气体交换,维持呼吸正常

脾:将饮食物变化、转输,为全身提供营养物质。 肝:贮藏、调节血液,供给脏腑活动的需要。

肾:贮藏精气,促进生长发育,决定人的生、长、 老、已。

三、辩证论治

症:症状。疾病的现象,是疾病某种痛苦

表现。

证:证候。疾病的本质,是多个症状(包括体征)的综合。

病:几个证的概括。是疾病发展过程中的全过程临床反映。属综合性诊断。

症 疾病

病因 病机 病位 病势

证(病性)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辨证: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的过程。此过程包括辨病因、辨病性、辨病位、辨病势。

2、辨证论治的基本概念

论治:是在通过辨证得出证候诊断的基础上,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选择适当的治疗手段和措施来处理疾病的思维和实践过程。论治过程一般分以下几个步骤:因证立法、随法选方、据方施治。

辩证论治的关系

前提和依据

辩证 目的和检验手段

论治 辨证论治过程

四诊

望——舌尖红,苔薄黄 闻——声音重浊

问——发热、头痛、咽喉疼痛 切——脉浮数

病因:风、热邪

病位:表证 风热表证 病性:热证

→辛凉解表-→银翘解毒丸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即“证异治亦异”。

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即“证同治亦同”。

3.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因此,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EMERGENCY中医基础理论课的主要内容

中医基 础理论

中医哲

中医藏

象学说

学基础

经络 学说

气血津 液理论

辩证 施治

阴阳 学说 五行 学说

病因 病机 预防治疗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