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九壹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潜江的民俗风情

潜江的民俗风情

来源:九壹网
潜江的民俗风情

农村中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期,遂渐渐消亡2. 潜江的民歌

潜江位于江汉平原腹地,原为古云梦泽一角,这里河渠湖泊密布,物产资源丰富,既是“水乡泽国”,又称“鱼米之乡”;既是“水袋子”,又是“歌窝子”。这里的人民勤劳勇敢,朴实厚道,聪慧乐观。千百年来,在劳动生活和求生存的斗争中,他们创作出了大量的民歌,这些发自他们肺腑的歌声,是他们真情实感的渲泻,是斗争的武器,劳动的号令,爱情的媒介,娱乐的工具,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潜江民歌题材丰富、语言生动、曲调优美、形式多样,主要有号子、田歌、小调、灯歌、风俗歌、儿歌、历史民歌以及新民歌等.

号子是与劳动紧密联系的,潜江水乡河流堤防很多,经常受到洪水的威

胁,所以打硪修堤成为人们重要的劳动内容,为了减轻疲劳,协调动作,产生了大量的打硪号子,所谓“号子是令旗,不喊号子打不一”,“不喊号子不修堤”,成为打硪时不可缺少的劳动辅助和精神支柱。打硪时,按硪型可分为木硪、片硪、石磙硪三种;各种硪歌曲调繁多,在声腔上有高腔、平腔、矮腔之分。打硪号子一般是根据打硪时人们情绪的变化而变化的。大致分为:慢硪、中硪、快硪、急硪及边硪等。

种田要知牛辛苦,穿绸要知采桑忙。潜江水旱田地宽阔,是集中粮棉产区,因而田歌非常丰富,它是潜江民歌中数量最多的一个品种。每种田歌都有一些不同的曲牌、唱法和演唱形式,有成套的也有散曲,可谓行姿百态。如潜

潜江位于有名的江汉平原,这里是一个美丽的鱼米之乡。有丰富的水资源,有风景秀丽的森林公园和热爱家乡的潜江人。在位于潜江园林镇的子月村8组有一个草莓基乡,每到星期日的时候,家长们就和孩子们一起来到这里,热情的子月人就把他们迎进棚子里去摘。森林公园里有很多树木,春天一到这里的树都发芽了,每当这个时候就有很多人就到这里来玩。有机会你一定要到这两个地方来玩,要不然你就没有到过潜江了。

1. 潜江市衣服鞋帽习俗

湖北省潜江市一带旧时服饰,与其它地方无明显差异,富裕家庭的男子穿长袍,罩马褂,妇女穿斜襟上衣,宽脚裤;贫寒家庭的男子则短衫打扮,穿对襟短衫。

农村男子常用青纱裹头,妇女田间劳作则用毛巾包头,以遮阳挡雨,毛巾两端在脑后打一个节,老媪则通常在头上戴一顶髻圈,老汉则喜戴瓜皮小帽。  男娃娃喜穿虎头鞋,虎头鞋前端绣有虎头图案,为鼻梁鞋。男子多穿圆口鞋,女子多穿方口鞋。青年女子常以纳花样鞋底作为相互间比较针指功夫的实证,而绣花袜底(实为鞋垫,又称“掩底子”)则往往是她们送给丈夫或未婚夫的一种实用性很强的礼物。以后,线袜、胶鞋、皮鞋相继进入市场,这种风俗仍在

3. 潜江民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吹打乐”,有“唢呐”、“萧”、“笛”、“锣鼓”四种;二是“丝弦乐”,有“四胡”、“二胡”两种;潜江民乐的演奏形式、演奏技巧、曲式结构、调试旋法、曲牌等都有自己的内容。

4. 潜江民舞:具体分为:龙灯舞、狮子舞、彩船舞、莲湘舞、蛤蚂舞、蚌壳精舞、黑驴子灯、赶、送粥米、烧龙头香、驻将、阴花鼓、打手印、绕棺舞、道士做斋、车水锣鼓、蛾舞、打花棍等等花样繁多。

5. 潜江民间文学:含民间故事、人物传说、动植物传说、地名传说、民间笑话、民间谚语、谜语、歇后语、民谣、叙事诗等,遍布我市各地,与我市的习俗、口语密切相关。

6. 潜江木雕:以做工细腻逼真、构图饱满、圆润流畅著称。常见于家居、门窗、房檐。

7. 潜江花灯:以简捷灵巧的造型见长。近年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我市的工艺花灯更上一层楼,既精细、又剔透,更不失风趣,作品曾出国巡展。

8.潜江草把龙灯:是我市农民就地取材,用稻草扎制的潜江独有龙灯。  其它:除上述以外,还有我市的风味小吃(猪油锅盔、砍锅盔、火年米茶、火年豌豆、二回头等)、中药材(车前草,以潜江药效最佳闻名,本草纲目有述)等。

江的薅草歌,由主腔和号子组合而成,演唱时有领有和,领唱者唱主腔(高腔、悲腔、打锣腔等),合唱者接号子(阴阳火、拗驴子过桥等),主腔多唱戏曲唱词,号子只有衬词,曲调既具有山歌高亢悠远的特点,又有小调优美动听的感觉。旧时演唱薅草歌时,常有赛歌的习俗,当两支不同的薅草队伍相遇时,必经比试一番不可,这样能调解劳动者的精神,提高劳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起了解闷舒心、提神鼓劲的作用。

儿歌是潜江民歌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其演唱形式多种多样,有独唱、对唱、边做游戏边唱以及大人对小孩哼唱。内容多反映儿童生活,非常适合儿童的口味,浅显易记。口语化的歌词使其在音乐上主要是以方言声调依字引腔,是研究潜江民间音乐的重要依据。潜江民歌《得央?蚂》就是一首极富特色的儿歌,潜江人把“青蛙”叫做“?蚂”,所谓“得央”有二层意思:一是小孩们在竹杆头上系根线,线头上系个棉球或其它诱饵然后像钓鱼一样到河边去钓青蛙,他们上下抖动竹杆,诱饵在水面上晃动,等青蛙蹦起来一咬,就把它钓起来了,小孩们钓青蛙的动作潜江人称作“得失”;另外就是“数数”的意思,因为小孩数数的动作也像在“得央”什么东西一样。这首《歌曲》由2、5、1三个音构成,旋律起伏大,但是既上口又好听,其衬词极富儿童情趣又有锣鼓点子的韵味,深受潜江人民的喜爱,至今传唱不衰。

潜江民俗风情

常吃焌米茶,健康千万家!

---水麻酥史话

潜江风情讨论 “人情”浅谈

潜江方言“感人情”的“感”,也不知道为什么,人们往往都误写为“赶”了。笔者通过考证,觉得应该是“感”才对。理由是:一,《汉语词典》“赶”的义项里,找不到与“送礼、送情、上人情”之类意思相关的解释。唯有一项

《潜江风情录》载:公元前540—516年间,楚灵王在今日潜江龙湾马长湖高筑辉煌离宫章华台,终朝与三千细腰美女寻欢作乐,吃腻了人间山珍海味后,听说竹根滩《盖天名点》有一种传统美食水麻酥,就派人将盖天名点的老板,连同所生产的水麻酥全带到章华台。从此,水麻酥被水灵王封为《御饼》,只准宫内享有,民间失传了。 到了清朝未年,竹根滩一家食品铺里,出了个叫潘丑儿的师付,他根据千百年来民间传说水麻酥的制作方法,细心揣摩,多次实验,终于制作成功,使水麻酥重间。

潜江四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茶馆不卖水麻酥,茶客不往前走,迎客不用水麻酥,客至桌前又回头。〉可见水麻酥在人们生活中占着何等重要的位置!在前直至后的很长一个年代里,潜江人曾把水麻酥用于拜年的礼品。

焌米焌米茶:民谚:潜江人,礼行大,来客就吃焌米茶。焌豌豆火烧粑,清清爽爽度炎夏。

民间传说:楚王爱细腰,凡是选进宫中美女,都要缚腰限食,使得个个面黄肌瘦,以泪洗面。楚灵王听说江汉平原有一种美食,既能饱腹,又能细腰,就在今日潜江龙湾境内高筑离宫章华台,让宫中三千美女一日三餐,以此饮食养身,时间一长,果如所愿,此饮食就是焌米茶。

产品简介:焌米茶是我国戏剧大师曹禺家乡——湖北潜江的传统食品。它既是国内外唯一以五谷杂粮精工打造的茶饮食,又是中国古老农耕文化、楚文化和饮食文化的沉淀。焌米茶是正宗的“农家饭”,用传统方法将大米、小米、玉米、绿豆、红豆混合炒制而成。粮食中的糖份降至最低,含有人体所需的平衡营养,是饮食顺归自然的一种粗茶淡饭。适宜于男女老幼、健康人、病人(糖尿病患者)等各类消费群体,是常年食用的最佳饮食选择。

“赶情”,释为“1.原来。表示有所领悟。 2.当然。表示情理明显,不必怀疑。”显然与“人情”毫不相干。用排除法可以认定非“赶”。二,“感”除了表现为名词功能以外,还可以作动词使用,如“感恩”。“感恩”,词典释为

其次,感人情一般是受到了邀请,俗称“接客”。主要方式是发请柬(请贴),乡里叫“下帖子”。从主人角度来讲,这是“讲礼性”,表示慎重;从接收邀请者来说,则意味着“不可抗拒”(言重了?),必须“讲礼性”感人情。君见过对于这样的邀请有“谢绝”的么?当然,关系随便的,邀请方式也可以是口头的、电话的、短信的,甚至捎个口信“接”一下也是可以的。有一种说法叫“生不请,年不接”。这里的“生”,显然是指“生小孩”,而非“生日”。生了小孩,叫“望到了”,大喜啊,怎么“不请”呢?原来,这里有个礼性叫“报喜”,送一些简单的礼物,比如鸡蛋、糖酒之类,比下请贴更加“讲礼性”。只要是接到了这样的“报喜”,焉有不“感人情”之理?这叫“不请”“自来”。“年不接”,泛指逢年过节的请客,有的叫“请年客”、

我们知道,“感人情”,就是送礼,也叫“随礼”、“送情”、“上人情”

一般来说,“感人情”是亲朋好友之间,相互抬举,加深感情,增进友谊

的一种传统礼俗。是人们社会生活交往的重要纽带,具有鲜明的人性观念和浓厚的人情味儿。体现了“蓬柴火焰高”,一家有事,众人“抬庄”,一家有难大家来帮。不仅可以把事情办的更加、排场,而且大家有机会聚在一起,共叙友情,主客同享欢乐喜庆。其社会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潜江文化底蕴深厚,人们更加崇尚“礼性”。要不怎么会有“潜江人,礼性大”的美誉呢。所以潜江人把“人情”看得非同小可,往往将它摆在家庭生活的重要位置。乡下流行这样一句话,叫做“人情不比债,头顶锅来卖。”一方面道出了人们面对经济压力的无奈,另一方面说明对人情的认识是非常之高的。哪怕家庭再困难,哪怕手头再为难,出现了需要“感人情”的情况,那是必须要“感”的。“踮起脚来做长子。”――这是潜江人的美德之一。俗语还有把“感人情”直接称为“做人”的,说明这既是面子问题,更是处世为人的道德品质问题。

这种“感人情”和普通意义上的送礼是不同的。

首先,感人情是相互的,对等的。古语云“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俗语也说“人情无大小”。意思是,“人情里外”,往往来来,最终一般都是要大体扯平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情是不论大小的,“感”多“感”少关系是不大的。至亲之间须要讲究一点,除此之外原则上“随大流”就行。不过,也有“借牛还马”一说。就是在“回”(或曰“还”)人情的时候,在对方原先送来的礼值的基础上加点码,或者加倍,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叫做长“利巴子”。这样,既“做了人”,撑了面子,又照顾到了物价上涨货币贬值因素,免得人家怪罪。

“感谢别人给予自己的恩惠。”我们讲,“恩”和“情”在词性、词义上是一致的。那么将“情”代换“恩”,不就可以释为“感谢别人给予自己的情意”了吗?这样一来,“感情”就能够说得通了;进而“感人情”也就能够成立了。

“请春客”,“叙”个日子,一般是不须要感人情的。然而也隐含了“人情”,

一方面“请”和接受邀请,就是人情,“吃酒不还席,脸上像靴皮。”另一方面客人的人情变相为“送红包”(压岁钱之类)。就更是一种人情了。还有另外一种情况,某某“做事”,因故不准备请过多的客,结果知情的主动来“感人情”。这的确是盛情难却,也就只好笑纳。等以后择机还人家的“人情”就是了。

其三,“感人情”主要以现金的形式。对于生小孩名堂要多一些,过去乡下有抬“抬盒”,送“祝米”,什么“咖椅子”,“摇窝”,“推床子”的(主要是“家家”一族),后来不兴了,代之以钞票、童车之类。唯现金既了撇省心,又妥当实在。(广义的“人情”和“感”的方式就不在这里展开赘述了。)

“赶人情”的主要因素包括: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金榜题名,参军入伍;买卖开张,拜师学艺;大厦落成,乔迁新居。大凡遇有这样一些事情,一般都是要设宴操办的,俗称“整酒”。

婚。有订婚,结婚。订婚规模要小些。结婚又称“弄姑娘”,“过期”,“过喜事”,“过喜巴郎子”。还有“再婚”,甚至“再再婚”的。旧社会还有“圆房”,在儿子还小的时候,碰到(或买了)一个女孩子来家养着,北方叫“童养媳”。等达到结婚条件的时候,举办结婚仪式。

丧。人死了叫“老了”,“过世了”,“嗑嗒”,“不在嗒”。老人去世称为“白喜事”。

嫁。女儿出嫁有的称“嫁姑娘”,“姑娘过门”,姑娘“出阁”。 娶。娶亲,娶媳妇。这叫“儿子结婚,老子操心。”

生。从孩子出生,有这样几个“期”:出生第三天叫“洗三”,还有“满月”,“周岁”(“抓周”),“十岁”等。

老。老人满六十岁,和往上的整岁数,称为“大寿”。

病。生病是不兴请客的。但探视病人一般不能空手,要送礼品或礼金,不叫人情,实际上也是“人情”。

金榜题名。孩子考上大学,或更高学府。考上中专、技校也算。 参军入伍。叫“当上兵了”,“验上了”。

买卖开张。无论做生意的人,还是在职的搞第二职业,图个“开张大吉,财源广进”。

拜师学艺。学徒在“上教”、“谢师”的时候,都是要“讲礼性”的。某些比较特殊的行业,如建筑行业的泥瓦工、木工,裁缝以及部分修理工种,目前在乡下仍在流行。

大厦落成。随着经济的发达,“大厦”从街上遍及到了农村,落成自然是应该庆贺的。原先乡村盖个“小厦”也是有讲究的。不过不叫“落成”典礼,时间也不是在竣工之后,而是在上梁之日,称为“上梁”(也有叫“散梁”的。

潜江风情民俗札记 康熙《潜江县志》记载:“潜濒汉江下流,地势洼潴,土田崩淤不常。故民无百年恒产,而家无屡世素封。每水涨堤溃,陵谷倏更。所谓我疆我理者已不可考。……潜江湖多于田,民夹堤以居。”这就是历史上,潜江的基本地理风貌。随着岁月的更替,潜江的地理环境,仍然保持着自己鲜明的特色:长湖泄洪道田关河横穿东西,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及其分洪道东荆河纵贯南北。境内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 - --- 潜江人讲意思 “播种一种思想,收获一种行为;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这段广为流传的话,揭示了人生发展的规律。通俗地理解,环境影响人的思想(观念),思想指导人的行为(性格),性格影响人的命运(事业)。一个地方人的性格,有一个主流特点。关于潜江人的性格特点,却很难用一两句话说得清楚。只能片面的谈一些感受。乔迁新居。内容与落成是一回事,多限于城镇。以上所涉,大体属于可操办范围,但不是非办不可。农村有一个精当的词叫“场合”。“场合”惯了的中国人,实行“AA制”是不可想象的事情。至于人们对于频繁的过滥的“人情”颇多微词,对那些变了味的“接客”怨声载道。是可以理解的。创建和谐社会,人情还是要存在的。如果说,武汉人的性格特征是“讲味”(易中天《读城记》武汉.镇),那么,潜江人的性格特征,是不是可以概括为“讲意思”。“讲意思”三个字,含义非常丰富、深刻。与潜憨子的“敦厚”、“憨态可掬”可谓一脉相承。至少包括:江湖义气重;吃苦精神强;故乡情结深;莴麻礼行大;小心眼儿多。等等。江湖义气重。是潜江人的突出特点。潜江人的口头禅,“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江湖走,哪能不喝酒”,或者干脆说,你这个人“江湖”不“江湖”。某种程度上讲,潜江人是“吃软不吃硬”,喜欢结交“整gen朋友”;在外面喜欢“抱团”。凡是当过兵的都知道,在,潜江人挨批评最多的,是在别人眼里,老乡观念非常重。而且交友不大讲原则,也不太计较地位,只要说得来,可以把裤子脱给你穿;只要顺毛摸,水可以燃灯。潜江人最讨厌的,也是(认为)与自己对着干、带了不该带的“意思”的人。江湖义气重,江湖骗子多,这与潜江所处的地理环境,不无关系。康熙《潜江县志》记载:“崇祯六年,癸酉,大饥。村民周肖河等,聚众抢夺,旋捕杀之”。短短22个字,读来令人惊心动魄!旧社会的潜江,可以说是连年灾荒,十年九不收,人们的温饱始终难得解决。史书中随处可见“xx溃口”;“升米百钱”;“饿殍相枕”;“人烟几尽”等等叫人头皮发乍的描述。这一年,明崇祯六年(公元1634年),又是“大饥”。 一个“大”字,说明非同寻常。如果说,逃荒讨米能够度过、忍饥挨饿能够承受,那就不叫“大饥”。很明显,“大饥”是要饿死人的了!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有那么一帮子人,怒从心头起,义由胆边生。与其活活饿死,不如揭竿而起。于是,就有一个为首叫周肖河的,还有“等”,说明牵头的不止他一个人;“聚众”,可见人不在少数。当时他们或许不懂得什么叫“”。但是他们走投无路了,甘冒杀头的危险,为了生存,而去“抢夺”。这种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壮举,难道还不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吗?!真乃“民不怕死,奈何以死惧之”。(顺便插一句,既然有抢夺的对象,说明那时候就存在社会分配不公、不均的问题。)“旋”,很快;“捕杀之”。这个“之”,究竟是指哪些人?史书没有明确交代,我们不得而知。笔者推测,无外乎三种可能:一是指周肖河一个人。如果是这样,阿弥托佛,那么代价会小一点;二指包括周在内的“等”为首的几个人;唯有这第三种可能,是最不堪想象的,那就是把所有参加抢夺的人,统

地名,也真实的反映了潜江的生态。夹堤以居的乡民,包括城镇居民,管

临(江、河)水的一面叫“滩”;渡船的地方叫码头,也叫“口”;背水的一面叫“垸”,而被水围着的陆地则叫“洲”,或“垴、岭”等。大凡集镇,就叫“市”。多以上述特点来为地方命名。因此,长期以来,生活在这样独特的地理环境里的人们,便形成了独特的乡风习俗,养成了独特的性情习惯。

一般来讲,生活在湖田地区的农民、渔民,相对干田作业区的人来说,“豪气”、“义气”更重一些。道理很简单。在过去的旧社会,物质匮乏,他们大多居无定所,有的依势搭个“豆荚式”的茅草棚子,有的干脆就住在小划子(船)上。为了抵御自然界洪水猛兽的侵袭,和土匪强盗的骚扰,如果不抱团,没有拉帮结伙的观念,和见义勇为、助人为乐的精神,一味地各自为战、单打独斗,是要吃亏的。潜江人有着共同的切身体验,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中,《水浒传》、《三国演义》,在老百姓中的普及率,是相当高的。可以说是妇孺皆知。即使是文盲,也能讲他几段。因为江汉平原,有侠义文化的土壤。你看水浒里,梁山英雄好汉,劫富济贫,差不多人人都是侠肝义胆;三国演义就更不用说了,故事大部分发生在湖北境内,人物差不多个个智勇双全。其中的许许多多的人物形象、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很容易与我们自己生活或祖上“预先过”的生活对上号,因而产生极大的共鸣。为了生存,铤而走险;为了对朋友“讲意思”,不惜两肋插刀;面对对方不该带而带了“意思”,马上“刀子场合”相向;为了心爱的人的“意思”,甘愿委曲求全,冒名顶罪,哪怕吃再大的冤枉亏,也在所不计。这类侠义故事,在潜江地盘上,一代一代地演绎着。仅略举几例。

吃苦精神强。潜江这块肥沃的土地,得益于水,也受制于水。既有汉江、东荆河洪水之“外患”,又有内垸因降雨量不均,非涝即旱之“内忧”。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潜江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与洪涝自然旱灾作斗争的历史。境内的汉江干堤和东荆河干堤,长达168. 2 公里,累计土方约 5800 万立方米,石方 100 万立方米;人工干、支、斗渠 2760 条,总长 4000 余公里。另有大中小型排水涵闸 586 座、灌溉涵闸 657 座。这是千百年来,基本上靠人挑肩扛的结果。我们的祖祖辈辈,除了一年四季艰苦的田间劳作,还要承担额外的打堤挖河之类繁重的苦差。水患当前,夏季要防汛,冬季要“岁修”。每当此时,千军万马,浩浩荡荡。(河渠)挖了被冲,冲了又挖;(堤圩)筑了被毁,毁了又筑。如此浩瀚的土方工程,如此频繁的超负荷劳作,没有一种精神来凝聚是不可想见的。这种精神,就是从楚人祖传下来的筚路蓝缕、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可以理解为讲意思。这些水利工程,融进了先辈们的血泪和汗水,铸入了祖先的魂,是千百年来,祖祖辈辈与大自然顽强搏斗的历史见证。今天,我们不仅视之为抵御洪涝灾害的伟大工程,更是屹立在潜江人心中的运河、长城。

统捉起来,杀掉了。那就未免太残忍、太寒心了。那时候的刑法也着实简陋,

连基本的办案程序恐怕都没有,一捕(捉拿归案),一杀(砍掉脑袋)了之。呜呼哀哉!这就是300多年前,发生在我们潜江莫市“东城烟柳”的周家前辈的事情!再比如,在“贺龙领导闹”的土地时期,潜江群起响应之众,谱写出多少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毛道海、水乡芝仁等有作品介绍);另如以梦壑为首的“南浦书香”的文友们,集体创作的近代小说《襄江春来原是梦》里,主人公在“8.18”打刑时,替朋友顶罪,遭错判15年徒刑的故事,不也从一个方面说明,潜江人历来都是“讲意思”的。  

故乡情结深。潜江人多以“跩窝兔子”自诩,用棍子都打不出门。乡谚有云:“家鸡赶的团团转,野鸡赶的满天飞”;“金窝银窝,舍不得自己的穷窝”;“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等等。究其原因,潜江这块神奇的土地,一是文化底蕴深厚,二是物产相当丰富。且不论“地上产粮棉,地下有油盐”。曾经流传,折根柳树枝,倒着插到地里都会发芽。古语就有“湖广收,天下足”一说。鱼米之乡,名副其实。与仙桃接壤的东部,有一首民谣:“沙湖沔阳洲,十年九不收;倘若一年丰收了,狗子不吃糯米粥。”和荆沙交界的西边河湖地区,则是“吃水不用桶,火叉捅莲蓬,渣仓窝子里都有鳝鱼洞”。即使在旧社会,哪怕连年受灾,一时倾家荡产,拖家带口出去逃荒;灾荒过去,返回家来,生产自救,重建家园,照样快快乐乐地过日子。就拿50年代末“三年困难时期”来说,是人祸,已经成定论。全国传说饿死了许多人。而我们潜江,死人并不多。为什么?一个重要原因,是那几年的年成并不坏。大跃进使得国家粮库亏空,粮食的确是紧张,每天每人只有一碗稀米汤。靠什么活命,吃菜。许多水产品,除了鱼虾蟹、螺丝蚌壳,还有莲藕、菱角、鸡头米、茭白;旱田里有大量丰富的红苕、芋头和蔬菜菜,以及知名不知名的多种野菜。老人们感触很深:

潜江人讲意思,还表现在对外地人、外来文化的亲和力与包容性上。无论

是外地逃难来的,还是建国以后,以河南人、北方人居多的农垦大军、60年代陆续开发江汉油田的创业者,都是抱欢迎、尊重的态度。如对河南人,尽管在语言上听不惯“弯”声啨,称为“河南呔子”,但感情上还是把他们视为“老乡”;称江西人则为“老表”,管油田人叫“老大哥”。都表现出“够意思”的高姿态。农场、油田等“新移民”,扎根潜江,把潜江视为第二故乡,与潜江原住民(包括早已融为一体的“老”移民后裔)之间,在地域观念、生活习俗、文化认同上,产生了磨合和碰撞,渗透和融会。和睦相处,共谋发展。

“没有哪一年的蔬菜像59、60年那样‘肯长’,田菜(牛皮菜)、家ga菜(雪里蕻)种下去,不几天就长得青务哒。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当然,菜只能充饥,只能救命,解决不了“饿”的根本问题。我们那时还小,那种“饿”的感觉,是切切实实经历过的。由于天天吃菜,个个头泡脸肿,无精打采。以致于以后很长的一段时期,一提起家菜、田菜,经历过的人,往往就条件反射,打心眼里深恶而痛绝之。外地,像河南、江西、安徽的一些“不毛”之地,情况恐怕就大不相同,受灾了连树皮草根都没得吃,不饿死人才怪呢。那样的故土有啥好恋的?所以往往逃荒逃到像我们潜江这样的地方,就落籍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91gzw.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3988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