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间,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据史载,在他镇守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招徕诸羌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 腹中有数万甲兵 。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2]
范仲淹是当时的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副宰相。他了解民间疾苦,深知宋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主张革除积弊,但因统治集团内部守旧派的反对,没能实现。
他也是著名的文学家。这首《渔家傲》是他的代表作,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古代把汉族政权和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交界地方叫做 塞 或 塞上 、 塞下 。这首词所说的塞下,指的是北宋和西夏交界的陕北一带。
从词史上说,此词沉雄开阔的意境和苍凉悲壮的气概,对苏轼、辛弃疾等也有影响。
任何一首词的审美价值,是由多种艺术功能构成的。这首《渔家傲》并非以军事征战为题材,而是写边塞将士对家乡的怀念,因之不能生硬地用政治的尺度来衡量,而应该用艺术的尺度来衡量。它的艺术功能、艺术力量,在于抒情写景,但即使从政治上要求,此词的意义也并不消极。 燕然未勒归无计 一句,正是这首词最本质的思想亮点。燕然,即今之杭爱山。后汉时,将军窦宪追击匈奴,曾登上燕然山刻碑(勒石)纪功。词中霜满头的老将军,已擦干思乡之泪,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是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
1
不建功勋于边陲,虽有时思乡心切,也是不打算归去的。
词的上阕侧重写景。秋来景异,雁去无留意,是借雁去衡阳回雁峰的典故,来反映人在塞外的思归之情。思归不是因为厌弃边塞生活,不顾国家安危。而是边防凄厉的号角声以及周遭的狼嗥风啸声,令人心寒。更奈何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此情此景甚是令人怀念故乡的温馨。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此句写得最成功,仅10个字便勾勒出一派壮阔苍茫的边塞黄昏景致。
写景是为了抒情。因此下阕一开头就是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浊酒,本是乳白色的米酒,这里也暗喻心情重浊。因为思归又不能归以致心情重浊。 归无计 ,是说没有两全其美的可能性。正在这矛盾的心绪下,远方羌笛悠悠,搅得征夫们难以入梦,不能不苦思着万里之遥的家乡,而家乡的亲人可能也在盼望白发人。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这10个字扣人心弦,写出了深沉忧国的复杂感情。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消沉斗志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而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范仲淹曾在《岳阳楼记》一文中,倡导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精神。词中的白发老将军,正是这种崇高精神的生动写照。黄蓼园说它 读之凛凛有生气 ,倒是深得其旨趣。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只此两句便抵得上那首有名的《敕勒歌》,虽然彼此取材不同。伟大的曾写过 孤城早闭门 的佳句,但气势的雄浑似不及范词。那是人烟稀少的边塞,光秃的山峰重重叠叠,上空飘浮着一缕缕的青烟,悲壮的号角和着杂乱的边声在四野回荡。太阳还没有收起它金色的余晖,远远望去,山腰里一座孤零零的城池早已把城门关闭。这就像一幅中世纪边塞景象的艺术摄影。
2
一幅野性十足的边塞图画。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这样的 边塞情绪 ,往往当人物置身特定场景之后,自然流露出来;此时才明白,长烟落日的边塞,对于生命个体而言,并不仅仅是 戍边苦 ,还会产生极大的心理满足。
词是范仲淹守边愿望和复杂心态的真实袒露。词中反映了边塞生活的艰苦和词人巩固边防的决心和意愿,同时还表现出外患未除、功业未建、久戍边地、士兵思乡等复杂矛盾的心情。在有着浓郁思乡情绪的将士们的眼中,塞外之景色失去了宽广的气魄、欢愉的气氛,画面上笼罩着一种旷远雄浑、苍凉悲壮的气氛。在边塞熬白黑发,滴尽思乡泪,却又不能抛开国事不顾,将士们的心理是矛盾复杂的。范仲淹虽然守边颇见成效,然而,当时在北宋与西夏的军事力量对比上,北宋处于下风,只能保持守势。范仲淹守边的全部功绩都体现在 能够维持住守势 这样一个局面上,时而还有疲于奔命之感。这对有远大政治志向的范仲淹来说肯定是不能满足的,但又是十分无奈的。所以,体现在词中的格调就不会是昂扬慷慨的。
此前,很少有人用词来写边塞生活。唐代韦应物的《调笑》虽有 边草无穷日暮 之句,但没有展开,且缺少真实的生活基础。所以,这首词实际上是边塞词的首创。
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 塞下 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 异 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线。 衡阳雁去 是 塞下秋来 的客观现实, 无留意 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 边声 角起 千嶂 孤城 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首句中的 异 字通过这十七个宇得到了具体的发挥。
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 浊酒一杯 扑不灭思乡情切;
3
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 归无计 的慨叹。接下去, 羌管悠悠霜满地 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 人不寐 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 将军 ,又有落泪 征夫 。 不寐 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 羌管悠悠 是 不寐 时之所闻; 霜满地 是 不寐 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融的艺术境界。
历史评价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 塞下秋来 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 穷塞主 之词云云。
讲解
作者:佚名
每读这首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这首词首先给人的感觉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悲壮的英雄气在回荡着。
塞下秋来风景异 ,劈头一句,作者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特殊的环境。时间是,地点在边塞。风景呢?没说好,也没说坏,只说了一个 异 。 异 在哪里呢?且听下文:
衡阳雁去无留意。 衡阳雁去是雁去衡阳的倒装;古人相传,北雁南飞,到衡阳而止。衡阳城南有回雁峰,样子很像回旋的雁。 秋来 ,满目萧条; 风景 越发 异 得难忍,所以雁儿毫不留恋地非飞走不可。这里表面写的是雁,实在写人。即连大雁都不愿在这儿呆下去了,更何况人?但是,边塞军人毕竟不是候鸟,他们却坚守在边塞。
4
下面三句,写的就是 雁去 后的情景。
四面边声连角起 , 边声 ,指边地的风号、马鸣、羌笛之声。这是写声音的,这声音富有边塞地区的特色。李陵《答苏武书》中的 侧耳远听,胡笳互动,牧马悲鸣,吟啸成群 ,可作注释。然而,范仲淹在这里却更有一层深意,那就是 连角起 。角,是古代里吹的乐器。 四面边声连角起 ,就是军中号角吹动,四面八方的边声便随之而起。在这里,作者是把军中的号角作为主体来写的,它带动着边地的一切声音。这就是说,边地 雁去 了,边地的驻军没去;不但没去,而且用他们的号角,与边地的人民紧紧相连。这声音也许有点单调,甚至有点悲凉,但壮阔,充满力量。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是上阕的结句,突出地表现出边塞的安稳和牢固。 千嶂 ,是写山势,层峦叠嶂,犹如巨大的屏风。 长烟 ,是炊烟和暮霭所形成的一片雾气。在 落日 中,边地的孤城及时地把城门关上了。 城 是孤的,但有 千嶂 环绕, 长烟 笼罩, 落日 照耀,就不显得那么孤独无靠。它是坚固的,结实的,严阵以待的。然而,城的坚固与否,更重要的还在于把守它的驻军。因此,在词的下阕,作者就把边防军人推向画面中心,集中笔墨表现他们的思想感情。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这句是全词的核心,是它的灵魂所在。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着家里的亲人和家乡的一草一木。这不但是合情的,而且是合理的。所谓合情,就是这些军人到了晚间,思家、思乡之情就愈加浓烈。这符合生活的真实,令人信服。所谓合理,就是正因为他们热爱家乡,所以他们才更热爱祖国,他们也就不会像雁那样 无留意 地飞走,而是坚守在岗位上。不只坚守,他们并不满足于坚守,他们还盼望着打仗,出击打胜仗。因为只有这样,国土才能完整,边塞才能巩固,边防军人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家乡。因此,接下来的 燕[yān烟]然未勒归无计 七个字就有着深刻的含义了。
5
燕然 ,指燕然山,就是今天的杭爱山。 勒 ,刻的意思。据《 窦宪传》记载,公元年,东汉将军窦宪打垮匈奴进犯,乘胜追击, 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 而还。所以 勒石燕然 就成了胜利的代名词。 燕然未勒归无计 ,意思就是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这个 计 字很重要,它是计议、打算的意思,可见边防军人不回家是主动地、自觉的。若是把它理解为计策的 计 ,那边防军人的不能回家就成为被动的、无奈的了。这样理解,对边防军人的形象,对全词的意境就都有损害。
羌管悠悠霜满地 ,承上启下,进一层强调边防军人想家思乡的情绪,并由此而写出全体将士忧国的情状和感慨。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人为何不能成寐?将军已经白发苍苍为何还在服役?年轻的兵士为国守边为何还要落泪?这里有悲的成分,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忧,是怨,是愤愤不平。他们忧虑国家的安全,抱怨朝廷无人整顿武备,更为当局没有一个正确的方针而愤懑,以致边防军人久住 塞下 ,将老,却不能退休家园,兵少,却不能与妻子团圆。
从《渔家傲》全词来看,应当说,情调是悲壮的,感情是强烈的,它是一首古代边防军人之歌,以其英雄气概扣动着历代千万读者的心扉。
6